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鄙視鏈:晏殊、蘇軾等詞人為何瞧不起柳永?

2020-12-09 待曉兒

柳永在民間以及後世的名聲都特別大,甚至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

但是,他在當時卻並不被主流文壇所接受,無論是詞作還是為人都受到晏殊、蘇軾等人的鄙夷。

其實柳永的名聲在後世有一定的水分,我們今天之所以認可柳永,也只不過是因為他的幾首寫得比較好的詞而已,他絕對大多數的作品確實有一些問題。

為了當官走後門,被晏殊當場羞辱

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柳永科舉沒考中,但又想當官,於是只能去走後門,這在當時叫做「幹謁」。

他走的關係是誰呢?宰相晏殊。

可有意思的是,柳永和晏殊之前並不熟識,這怎麼走關係呢?

柳永也為難,面對晏殊的接見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晏殊見此,就主動問:「賢俊作曲子麼?」

「曲子」在當時就是「詞」的別稱,唐朝有「曲子詞」這樣的文體,後來才指一些比較俚俗的民間詞。

柳永聽到晏殊的問話,一時間大為高興,以為找到了談話的切入點,於是答道:「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在柳永看來,晏殊主動提起填詞一事,肯定是對自己有所耳聞,畢竟當時他是有一些傳唱較廣的詞作的,這次「走後門」應該是成了。

沒想到晏殊把臉一板,冷冷地說:「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

柳永聽完之後,羞憤難當,只能告辭。

晏殊確實聽過柳永的名號,「針線慵拈伴伊坐」就出自其《定風波》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來寫,後悔沒把情郎或者夫君留在身邊陪著自己,使得青春虛度。整首詞較為香豔,也有些沉糜喪志。

晏殊的意思是,我雖然寫詞,但決不寫這類低俗的作品,誰跟你一樣?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了。

不僅僅晏殊有這樣的言論,蘇軾曾經和其弟子秦觀開玩笑,說他寫詞越來越像柳永,結果秦觀立刻很認真地回復,說自己雖然詞作寫得不好,但也不至於墮落到和柳永一般。

這些言論的背後,其實不僅僅是詞作的問題,晏殊、蘇軾等人也看不起柳永的人品。

柳永做了什麼事兒,讓主流文人群體鄙夷?

或許有人會說,柳永之所以需要「幹謁」晏殊,還不是因為寫了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讓宋仁宗對其有了不好的印象,所以才使得這位「有才華」的文人無法通過科舉入仕?這也是被逼無奈的。

這個說法有問題,柳永正經的科舉參加過四次,這首《鶴沖天》作於其某一次科舉落榜之後,用以抒發牢騷。

這就很奇怪了,接連四次科舉都落榜了,這就說明其或許是水平不足。考不上科舉,如果是表達「淡泊名利」的想法也無所謂,但偏偏要說謀求功名不如流連勾欄瓦肆,淺斟低唱,這就是人品的問題了。

要知道,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曾鞏等人,那都是進士出身,晏殊更是14歲便參加殿試,被賜予了同進士出身,這些都是有功名在身的人。

柳永將「功名」說得如此不堪,甚至低賤,那置這些科舉入仕的文人於何地呢?

這種亂開「地圖炮」的行為甚至可以被解讀為煽動學子與科舉對立。

如果真的要找出受害者,那絕不是柳永,而應該是晏殊、蘇軾,是宋仁宗等人。

其實,早在其參加科舉之前,柳永就曾經做過「溜須拍馬」的勾當,寫出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詞作,那就是《望海潮》。

《望海潮》原詞如下: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如果不知道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可能會誤以為是一首描摹杭州風物的作品,但其實這是一首「幹謁詞」。

