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越來越旺 躋身世界著名藝術節行列

2020-12-18 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國際藝術節越來越旺

  10月19日,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拉開帷幕,委約作品葉小綱神話交響主題音樂會《創世秘符》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奏響;同一晚,西班牙瑪利亞·佩姬舞團、紐約城市芭蕾舞團、楊麗萍《春之祭》將分別在文化廣場、上海大劇院、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舞臺上呈現。

  在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看來,藝術節的20年正是改革開放大背景下上海文化突飛猛進的20年。20年間,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堅持探索創新,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平臺,為上海建設亞洲演藝之都、建成全球卓越城市構築平臺優勢。

  硬體擴容必然伴隨軟體升級

  「上海大劇院今年迎來開業20周年,與藝術節幾乎同齡,這並非巧合。」王雋表示,大劇院之後,文化廣場、東方藝術中心等一系列地標性劇場陸續在上海拔地而起,硬體擴容必然伴隨軟體升級,「上海需要新鮮的文化血液與力量,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生逢其時。」王雋清楚記得,1999年前,滬上只有3家公司有資格引進國外劇目,在藝術節推動下,越來越多機構將眼光投向海外,「當時國家出臺一系列鼓勵開放文化市場、扶持演出和展覽的政策,滬上各專業機構積極性大漲,越來越多的交流項目走進來,開拓中國觀眾眼界。」1999年,第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是由上海歌舞團、歌劇院、舞蹈學校等演員擔綱的《金舞銀飾》,壓軸大戲則是英國皇家歌劇院和上海聯合製作歌劇《茶花女》。以融通中外的表達方式向世界展示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藝術魅力,上海國際藝術節始終站在潮流最前頭。次年藝術節迎來超大型景觀歌劇《阿依達》,中國、美國、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等多國的歌劇藝術家精誠合作,在上海體育場建造起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的世界最大舞臺和蔚為壯觀的金字塔群,創紀錄地吸引4.5萬名觀眾。

  從一個初創類節慶活動到如今躋身世界著名藝術節行列,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用了20年。20年裡,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餘名藝術家、700餘個中外藝術團體上演中外劇(節)目1034臺,超過465萬觀眾走進劇場。2002年起,藝術節有針對性地將各地節目合併同類項,精挑細選,相繼舉辦澳大利亞文化周、俄羅斯文化周等15個嘉賓國文化周,2005年起,雲南文化周、內蒙古文化周、青海文化周等14個嘉賓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文化周亮相藝術節。從上海木偶藝術節,到上海喜劇節,再到上海魔術節……30多項節中節活動,牢牢吸引觀眾目光。220多項中外展覽、博覽會,參觀人次達到900多萬。2012年起,藝術節舞臺更是先人一步,向長三角輻射延伸,在無錫、寧波和合肥設立「分會場」,70多萬長三角觀眾踴躍參與。2018年,藝術節內蒙古分會場開幕,這是藝術節首次設立北方分會場,也是對「輻射全國、服務全國」辦節功能在新時代的新詮釋。

  市場培育品牌效應相輔相成

  20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為何能越來越旺?答案在於市場培育與節慶品牌效應相輔相成。第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上,話劇《生死場》連續兩場爆滿。開演後的半個多小時,還有為數眾多的話劇迷徘徊在美琪大劇院附近。王雋說,「每年,品牌的積聚效應讓藝術節可以拿到國內外最新項目。」

  第15屆文華大獎10部獲獎作品中,豫劇《焦裕祿》、京劇《康熙大帝》、歌劇《大漢蘇武》等曾率先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作為代表我國政府專業舞臺藝術領域最高獎,文華獎3年一評,上海國際藝術節「選秀」眼光再次得到證明。海外名團同樣不能只靠盛名。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由藝術總監捷傑耶夫攜歌劇團、交響樂團、合唱團、芭蕾舞團全員參與藝術節,陣容已是少有的龐大。作為主辦方的上海大劇院,依然對劇目嚴格要求。馬林斯基劇院起初提出演出歌劇《茶花女》、舞劇《天鵝湖》,但最終演出劇目換成了觀眾更為少見的《黑桃皇后》《羅密歐與朱麗葉》。

