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晚,可以容納近千人的寶坻劇院座無虛席,評劇名家新秀紛紛登臺獻唱,悅耳的絲弦、耳熟能詳的唱段、精彩的獻唱,伴隨著一浪高過一浪的掌聲、歡呼聲久久在這裡迴蕩,這場歷時2個多月的第四屆「寶坻杯」環渤海評劇藝術節,在多地戲迷的矚目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縱觀評劇百年發展史,曾幾度輝煌,又幾度衰退。如何傳承、保護和發展好評劇,是近年來所有評劇人深深思索的重要問題。
位於京津唐中心腹地的天津市寶坻區,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又因評劇和京東大鼓發源於此,2006年雙雙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寶坻區高舉評劇藝術大旗,在文化協同的大棋盤中找準位置、落好棋子,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何挖掘、保護和傳承評劇,使評劇藝術在寶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寶坻作為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評劇非遺之鄉,卓有成效地搶救、保護和傳承、利用好這些財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政府有義務搭建更多的平臺,共同把評劇這門民族的藝術瑰寶傳承下去。」寶坻區政府副區長芮永玲誠懇地說。
評劇之鄉 底蘊深厚
寶坻是西路評劇的發源地,早在光緒年間評劇就已盛行,從這片沃土中走出了劉小樓、趙麗蓉、趙連喜、孔廣山、李福安等眾多評劇藝術家,他們把評劇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為推動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百年評劇文化的浸潤下,寶坻境內的評劇演出活動日益活躍。1953年寶坻縣成立藝術聯合總會,大部分評劇民間藝人入了會。1954年舉辦了優秀劇團匯演,十餘個業餘劇團演出了《白蛇傳》《王貴與李香香》《小女婿》等經典劇目。1965年,組建了首個專業劇團——寶坻縣評劇團。1986年,在天津市首屆戲劇節上,寶坻評劇團編創的評劇《張媽買驢》榮獲諸多獎項。2005年,天津市首家民營劇團新蕾評劇團建立。時至今日,寶坻有近200個業餘評劇團隊活躍在城鄉。
廣泛的群眾基礎,濃鬱的藝術氛圍,奠定了寶坻評劇的深厚底蘊,形成寶坻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深深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寶坻,幾乎人人都可以唱兩口評劇,對評劇的劇目如數家珍,對家鄉湧現出的知名藝術家引以為豪。
2006年5月,寶坻評劇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1月,寶坻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評劇)之鄉」。
深入挖掘 保護評劇
列入「非遺」名錄,僅僅是對評劇保護的開始與起步。為了真正讓藏於深閨的評劇延續它的生命,煥發它的光彩,寶坻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保護評劇工作。
2008年4月,寶坻區開展了地毯式、拉網式的評劇普查工作,將《費姐》、《夜宿花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劇本、影像資料歸檔,並將擁有百年歷史的大唐莊鎮評劇服裝道具收錄到文化館,出版了《寶坻評劇》等系統反映評劇發展歷史、人物的書籍。
2010年起,建立評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10家,全部配備了樂器,聘請教師定期到基地進行專業培訓。
2013年,開展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促進公共文化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項目創建工作,研究以評劇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資源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帶動作用。
2014年,成立了寶坻區戲劇曲藝創作研究會,組織創作了《三萬三》《農家院的笑聲》等一批反映時代精神的現實題材作品,並在天津市及全國獲獎。
2014年,成立了寶坻區文化志願者服務隊,吸納評劇類人才120人,全年提供評劇類輔導培訓500餘次。
在此基礎上,寶坻還成立了由主管副區長任組長,相關成員單位組成的評劇藝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成立了寶坻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保護、傳承評劇進行深入研究,使保護工作逐步規範化。
