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場由看客「生成」的殘酷戲劇

2020-12-12 騰訊網

《八佰》:一場由看客「生成」的殘酷戲劇

文|夏瑩

面對《八佰》,人們很糾結。

作為一場有關於戰爭的電影,它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場面的處理,節奏的把握,技術的運用,都達到了戰爭電影的高水準。

然而,作為一部有關特定歷史的講述者,一方面,它真實得讓觀眾失去了影片本應樹立起的崇高感,比如那來自天南海北的後備軍,為何一定要真地說著自己的家鄉話,以至於最後的戰爭專員與謝晉元之間那雜糅著無奈與悲壯的對白用方言的發音襯託下卻總讓人忍俊不禁。而另一方面,作為對四行倉庫的戰爭過程與結局的「再現」(re-presentation)卻又顯得太過虛假。以至於它不得不遭受來自各種立場、觀點和態度的歷史學家與普通觀眾的靈魂拷問。

而這種糾結的存在,在我看來,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面對著一部電影,我們卻總是最容易忘記,它是一部電影。

《八佰》,是一部電影。這意味著它的全部功能都不應是僅僅「再現」一種所謂真實的歷史場景。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他有關電影的討論中曾經對於電影的開始時間猶豫不決。盧米埃爾的《火車進站》,亦或是中國的拉洋片,皮影戲,都曾以某個理由被視為電影的開端。但如果僅僅以連續、流動的畫面去記錄一個影像來定義電影,那麼電影就無法支撐起喬治·卡努杜所謂的第七藝術的稱號。因此哲學家們,如柏格森與德勒茲,更願意將電影理解為一種有關於時間和運動的重構機制。換言之,電影的本質,不是記錄與再現,而是「生成」。再現,作為一種「再度呈現」(re-presentation),隱含著所謂本真呈現之存在(presentation)的預設。而生成,則意味著一種創造,一種對既有存在的突破與再造。它不需要預先設定的本真存在,因為所有的存在都在「生成」(becoming)方式當中有待完成。

在這一意義上說,一個佇立在被拍攝的場景和觀眾之間的攝影機,從來不是一架記錄真實的中介,它是導演進行創作的源泉,一個不斷生成現實的機器。被攝影機所拍攝出的故事,是被這部機器通過特定的裝置和裝配方式再度創造的一個全新的故事,它的內涵從一開始就應該溢出被它拍攝的對象。當代戲劇家阿爾託曾經在戲劇舞臺上將打破固定劇本的再度創造,稱之為殘酷戲劇,而電影,如果就其存在的藝術性而言,應該從攝影機(運動的抑或固定的)的介入開始就適用於殘酷戲劇的範疇。對這一本質的自覺,應屬於電影的一種自我進化。

但,如果當電影的觀影者們仍然糾纏於如《八佰》這樣的電影在何種意義上反映(再現)了一種歷史的真實,那麼他們就仍然與那些當年被盧米埃爾的《火車進站》嚇得四散而逃的初代觀影者毫無區別。

當然,時至今日,仍然存在著如此眾多的初代觀影者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觀眾自身拒絕進化,更應罪責於被資本綁架的電影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失去了自身藝術特質原初的生成性潛能。類型化的無限複製已經將「再現」觀影者的喜好視為電影成功與否的度量衡。電影,在今天正在以對觀影者感官刺激的不斷升級為己任,而逐漸弱化了對於內容與形式上的生成性創造的可能性。以至於,今天的電影,正在逐漸將自身淪為景觀(spectacle)消費的對象。

這也構成了《八佰》的困境。它糾結於以超強景觀方式再現歷史真實與生成殘酷戲劇之間的張力中。因此,一方面,它在技術上全片採用了先進的IMAX攝影機拍攝,用了一年的時間精心布置出一個極為真實的戰爭布景,它在景觀上追求極致的磅礴與逼真。滿足了觀眾感官刺激的追求。同時,另一方面它又的確在努力通過這一戰場所發生的特殊場景去生成一種有關於戰爭、民族、人之生存價值等一系列宏大敘事的新的詮釋方式。後者是富有創造性。因此儘管四行倉庫之戰在整個淞滬戰役的諸多戰役中不那麼重要,而且結局也並非如影片結尾處所表現的那麼英勇,但由於它特殊的發生場地,卻構築了人類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場近乎完全被看客「生成」的戰爭。但現實觀影過程中,宏大的景觀化敘事似乎淹沒了影片本有的創造性。