《望海潮》作於1003年,當時的柳永還未參加科舉考試,正在江淮地區交遊,而兩浙轉運使孫何的駐所正是杭州。

柳永便想要去見孫何,但無奈其門禁太嚴,柳永的身份根本進不去。

於是,柳永就走了一位名妓的門路,寫了這首《望海潮》,囑託其在中秋孫何宴客之時演唱,並且告訴他這是柳永寫的。

這樣的行為無論目的如何,都有些取巧,更別說這首詞通篇誇張太甚,有阿諛之嫌。

至於說孫何和柳永到底什麼關係,這也難說。孫何與王禹偁是好友,而王禹偁和柳永的父親相交莫逆,孫何和柳永相識的可能性很大,但據此就說二者有非常深厚的關係倒也未必。更何況柳永當時還不到20歲,而孫何已經43歲,又曾是科舉狀元,深通經義,對浮華辭藻尤為鄙夷。

但總之,柳永並沒有因為寫詞「贊諛」孫何而得到實質性幫助。

知曉了這些「黑歷史」,那就能知道晏殊、蘇軾等人為何不待見柳永了:

詞作庸俗,失了文人士大夫的雅致;多行幹謁,失了文人士大夫的風骨。

但所謂「一得一失」,正是因為柳永創作了大量的「俗」詞,使得市井百姓聽得懂,所以傳唱更多,由此博得了極大的名聲。

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市井百姓並不是不知道蘇軾、晏殊等人的詞作是好的,只不過柳永的詞恰好契合了他們的認知水平而已,畢竟其中有大量的如「恁麼」、「無個」等口語。

而如今來看,柳永之所以名氣依然很大,恰恰是因為他的一些不俗的作品,比如《蝶戀花》、《雨霖鈴》、《八聲甘州》等等。

客觀來說,蘇軾等人對柳永的這些作品也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八聲甘州》裡「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一句,「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柳永最後也完成了科舉及第,但卻是另開的「恩科」,含金量就不高了,所以最終也只不過是擔任了一些小官而已。

可見其人雖然在寫詞上有「雅俗並陳」的能力,但更喜歡創作一些邀名的「俗」作,這也難怪遭到當時的主流文壇鄙夷了。

蘇軾說秦觀寫詞越來越像柳永,秦觀:我還沒墮落到如此地步!

