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教到佛教,動蕩不安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何宗教發展如此蓬勃?

2020-09-04 文史今說

道教和佛教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個主要宗教。而道,佛兩教更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宗教,那麼研究佛道兩教的起源和發展對我們了解並研究歷史有著深刻意義。

道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

道教是形成於東漢中後期的本土宗教,漢末至東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由北方傳入江南,且二者不僅僅在民間傳播,也向高層發展逐漸滲透,相較於以往,信奉天師道的士族在東晉明顯增加。東晉初,葛洪將東晉前的神仙思想加以概括精煉,並確立了第一套較為完善的神仙道教理論體系,並將金丹派的煉丹術發揚光大。

葛洪認為,人長生不死登臨仙界是可以通過修道實現的,其在煉丹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有用的古化學知識。東晉中葉以後,天師道在江南盛行,並且發展出了上清派和靈寶派。到了南朝,陸修靜為道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完善了道教的齋蘸儀範,並且將道教典籍加以整理。陶弘景在南朝中期隱居於茅山,廣收門徒傳播上清經法,並建立了道教完整的神仙體系。

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改革了天師道,使其完全迎合統治階級的需求,為統治者所用。但是北魏以後,由於佛教的興起,道教逐漸衰落。北齊甚至不認可道教,只有北方的樓觀道仍在發展,並在隋唐盛極一時。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

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漢就已傳入中國,然兩漢時期,佛教都沒有較大發展。直至漢末的戰亂,給佛教的傳播提供了發展的養分,使其開始紮根於中國。故漢末三國時期,佛教這棵小樹苗在中國開始茁壯成長。中國人朱士行首次西行求經便發生於此時。

至西晉時,般若學更為流行。

由西域取回的《放光般若經》在僧侶,士人中廣泛傳播。隨著佛教的發展,佛經被廣泛的需要。竺法護翻譯的佛經在西晉翻譯的佛經中最多也最重要,這些佛經包含了大乘佛經的重點內容,並成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地基。西晉時,佛教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從廟堂之上到江湖之遠,從京城到邊境,都有佛教的信徒。持齋和設齋會已經在民間普及。

佛教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進入大發展階段。後趙,前後秦和北涼在北方十六國中有著突出地位,他們對佛教文化有著不一樣的情感。後趙的幾位統治者都是佛教的忠實信徒,並將漢魏時期不準國人出家的規矩取消,這使得佛教快速壯大。

前秦時,其學術顧問和政治顧問道安是一名得道高僧,深得苻堅信任。他在長安宣揚和傳播佛學,並組織大規模的譯經,且在譯經的過程中,對古時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創造出了一套譯經的準則,一直沿用至今,有著深遠的影響。道安不僅是一位傑出的佛經學者,亦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大師。他的徒眾甚多,且因其將其弟子有意分散於全國各地,使得佛學在全國範圍內廣泛的傳播。

後秦姚興對佛教更是尊崇,西伐西涼只為了迎來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引來鳩摩羅什後,以國師之禮待之。有了姚興及其幕僚的支持,鳩摩羅什致力於譯經,其翻譯出的經書質量極高,令人驚嘆。及至後世,學者也認為其在譯經的技巧及內容方面無人出其左右。其弟子僧肇所著《肇論》對魏晉以來的的佛教與玄學加以精煉,建立了一個大致的宗教哲學體系,對後世有著深刻意義。

後秦,北魏和東晉設置了僧官以管理全國僧人,這是前所未有的。北涼天竺僧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使學者們的研究從般若學轉至涅槃學。東晉時,由於玄學和般若學的融合,談玄論釋在士族風靡一時,且皇權中落,使得東晉諸位帝皇信奉佛學,因此佛學高僧更是地位尊崇。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般若學,並且出現了六家七宗的不同派別。這標誌著有著我國特色的佛教逐漸誕生。

道安的弟子慧遠在廬山隱居三十年,與廬山弘揚佛學,時期成為了一個佛學中心。慧遠的思想對後世許多教派的誕生有著重要意義。

至東晉後期,西行求法成為當時一股風潮,法顯便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他從天竺各國帶回了許多深合當時需要的經書,法顯回國後,編撰的《佛國論》為後人研究五世紀初,西域,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地理,提供了第一手實時記錄。

至南朝,諸位帝王對佛教甚為崇信,其中以梁武帝,宋文帝和齊竟靈王蕭子良最為典型。宋文帝不僅自身極為推崇佛教,對佛教在管理社會的作用更是有著其自身的深刻理解。齊竟靈王蕭子良,廣招名僧弘揚佛法,傳抄佛經,為經文的流傳做出了極大貢獻。梁武帝由道教皈依佛教,而後將佛教視為國教。

晉末宋初,佛法的研究和宣傳有著較大的變化,由般若學轉為涅槃學,竺道生在這一轉變中起了極大的作用。道生曾一度引起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被守舊派僧人所不容,直到由曇無讖從西域傳回的經文中,有著與道生一致的佛法,他的學說才為眾人所公認。