戰爭發生在租界的邊緣,以蘇州河為界,被分為左右兩岸,一邊是繁花似錦的市井天堂,一邊是硝煙瀰漫的人間地獄。這一場景是只有藉助於俯瞰式的電影鏡頭才能真正呈現出來的,這種呈現是再現的真實嗎?是,也不是。或許這一情景在當時的上海的確存在過,但卻只有藉助於攝像機所重構的流動的影像才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並且這一強烈對比所生成出的直接的戲劇張力,卻只有今天《八佰》的觀影者們坐在黑暗的影院中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這是電影的開始,不是歷史敘事的開始。

於是以河為界,一場戰爭第一次被作為一出真實的戲劇上演,被河對岸的看客們每一天觀看著。租界中的看客們於是擁有了一個奇特的雙重身份:他們是這場戰爭的編劇,也是它的演員。正是藉助於他們的雙重參與,構築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殘酷戲劇。在其中,一場所謂的保衛戰變成了一個隨時都可能被修改劇本的戰爭戲劇。謝晉元團長,在這場戰爭戲劇中,從來不是真正的指揮官,指揮著這場戰爭走向的是坐在怪物飛行器中的觀察員,是國民黨的行政專員,是報紙記者,同時也是租界岸邊各行各業的芸芸眾生。其中,政治的博弈固然決定了這場戰爭要用表演的形式去詮釋英勇不屈的內容,但每一個普通民眾的目光所塑造出的有關英雄的傳奇也成為了四行倉庫中每一個個體得以成仁的根本動力。《八佰》有機地整合了個體成長與集體訴求之間的抗爭與融合。端午遊過蘇州河,試圖逃離地獄,卻被岸邊美豔的歌女讚頌英雄般的目光激勵著,重回戰場,並用自己的生命去填充了這一目光所蘊含的原本空洞的內容。

個體的生命價值與戰爭所構建的宏大的歷史價值如何能得到有機的整合,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被當代戰爭影片所不斷討論的倫理困境,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最近剛剛上映的《1917》,都似乎過多的渲染了個體生命超越戰爭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似乎完成了一種人道主義的勝利,卻以另一個極端的方式忽視了真實戰爭中更為普泛的價值和犧牲,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八佰》卻依賴於不同層次上的看客,不經意間將對不同個體生命的關注與一個宏大的集體利益的訴求有機的整合起來。《八佰》中著重描寫的幾個散兵遊勇,小湖北,端午,老葫蘆,羊拐、老鐵,老算盤,都有著他們貪生怕死的一面,也都有他們在這場不斷被修訂的戲劇中逐漸生成-英雄的空間。他們留給人們的印象,反而深刻於所有那些英勇作戰的正規軍,甚至搶了團長的光彩。但他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以隱性的抑或顯性的方式與對面河岸上看客們的觀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與之對應的,是在各國觀察團(包括何香凝等國民黨自身的觀察員)的注視之下,整個團都不得不一次次樹立起旗幟與不屈不撓去堅守本無意義的戰場。雖然在後者的目光中所蘊含的內容更多的是骯髒的政治交易,但卻「生成」出了一個能夠凝聚社會的三教九流的民族之魂。

因此,《八佰》,在我眼中,與一段歷史並沒有真實的關係,我從不在意它所描述的那段歷史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八佰》是一架能夠生成現代戰爭獨特戲劇的生產機器。這一戲劇帶有著阿託爾殘酷戲劇的味道。因為它時刻都在看與被看的互動當中不斷溢出自身原初的劇本,溢出戰爭的本質規定。《八佰》用這架機器所生產出不是一段歷史,而是一個無法被任何固定的觀念所規定的戰爭價值,在此民族的、國家的、地域的,宏大的與渺小的、普遍的與個體的界限都被消融了。所有固有的「內容」都在它繁複而張揚的「辭藻」中被遮蔽了。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曾經這樣描述19世紀的無產階級革命:從前是辭藻勝於內容,現在是內容勝於辭藻。或許我們可以套用馬克思的這個評價來反觀《八佰》的意義:

從前的戰爭影片是內容勝於辭藻,而今天的《八佰》是辭藻勝於內容。而在我看來,電影,作為一種藉助於攝影機器的形式——其技術層面無限繁殖本質上就是一種電影辭藻的繁盛——生成價值的藝術形式,本質上,或許從來都需要這種辭藻對於內容的完勝。