  今年,由李六乙導演,胡軍、濮存昕、盧芳等主演的話劇《哈姆雷特》將成為藝術節交易會開幕推介演出。兩年前,同樣由李六乙導演,濮存昕、盧芳主演的《櫻桃園》獻演第18屆藝術節。媒體見面會因為劇組彩排推遲1小時。濮存昕解釋說,「我們希望上海演出能有很好狀態。上海國際藝術節來了那麼多優秀劇團,這也刺激我們有更多的創作衝動。」在《北京法源寺》中飾演慈禧太后的奚美娟,對幕後組織的高效率讚不絕口:「《北京法源寺》下午臨時加演一場,當天晚上便開始拆臺裝臺,迎接新的演出。作為上海品牌,藝術節越做越好,安排組織非常到位。」

  「藝術節從只有演出到論壇、交易會等一系列配套機制形成,有了高度,才能逐漸向廣度、深度擴展。」群賢畢至、大師雲集始終是藝術節論壇標配。20年裡,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60多個城市的1000多家中外著名藝術節、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團體參加交易會,在論壇暢所欲言。每年有萬餘個節目通過藝術節進行展示和交流交易。除了把上海、江蘇、浙江等沿海城市的節目介紹到世界各國以外,藝術節交易會還成功地將雲南、內蒙、青海等西部地區的民族藝術劇目推向了國際演出市場。從交易會集中專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易會展廳、沿線國家集中展演到「多邊」與「雙邊」的人文交流機制,「一帶一路」沿線32個國家的124個藝術機構,通過「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正將藝術節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文化品牌核心是人和作品

  1999年10月18日,印有藝術節節徽圖案的節旗從兩位青年藝術家廖昌永、黃豆豆手中冉冉升上天空。20年裡,兩人活躍於舞臺同時,多了一個新身份——藝術節扶青計劃導師。王雋表示,文化品牌核心始終是人和作品。「一代代藝術家精神通過藝術節傳承,從吸引全球演藝資源、演藝人才匯聚上海的『碼頭』,進而挖掘出激發文化原創力的『源頭』,利用藝術節獨特優勢,將中國文化融合國際視野進行創作。」2012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屆「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7部作品亮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票子早早

  售罄。「扶青計劃」給青年人製作經費,不

  對其施加票房壓力。有創作者激動地說,「有機會,我們會衝上藝術前沿。」猶如一塊石頭落入水中,激起層層漣漪。2013年,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藝術創想周加入「扶青計劃」。每年10月,上戲廣邀海內外名家與青年人才來滬展演、講座。上戲院長黃昌勇說,「『扶青計劃』是上海文教結合戰略的助力,也為上戲搭建連接國際的新平臺。」截至今年,藝術節委約71位青年藝術家創作了59部原創作品,這些「藝術節智造」已遍布世界各個舞臺。

  藝術節打造藝術家之家,充分展示創意與才華,進而讓觀眾受惠、受益。1999年—2013年,藝術節舉辦了5000多項各類群文活動,超過1萬個藝術團體吸引了3000多萬人次觀眾觀看。7000多人次的「百姓藝術家」登臺獻藝。2014年起,藝術節創設「藝術天空」系列演出,172臺302場演出惠及160萬人次觀眾。2015年設立的藝術教育板塊,172項315場藝術教育活動分別走進校園、商圈、社區,吸引35萬餘人次。「藝術節從劇場走向戶外,培養觀眾文化消費習慣,繼而將他們拉到劇場,主動關注演出,關注有潛力的藝術家。」在王雋看來,培育未來觀眾,將顯著提升城市文化消費軟實力。20年裡,藝術節自我革新、不斷成長,始終遵循「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辦節宗旨,在廣泛多元的創作、演出中達成螺旋式上升,每年金秋帶給城市的喜悅成為綿延全年的記憶。

