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尼羅河河口沙漠地帶的古埃及金字塔一直被看作是人類墓葬文明的代表。其實,在遙遠的東方也有一處類似金字塔的皇家古墓遺址。這便是位於中國西部荒涼沙漠中,有著「東方金字塔群」之稱的西夏王陵。人們和它的首次親密接觸,要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
1972年6月,寧夏駐軍某部在賀蘭山下挖土修築小型軍用機場時,意外地挖出了十幾件破辭的陶製品和一些方磚,方磚上還有一些士兵們都不認識的方塊文字。部隊首長聞訊,立即讓士兵停止挖掘,並將情況報告給了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到了現場。當他們看到方磚上的方塊字時,興奮異常,仿佛一陣電流瞬間湧遍全身。因為這些方塊字正是今天人們視作天書的西夏文,它的出土意味著賀蘭山下理葬的可能是消失了近800年之久的西夏王陵。
考古學家們毫不遲疑地挖掘起來。10天之後,一個古老的墓室果然出現在大家眼前,更多的陶罐、刻滿方塊字的方磚和陶俑相繼出土。考古學家們並未就此滿足,他們立即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荒漠中尋找起來,期待能有更大的發現。
結果沒有讓人失望,一座座高大雄偉的黃土包逐漸映入眼帘,它們仿佛金字塔一般傲然挺立在蒼涼的賀蘭山下。在這一刻,那個消失已久的西夏王陵再次回歸人們的視線。落日映照下,每一處斷壁殘垣似乎還在訴說著那個古老王朝的點點滴滴。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陵區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東西寬5千米,南北長10千米,總面積近50平方千米。陵區內共排列著9座大型帝王陵,200多座大大小小的陪葬陵。如果算上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而消失的陵墓,這個數字會更多。
在風沙肆慮的荒涼戈壁中,這些宏偉的王陵就這麼靜靜地沉睡了800年的時間。人們不禁要問:西夏王陵所在地距離銀川僅有40千米,為何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首次發現。
原來,這和西夏王陵所處的位置有關。
幾百年前,此地就是一片荒涼的戈壁灘,不但無人居住,就連四處遷徒的遊牧民族也很少光顧這裡。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倒是經常有一小隊人馬經過。只不過,這是一群殺人越貨的強盜。他們常常牽著馬從這些小山似的大土堆邊經過。但新中國成立後,這些人被解放軍剿除,人們也從從未琢磨過這些大土堆究竟有什麼用的。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大片荒漠也是杳無人煙。日漸衰敗的西夏王陵就這樣在年復一年的風蝕日曬中漸漸被時間所忘記。
自1972年首次發現西夏王陵後,考古學家們便開始了對西夏王陵長達30年的發掘和研究。他們發現,西夏王陵的墓葬方式承襲了唐宋時期的昭穆葬法,即由南向北並按照左昭右穆的葬制排列,形成了東西兩行。同時,西夏王陵的建築形式還借鑑了佛教建築的風格,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党項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了起,形成了西夏別具特色的陵園建築形式。
西夏王陵沒有封土,而是採用類似於塔的高大建築。1972年考古學家們看到的那些黃土包則與墳丘沒什麼區別。西夏人為何要將陵墓設計成這樣的形式,人們尚不得而知。
考古學家推測,9座大墓中有2座應該是屬於西夏開國之前未稱帝,後來又被追諡為帝太祖李繼遷的裕陵和太宗李德明的嘉陵,整個陵區的分布就以2座陵為首,其餘的陵則依次而建。
而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帝陵要數第3號陵墓。專家經過仔細考察後認定,這就是西夏國的開國之君一一李元吳的陵基。通過對李元吳墓的研究,專家們弄清楚了西夏王陵的陵園結構:每座較大黃土建築的周圍都築有夯土城牆,城內分前、中、後三部分,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
每一座陵墓都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陵園有堅實的陵臺,四周有高聳的角樓,還有高立的闕臺和宏偉的獻殿。這些附屬建築和王陵主體結合在一起,使得西夏王陵顯出絕對恢宏的氣勢。
在勘察中,考古學家意外地發現,王陵中的建築似乎都在有意避開陵園的中軸線,而建在了偏西北角的地方,這和傳統的喪葬習俗背道而馳。
這些建築為何會偏離中軸線?專家認為這和西夏王朝崇尚薩滿教有關。薩滿教認為中間是主神的方位,即便是君主,他死後的陵墓也應當有所避諱,不能居於正中。也有人說,這是因為西夏王朝起源於西北,又強盛於西北,所以陵臺才會偏離中軸線,而建在偏西北的地方。但這兩種說法畢竟都屬於猜測,真正的原因至今無人知曉。
隨著時間的流逝,除了那些陵墓的主體外,其他的附屬建築大多已經毀壞。但奇怪的是,王陵的附屬建築大多是用磚石建築而成的,而主體本身卻是用夯土建成的。為何堅硬的磚石建築沒有抵擋住風雨的侵蝕,而僅以夯土築成的王陵主體卻能存留至今呢?
考古專家們研究後發現,建築最早的一座王陵迄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了,而建築最晚的王陵也超過700年了。夯土建築竟然能比磚石更長久地對抗歲月的侵襲人們至今也未能弄清楚緣由。
幾十年的發掘,使得人們對西夏王陵的認識逐步加深,但籠罩在西夏王陵上的神秘面紗也顯得愈加厚重了。
西夏王陵位居賀蘭山的東麓,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寶地。然而,人們驚奇地發現,在這樣一個風水寶地中,陵基上居然寸草不生。
關於這個現象,有人解釋說,這是因為陵墓是夯土築成的,既堅硬又光滑,所以不適宜草的生長。但仔細一想,這種說法絲毫沒有可信度。看似柔弱的小草,實則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即便是比泥土堅硬無數倍的巖石,只要它的上面有哪怕一絲裂縫,草料落到裡面,也能長出小草來,更不用說是夯土了。
於是,又有人推測說,當年建造陵墓時,為了不讓野草侵襲陵墓,使陵基不至於呈現出衰敗的樣子,所以建陵用的泥土都特意被燻蒸過。這樣處理後,泥土失去了小草賴以生長的養分,自然也就不會長草了。
這種說法同樣也經不起推敲。西夏王陵建成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時間了,難道燻蒸的作用能持續上幹年的時間嗎?即便假設成立,那麼在多風沙的當地,陵墓上難免沉積一些被風颳來的泥土,這些都是未經燻蒸的,為什麼也不能長草呢?
泥土堆起來的陵墓,千年不長草已經是讓人匪夷所思了,而另一個奇妙的現象,更是讓人大惑不解。
在人煙稀少的西夏王陵,鳥類眾多,尤其像烏鴉、麻雀這類紫殖力強的鳥,更是隨處可見。這些鳥兒成落在樹上,或停在牛羊背上,但它們從來都不落在王陵上,就像彼此約好了一股。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連這些弱小的生靈也感受到了帝王的威嚴,所以オ不停留在陵墓上?人們猜來猜去,也猜不出個所以然來。
就像埃及金字塔留給了世人無數末解的團一樣,有著「東方金字塔群」之稱的西夏王陵,也被緊緊地包裹在各種謎題的雲山霧罩之中,縱然人們較盡腦汁,也不能解開其中的玄機。對西夏王陵的發掘和研究工作還在繼續,而籠罩在西夏王陵上的種種疑雲也還將繼續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