搭建平臺 塑造品牌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寶坻積極搭建評劇藝術展示和交流平臺,先後舉辦了四屆環渤海評劇藝術節、六屆評劇擂臺賽、一屆京津冀評劇電視大賽,吸引了全國各地將近2000名選手參賽,200多名選手獲獎。
2014年,寶坻聯合京津冀多家區縣電視臺舉辦了京津冀地區評劇電視大賽,10場初賽視頻及各參賽區縣宣傳片在京津冀8家區縣電視臺同步播出,播出覆蓋30多個區縣,進一步擴大了寶坻在京津冀地區「評劇之鄉」的美譽。
2015年「寶坻杯」環渤海評劇藝術節歷時2個多月,開展了多項主題活動,吸引全國7個省市500多名票友,國內9家知名專業院團參加各項賽事,超10萬人次觀看這場評劇盛會。作為壓軸節目的專業院團青年演員評劇電視邀請賽頒獎晚會,將在春節前登陸央視「快樂戲園」,與全國觀眾見面。
「通過舉辦這些品牌性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搭建了評劇藝術交流和傳播的平臺,推動了評劇藝術的普及與繁榮,也形成了寶坻對外展示自身形象的良好載體,讓更多的人通過評劇大賽知道寶坻、走進寶坻,擴大了寶坻作為評劇藝術發源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區新聞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楊佔嶺說。
與此同時,寶坻還積極打造獨具特色的品牌電視欄目。2001年7月,寶坻電視臺推出了全國首個評劇電視欄目《開心雙休日》。《開心雙休日》兩周一期,每期65分鐘,包括「評劇擂臺賽」主板塊和「走進名家聽故事」「走進基層看評戲」兩個子欄目,為戲迷票友搭建了登臺比拼、開心同樂的舞臺。開辦14年來,已定期播出300餘期,先後吸引全國各地5000餘人報名參加擂臺賽,近200餘名(次)專業演員參與節目,並帶動周邊300多個業餘小劇團興起。評劇界近百名表演藝術家或二級以上演員擔當評委和藝術指導,直接參與觀眾達3萬餘人次。2008年,該欄目被收入中國廣電藍皮書,中宣部領導和國家廣電總局領導先後作出重要批示,給予充分肯定。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戴月琴說,「《開心雙休日》第一期我就來到了寶坻,感受到了評劇這門藝術在寶坻有很強的生命力,我願意走進群眾中,為寶坻評劇發展做點事。」
在欄目的帶動下,寶坻評劇多次登陸央視。央視戲曲頻道《名段欣賞》《快樂戲園》《過把癮》《一鳴驚人》《戲曲採風》等欄目先後到寶坻錄製了「紀念評劇百年《名段欣賞》走進評劇之鄉寶坻」等精彩節目,累計在央視播出12場戲曲節目,首播總時長超過15小時。寶坻評劇演員、票友、文藝愛好者400餘人次登上央視舞臺,打造了很多草根明星和青年優秀演員,「全國十大評劇名票」運懷君獲得「過把癮全國評劇票友群英會」最佳女演員獎,小戲苗李薈傑先後三次走進《快樂戲園》和《過把癮》欄目,並獲得金星獎和優秀表演獎,評劇日益成為寶坻對外傳播的文化名片。
走向民間 活態傳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沒有群眾基礎,藝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走向民間、服務群眾,是戲曲藝術創作生產、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沉下去、唱起來,才能走天下。
2010年以來,寶坻依託10家評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為群眾演出活動創造條件。區文化館下鄉輔導的20餘個評劇表演隊,經常深入基層指導小劇團排練。
「手要這樣放,眼睛這樣看,表情……」日前,在評劇傳承基地嶽家莊村,評劇名家吳博莉老師正在耐心指導該村業餘評劇團演員馬玲飾演《賣妙郎》中丫鬟的技巧。
寶坻戲劇曲藝創作研究會會長蔣寶和說:「過去演員大多數都是通過聽錄音、看光碟學習的,如今我們邀請了很多名家走到群眾中去,讓這些草根演員經過名師點撥有了『專業範兒』,提高了業餘團隊的藝術水平。」
大唐莊村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小劇團有90多年歷史,每天村劇院都有身穿戲服的演員排練。「平時除了務農、打工,鄉親們經常圍在一起唱戲交流,周邊不少村的戲迷都願意來我們村切磋。」從該村走出的全國名票運懷君說。
寶坻以劇院為點,每逢年節邀請專業院團舉辦演出活動;以街鎮為線,經常組織街鎮間的評劇專場演出;每年春節期間組織全區24個街鎮開展評劇文藝團隊大拜年活動;依託全覆蓋的村文化活動室定期深入基層開展各種演出活動。
此外,寶坻在「百姓大舞臺」暑期文藝展演、春節文化活動等全區大型演出活動中,都會組織評劇業餘團隊參演,還不定期組織區內外評劇愛好者開展「評劇進校園」「評劇軍營行」等系列演出活動,既調動了愛好者們的參與熱情,又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要。
「保護評劇就是保護寶坻文化的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文藝的意見的出臺,更加堅定了我們保護和繁榮評劇的信心和決心。只要我們凝心聚力,探索和建立一種持續有效的機制,評劇就一定能在寶坻得到活態傳承。」區文廣局局長康德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