相關焦點

  • 宋詞鄙視鏈:李清照為何瞧不起蘇軾的詞作?
    這個故事後世誤讀的極多,認為是描述蘇軾和柳永兩種風格的。其實不是,這是當時很多詞人對蘇軾的譏諷。「詞」這一文體無論是在南唐後主李煜之前,以女子口吻來創作,還是在其之後,參入士大夫的情懷,其演唱都須女子來完成。
  • 一直被人瞧不起的柳永,終於以一首詞震驚了當時詞壇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以畢生精力填詞,成為婉約詞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柳永的詞只是在民間很受歡迎,在上流社會卻不被看好。尤其是在當時詞壇,很多詩詞大家都瞧不起他。華闕中天,鎖蔥蔥佳氣接著因《鶴沖天》一詞中的「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再次惹起皇帝的惱怒,被皇帝除名。鶴沖天 柳永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 抱歉,北宋詞的「正宗圈」,柳永蘇軾都沒資格進
    現在我們提起柳永、蘇軾,多半會認為他們都屬於一流的詞人。但是在北宋,他們卻是毀譽參半的,甚至是遭到極大的鄙視與惡意的。「士大夫詞」正是對李煜創作的最大肯定,因為在古人的語境中,「士大夫詞」的對立面就是供歌兒舞女演唱表演需要的「伶工之詞」,而「伶工之詞」是被瞧不起的、是不入流的。岔個題,許多人已經注意到王國維以《人間詞話》為代表的評論性集子裡有不少在今天看起來有失偏頗的話語,但墨醬卻以為,王氏的價值判斷何嘗不是受古時語境的影響呢?言歸正傳,柳永就是屬於那種被所謂「正宗圈」瞧不起的詞作者。
  • 李清照為何批評歐陽修、蘇軾、柳永等詩詞大家?
    除了和她同期的宋詞三巨頭之一的周邦彥之外,她將她前面的詞人評了個遍。談宋詞卻不談周邦彥,是沒有道理的事情。這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當世不論」,另一個是李清照夫家與周邦彥政治上的不合,導致《詞論》沒有討論周邦彥的作品,實際上把掌管「大晟府」的「詞中老杜」周清真排除在外,整個《詞論》的格局是差了一點的。李清照確實是對歐陽修、蘇軾、柳永做出了批評。
  • 宋詞的興盛——柳永、蘇軾、辛棄疾、陸遊和女詞人李清照等
    宋詞的興盛詞在宋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詞,本起源於民間,始於中唐的一種配樂歌唱的新文學形式,成熟於五代,到宋代達到高峰,宋朝是詞豐富多彩的時代.詞的發展是同城市經濟的繁榮分不開的,當然也與音樂的發達有極大的關係.宋詞的數量巨大,近人唐朱璋所編全宋詞
  • 柳永為歌妓寫的一首詞,被晏殊嘲笑,卻入選《宋詞三百首》
    這些貢獻,奠定了他在詞壇上的貢獻,成了很多詞人想要逾越的高峰。就連大文豪蘇軾在填完詞後,也常常問門人「我詞何如柳七」。寫下「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詞人王觀,甚至將自己的詞集命名為《冠柳集》,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詞人都如此,當時的詞壇上有很多人其實是看不起柳永的,北宋的神童宰相晏殊便是如此。
  •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對於宋詞所作出的貢獻
    導語:在北宋時期,漸漸地湧現出來了許多很有聲望的詞人,其中就有晏殊、晏幾道父子倆。而在這些文人之中,有一個文人有著非常與眾不同的氣質,並且對於宋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2、晏殊與柳永的比較晏殊是北宋時期的宰相,也是後西崑體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晏殊是同一時期的詞人,但是兩人的身份以及在朝堂之中的地位卻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這是因為柳永的籍貫在福建地區,而北宋時期,對於南人是採取歧視和鄙夷的態度的。而在江西、福建、四川三個地區,是北宋時期文人崛起的較為重要的三個地區。
  • 柳永最美的一首宋詞,少年時代曾讀過,但不懂得詞人當時的傷悲
    北宋文學史下,柳永的文學地位一直是很高的。柳永在當年奉旨填詞,在整個文學界上也算得上是聲名赫赫。後來的蘇軾也非常欽佩於他,甚至在他自己獨創了豪放詞派,寫下了經典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之後,還拿著問別人「我詞比柳七如何?」
  • 晏殊為何羞辱柳永?北宋文人的自我牴牾:看不起詞卻又喜歡寫詞
    今天的我們在談論古詩詞的時候,往往會唐詩宋詞並稱,甚至因為宋詞結構錯落有致、聲調抑揚頓挫、措辭優美雅致等特點,比起唐詩來,有不少人更偏愛宋詞。詩餘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南宋,當時經過蘇軾的大力弘揚,詞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卻依然會被成為詩之餘,可見在更早的北宋初期,詞的地位有多低下。
  • 晏殊為何羞辱柳永?北宋文人的自我牴牾:看不起詞卻又喜歡寫詞
    晏殊宋詞在宋初文壇的尷尬處境今天的我們在談論古詩詞的時候,往往會唐詩宋詞並稱,甚至因為宋詞結構錯落有致、聲調抑揚頓挫、措辭優美雅致等特點,比起唐詩來,有不少人更偏愛宋詞。柳永聽了,只能悻悻而退。晏殊與柳永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甚至柳永還比晏殊大幾歲,但兩人的人生旅途卻大不相同。晏殊14歲中進士,柳永則從25歲考到40歲都始終榜上無名,兩人一個是實打實的「太平宰相」,另一個是自稱「白衣卿相」。
