2012年,對莫言,甚至是整個文壇,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莫言拿下了諾貝爾文學獎。一時間,莫言成了文壇頂流,鮮花、掌聲、質疑、嘲諷都隨之而來。
鮮花和掌聲主要來自他的一些鐵桿粉絲及文壇好友,餘華、龍應臺等人都把他一頓狂捧。特別是餘華,甚至表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質疑聲主要來自一些不太了解他的文學愛好者和文化名人,有人認為賈平凹、餘華等人論水平並不比莫言差,名氣也更高,憑什麼得獎的是莫言?而文化名人陳丹青甚至公開表示莫言的得獎和他的作品沒什麼關係。
一個作家的文字功底,說起來確實是很難通過小說來判斷的,因為小說情節的安排等往往更為重要。所以要了解莫言的真實水平,個人覺得讀他的詩作是最簡單的方法。那麼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寫詩水平如何呢?本期我們就來認真讀一讀他的詩。
一: 正經寫詩被網友群嘲
莫言曾正兒八經地寫過不少詩,其中包括七絕、七律等。為了寫好這些詩,莫言是沒少下工夫,甚至專門找人學了律詩的寫法。他經常把這些詩曬在網上,但從網友的評論來看,大家似乎並不買帳,因為這些詩他受到網友群嘲。我們來看其中一首:
白雲山頭白雲飛,風吹林表濤喧豗。
可有靈猿來獻壽,玉盤珍饈瑪瑙杯。
這是莫言為白雲山寫的詩,創作時間為2005年,當時他是應邀寫的,現在很多人去白雲山都會去看一看這首題詩。至於詩的水平,多年來網友們挑了不少刺,概括起來大概就是以下兩點。
首先這首詩的格律確實有點兒亂,看得出來莫言是有意識地希望能寫成七絕,但作品出來後又並不合律,所以充其量它就是一首七古。其次,這首七古在遣詞上確實有點兒怪,「濤喧豗」是形容喧鬧之聲,雖然李白在《蜀道難》裡也曾用過,但前一句還是下裡巴人,後一句就用上了如此生僻的字眼,確實怪。而後兩句,又回到了下裡巴人。所以總體來說,這首詩讀來確實不能算是朗朗上口。除了這首詩外,莫言的七律也被網友挑出了不合律,用典牽強,生僻字用得很刻意等諸多毛病。總之,他正經寫的詩確實沒什麼精品。
二:打油詩被誇
雖然正兒八經寫傳統詩被不少網友群嘲,但莫言的打油詩卻很受歡迎。莫言曾講過自己寫打油詩的過程,他稱自己在認真學律詩之前,就經常隨性寫一些打油詩來自娛自樂,到現在已經寫了不少。我們來看其中一首:
少小輟學業,放牧在荒原。
藍天如碧海,牛眼似深潭。
河底摸螃蟹,枝頭掏鳥卵。
最愛狐狸精,至今未曾見。
說實話,筆者看完這首打油詩後,個人也覺得:打油詩的風格確實很適合他。打油詩自唐代被發明出來後一直就以詼諧幽默著稱。雖然它往往看上去上不了臺面,但事實上要寫好它,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且詩人本身還要很幽默,所以很多挺牛的大詩人還真不一定能寫好打油詩。
莫言這首打油詩,三、四兩句的比喻新穎別致,特別是「牛眼似深潭」還有一絲奇幻色彩,妙得很!而最後兩句「至今未曾見」,也是逗得很。這首打油詩,整體上遣詞幹脆,詩風明快,讀來也是朗朗上口上,和他的正兒八經寫的律詩相比,雖然有些土氣,但確實很精彩了。網友們誇他寫得好,也在情理之中。
三:為何會更擅長寫打油詩
寫不好正統詩,寫打油詩卻是一把好手,這是為何?說到底,這和莫言的寫作風格有關。看過莫言小說的朋友應該都清楚,莫言的作品完全勝在情節構思,以及幽默風趣而又有感染力的文字。但寫律詩等古體詩不一樣,這需要多年的積累,並非一朝一夕能提升,在近現代文壇,律詩寫得牛的文人只有魯迅等幾個人。
這就類似於歌唱界裡美聲和通俗歌曲的區分。並不是說美聲就更高級,但顯然它需要更強的專業性。而通俗歌曲,需要的更多是靈氣和找對個人風格。莫言的文字功底或許不是最強的,但他確實找對了適合自己的路子,寫詩是這樣,寫小說也是這樣,這大概是他能寫出諸多經典小說的最大原因。對莫言的詩,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