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相信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的《草》已經和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作品並列,成為無數學子關於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
可是很多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小學課本中的這首唐詩並非白居易創作的原版,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同時,這首詩的原名也並非簡單一個「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是一首應試之作。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年僅十六歲。根據唐朝的科舉考試規定,但凡限定題材的詩題,前面都要帶上「賦得」二字,這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命題作文。同時,考試還要求全詩在指定題材下,立意清晰,起承轉合分明,對仗工整,文字空靈。
科舉考試如此多的條條框框,直接導致了唐詩中的「賦得體」難出佳作。但是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卻在嚴謹的結構之下,構思精妙,意境天成,別有一番韻味。這首詩因此也成為了他「出道」的成名作。
據說白居易第一次去長安拜見名士顧況的時候,對方沒有太把這個後生放在眼裡,只是勸他:長安米貴,房價又高,想在這裡混下去,難吶。但是,當他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之後,他竟對這個後生刮目相看,讚不絕口。
毫無疑問,《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古人、今人一致認可的佳作。對於這首詩的前四句,幾乎無人不知,但是讀過全詩的人才會發現,作為一首送別詩,其實後面的四句才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真正內核。
那麼,語文教材為什麼只保留了作為鋪陳之用的前四句呢?難道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背誦嗎?但是背後的原因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完整版: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在我們所熟悉的前四句詩中,白居易著重描寫了古原上綠草豐茂的景致,進而用「枯」、「榮」展示了野草歲歲循環,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體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在全詩的五、六兩句中,白居易又用「侵」、「接」等具有畫面感的動詞進一步襯託出一派綠野蔓延的景致。
但是與此同時,詩人的感情已經悄然發生了轉折。這裡需要注意,野草侵的是「荒城」,接的是「古道」,這兩個地點的引入無疑讓詩句蒙上了一層荒涼之感。因此,在全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的情感經過一系列鋪陳、醞釀,一下子迸發了。白居易最後用萋萋芳草,盡顯他和友人之間的離別之情。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發現課本中學習的前四句其實只是全詩的鋪墊部分,後面四句才是這首詩的「靈魂」。那麼課本這樣改動的用意是什麼呢?其實主要有三點原因。
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詩都能攔腰「斬斷」,而《賦得古原草送別》之所以能做這樣的改動,是因為它在刪改過後,依然具備一首好詩的各要素。《草》雖然刪除了原詩的後半段,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在結構對仗和起承轉合上的完整、合理性。
同時,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一首雙重立意的詩,全詩的後半段寫的是離情別緒,但是如果單獨去看前半段,這首詩又可以看作一首揭示生命規律的哲理詩,較「離別」的主題而言,立意更為高遠。
其次,《賦得古原草送別》在經過刪改後,入選的是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原詩的基調哀婉、惆悵,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深入理解。而經過刪減的版本《草》,讚揚了野草堅韌的品格,以及生生不息的生長規律,正向、積極,具有更重要的引導意義。
其三,《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後半部分,出現了如「翠」、「萋」等較為複雜的生詞,在書寫和理解層面上,都給低齡段學生製造了較高的門檻,同時也加強了背誦的難度和負擔。事實上,在小學的初階段,古詩詞教學主要以引導興趣和啟蒙為目的,不宜太過複雜。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筆者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在服務教學上所做的改動還是相對成功的,大家怎麼看?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記得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