所以,最後,我還想要向各位觀影看客們重複一句,大家不要忘記,《八佰》,是一部電影。

更多意見交流請私信微博:黃競歐1九76

相關焦點

  • 投稿|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英雄豪傑都是凡人變的這是我再看《八佰》的感覺這是一場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大型真人秀。感謝管虎導演,讓我見識到了這場真人秀展現出來的戰爭的殘酷,還有人性的光輝。在這場誰也輸不起也不能輸的真人秀裡,謝晉元帶領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正規軍、保安團的八百兒郎們,以把倉庫當墳墓的決絕,完成了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王世純:看完《八佰》,感覺就兩個字——擰巴
    對於管虎來講,他似乎想把《八佰》拍攝成一個有關看客的故事。在訪談中,管虎對於為什麼歷史上會出現「八百壯士」這種孤軍奮戰的行為是有自己看法的。歷史上,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將抗戰的前途寄希望於國際調停,因而在本就不適合作為決戰戰場的淞滬戰場中白白葬送掉中央軍和雜牌軍幾乎全部主力。
  • 張宥浩:《八佰》中的「白馬少年」,穩紮穩打的質感演員
    時間回溯至三年前,《八佰》進入演員選角階段,想要招募會說方言的特型演員,張宥浩看到組訊後,非常興奮。機緣巧合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他見到了《八佰》的導演兼編劇管虎。《八佰》是管虎十幾年前就想拍攝的題材,劇本改了40多稿,最終才確定以普通人的視角去講述發生在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八百壯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歷史故事。
  • 《八佰》和《八百壯士》,不只是差了一個林青霞的距離
    由於《八百壯士》並非《八佰》這樣的戰士群像角色,而是以謝晉元為主角展開,所以徐楓的戲份也相當吃重。不過在這部電影裡她是兒女情長,帶著一對兒女不肯離開上海回廣東老家,成為謝晉元的「軟肋」,哭哭啼啼的樣子並不見「俠女」風範。再說女主角楊惠敏扮演者林青霞,當年只有21歲,可謂青澀又英氣逼人。張艾嘉也出演了幾個鏡頭,是扮演女童子軍楊惠敏的隊友,情緒激動地批評楊惠敏的父親不理解女兒的義舉。
  • 好電影不怕黑,今天我要推薦《八佰》
    第一時間看完電影,更是激動不已,不僅是因被電影中展現出的宏大場面而震撼,更是為「八百壯士」的歷史壯舉而內心觸動。不得不說,不負萬眾期待,歷經一年多的時間,這部不好看到的《八佰》絕了。《八佰》是由管虎執導,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張俊一、歐豪、杜淳、魏晨等等一眾明星大咖主演的影視作品,講述了在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的故事。從影片陣容上來講,可謂是相當豪華了,眾位影視大咖,每一位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演技上更是無可挑剔。
  • 每日一影評|《八佰》:群像圖譜、類型敘事與啟蒙索隱
    影片《八佰》由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該故事講述了在 1937 年的上海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內,「八百壯士」(實際上僅 423 人)以血肉之軀殊死抵抗日軍的瘋狂進攻。炮火淬鍊的人生戲臺是倉庫孤島內四百將士的誓死抵抗與包括忠孝在內的民族情緒的釋放,同時也是一場供眾看客圍觀的戰役。導演管虎以對歷史真實的思辨來達到喻世、警世、醒世之功用。
  • 電影《八佰》看點解析,陣容強大
    圖片源於電影《八佰》電影《八佰》已經在影院上映了,本影片的故事是四百人孤軍奮戰浴血抗敵,為了壯大聲勢,擾亂敵軍,稱有八百人,也直呼應影片名字《八佰》。圖片源於電影《八佰》這部影片小編看過之後覺得比較觸動和振奮人心,影片直面戰爭的殘酷,犧牲,受傷,在裡面不計其數。也通過劇情細膩的表現了人物在戰爭裡的心理波動及變化。
  • 鑑證科丨《八佰》:浮光掠影的鏡頭下,畫不出英雄的內心
    文/南方電影視點評論員 周文萍鑑定對象:《八佰》上映日期:8月21日《八佰》表現的是一場有觀眾的戰役,在被圍觀的過程中它將民眾從看客狀態中喚起,加強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對「喚醒」的強調決定了《八佰》著力描繪的是普通人群像。南岸北岸的普通民眾從冷漠到關心,從逃避到參與,從操著南腔北調的人們覺醒為擁有共同身份的中國人,有了強烈的凝聚力。這種民族精神令今天的中國人感同身受,這也正是《八佰》令人感動的根本原因。那喚醒看客的是什麼呢?正是守軍們在戰鬥中顯示出來的堅定意志與精神。
  • 《八佰》:一場炮火淬鍊出的人生戲臺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電影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歷史本來就眾說紛紜,存在很多種說法,而《八佰》不過是在採取一種相對可信說法的基礎上,藝術化的再次創作。它不是還原歷史的教科書。電影沒有美化國民黨,也沒有描寫孫元良,因為這些都不應該成為《八佰》的重點。它的重點在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眾生相。
