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4倉頡造字規則原理是什麼?3D玩法VR成像原理

2020-12-13 閩南網

  《最強大腦》第四季最新一期的節目中,鮑橒和於湛兩人比賽的項目是「倉頡造字」,那麼這個項目的規則和原理是什麼呢?因為這個項目要用到VR,所以很多的網友和觀眾都非常的好奇,這個項目到底是什麼意思?原理和規則是什麼?VR成像的原理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大腦第四季倉頡造字規則原理介紹!

  最強大腦第四季倉頡造字規則原理介紹

  「倉頡造字」的規則如下:節目組將按照筆劃的組成將1000個漢字從3D角度任意拆分,選手的VR眼鏡左右眼屏幕會分別顯示左右眼的圖像,隨後獲取這種帶有差異的信息後在腦海中產生立體感。這樣,選手便要準確認出這1000個字體筆劃立體變換的字!隨後指認出嘉賓所選的漢字。

  尤其還要在最短時間內答題,也是驚呆了眾人啊!沒想到漢字還能有3D新玩法,這被拆分了的「養」字強哥表示完全認不出,旋轉成這樣根本就是一個個小型「迷宮」嘛!而且這種無實物,全靠虛擬的解題方法真的太厲害了……

  不過小夥伴們對這個項目好奇的同時,也對節目中的VR無比好奇,那麼這個VR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成像的原理是什麼呢?為什麼可以用在這個項目裡面呢?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VR就是虛擬實境眼鏡,這種眼鏡的結構一般都是「透鏡+屏幕」的成像方式,透鏡在眼前2-3cm處,屏幕距透鏡3-6cm,虛像成像在眼前25cm-50cm左右。

  (這就帶來了視力疲勞的問題,戴頭盔眼鏡時,視線將一直持續聚焦在25cm-50cm處,無法移動,並且視野裡全部是電子顯示屏,時間長後眼部肌肉會極度疲勞,想像一下你雙眼距離電視屏幕半米以內一直不動……但上述光場成像則是模仿現實世界的真實光場信息,眼部聚焦點會不斷移動,沒有上述問題)

  1、放大鏡成像原理

  當物體AB置於透鏡焦距f以外時,得到倒立的放大實像A′B′,它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若將物體AB放在透鏡焦距內,就可看到一個放大正立的虛象A′B′。

  映象的長度與物體長度之比(A′B′/AB)就是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放大率)。若放大鏡到物體之間的距離a近似等於透鏡的焦距(a≈f),而放大鏡到像間的距離b近似相當於人眼明視距離(250mm),則放大鏡的放大倍數為:N=b/a

  [Ps:人眼能夠看清物體的最近距離就稱之為明視距離。實際上明視距離因人而異,對於近視眼,明視距離會短一些,遠視眼會長一些。對於健康的人眼,明視距離在250mm左右,因此我們通常將明視距離就設定為250mm。]

  由上式知,透鏡的焦距越短,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越大。一般採用的放大鏡焦距在10~100mm範圍內,因而放大倍數在2.5~25倍之間。

  進一步高放大倍數,將會由於透鏡焦距縮短和表面曲率過分增大而使形成的映象變得模糊不清。為了得到更高的放大倍數,就要採用顯微鏡,顯微鏡可以使放大倍數達到1500~2000倍。

  放大鏡成像中,物距a(公式圖中的u)、像距b(公式圖中的v),焦距f符合以下關係

  即1/b+1/a=1/f

  由於像為虛像,所以b會在這裡是負數;

  2、頭戴式眼鏡成像原理

  如上圖,根據上述內容,焦距需要比物距大,而一般眼鏡物距在5-7cm,我們設透鏡焦距f為70mm,設屏幕物距a為55mm,根據計算公式的到b=-1/(1/f-1/a)=256.6mm,正好是明視距離左右。

  而由於現有的眼鏡一般都不可調整屏幕距離,故a基本固定,可換透鏡來調整f實現虛像距離的變換,對於近視,像距需要變短,f需要增大,一般選擇較薄的透鏡,對於遠視則選擇較厚的透鏡。

  另外,在幾個參數的調整中,基本都是幾毫米的微調,需要權衡虛像距離過大(放大倍數大)而帶來的像素顆粒感問題和虛像距離過近而帶來的不夠明視距離、視野較小等問題。

  所以這時候,你會明白文章開頭的一段話:

