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得太到位

2020-11-23 騰訊網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相信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的《草》已經和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作品並列,成為無數學子關於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

可是很多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小學課本中的這首唐詩並非白居易創作的原版,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同時,這首詩的原名也並非簡單一個「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是一首應試之作。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年僅十六歲。根據唐朝的科舉考試規定,但凡限定題材的詩題,前面都要帶上「賦得」二字,這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命題作文。同時,考試還要求全詩在指定題材下,立意清晰,起承轉合分明,對仗工整,文字空靈。

科舉考試如此多的條條框框,直接導致了唐詩中的「賦得體」難出佳作。但是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卻在嚴謹的結構之下,構思精妙,意境天成,別有一番韻味。這首詩因此也成為了他「出道」的成名作。

據說白居易第一次去長安拜見名士顧況的時候,對方沒有太把這個後生放在眼裡,只是勸他:長安米貴,房價又高,想在這裡混下去,難吶。但是,當他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之後,他竟對這個後生刮目相看,讚不絕口。

毫無疑問,《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古人、今人一致認可的佳作。對於這首詩的前四句,幾乎無人不知,但是讀過全詩的人才會發現,作為一首送別詩,其實後面的四句才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真正內核。

那麼,語文教材為什麼只保留了作為鋪陳之用的前四句呢?難道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背誦嗎?但是背後的原因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完整版: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在我們所熟悉的前四句詩中,白居易著重描寫了古原上綠草豐茂的景致,進而用「枯」、「榮」展示了野草歲歲循環,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體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在全詩的五、六兩句中,白居易又用「侵」、「接」等具有畫面感的動詞進一步襯託出一派綠野蔓延的景致。

但是與此同時,詩人的感情已經悄然發生了轉折。這裡需要注意,野草侵的是「荒城」,接的是「古道」,這兩個地點的引入無疑讓詩句蒙上了一層荒涼之感。因此,在全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的情感經過一系列鋪陳、醞釀,一下子迸發了。白居易最後用萋萋芳草,盡顯他和友人之間的離別之情。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發現課本中學習的前四句其實只是全詩的鋪墊部分,後面四句才是這首詩的「靈魂」。那麼課本這樣改動的用意是什麼呢?其實主要有三點原因。

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詩都能攔腰「斬斷」,而《賦得古原草送別》之所以能做這樣的改動,是因為它在刪改過後,依然具備一首好詩的各要素。《草》雖然刪除了原詩的後半段,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在結構對仗和起承轉合上的完整、合理性。

同時,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一首雙重立意的詩,全詩的後半段寫的是離情別緒,但是如果單獨去看前半段,這首詩又可以看作一首揭示生命規律的哲理詩,較「離別」的主題而言,立意更為高遠。

其次,《賦得古原草送別》在經過刪改後,入選的是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原詩的基調哀婉、惆悵,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深入理解。而經過刪減的版本《草》,讚揚了野草堅韌的品格,以及生生不息的生長規律,正向、積極,具有更重要的引導意義。

其三,《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後半部分,出現了如「翠」、「萋」等較為複雜的生詞,在書寫和理解層面上,都給低齡段學生製造了較高的門檻,同時也加強了背誦的難度和負擔。事實上,在小學的初階段,古詩詞教學主要以引導興趣和啟蒙為目的,不宜太過複雜。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筆者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在服務教學上所做的改動還是相對成功的,大家怎麼看?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記得點讚哦~