竺道生的兩種學說在中國佛教歷史和藝術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朝時,佛教的傳播以僧導及其弟子為主,他們受到歷朝歷代君王的禮遇。此時南方的禪學還不甚發達,直至北方禪師慧思南下,弘揚佛法,至此,南方禪學開始興盛。南朝之譯經,以宋代及梁陳之時較為突出。梁陳之際的譯經,主要以僧真諦所譯為主。

而後經歷兩次大型滅佛運動,佛教的發展有些停滯。

到了魏宣武帝永平初,有天竺僧前往洛陽譯經,而後佛教形成兩大派系。至北魏,觀世音信仰更為盛行。北魏建寺甚多,魏末有寺廟三萬餘所,僧人200萬之多。魏獻文帝時,設置佛徒戶,由罪犯和官奴組成,實為寺廟之努力,更設有僧只戶,每年皆需向僧曹納稅。北魏設置僧官,並有一套完整的僧人管理體系。石窟在北朝建有許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兩次滅佛運動

魏太武帝時滅佛,與其崇信天師道的崔浩有著較大干係,其滅佛手段也及其殘暴。然則魏太武帝滅佛後不久即去世,佛教又再次盛行。周武帝滅佛手段較為柔和,先與佛教眾人爭辯後,方才廢除佛道兩教,並無大肆殺戮。這兩次滅佛以及後世的唐武帝滅佛,因其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皆有「武」字,而稱為「三武滅佛」

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兩教的深入探究,我們能夠了解到魏晉時期的許多特點。佛道兩教的傳播,皆是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多發,使得中原沒有穩固的宗教信仰。且統治階級多為教派的信徒,使得其在上層階級廣為流傳。在教派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統治者支持的身影,並且許多當時民間觀念的記錄在經書的字裡行間裡流傳下來。由此,我們可以更好地通過時人記錄的第一手資料更好的了解歷史,研究歷史。