  戴頭盔眼鏡時,視線將一直持續聚焦在25cm-50cm處,無法移動,並且視野裡全部是電子顯示屏,時間長後眼部肌肉會極度疲勞,想像一下你雙眼距離電視屏幕半米以內一直不動……

  另外,光場成像我的理解就是,裝置直接向眼鏡投射(經過透鏡陣列或其他技術)真實光場信息,這個光場信息你可以理解為現實世界裡充滿的光線集合。

  人眼也是通過透鏡焦距的變換而將不同的光束聚焦在視網膜上,但其實射入眼中的光場信息並沒有變化,是全息的,只是人眼用焦距進行了選擇而已。

  倉頡造字的來源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

  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關焦點

  • 倉頡造字原理
    蒼額造字原理簡述:《通鑑外傳》中講:「黃帝命倉頡為左史,制字,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摘自高中課本,中國古代史,高級全一冊第三頁)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這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學說,華夏漢字即雲霄漢之字。蒼頡造字是按天體自然法則造字,是真理的皇宮,物理大廈,數學天國的組合體,可以預料二十一世紀,無論哪一種語言的民族,必將把漢語作為必修課,中華漢字是全人類的真理寶庫。(一)破譯天書的方法1、識文斷字法古人著書懾於天機不可洩漏,總是採取一正一反的手法,利用正反的兩個方面,把真理存於字裡行間。
  • 小孔成像原理 小孔成像是什麼原理
    我國祖先從很早就開始把小孔成像原理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那你知道小孔成像原理是什麼嗎?下面就來看看小孔成像是什麼原理吧!小孔成像實驗以及原理大約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也就是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
  • 裸眼3D成像原理,教大家正確觀看3D宅舞!
    本文,P君將科普一波,告訴大家用什麼方法去看這個視頻,才能讓視頻變得「凹凸有致」,順便幫大家區分一下我們日常所遇到的「裸眼3D」。裸眼3D成像原理按照以往慣例,先給大家科普一下裸眼3D視頻的成像原理。什麼是雙目視差?人有兩隻眼睛,它們之間大約相隔65mm。當我們觀看一個物體,即兩眼視軸輻合在這個物體上時,物體的映像將落在兩眼網膜的對應點上。這時如果將兩眼網膜重疊起來,它們的視像應該重合在一起,即看到單一、清晰的物體。
  • 漢字簡史:漢字造字的基本原理
    東漢的許慎是第一個研究文字構造的人,他在《說文解字·序》中介紹了文字的由來,以及周秦漢時期的演變,並詳細闡述了造字的基本原理,即「六書」。在《序言》中許慎介紹了漢字的起源於有三個階段,一是伏羲畫卦,二是結繩記事,三是倉頡造字。
  • 3d電影原理是什麼
    打開APP 3d電影原理是什麼 發表於 2017-10-30 09:48:33
  • 望遠鏡成像原理圖
    望遠鏡成像原理圖原理介紹:圖左側為口徑極大的物鏡,可收集來自遠方的微弱光線,右側為目鏡,光線匯聚處為第一次成像處。 根據凸透鏡成像原理,此時觀察的物,距物鏡(即物距)大於兩倍焦距,成縮小的像,這為第一次成像; 第一次成的像由於望遠鏡的設計,落在目鏡的焦點之內,此時第一次成的像可視為目鏡所觀察的物。根據凸透鏡成像原理,當物距小於一倍焦距時,凸透鏡成放大的像,就相當於放大鏡。這時,我們就可看清遠處的物了。
  • 「最強大腦」還原漢字筆畫碎片
    《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文化節目的熱播,讓觀眾在螢屏上邂逅了「詩與遠方」,而昨晚江蘇衛視播出的《最強大腦》,又用高科技項目「倉頡造字」,重現古人造字神話,讓觀眾領略漢字之美。 選手賽前翻了好幾遍字典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作為軒轅黃帝史官,他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 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麼?
    照相機的成像其實是利用了下邊這兩個原理:1、透鏡成像原理話說很早很早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墨子就發現了,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牆體與物體之間,牆體上就會形成物體的倒影,這種現象就叫小孔成像。畫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發現,這暗箱太暗了,有點兒費眼,想說能不能把這個孔弄大點讓更多的光進來,試了一下發現,小孔成像原理有個問題就是:孔徑越大,成像就越模糊。那怎麼辦呢,這時候有個人站出來說,你可以在孔上裝一塊凸透鏡,它能聚焦光線,這樣就能得到清晰明亮的影像了。
  • 電影院放映3D電影是利用什麼原理?詳解3D放映技術
