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地攤淘寶,撿漏珍貴文物,價值1個億!

2020-12-13 騰訊網

郭沫若地攤淘寶,撿漏珍貴文物,價值1個億!

1

|郭沫若地攤淘寶|

著名作家郭沫若抗戰期間

曾在重慶居住過一段時間,

空閒時,他喜歡逛地攤淘淘寶。

有一天,路經一小攤時,

突然看見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

心想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隨手拿起來看。

剛一上手,

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

對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突然意識到,

天!

這可能是兵符!

還是虎符!

他隨即買了下來,回去對照古籍考證。

虎符上有銘文,

刻著「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陽陵」幾個字,

證明這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

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銅製兵符,

也就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秦陽陵虎符」

誰也沒有想到,

一件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文物,

就這樣戲劇性地被發現了。

據傳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

就是因此而獲得的靈感。

2

|只認虎符不認人|

對於虎符如何使用,大部分人卻知之甚少,

只知道是調兵用的,

卻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調動軍隊。

難道只要拿到虎符,無論哪個阿貓阿狗,

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管一支軍隊嗎?

當然不是!

「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之信物,

通常將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

待要調動軍隊時,

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駐地。

只有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方能發兵。

現代常用的「符合」一詞,便源出於此。

1973年在西安北沈家橋村發現的秦杜虎符

在古代,士兵必須服從皇帝的調度,

但是每次調度士兵的時候,

皇帝不可能每次都親臨現場,

畢竟皇帝是很忙的。

而且,古代通訊不發達,

很多小兵可能一生都見不到元帥和皇帝,

空口無憑說是某某大將軍,

士兵怎麼會聽命,甚至賣命?

於是,虎符應運而生,為最高軍事權的象徵。

軍隊在訓練的時候就被灌輸

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

士兵平日也常能見到虎符的實物或圖形,

因而這枚看似不盈一握的小物件

才會有調動千軍萬馬的至高軍權。

兩晉虎符

這裡還有一個誤區,有人認為,

只要湊齊了兩半虎符就能調兵,

其實不然。

皇帝派人將自己的虎符來勘合地方將領的虎符,

只能說明皇帝需要調用這支軍隊,

而具體要怎麼用,則由皇帝說了算,

將領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來行軍。

如果違背聖意,就等於犯了謀反大罪,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將領

結局往往是十分悽慘的。

3

|虎符 兵符|

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的虎符

是秦惠君的杜虎符

但虎符只是兵符的一種,

秦漢以前,兵符多為各種虛幻的神獸,

材質為骨雕或玉器,

良渚文化時期成雙成對的牙骨雕

有可能就是四五千年前的兵符;

而《周禮》所記載的牙璋

也並非用於祭祀山川的禮儀用玉,

而是實實在在的調兵信物。

下面這兩枚螭虺紋小方章似的物件,

即為戰國時期的兵符

戰國 青銅盒裝玉雕螭虺紋兵符 觀復博物館藏

螭虺(chīhuǐ),

是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紋飾。

螭是一種沒有角的龍;