相關焦點

  • 上海國際藝術節;提升文化影響力聚合力創造力
    記者: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國際化交流是如何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的?  劉文國:15年來,上海國際藝術節從一個初創的節慶活動躋身世界著名藝術節行列,留下了一連串輝煌的數字:五大洲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餘名藝術家、400餘個中外藝術團體造訪藝術節,共上演中外劇目849臺,365萬餘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
  •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向世界知名藝術節邁進
    中新社上海十一月一日電 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各項活動從今天起全面拉開帷幕。  今天下午,組委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向中外記者全面介紹藝術節的有關情況。組委會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在會上講話,組委會秘書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殷一璀作了介紹。
  • 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籤約「共舞」《春之祭》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近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就中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編導的現代舞作品《春之祭》節目安排意向籤訂合作備忘錄。與此同時,以《春之祭》為代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多部委約作品正以大步「走出去」的姿態競相受到全球文化演出市場的青睞與追逐。去年第19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演出交易會開幕推介及「走出去」視頻選拔推介會現場座無虛席,200多名國際參會機構負責人不遠萬裡專程來到上海,與中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一起觀摩由她編導的作品《春之祭》的推介片段。
  • 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節20周年,藝術大家「回家」
    青年藝術家從這裡啟航1999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次舉辦,創建了中國與世界優秀藝術文化交流的平臺,一路走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堅持「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的辦節宗旨,堅持走品牌發展之路,逐漸成為匯聚世界一流演藝資源、演藝人才的藝術「大碼頭」,同時也成為推廣中國優秀文化,激活國內藝術原創力的創新「源頭」。
  • 上海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成立
    10月20日,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當晚,「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正式在上海大劇院成立。大屏幕上32個參與國的國名徐徐展開,幾十位來自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交叉雙臂與身邊同伴拉手連成一線,宣告古老的絲綢之路以藝術之名重新連結。上海國際藝術節在連續三年將「一帶一路」主題納入藝術節之後,吸納了越來越多沿線國家參與文化藝術交流,終於邁出重要一步。
  •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謝幕
    11月10日電  11月10日下午,虹口區文化館內傳出陣陣歡呼和掌聲,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魔術大師通過獨創的精妙技法和風趣幽默的講解,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也為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系列演出畫上了圓滿句號。
  • 上海國際藝術節迎來創辦20周年,上海邁向亞洲演藝之都
    1999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上海誕生。從一個節慶活動到躋身世界著名藝術節行列,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用了20年。20年間,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不斷探索創新,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平臺,為上海建設亞洲演藝之都、打造國際文化高地構築了平臺優勢。
  • 上海國際藝術節|「節中節」木偶藝術節,各種偶戲匯聚上海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中節」——「金玉蘭」第六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將於11月1日至6日舉行。本屆藝術節邀請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3個木偶劇團參加,設有世界木偶劇精品展演、木偶藝術論壇、惠民演出三大版塊內容,6天帶來49場演出活動。
  • 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 世界名家新作展示「全球首選」
    越來越多的中外藝術家、製作人正在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平臺,作為其新作展示的「全球首選」。剛剛開幕的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不僅將申城變成「戲碼頭」,而且成了全球藝術交易的重要平臺。  今年,交易會還通過26臺推介演出,十場專業研討會,進一步促成文化貿易和國際間交流合作,還通過新增的「VR+表演藝術」項目推介板塊,探索科技與表演藝術的新融合,開拓演藝的未來跨界。  新作展示首選上海,全球藝術機構「打卡」申城  藝術節交易會如今已成為許多國際頂尖藝術節、藝術機構每年10月飛行日程上的常設「打卡」項目。
  • 上海·多倫多國際兒童藝術節「水畔」主題共繪美好世界
