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布明十三陵定陵發掘後明朝考古最大發現

2020-12-06 搜狐網
  新華網武漢1月18日電(記者李鵬翔)湖北省人民政府今天正式公布了明代梁莊王墓的大批考古發掘成果,專家指出,這是繼明十三陵的定陵發掘後,明朝考古的最大發現。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與荊門市政府、鍾祥市政府聯合組織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工作者,對位於鍾祥市長灘鎮外的明代梁莊王墓進行了發掘。直至當年年底發掘工作基本結束。鍾祥市戰國時就稱為郊郢,是楚國國都的陪都,享有「天下糧倉」的美譽。在明朝嘉靖年間,鍾祥成為當時與北京、南京齊名的全國三大直屬藩府。1994年,鍾祥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00年,鍾祥明顯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據湖北省文化廳廳長蔣昌忠介紹,被發掘的梁莊王墓據考證是梁莊王與王妃魏氏的合葬墓。梁莊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土旁加自),1441年病死後安葬。下葬時,只將墓門封堵而沒有封牆和回填土。相隔十年後,王妃魏氏過世,再將原先封堵墓門打開,將王妃與梁莊王合葬。

  明代親王墓是高等級墓葬,通常建有排水系統,而該墓沒有排水系統,相反卻將墓室建在可以見到地下水之處,應當與當時的某種迷信有關,有「不達黃泉不罷休」之意。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出土有金、銀、玉、寶石、瓷器等共計5100餘件,其中金、銀、玉器有1400餘件,僅金器的重量就達10餘公斤,珠飾寶石則多達3400餘件。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尚屬首次,僅次於明代皇陵——定陵。隨葬的金、銀、玉器和珠飾珠寶種類繁多,製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輝,雍容華貴,令人驚嘆不已。

  隨葬的重要出土器物精品迭出。銅質髹金王妃封冊,是王妃魏氏於1433年(宣德八年)被冊封為王妃的任命文書。封冊極少隨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冊,在已發掘明代親王墓發現,尚是首例。「纏臂金」2件,用寬0.7釐米,厚0.1釐米的金帶條纏繞十二圈而成,各長12.5釐米,分別重295.5和292.5克,為女性使用飾物,葬在明代親王墓中,尚屬首例。出土的嵌寶金冠頂5個,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釐米,直徑5.2釐米,重41.1克,頂端嵌一顆淺黃色透明寶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八顆紅、藍、綠各色的寶石,亮麗多彩,至為寶貴。

  梁莊王墓原地面上建有塋園和地面建築,現瑩園只殘存部分基址,建築則在歷史上被毀無存,現在只見到磚、瓦痕跡。墓室(即地宮)是建在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內呈「中」字形,為崖洞磚室墓。墓室南端有一斜坡墓道,長10.6米。墓室分為前、後室,室內鋪一層起防潮作用的石灰。錫冥器、銅、鐵器等出自前室,王、妃的棺床以及主要的金、銀、玉、珠寶器等,均出自後室。

  據湖北省主管文化工作的副省長王少階介紹,明梁莊王墓發掘,是湖北省明代考古發現中出土文物最多、文物價值最高的一次,也是全國已發掘明代親王墓中等級最高、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次空前大發現,為明代歷史、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新的課題,目前該項目已申報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完)