虺是一種小蛇,漢族傳說中龍的一種。

二者都為捲曲盤繞的形象。

玉九螭璧,明

螭紋劍衞

戰國 蟠虺紋楚式鼎

漢以後的兵符設計上又有了變化。

隋朝時改為麟符。

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

後來又改用龜符。

北宋時用過牛符,

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

北宋 牛符

遼國、元朝則用虎頭牌,

後世逐漸演變為銅牌。

虎頭鎏金調兵符牌

相關焦點

  • 專家在香港發現西施「遺物」,花150萬撿漏,如今價值起碼1個億
    古董界撿漏的事情還是很多很多的,但是這隻局限於幾十年前了,著名的古董鑑賞大家馬未都說過,早些年只要有點文物鑑別知識的話,的確會撿漏許多珍貴的物件,但是現在的話就非常難了。
  • 此人在地攤上花5元買走「破布」,結果拍出3.08億,創造撿漏神話
    我國頂尖文物收藏家馬未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幾十年前,在文物市場上撿漏文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只要你稍微有一點點分辨文物真假的能力,就有可能靠著這件文物發家致富。」馬未都的話不無道理,清朝年間,大量文物從宮中往外湧流,再加上上世紀盜墓的瘋狂挖掘,很多珍貴的文物都隨著贗品一起流落在街頭,只要是有一點分辨文物真假的能力就能輕鬆看出那件文物是真,哪件文物是假。說起撿漏文物,我國被譽為青銅第一人的馬承源先生就在我國內創造了許多的文物撿漏傳奇。
  • 八個實用的文玩地攤撿漏小技巧,你要不要?
    現在的古玩市場魚龍混雜,想要在地攤撿漏真是要看運氣,小編這就給你念叨念叨,八個實用的地攤撿漏小技巧,建議收藏哦。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稀少的,如果你在不同的地攤兒看到相同的東西,那可得好好考慮考慮了。四、逛地攤兒的時候一定得尊重攤主。如果有看上的東西想要購買,要有禮貌地和攤主溝通。可以蹲下或者坐在小凳子上,這樣比較容易談價錢。
  • 這些逆天的珍貴文物,要是放在地攤上,誰敢當真品買?
    人們都愛談論撿漏,但要真的去現在的古玩市場逛一圈,別說撿漏,能買到真貨就已經算是高手!在很多地攤上,各式各樣的假貨辣人眼睛。但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十種顛覆人們認知的珍貴文物,如果不是放在博物館而是地攤上,絕對會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假古董!
  • 專家街頭撿回的特級文物,郭沫若撿漏戰國虎符,今價值3億
    導讀:我國文物多 ,但流失的文物也多;流失的文物不僅是就是海外各國收藏家、博物館,還歷史民間,有時候國寶變「廢鐵」。而我國也有很多文物專家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專門跑到世界各地的文玩街頭追回國寶,可以說這是「撿回的文物」。
  • 專家在香港「撿漏」文物,發現是西施遺物,執意買回後價值超5億
    文物界的撿漏故事可以說的屢見不鮮了,有的是靠運氣,有的是靠財力,有的是靠時機,但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馬承源先生可是憑本事「撿漏」。我們知道馬承源先生曾經是上海博物館的館長,馬承源在文物鑑定方面可以說是立下了不少的功勞,甚至可以不誇張的說,現在上海博物館中的很多珍貴文物都是因為馬承源先生才得以保留。香港一直是我們中國文物和海外的「流轉中心」,為什麼這麼說呢?
  • 國寶撿漏:農民趕集,廟會上30塊買了個雞蛋,幾經轉手賣了1.3億
    新疆瑪納斯縣的一位農民王凱天趕,集的時候,看到小攤上的擺著一個雞蛋形狀的石頭,這個雞蛋看起來非常普通,土不拉嘰的,但是還算可愛,買回去擺在家裡,也算個物件。王凱天問那個攤販,這個形如雞蛋的小物件賣多少錢,攤販沒想到會有人相中這個土雞蛋,土雞蛋是攤販在新疆的一座山上順手撿回來的,興許有人能喜歡。
  • 馬未都撿漏的這5件珍貴文物,最後一件竟一分錢沒花
    而一件好的古玩,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都是巨大的。在古玩圈,名氣很大的馬未都大家都知道吧,不僅擁有自己的博物館,藏品上千,而且撿漏事件也是非常多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5件馬未都撿漏的珍貴文物,其中一件竟然一分錢沒花。
  • 歐洲淘寶記四——撿漏就在一瞬間
    大家好,我是胡同兒,上回歐洲淘寶寫到三了,大家等著急了吧,本期歐洲淘寶四繼續,歐洲淘寶共六期,希望持續關注。上回說到與那隻550萬的乾隆官窯擦肩而過,當然我也買不起。Drouot戰鬥三天結束,還是有點收穫的,反正到了國外你總得買點,不買的結果就是白去,白花錢。
  • 80年代古玩市場的暴富神話,老人花5塊買一破布,如今增值到3億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古玩地攤上擺放著各種稀世罕見的文物,因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薄弱,更不知古董文物的價值。當時的人一心只想維持溫飽,只有個別人意識到古董收藏這個行業油水很大。馬未都正是在當時的年代中練就了「淘寶」的能力,進入到這個行業,真貨假貨一看便知。
  • 大叔拿10兩金錠鑑寶,稱在地攤上撿漏得來,專家大呼:你膽可真大
