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家風,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所流傳下來的風氣。好的家風,其實是每一個家庭都希望擁有的。但是,好家風並不是每一個人想擁有就能擁有的,它也不是屬於口頭上的說教,而是需要一個家庭裡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長輩的言行舉止,然後用自身的行為來影響下一代,下一代又再傳給下一代。如此一代一代繼承下去,才能形成家風。
提起家風,很多人會想到清代重臣曾國藩。他在朝廷做官時,與家裡的來往信件,最終形成有名的《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多次提到了「家風」問題,其中,包括「孝順、勤儉、理財、修身」等等。
曾國藩身居高位,但是對於家風的傳承他自己是身體力行的,並不是只口頭說說而已。對於他這樣的人物,換成別人,可能家族裡的人會打著他的旗號而去狐假虎威,但在曾國藩的約束下,曾家子弟都能謹遵家訓,做到循規蹈矩。因為,他們都以曾國藩為榜樣。
所以說,家風的傳承,不只是在嘴上,而應該是行動上。如果一個家庭的長輩自身行為端正,他就能給子孫做一個好榜樣;相反,如果長輩自己都行為不端,他的子孫又怎麼可能會得到好家風的傳承呢?
這樣的家風傳承,在我們老家真實地發生過,正好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好行為就有好家風
在我們老家,雖然村子不大,但姓氏卻不少:不到兩千人的小村,居然有十個姓之多。陳姓人口最多,大約有三四百人;林姓最少,可能不到一百人。
據說,陳姓最初只有一戶人家,生有六個兒子,三個女兒。當時的生活很窮苦。大兒子在18歲左右跟著別人到南洋謀生,一走就是幾十年。但他不在家的日子,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音訊,而是一直有寫信回來,給家裡報平安,也會描述海外的生活,不時還會寄一些錢回來。
在他的資助下,弟妹都順利完成了學業,並各自成家立業。陳家大兒子60歲那年,舉家從海外遷回來,並在村裡開辦工廠,助學助農。他對父母極孝,說自己離開家幾十年,沒有盡到做兒子的責任,如今回來,要把這一切都彌補到。
父母病重的時候,他體恤弟妹工作忙,主動把照顧父母的重任攬到自己身上。他的品行,也影響了他的弟妹和下一代。每一個人都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大家人也都相親相愛,凡事都有商量。
陳家父母死後,一家人還是以大哥為中心,什麼事都會找他商量。在重大事件上,也會聽取大哥的意見再做抉擇。陳家有個「家規」,就是只要有長輩在,所有的子弟親侄都必須把長輩看成是自己的父母那樣去對待。如今,好幾代人過去,陳家良好的家風還是一直在傳承。家族越來越大,其子孫也都有不錯的發展。
第二個例子:壞行為會禍及子孫
陳姓子孫的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家風的良好傳承。前面說到的人口最少的林姓,在最初,聽說人口數字還在陳家之上,但是林家子弟很不團結,常常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而大打出手,妯娌之間也不和睦,經常為了孩子或者家長裡短而吵架。
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得到好的家庭氛圍的滋養呢?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長大以後,自然也無法用好的行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就不是好的家風,而是讓人嘆息的敗落。林家的後代,也是人丁稀少,少有能夠有作為的人才出現。在經濟方面,也遠不如陳家那樣的豐足。
當然,我所說的陳家與林家,只代表我們老家那裡的兩個姓族,至於其他地方的陳姓與林姓,不在我的講述範圍內。
所以說,好家風的傳承,並不像老師教育學生那樣的課堂理論,而在於每一個家族成員的共同努力,在於每一個人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有好的效果。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