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真正的智慧是要不斷的索取知識,同時要在知識面前有一個辯證的態度,把好的知識吸收,把不好的一面丟棄」。
現代人在生活中除了可以從書本中獲取一些知識之外,還可以從俗語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就比如說:「有一句俗語叫做十個瘦子九個貧」,這句話似乎傳唱度很高,但是後半句其實更為經典,也同樣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十個瘦子九個貧」,這句話很有可能會引起現在不少憤青們的攻擊,覺得長相和貧富差距在當下並沒有直接關聯。但是,要知道在古代時期,人們的階級觀念比較強,大多數人手中沒有自由,吃不飽、穿不暖更是常態,而且社會醫療條件也比較落後,同時糧食產量又很低,再加上勞動量又比較大,這時候就會顯得古代人比較偏瘦。
「十個瘦子九個貧」的下一句話是:「一個不貧有精神」。也就是說有一些人家庭條件雖然優越一些,可是身體依然不胖,這是因為這些人怎麼吃也不胖,基於身體有優勢。
而這樣的人出生在殷實的家庭環境中,思想和精神境界也會突出一些,自然會顯得人很精神、有幹練感。其實除了「十個瘦子九個貧」的俗語之外,還有一句古話叫做:「十個胖子九個福」。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古人在生活中也總結出了一些特性,覺得那些不愁吃不愁穿的地主階級的人物。
他們都擁有一個比較富態的身體,這樣的形態也就給了古人留下了一個印象,那就是覺得好像胖一點的身材,日子過得就好一些。這樣這樣的說法不符合現在的標準,但也是古人總結生活的一種經驗。
我國在1949年之後,到1986年之間其實還有很多中國人一直都生活在比較貧苦的階段。當然這也是大時代背景所造成的趨勢,當下已經有很多農村地區相繼脫貧。並且我國在1973年已經成功完成了「雜交水稻」,實現了糧食產量的歷史性突破。
現在的國民生活條件已經日益優越,對於古代人的窮苦生活,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辦法理解。但是即便當下糧食夠吃,但國人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應該要拒絕浪費。
關於俗語典故還有很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下面給大家推薦《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裡面有很多優美又富含哲理的古文俗語故事。現在店鋪有活動,限時特價只要98元,良心推薦,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