    大叔拿10兩金錠鑑寶,稱在地攤上撿漏得來,專家大呼:你膽可真大中國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不僅有文明世界的中國文化,還有巧妙經綸的各種文物。但是歷經時代變遷,在過去有許多文物「顛沛流離」,有的流落在凡間,也因此也有很多人撿了漏,而今天說的就是一個撿漏的故事!一面目和善的大叔帶著一個金燦燦的金錠鑑寶,大叔表示自己也上網查了像是過去的金錠,但是不敢確定這金錠是真是假,這次就想讓專家看看是真是假。大叔介紹說這是1984年的時候在外出差,在一個地攤上看到的。
  • 110兩黃金「撿漏」的文物,無償上交故宮後,如今估價超5個億
    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裡留下了非常多的寶物,但是也有很多文物因為種種原因流失在各地,完全不知所蹤,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就逐漸開始重視民間文物的徵收工作,並大規模、大範圍的在全國各地進行文物普查和宣傳文物知識。
  • 想撿漏的小夥伴尷尬了,地攤上的古玩這麼來的
    周末去地攤淘寶的人,都希望哪一天能夠撿個大漏,然後坐享一夜暴富。古玩之所以被稱為古玩,是古代遺存下來的文化遺存物質,包括傳世品和地下出土品。玩攤,這是自打有人類文明以來就存在的交易方式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擺地攤是所有商業行為的始祖。...玩地攤,逛地攤也要求有比較好的心理素質和一種健康的心態。
  • 來看他們如何從地攤上淘到真品的,佩服啊!
    喜歡紫砂壺的人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看中紫砂壺的雙氣孔結構,喝茶更有味;一類是看中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坐等大師升值。特別是隨著近年紫砂拍賣高價頻現,紫砂壺的收藏也是愈加熱門。但是,收藏這條路有笑亦又淚,收藏對了,那是皆大歡喜,收藏錯了,那就坑了。
  • 人人不要的「破袈裟」,被門外漢9萬元「撿漏」,結果轉手賣1.3億
    收藏家們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撿漏」。古董撿漏一直以來都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有不少人在古玩市場成功的撿漏,花費了幾百元就買到了幾萬元的物品,還有的人在古董市場花費百萬撿漏上億文物。撿漏古董,就是花費很少的錢買到了很貴的古董,這樣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 文物專家香港街頭「撿漏」,6萬元買下一套編鐘,如今價值14億
    而這禮樂文明出土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就是編鐘。編鐘是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歷史非常悠久。編鐘通過敲擊不同大小規格的鐘體,然後發出不同的聲響,以此編成曲,古人非常的智慧。編鐘對於我國研究中華文化文明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但因編鐘的歷史年代久遠,保存完整的一套編鐘很難流傳於世,一套完整的編鐘的價值意義更是極其重大。
  • 男子1萬撿漏宋「新華字典」,轉手賣2600萬高價,專家:建議上交
    有很多古董愛好者都很喜歡去古玩市場撿漏,「觀復博物館」的館主馬未都,在年輕的時候就曾因為多次撿漏,最後成為了一個身價千億的古董鑑定家。南昌市的古董店老闆王先生,就曾以一萬元撿漏宋代的「新華字典」,轉手賣了2600萬,這個「漏」撿大了。第一、慧眼識珠,幸運撿漏相較於沿街叫賣的小販而言,古玩商人從來都不會大張旗鼓,他們堅信「貨賣買主」。
  • 圓明園流失的文物,價值3000萬,卻被馬未都2408萬「撿漏」
    圓明園裡面到底存放著多少的文物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最近幾十年來,國家一直都很看重圓明園文物的找回。一提到撿漏就不得不提撿漏之王馬未都先生。作為撿漏界的絕對王者,他定然也不會錯過圓明園流失的文物。二、馬未都「撿漏」圓明園文物一般來說,圓明園流失的文物最有可能在拍賣會上面存在。在2007年的時候,北京瀚海舉辦了一場拍賣會,在這場拍賣會上有一件大瓷瓶成為了此次的重頭戲。這是一隻乾隆官窯粉彩霽藍描金花卉大瓶。現場經過了20多輪的較量。
  • 古董商撿漏歷史文物,農民送他涼蓆一張,古董商:1萬賣不賣?
    在我國50年代左右,有過一陣淘寶熱潮,那個時候,人們其實已經發現了歷史文物的價值,所以不僅是國家有關部門的人很重視和保護歷史文物,就連社會上很多有一定條件的人都很喜歡去淘歷史文物。這些淘歷史文物的人,要麼就是有經濟實力的大老闆,要麼就是對歷史文物收藏很喜歡的人,其中還有一些古董商販,所以經常會有人在偏僻的農村裡走街串巷的,畢竟歷史文物這種東西一般會出現在偏僻或者未開發的地方。
  • 9萬撿漏髒被子,3年後卻翻了700多倍,5年後又拍出1.3億
    ,為此對於他們來說,金銀珠寶就是最為珍貴的東西,而像一些古字畫之類的文物卻視而不見,更有甚者那是直接毀壞了乾隆墓中的那麼多珍藏的古字畫,實在是讓人心碎!我們知道現在拍賣市場中,咱們中國古字畫的價格幾乎是每年都能刷新人的認知,隨隨便便一件古字畫都能拍出個千萬級別的價格,像齊白石老先生的古畫拍出上億那是常有的事情,可是當時卻被孫殿英一伙人毀壞了大量的古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