    第十六屆加拿大國際兒童藝術節現場2019年 2月 22日,「第十七屆加拿大國際兒童藝術節 –上海·多倫多國際兒童藝術節第十六屆加拿大國際兒童藝術節現場「第十七屆加拿大國際兒童藝術節--上海·多倫多國際兒童藝術節」由上海新橋藝術園區和加拿大國家兒童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
  • 現代版《波希米亞人》揭幕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人民網上海10月16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海大劇院、上海歌劇院聯合製作的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將於10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大劇院演出,首場演出還將拉開第1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大幕。
  • 上海國際藝術節:蠡湖之畔奏響《我的祖國》
    沈洪攝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率先拉開帷幕。昨晚,著名指揮家埃薩-佩卡·薩洛寧執棒英國愛樂樂團,在蠡湖之畔的無錫大劇院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接下來一個月,將有100多場演出和藝術活動在無錫分會場陸續進行。10月22日和11月5日,寧波分會場和合肥分會場也將分別開啟。上海國際藝術節不僅僅是上海的盛會,更是「長三角」共同的節日。
  •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延期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延期】劇院中、展館裡、黃浦江畔、城市草坪上……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天,上海城市各處,動聽樂聲、婉轉戲腔、曼妙舞姿、深情朗誦輪番上演,歡聲笑語與掌聲此起彼伏,不時有藝術的種子在落地生根,不時有文化的新芽在無聲生長。 撥開新冠疫情的陰霾,這個秋天,上海文藝舞臺演出的線下之旅重新啟程。
  • 上海國際藝術節助力「亞洲演藝之都」建設
    從此,我和上海這座城市、與上海國際藝術節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我的戲劇作品頻繁出現在上海,每次都得到上海觀眾的熱情支持,我有不少作品都源於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邀請、邀約,包括像《青蛇》這樣的委約劇目,感謝上海國際藝術節。」20年來,越來越多像田沁鑫這樣的年輕導演在這裡成長成熟,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本身也在不斷探索創新,逐漸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平臺。
  • 上海交響樂團奏響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康炘冬):19日,上海交響樂團受邀在英國愛丁堡舉行音樂會,這是亞洲交響樂團首次登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中西合璧」的曲目、高水準的演奏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 上海國際藝術節: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新華社上海11月15日電題:詩意·感人·和諧·青春——上海國際藝術節難忘鏡頭掃描新華社記者孫麗萍第18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5日落幕。重溫那些難忘時刻,我們或許會理解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意義。文化自信,恰恰映照於這些難忘的場景。文化自信,來源於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傳統、文化歷史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文化自信,亦展現為在世界舞臺上自如地以藝術表達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特質。上海國際藝術節正以自信而開放的姿態,推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機融合。
  • 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側記
    新華社上海10月12日電題:海上生「民樂」 天涯共此時——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側記  新華社記者有之炘、吳霞  嗩吶配上電音,二胡與大提琴共鳴,演奏家在山林間撫琴吹笛……12日晚,一場由上海民族樂團原創的跨界融合演出《海上生民樂》為第十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拉開序幕。
  •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與十國演藝機構「雲籤約」
    資料照片從百老匯到倫敦西區,當全世界充斥著演出取消的新聞,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北京時間昨天20時30分,藝術節與摩納哥、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葡萄牙、瑞士、塞爾維亞及立陶宛十國演藝機構舉行了首輪「雲籤約」。
  • 「新國風」唱響傳統民歌,著名歌唱家雷佳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
    東方網記者付文婧11月7日報導:2018年11月6日晚,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迎來了一場重量級演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在上海交響音樂廳獻演一場「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演出中,雷佳用9種語言和方言,演唱來自6個民族、12個地區的15首歌曲,為廣大觀眾呈上「新國風」民族音樂的視聽盛宴。
  • 文化中國——寫在第11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之際
    現在,我在上海有車有房,家人來到身邊幫我打點公司,我已經離不開上海了!」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已經走過十一年。十一年來,這一藝術盛會最大的變化,是「殿堂」味漸淡,「廣場」味愈濃。「天天演」已聞名遐邇,「周周演」則熱力四射。文化藝術的陽光,照到了更多人的身上。無論上海人還是新上海人,不僅是觀眾,而且是參與者,越來越多的群眾文藝骨幹登上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