  • 八佰,悲矣!壯矣!
    「八佰壯士」事跡,多次被官方予以肯定,1938年《論新階段》中盛讚八百壯士是民族革命典型。 但遺憾的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是蔣介石做給全世界的一場戲,為了贏得在一場國際會議的談判籌碼。
  • 《金剛川》比《八佰》還好看?
    「《金剛川》比《八佰》還好看」這句話是張譯說的。 10月16日晚,張譯在平遙電影節上對媒體說"我以我的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次於《八佰》",他旁邊的魏晨也表示"我贊成譯哥"。
  • 《八佰》一部讓硬漢落淚的牛片
    斥資5.5億打造的國產戰爭片,《八佰》一經上映,口碑炸裂,點映票房破記錄1.8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記錄,點映評分9.2分。本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八佰》之火熱,國人之堅韌
    圖片來源於網絡《八佰》是由導演管虎掌鏡的戰爭電影,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圖為四行倉庫遺址其實,在電影之外,有太多的文學作品或演繹作品來講述這場戰爭,「八佰」並非新鮮題材;甚至作為真實歷史濃墨重彩的一個片段,淞滬會戰也並沒有披上由時間流逝帶來的神秘外衣,有太多的資料留存,真實地佐證這場戰爭的開端與結局。
  • 救市&醒世:《八佰》是一部上等戰爭片嗎?
    電影《八佰》劇照,杜淳飾演謝晉元、唐藝昕飾演楊惠敏這400多個人是什麼成分呢?基本都是新兵蛋子和新收容的各地散兵,連謝晉元最早都是蔡廷鍇的人,不算正統國軍。這個團是一支註定會被放棄的「雜牌軍」。最戲謔的一點是,這場戰役的本質是一場表演戰,蔣介石打算以犧牲八百壯士的性命為代價,來進行一場爭取國際支持的政治博弈。
  • 四行倉庫,《八佰》壯士:一場用生命演繹的抗戰熱血宣傳片
    今天,記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八佰》已經進入了上映前的倒計時。和吳京齊名的硬漢導演管虎,歷經十年籌備,三年拍攝才完成,這部飽含家國情懷和英雄熱血的電影即將在全國院線上映,再現83年前炮火紛飛,「誓以我命固我土」的四個日夜。
  • 《八佰》首映,貓眼點映評分9.4分,首部國產劇過億!
    近日《八佰》曝光,將於2020年8月21日上映各個平臺,這是一部耗資7億成本的國產大劇,由總導演管虎,主導拍攝!點映《八佰》取自,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的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 「含劇透」《八佰》影評:戰爭,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殘酷
    原定在2019年7月5日上映《八佰》,在幾經波折後終於在8月21日重新上映。早在2016年11月,導演管虎就曝光了《八佰》的籌備進展,從2017年9月在蘇州正式開機,拍攝歷時230天。作為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八佰》自宣發以來就一直備受期待。
  • 豆瓣開分7.0,這部戰爭片和《八佰》一起點燃電影市場
    所以相比而言,《八佰》是在地面上打的轟轟烈烈,而《奇襲地道戰》是在地下打的小而精,同是戰爭抗日題材,不同的路數,同樣的精彩。《奇襲地道戰》一方面守住了「地道戰」以少勝多、用地道和機關制敵的核心,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把場面儘量做大。回顧整部電影,從第一場玉米地的奇襲,到最後利用引爆礦場扭轉戰局,每一場戰爭戲都讓人印象深刻。
  • 《八佰》原聲大碟發布 全球頂尖音樂人協作
    2020年首部華語戰爭巨製《八佰》於8月21日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歷時一年打造出的讓影片更加增色的《八佰》原聲音樂大碟也在同日發行。全球頂尖音樂人協作,創造國產電影音樂之最《八佰》原聲碟一共收錄了20首電影原聲作品,由電影音樂大師作曲Rupert Gregson- Williams(代表作《血戰鋼鋸嶺》等) 與 Andrew Kawczynski(代表作《敦刻爾克》等)攜手金牌音樂製作人於飛,與包括捷克國家交響樂團在內的超過兩百位國內外頂尖樂手共同演繹完成
  • 出演《八佰》裡的演員實力到底如何?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 《八佰》從2019年7月撤檔到2020年8月重新定檔,到上映這部電影太不容易了,管虎導演承受了巨大壓力八百壯士,向死而生!呈現出抗日戰爭的殘酷卓絕和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的歷史,以及無數的受難者和舍深取義的犧牲者。「生難做人傑,死亦非鬼雄」之所以有現在的繁榮生活,是因為有他們在負重前行。記住這生活來之不易,國家民族是每個人的信仰! 來看看是什麼樣的演員把每一個鮮活的人物牢牢地刻在了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