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一幢幢整潔明亮的房屋、一棟棟春意盎然的設施大棚……在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黃家店嘎查,23戶、40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正過著精準扶貧帶給他們的幸福生活。
「幫,要有最明確的思路;扶,要有最合適的措施」。自2015年烏蘭浩特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定點幫扶該嘎查以來,以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雙文為首的230名幹部職工一直在產業扶貧上想辦法、出實招、下真功。並始終聚焦精準、創新思路,採取扶志、扶智、造血、解困等聯動措施,為該嘎查的貧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
志智結合,激發內生動力
「2019年是我家的豐收年,我打工收入兩萬多元、資產收益紅利3600元,加上土地轉包和政策轉移性收入,總收入有3.2萬餘元。但是政策再好,咱也不能等靠要,只有自力更生,好日子才會越來越甜。」自該局幫扶趙長和家以來,他於2016年8月率先入住易地扶貧搬遷保障樓;同時,他的3萬元產業發展獎補資金以入股分紅的形式投入到烏市天橋廣告公司統一運營管理以來,年紅利3600元;此外還幫助協調趙長和在興房物業公司務工,負責百旺家苑小區室外保潔和安全管護工作,月薪1800餘元。
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烏市執法局幫扶工作隊始終堅持自我學習,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走村入戶,充分利用座談會、宣傳欄、標語、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把精準扶貧政策宣傳到家家戶戶,讓貧困群眾破除等靠要思想,把自力更生、勤勞的致富觀念深入內心。同時,廣泛宣傳自主脫貧典型,大講貧困群眾的脫貧故事,用身邊人脫貧致富的故事引導身邊群眾、感染身邊百姓,營造脫貧光榮、脫貧感恩的良好社會氛圍。 同時,通過座談會等方式交流種養殖經驗,將扶智、扶志有機統一,使貧困戶堅定發展產業,堅定自主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並通過開設微信大講堂、開闢文化大長廊、開展文明戶大評比、開展實用技術大比拼等活動,來幫助貧困戶解讀政策、傳遞信息、開闊眼界,從而使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明白「窮不怕、難不怕,等靠要懶最可怕」。貧困戶之間、普通農戶之間爭當脫貧典型的現象蔚然成風,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培植產業,提高「造血」能力
「2015年,烏市執法局的同志聯繫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為我家送來了6隻孔雀,還建了一處70平方米的棚舍,而且從飼料和飼養方面一直跟蹤服務,年收入平均增加了近4000元左右。我的幫扶責任人李翠花還為我女兒申請到了社區網格員的崗位,這些都多虧了咱政府的好政策,多虧了烏市執法局親人們出謀劃策。」談起烏市執法局對她的幫扶情況,已經年逾七旬的貧困戶龔淑英老人一直豎起大拇指稱讚。親如一家的幫扶情在這4年裡從未間斷過,在疫情防控最緊迫期間,龔淑英老人把滿含深情的500元慰問金送到了李翠花的手裡,表達自己對烏市執法局全體幹部職工的感激之情。
自2016年10月以來,該局為黃家店嘎查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聯繫入股烏市天橋廣告有限公司,合同約定每人將脫貧產業項目獎補資金1.5萬元投入到該公司統一管理運營,入股股金共計40.5萬元。「我們單位共協調入戶分紅企業為17戶貧困戶27人發放了2019年入股分紅,每人每年1800元,這種『上打租』產業分紅模式,有效助推了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提升。」正在忙著核對2020年產業扶貧項目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壯向筆者介紹。
脫貧攻堅,重在產業。幾年來,烏市執法局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要求,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產業富民」的工作思路,強根固本,涵養「造血」能力,和衷共濟,精準發力。黃家店嘎查2015年底共識別建檔立卡戶25戶、43人,識別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元,通過持續幫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13458.18元。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來源:正北方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