  • 李清照為何那麼狂?一篇《詞論》罵遍詞壇,柳永蘇軾均在鄙夷之列
    宋朝被稱為「詞的朝代」,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詞人,諸如:柳永、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晏幾道、秦觀、黃庭堅……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那就是李清照。在才子輩出的兩宋時期,李清照恰似那萬綠叢中一點紅,是唯一躋身其中的天才女詞人。李清照不僅是宋朝著名女詞人,同時也是公認的「千古第一才女」。
  • 大宋追星圖鑑,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到底誰是文壇「頂流」
    晏殊更像一個前輩提拔著後起之秀。這位「老幹部」不但熱衷於關心後輩,其文章辭採也是極其出眾的,宋代文人好填詞,這也是宋詞之所以發達的原因。宋詞其實是一種歌曲形式,它有很多詞牌樣式,比如「清平樂」、「水調歌頭」、「聲聲慢」等等。
  • 宋代一流詞人大全,十位宋詞名家排名不分先後
    唐詩、宋詞並稱「雙絕」,分別代表了兩個時代最高水平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們就像文學史這片天空中最璀璨的明星,光耀後世,至今,仍深受世人喜愛。在宋代,詩詞名家輩出。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宋代一流詞人。1、蘇軾: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 宋詞之變:從柳永「寒蟬悽切」的婉約到蘇軾「大江東去」的豪放
    柳永婉約綺靡,蘇軾豪放雄奇,似乎不是一格;但如果從詞的整體發展上去看,會發現柳詞、蘇詞既有相承之脈,又確實是聳立在不同梯度上——婉約與豪放——的兩座裡程碑。乍看起來,柳永的這類詞並沒有跳出男女相思、離愁別恨的圈子,但是,如果拿幾首柳永以前和與柳永同時的幾位著名詞人同類的其有代表性的作品來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柳永這類詞在內容上的一些變化了。
  • 柳永一首《定風波》竟成為了晏殊的笑柄
    詞在宋代代表了宋代文學藝術的最高峰,提到宋代詞人,有這樣一個人是永遠繞不開的,他是宋代第一位專力寫詞的詞人,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就是——柳永。柳永後世留下的經典作品太多了,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蝶戀花》,如「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雨霖鈴》,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 最美宋詞:宋詞的玲瓏六面
    這本書選取了秦觀、晏殊、晏幾道、蘇軾、歐陽修、辛棄疾等六位代表詞人,品讀他們的代表作,從詞的土壤、發端、語言、聲律、境界、變異等角度描摹宋詞的玲瓏六面,闡釋了宋詞萌生、發展的演進史;並融匯中西方詩學理論,結合當下審美潮流,發前人所未見,帶讀者走進宋詞的唯美境界。自在飛花輕似夢」,宋詞穿越千年來到我們面前,仿佛猶染花香。
  • 當柳永不再婉約、蘇軾不再豪邁——北宋士人反諷最強音
    宋詞作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其中也有大量反諷手法的運用。宋詞的最初形態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歌詞,滿足譜曲、填詞之需,並無作者的真情實感。但是到了北宋時期,宋詞卻出現了新的變化,歐陽修、王安石、秦觀、柳永等作家的出現進一步加強了詞體的抒情達意功用。無論是婉約派詞人還是豪放派詞人,他們本身及詞作都充滿著矛盾思想與內容,這些詞人大部分都有著十分相似的身世經歷。
  • 流連世俗的柳永,終為宋詞的發展交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不雅,所以他被那士大夫文人批評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宰相晏殊因為柳永&34;這樣的俗詞而不待見他;蘇軾批評他的學生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學習了柳永風格;王灼批評柳詞說&34;……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為當時文人所接受的浪蕩詞人
  • 宋詞是什麼時候興起的?當時哪位皇帝在位?
    詞形成於唐,成熟於宋,故稱宋詞。宋代之前,已形成花間詞派和後唐詞派兩個優秀詞人群體,但與唐詩一樣,宋代初期(公元960~1127年)並未出現傑出的詞人,投降的李後主不能算是宋代詞人,宋詞的興起始於宋真宗末期(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
  • 李清照如何從「知音」的角度,批評蘇軾等十九位前輩詞人?
    這裡指出了柳永於宋詞的最大成就,「變舊聲作新聲」,實際上就是指柳永對原來的小令格式的詞牌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充,為詞牌長調做出了開創。同時指出柳永作為一個音樂家,作品是非常合音律的,但是由於他創作的花街柳巷的屬性,「詞語塵下」。因為李清照是「知音」,所以從「音律」的角度考慮得多,她對柳永的詞作還是持認可態度的,只是認為柳永有些作品的格調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