相關焦點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小學課本中的這首《草》並非白居易的原詩,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離離原上草」只是前半首,白居易的原詩是五言八句的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後面還有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得精髓!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從牙牙學語開始,我們便開始各種各樣的詩歌打交道。不過,有細心的網友發現,我們從小背誦的白居易所作的《草》,小學課本裡卻只有前四句,後面四句被「攔腰折斷」了,這是為什麼呢?正常來說,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數十字,但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卻是貫穿全文的,所以不論從哪裡刪減,都會讓整首詩變得沒有那麼完整。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除後四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離離原上草》原本有4句,為何課本要刪掉一半?你看後2句寫了啥
    今天,我們不說白居易傳奇的一生,也不說白居易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是探討一下,為什麼他的一首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的詩歌被編寫人員刪除了後四句。這首詩,原名叫《賦得古原草送別》,在語文課本裡的名字,是《草》。》的原版: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耳熟能詳,然而後四句卻很少有人會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我們最熟悉,又最通俗易懂的唐詩了。很簡單,又很膾炙人口。其意是說原上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一年一度的枯萎,但即使天火都不能把它燒盡,春風一吹,又能生長出新的生命。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後官至刑部尚書。此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而為時而著,歌詩合而為事而作」,他的詩通俗易懂,據傳,他的目的就是讓連不識字的老嫗都能聽得懂。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正如小學課本之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人人都可以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它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可以讀懂。尤其是「離離」的意思,誰又能真正明白。眾所周知,「離離原上草」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草》,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白居易作為李杜之後的詩壇新秀,在唐朝詩壇佔據重要席位,想要讀懂白居易的詩詞,自然還要從白居易所處的時代談起。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知道的人並不多
    但若在學習的過程中講求這樣一種不太靠譜的原則,那明顯就沒有辦法掌握到學問中的精華部分了。尤其是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要想完全搞清楚詩人和詞人真正想借詩詞表達的情感和意思,那就必須將詩詞句中的字詞都吃透才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的意思。因為,知道它的真正意思的人可並不算多!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多少人集體蒙圈
    然後,他從懷裡掏出一首詩遞給了顧況,當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句,顧況大為驚異,激動地說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這就是16歲的白居易一夜成名的故事,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旋即成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絕唱,至今在小學語文課本之中,它都是不可抹去的必背經典。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問倒了一批人
    尤其對於古詩詞的學習來說,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詩,弄清楚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必須搞懂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馬虎不得。比如「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嗎?一.「離離原上草」的來頭「離離原上草」,估計很多人都能接出下一句:「一歲一枯榮」。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蘊含著什麼深意?
    就比如說學習古詩,如果你想弄清楚一首古詩的意思,那就必須咬文嚼字,甚至還得了解詩人生前的事跡。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離離原上草」這句詩中「離離」的意思,因為它的真正意思了解的人可真是不算多。一說到「離離原上草」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接出「一歲一枯榮」這句詩。這兩句詩出自《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到至今都非常出名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還得跟它最開始出名的原因有關係。
  • 眾人皆知「離離原上草」,但「離離」是啥意思?很多人表示懵圈
    它就是由「詩魔」白居易創作的《草》,又名《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按照唐代的科舉考試規矩來看,凡是限定題材的詩題,都必須在題目前,加「賦得」二字,所以這首《草》又叫做《賦得古原草送別》。
  • 眾人皆知「離離原上草」,但「離離」是啥意思?很多人表示懵圈
    在眾多唐詩名作中,有一首詩可謂上至三歲幼童,下至耄耋老人皆可吟誦。它就是由「詩魔」白居易創作的《草》,又名《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的佳作,同時也是為了應考所作。
  • 詩詞| 知道「離離原上草」它後面又還有哪四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的這首詩,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幾乎是我們幾代人剛上小學時最先接觸到幾首古詩之一。
  • 「離離原上草」,課本把「離離」解釋錯了?高手的解釋似乎更合理
    誰知,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一出,顧況大為驚異,直呼內行:「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從此,白居易一鳴驚人,天下皆知。這首詩也有口皆碑,流傳千年,成為千古之絕唱,如今更是選入語文課本,凡是習字兒童莫不能誦。然而,困惑往往就出現在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離離」的草,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草?
  •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詩,究竟哪裡有缺陷,古人為何會爭論不休
    白居易的《賦得古草原送別》,過去被收錄在小學的語文課本裡,不過只有頭四句。那麼,這首詩在進入課本的時候為什麼會被「腰斬」呢?原來,有的學者認為,這首詩其實只能算是「半首好詩」。因為詩的後半段是延續自《楚辭》以來的一些「陳腔濫調」,並且第五、六兩句,還犯了「合掌」。古人寫詩、作對子比較忌諱「合掌」。
  • 「離離原上草」張口就來,可是「離離」什麼意思,卻少有人知
    ,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從小就在課本上學習過,可謂耳熟能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比之我們小學時候學的,多了四句,可能是這首詩太好,又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還不能理解後半段蘊含的離別之情,所以課本中只節選了前面四句,即便如此,依舊不影響這首詩的魅力。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是什麼意思,有多少人被問蒙圈了?
    導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是什麼意思,有多少人被問得一頭霧水?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待人接物皆得有禮,禮融化古人的血液中。為人交友也講究以禮待人,友人來訪,主人送別,又有「古人十八裡相送」的典故。受古代文化的影響,送別在古人的生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是什麼意思,有多少人被問蒙圈了?
    導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是什麼意思?許多人被問得一頭霧水。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待人接物皆得有禮,禮融化古人的血液中。為人交友也講究以禮待人,友人來訪,主人送別,又有「古人十八裡相送」的典故。
  • 「離離原上草」中「離離」何意?白居易寫的並非這兩字,為何被改
    以李白詩為例,《靜夜思》就有明代和宋代兩個版本,我們小學課本上的是明代版本,宋代版本的開頭一句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顯然不如「床前明月光」優美。但很多文史學者認為,不能因為哪一版更美,咱們就選用哪一版,所以目前這首詩尚有爭議。
  •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