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胡錦武、範帆)5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冒充領導親屬行騙屢屢得手,「李鬼」們鑽了什麼空子?》的評論。
近日,連續曝光的多起冒充領導幹部或其親屬詐騙案件引發輿論關注。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案例,鳥某冒充青海省海東市委主要領導親侄子,騙過常務副縣長和多名局長,詐騙錢財上百萬。無獨有偶,河南無業游民司某某,多次冒充「省菸草廳副廳級幹部」行騙,謊稱「要去某市當市長」,向被害人承諾「當上省長助理的時候分他幾百萬」。
仔細梳理媒體披露的案件細節可以發現,這些冒充領導(或其親屬)的「李鬼」,行騙套路並不高明,無非是將自己包裝出「我上面有人」的虛假形象,舉手投足間流露出領導「派頭」,吹噓可以靠「關係」運作幫人辦事,然後設局請君入甕。雖然伎倆拙劣,卻仍有不少官員被忽悠得團團轉,荒誕的劇情背後暴露出的原因,值得我們反思。
這些受騙官員一門心思鑽營的是自己的「官帽子」和「錢袋子」,希望藉助旁門左道撈取政治前途和經濟利益,難免利令智昏、智商不在線,對「李鬼」的許諾深信不疑或不敢質疑,最終被玩弄於股掌之間。
按理說,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核實一名領導的真實身份並非難事,只要稍加打聽辨別,就能識破「李鬼」的真面目。拙劣的騙術屢試不爽,背後必然有其深層的心理根源和現實土壤。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各地的政治生態不斷淨化。但在少數人心裡,團團夥夥、親親疏疏的「圈子文化」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雖已不敢明目張胆拉幫結派,卻仍時刻幻想「貴人相助」,尋找人身依附,從而「一飛升天」。
迷信權力光環、渴望攀附權貴、信奉官場「潛規則」……不良心態源自「圈子文化」,而滋生「圈子文化」的土壤不除,「李鬼」就仍然有生存的空間。
剷除滋生「圈子文化」的土壤,根子在於規範權力運行,尤其要防止出現選人用人中的「暗門」和「天窗」。
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組織保證,只有做到任人唯賢而非任人唯親,堅持五湖四海、唯才是舉,才能持續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李鬼」們的低劣騙術自然就沒有表演的舞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