    這就是物體在人眼中三維成像的原理。那麼要想讓我們在影院中也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按照上面的原理進行圖像處理,從而讓我們看到一個具有空間感的物體。3D眼鏡作用原理在了解3D眼鏡之前,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偏振光。偏振光光波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屬於橫波,橫波的振動方向與傳播的方向垂直。
  • 看了這麼多年3D電影,今天才搞明白原理
    3D 電影在今天已經相當普及了,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呢?為什麼戴3D眼鏡時間長了有些人還會感到頭暈噁心呢?3D成像與全息投影又有什麼區別呢?這篇文章都告訴你!出品:科普中國製作:星之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3D 電影在今天已經相當普及了,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呢?
  •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7902顯微鏡的成像原理如圖所示,物鏡焦距較短,目鏡焦距較長,物體經物鏡成一倒立實像AB,該像位於目鏡焦點以內(鏡筒內),它又可看作目鏡的物,經目鏡後成正立虛像;.其還是與放大鏡一樣,物像同側)。
  • 科學小實驗: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麼呢
    羋盒錦囊初步了解光學知識,感知小孔成像原理和照相機成像現象實驗器材相機底座、調焦筒、鏡頭座、凸透鏡片、小孔板、放大鏡、底座、蠟燭、成像屏>實驗步驟1、將放大鏡插在底座上,點燃蠟燭,並調整蠟燭、放大鏡和成像物之間的距離,一直到成像物上的像被調整至最清晰為止2、 先把成像屏小心扣入相機底座的圓筒槽裡,再把小孔板扣入鏡頭座內後部,與調焦筒相扣,最後把調焦筒與底座圓筒相套,轉著移動調焦筒可以調整焦距,同時改善成像效果
  • 投影儀成像原理是什麼
    不同類型投影儀的成像技術:  1. CRT投影技術,也叫作陰極射線管,CRT投影機通過設備自身的發光,將信號源分解在紅綠藍三個CRT管的螢光屏上,螢光粉在高壓作用下發光、放大、會聚,在大屏幕上顯示出彩色圖像。  2.
  • 漢字造字原理-中新網
    漢字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一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描繪出圖案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
  • 華夏文明傳承的一項偉大創造:倉頡造字
    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因此,倉頡想造出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
  • 漢字造字原理
    漢字的造字原理造字原理: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
  • 古代史:倉頡造字
    甚至傳說由於倉頡造字的功德感動了 上天,上天便讓他位列仙班,並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來表示對倉頡功勞的肯定,從此之後,下穀子雨的那一天便成了沿用至今的「穀雨」節氣。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的時候,黃帝專門讓他管理內務,那個時候的內務就是記錄器裡牲口的數量,糧倉裡糧食的多少。
  • 造字的倉頡,到底是重瞳還是重目?
    據 《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文解字》等古籍記載:「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中華文字。」據《淮南子》、《春秋元命苞》等古籍中記載:「倉頡造字時,天上降下粟 米,鬼在夜裡號哭。」《歷代名畫記》中也有解釋說:「倉頡造字,洩露了天地的機密,所以天上降下粟米;使精怪無法遁形,所以鬼在夜裡號哭。」
  • 造字的倉頡,到底是重瞳還是重目?
    據 《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文解字》等古籍記載:「黃帝的史官倉頡據《淮南子》、《春秋元命苞》等古籍中記載:「倉頡造字時,天上降下粟 米,鬼在夜裡號哭。」《歷代名畫記》中也有解釋說:「倉頡造字,洩露了天地的機密,所以天上降下粟米;使精怪無法遁形,所以鬼在夜裡號哭。」
  • dunk熱成像溫度低還能變回去嗎 dunk熱成像什麼原理
    dunk熱成像溫度低還能變回去嗎 可以的,dunk熱成像就是採用熱成像的原理,當遇到高溫之後,本身黑色的鞋身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以熱成像圖的色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