相關焦點

  • 考古史上發掘的皇陵: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文物震驚世界
    我國考古史上發掘過的皇帝陵有:明定陵,乾隆裕陵和光緒皇帝陵,其中乾隆裕陵是因孫殿英盜崛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今天就來聊聊明萬曆皇帝最後得到了許可,指定由郭沫若親自主持發掘定陵,本來準備發掘長陵,但因長陵陵園規模太大,考古隊員對長陵進行了一年多勘探,愣是沒找著地宮的入口
  • 考古史上發掘過的皇帝陵: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稀世文物
    明定陵今天就來聊聊明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故事1955年,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吳晗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彥斌他們三個是聯名上書國務院,說我們要挖掘十三陵,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研究明朝歷史的資料。最後得到了許可,指定由郭沫若親自主持發掘定陵,本來準備發掘長陵,但因長陵陵園規模太大,考古隊員對長陵進行了一年多勘探,愣是沒找著地宮的入口明定陵
  • 明十三陵——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棺槨被毀。
  • 風雪定陵:中國考古史上一大悲劇——定陵的挖掘
    明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其妻妾——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十三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陵園內全部仿造皇宮建造,到明朝滅亡時,整個陵區的總面積已超過一百二十平方公裡,這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積還要大。
  •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陵園內全部仿造皇宮建造,每一個陵墓都建築著高大的城牆和金碧輝煌的宮殿,這是明帝國的另一個紫禁城。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 明定陵後的最大發現 湖北明梁莊王墓考古成果驚人
    新華網武漢1月19日電 日前,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明代梁莊王墓考古發掘成果,專家指出,這是繼明定陵發掘後明朝考古的最大發現。  在北京郊縣昌平,安葬有明代的十三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墓,俗稱十三陵,而明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進行考古發掘的陵墓,於1956年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
  • 風雪定陵:郭沫若等人挖掘明朝萬曆皇帝陵墓,造就一場考古悲劇
    ——《風雪定陵》1955年10月4日是一個被考古界永遠銘記的日子,郭沫若為首矛盾和吳晗等六個人呈遞一份報告給國家,一份想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古挖掘,他們的理由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有一定繁榮,挖掘明十三陵可以使之更加繁榮,挖掘出來的文物有助於研究明朝的歷史和文化,說不定有改變歷史的文物被發掘。
  • 明朝定陵的發掘,洗刷了萬曆皇帝一生的汙點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的陵墓。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正式提出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
  • 明十三陵定陵:郭沫若帶頭挖掘的皇陵,究竟多少文物氧化損毀?
    既然要幹咱當然要幹票大的必須是皇陵,我說的就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這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發掘的陵墓,如果說大家來十三陵遊覽只能選一個陵,最推薦的也是定陵,畢竟好不容易來趟皇陵,要是不看看這地宮裡邊是什麼模樣,怎麼能過癮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定陵地宮,聊一聊當年定陵挖掘的故事。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明定陵的墓主人,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鈞。
  • 「古蹟探真」明十三陵唯一開放地宮的定陵究竟什麼樣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為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主要建築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 64年前,郭沫若等人挖掘「明十三陵」定陵,為何意外事故頻發?
    其中一位皇帝下落不明,還有兩位葬在別處,餘下的13位葬在天壽山,由此被稱為「明十三陵」。其一:定陵是明十三陵當中比較有名的陵墓,墓主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皇帝,他的墓葬在13陵當中也能排進前三。其實當時考古隊是奔著十三陵的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的,只是在勘探發掘了幾個月後,都沒有找見長陵的地宮入口。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石板上的「隧道門」三個字,隧道門指的就是陵墓地宮的入口。
  • 明十三陵定陵地宮恢復開放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據北京昌平官方發布平臺6月4日消息,明十三陵定陵地宮已於3日上午恢復對外開放。明十三陵定陵景區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除了接受網上預約外,線下售票服務也已啟動;目前定陵景區已實現全域開放。
  • 郭沫若帶人發掘明定陵,一位古怪老人稱此地有詛咒,結果如何?
    提到明十三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約50公裡,總面積有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其實,明朝總共有16位皇帝,但有兩位葬在了別處,還有一位下落不明,所以這裡便被稱為明十三陵。
  • 明十三陵中為何最先打開萬曆陵墓,又為何不繼續發掘別的帝王墓?
    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請發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運動。最早打算挖掘計劃的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等一批相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主力挖掘的,原本打算挖掘的是明成組朱棣的長陵,但是,考古人員考慮到長陵內可能有,永樂大典。當時的保存技術也達不到,就拿定陵先練練手,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都知道萬曆皇帝生前是個大財迷,30年不上朝,最大的愛好就是數錢玩,所以他的陵墓沒肯定會有數不清的文物。
  • 為何清東陵,清西陵幾乎都開放,而明十三陵卻只開放定陵和長陵?
    但反觀明朝的十三陵,到目前為止只開放了三個,分別是長陵、昭陵、定陵。其他的陵寢由於距今的年代較遠,且都年久失修,很多都殘破不堪,連最基本的明樓,隆恩殿也都傾覆了,所以根本不具備開放參觀的條件,且交通不是很便利,在加上未開放的那些皇帝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都很陌生,基本臉熟的幾個也都開放了,比如長陵就是明朝最有名的篡位的皇帝朱棣明成祖,他個人的歷史由於「清君側」運動,而被改編成了很多電視劇,也是知名的明代皇帝之一,在加上長陵又是整個十三陵的祖陵,其建造的規制是no1,光它的隆恩殿就比紫禁城的大殿還要大
  • 明十三陵考古現場照:考古家徒手撈寶,圖3郭沫若親臨指揮
    導讀:明十三陵是我國明朝時期13名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皇家陵。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家在郭沫若等人的帶領下挖掘了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古墓的挖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的第一悲劇,造成的損失不可估計,那定陵的考古現場到底是怎樣的呢?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十三位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東、西、北三面環山,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布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 明定陵發掘往事,郭沫若當年秘書說出挖陵起因,與所傳完全不一樣
    明定陵發掘往事本文作者 倪方六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來說個老話題,關於明十三陵中定陵的考古發掘說到明定陵,關注考古的網友應該再熟悉不過了,這是1949年後國家主動發掘的第一座帝陵,也是迄今唯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陵。
  • 由定陵發掘說起,郭沫若挖掘皇陵的熱情,被周總理一句話澆滅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明十三陵裡面定陵的挖掘工作,這項工程遭到後世的非議,甚至於痛斥他是「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均為三國時期官方盜墓人員稱謂)者比比皆是。最讓人感到惋惜的就是對明十三陵定陵的發掘工作了,因為文物的保護工作不力,大批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這也是後世對郭沫若批評聲音那麼多的緣故。但這裡稍微替郭沫若說兩句,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最先提出這個計劃的並不是郭沫若,而是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
  • 為何1955年,本來應該發掘長陵,最後改為發掘定陵
    為何1955年,本來應該發掘長陵,最後改為發掘定陵,是什麼原因讓長陵逃過一劫?如果您想知道,那就請看小編的解密:1955年,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隨後不久,該委員會下設的考古工作隊開始組建。考古工作隊的隊長名叫趙其昌,副隊長是白萬玉。隊員有7名,他們分別是於樹功,劉精義,冼自強,曹國鑑,龐中威,李樹興和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