相關焦點

  • 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儒學衰落——魏晉南北朝到底經歷了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卻也是最活躍的時期:道教興起,佛教傳入,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學思想衰落。玄學產生玄學成為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道教興起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源自遠古的多神教(中國人什麼神都信)。秦漢的方士,西漢初年崇奉黃老之學,都是後來道教的早期雛形。道教發端於東漢末年,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其實就是利用的太平道,他們靠著用符咒給人治病等名頭發展信眾。
  • 魏晉南北朝宗教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
    道教和佛教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個主要宗教。而道,佛兩教更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宗教,那麼研究佛道兩教的起源和發展對我們了解並研究歷史有著深刻意義。道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道教是形成於東漢中後期的本土宗教,漢末至東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由北方傳入江南,且二者不僅僅在民間傳播,也向高層發展逐漸滲透,相較於以往,信奉天師道的士族在東晉明顯增加。東晉初,葛洪將東晉前的神仙思想加以概括精煉,並確立了第一套較為完善的神仙道教理論體系,並將金丹派的煉丹術發揚光大。
  • 魏晉南北朝宗教研究
    道教和佛教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個主要宗教。而道,佛兩教更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宗教,那麼研究佛道兩教的起源和發展對我們了解並研究歷史有著深刻意義。道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道教是形成於東漢中後期的本土宗教,漢末至東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由北方傳入江南,且二者不僅僅在民間傳播,也向高層發展逐漸滲透,相較於以往,信奉天師道的士族在東晉明顯增加。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和道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中,分為佛道時期,佛玄時期,創宗時期,三教合一。這四個主要時期分別發生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其中魏晉南北朝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佛家與道家長時間的相互衝突又有部分相互融合,這種矛盾的關係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了很好的過渡。
  • 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儒學的危機和科技文化的繁榮 (一)思想:儒學危機 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產生於東漢末年的道教在南北朝時形式逐漸完善,儒學獨尊地位動搖。同時,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逐漸本土化。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起源的本土宗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深受百姓推崇;而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發展以來,其受歡迎、推崇的程度與我國本土道教不相上下。眾所周知,道教推崇自由、修身養性,佛教信永生輪迴。可就是這樣兩個涇渭分明的宗教,為何就在素食主義上取得了共識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起源的本土宗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深受百姓推崇;而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發展以來,其受歡迎、推崇的程度與我國本土道教不相上下。眾所周知,道教推崇自由、修身養性,佛教信永生輪迴。可就是這樣兩個涇渭分明的宗教,為何就在素食主義上取得了共識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 被曹操「帶節奏」,備受百姓追捧,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成了「明星」
    世後眾人皆有言內篇所言皆都為煉丹養生方術所作之總結,而此書正是為魏晉南北朝的道教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當時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後也一直小幅度的盛行,二者又存在什麼樣的聯繫?還是二者本就相輔相成?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道教在魏晉時期盛行了?道教又是如何以某種方式被各個統治者所接受了?
  • 被曹操「帶節奏」,倍受百姓追捧,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成了「明星」
    世後眾人皆有言內篇所言皆都為煉丹養生方術所作之總結,而此書正是為魏晉南北朝的道教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當時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後也一直小幅度的盛行,二者又存在什麼樣的聯繫?還是二者本就相輔相成?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道教在魏晉時期盛行了?
  • 政治文化的色彩,魏晉南北朝的美術,及其發展演變
    也隨著中國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中國古代的美術發展與中國的政治相聯繫,具有自身的獨特魅力,而我們挑選思想開放、民族融合加快速度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美術特點的縮影。魏晉南北朝由於特定的社會環境的變化,因此是我國的美術發展歷史上的重要的過渡時期,當時,統一的政權被打破,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專政的狀況。
  • 魏晉南北朝佛教對家具的影響
    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以來,一直處於艱難曲折的逆境,發展緩慢,到了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年代,開始與中華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佛教藝術的蓬勃發展,使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受到了一次大衝擊。 佛教東渡以來,經歷了幾百年與漢族傳統文化相互衝突、相互滲透的過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漢地已站穩了腳跟,佛教文化已滲透到各個領域中,達到了相互調和與相互融匯的境界。
  • 魏晉時期佛教與道教的衝突和融合,這兩者之間有何聯繫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綿不斷,各個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百姓生活困苦,精神迷茫,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脫,所以在當時佛道兩家發展迅速。在東漢佛教傳入中原的時候,中原人士起初認為佛教是與道教一樣神仙方術,而隨著佛教分布越來越廣、佛經的翻譯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才認識到佛教是一種有別於道教的獨特宗教。佛教與道教而衝突,首先表現在兩教的經典來展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教的經典數量上升速度極快。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興盛,對後世文學發展有著怎樣的貢獻?
    南北朝志怪小說的發展在南北朝時期創作的眾多小說中,志怪類小說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筆者看來之所以這一類小說在南北朝時期成為了文壇上的主流作品,應該當時興盛的宗教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從魏晉時期開始,由於出現了頻繁的王朝更替,讓儒家道統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 揭秘: 佛教與南北朝百姓的不解之緣, 佛教為何在南北朝時期興起?
    原標題:揭秘: 佛教與南北朝百姓的不解之緣, 佛教為何在南北朝時期興起? 大家都知道佛教並非是由中國創始的,而是由印度傳揚而來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於佛教的故事,也有很多著名的僧人。在中國古代佛教信徒眾多,甚至超越了中國本土創始的道教,這是為何?佛教傳入中國後,何時興起的?
  • 為什麼魏晉南北朝如此風流?
    但是偶爾也有例外,比如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今天來簡單聊聊號稱風流時代的魏晉南北朝。歐洲人覺得自己過得不像人,隨後決定「以人為本」,從此聖母畫像有了笑容,文學故事主角開始用人取代神,宗教改革限制教士權利。魏晉南北朝看起來確實和文藝復興很像,年年打仗,一不注意又改朝換代了,政治不穩定有話不能隨便說,大家開始研究文學藝術,信佛煉丹。
  • 從陶弘景的道教思想實踐,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教的發展變化
    前言陶弘景,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道教人物之一,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一提起他,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山中宰相」這個稱號,但是真正讓他立足於史冊的卻並不是這個身份。他是道教思想家、醫學家、煉丹家,更是南方茅山道派的開山祖師。
  •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隱士?
    那麼,值得分析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現象為什麼會如此突出?發生於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使得隱逸思想最終發展為一種社會思潮東漢後期,宦官專權現象嚴重。在朝野中,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反對宦官專權的政治力量,士人階層通過"清議"的形式與宦官集團展開搏鬥。隨著雙方矛盾的不斷加深,最終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的發生。
  • 魏晉南北朝佛教對家具的影響 | 學海遺珍
    時代的畫筆,依據每個時期的不同色彩,點染、勾勒了篇篇獨具特色的歷史畫面。 在魏晉南北朝動蕩不安的300多年裡,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吸收營養,注入新鮮血液,從而迅速充分地發展起來。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以來,一直處於艱難曲折的逆境,發展緩慢,到了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年代,開始與中華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 佛教的盛行,外族文明的融匯,「繪畫藝術」在魏晉時期蓬勃發展
    直到魏晉時期,繪畫藝術才取得長足發展因此文學在中國古代時期不論是起步,還是前期所取得的成就,都要比繪畫高出不少。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文字的出現就已經促進了文學藝術的快速發展。而中國繪畫的起步,從歷史記載來看雖然起步也不是很晚,但是真正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門類的話,還是在稍微靠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在此時,出現了一批繪畫名師大家,他們的成就和創作,推動了中國古代繪畫向專業化發展。
  • 為何王羲之祖孫三代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看魏晉時期的宗教潮流
    道教影響下的魏晉南北朝取名潮流正因為有了上面那層緣由,所以當東漢年間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創建天師道以後,王氏家族就信奉了道教。這就是上面說的「王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而在天師道中,「之」字是一個特殊的象徵,它是天師道信徒用來表明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