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罪惡之城,法治早已崩潰,道德黯然淪喪。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城市,只有暴力,才能制裁邪惡。
正義,並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古老的故事中,代表正義的使者往往光明磊落,他們攘除奸兇,維護世界的秩序。
邪不能勝正。
這是人類一貫奉承的。
不過來到21世紀,無論是小說,漫畫,還是電影,單純痛扁壞人的故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
一方面更多人意識到虛構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不再迷信故事作者的單方面說教;另一方面千篇一律的結果令觀眾對劇情失去興趣,好像劇情只是為了服務於符合普世價值觀而存在。
所以,超人來到現在的DCEU,他真正要面對的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死侍這樣的反英雄能夠大受歡迎,因為角色的行為無法預料,違背人道主義痛下殺手,還是遵循道德規範辦事,如此劇情才重新擁有了希區柯克最注重的兩個字,懸念。
《罪惡之城》迎合了這種潮流。
在故事的「前史」,正義徹底失敗,一座城市被貪慾所腐蝕,陷入墮落之中。
如果你想要觀眾相信邪不勝正,光寫警察抓住罪犯是不夠的,過程多麼讓人驚心動魄都不夠。
因為這樣的故事缺乏對抗。
思想和反思想的對抗。
警察抓住罪犯是理所應當,司空見慣的,這並不能引起特別大的轟動,除非罪犯已經做出了一件能夠代表「反思想」的事,例如導致上千人死亡的恐怖襲擊。
當一貫被信奉的思想遭到否定,就必然會有慣性出來抗衡。
就像在罪惡之城,善與惡的對抗仍然膠著。
漫畫家弗蘭克·米勒雖然把一座城市推向了黑暗,但他並沒有放棄正義。
也許他知道,在身處黑暗的時候,人們才會更加渴望黎明。
不用等到21世紀,他放棄蝙蝠俠等超級英雄,另闢蹊徑創作出《罪惡之城》的時候,就受到了廣泛追捧。
其中一個狂熱粉絲的名字叫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20世紀90年代初,他自編、自導、自攝、自剪、自錄完成《殺手悲歌》,驚豔出道。
之後,他結識了情投意合的昆汀,一起合作了《殺出個黎明》、《刑房》等片。
《罪惡之城》漫畫出版十多年後,已然小有名氣的羅德裡格茲找到了拒絕好萊塢改編的米勒,憑藉短短幾分鐘的自製片段,他得到了全宇宙獨有的授權。
拉來了布魯斯·威利斯、米基·洛克兩位大咖,就連早已揚名立萬的昆汀·塔倫蒂諾也來助陣,影版《罪惡之城》擁有了令人恐懼的魅力。
羅德裡格茲決定把打動米勒的自製片段作為序幕,即便這段情節與主劇情無關。
連作者都能打動,更何況是觀眾呢。
黑白的畫面,令到孤豔的紅色更加奪目,流動的綠色更加誘人。
配搭銷魂的獨白,讓人感覺在看漫畫,又像在看小說,但明明是在看電影。
再加上急轉直下,匪夷所思的劇情,足以勾起觀眾看下去的欲望。
正式的故事,有關於三個男人,一個女孩,一對雙胞胎姐妹,和一群女人。
有可能是昆汀的加入,三個相互串聯,又相對獨立的故事,被切割成了四個部分,敘事上有點和《低俗小說》異曲同工。
而且影片在風格上有點類似《殺死比爾》,帶有漫畫感的暴力美學,導演欄上又加了昆汀的大名,難免有人會認為,這是昆汀的作品。
實際上更具有決定性的創作者是羅伯特·羅德裡格茲,這是他絕對意義上的代表作。昆汀的作用更像是錦上添花。
至於續集沒有了昆汀,口碑下滑,其實很多續集都是如此,並不一定就是缺少了昆汀的關係。
無論如何,《罪惡之城》都可以說是一部比《殺死比爾》更爽,比《低俗小說》更邪的R級片。
為什麼更爽?
因為《罪惡之城》真的很還原漫畫,把漫畫誇張的效果,融入到了真人表演當中。
故事一(最先出場的布魯斯·威利斯算作故事三),米基·洛克飾演的馬弗單槍匹馬,踏上復仇之路。
看著這個異常強壯的怪人,承受著各種傷痛憤然前進,拿鐵錘重擊他的頭不死,開車撞他好幾回也沒事,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澆滅他的復仇火焰,一種英雄式的熱血油然而生。
試想一個球員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帶傷上陣為球隊贏得比賽,和單人狂砍很多分取勝,哪一個劇情更爽更痛苦更難忘呢?
反派角色凱文,扮演他的是《指環王》系列男主「佛羅多」伊利亞·伍德。
這是三個故事中稍微沒有那麼臉譜化的反派,他擁有著悲慘的童年,諷刺的是,他需要靠吃人這件事來彌補心靈創傷。
他就算被活生生肢解,也絕不發出一絲聲音,把他當做是一個啞巴,那還合理,但絲毫沒有痛苦的表情,那就是誇張的藝術手法了。
沒有出現期待中的慘叫求饒,觀眾便得到了一種更為特別的反高潮爽感。
為什麼更邪?
除了擁有邪典電影的劍走偏鋒、粗俗誇張、亞文化等標誌性特徵,《罪惡之城》真正地與「邪」字融為一體。
上文已經提到,邪惡在故事正式開始前,就已經徹底打敗了正義的秩序。
當人類世界墜入徹底的邪惡,電影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衝擊和思考。
故事二,迪懷特身為罪犯,卻有著一個正義的心臟。
在罪惡之城,他時常要面臨人性掙扎,是否要通過殺戮來保全自己。
保護女性是他的信條,為此,他義不容辭,要阻止暴力狂傑奇的惡行。
隨著事態的發展,迪懷特捲入到了更可怕的紛爭之中。他本來就是個壞人,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他卻決意豁出性命,與惡人決一死戰。
試想一個逃犯「戴罪立功」,拯救出人質,和一個警察做同樣的事,哪一個劇情更加震撼呢?
區分善與惡的本來就不是職業和身份,而是想法和行為。
故事三,前半部分是很傳統的正邪對抗,警察哈迪根頂著心絞痛,也要拯救落入惡魔手中的少女。
後半部分才是真正的戲肉,哈迪根這個絕對的正義代表,不得不面對有違常倫的人性掙扎。
邪惡折磨著他的身體,摧殘著他的靈魂,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尊嚴與名聲,甚至可以送上自己的老命,但他決不投降。
我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多少個像哈迪根這樣的人。
不過可以肯定,現實中必然還存在另一個哈迪根。
《罪惡之城》以一種獨到的風格,通過思想對抗反思想的方式,劇烈地傳達出主控思想。
三個不同結局的故事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三個男性英雄都是「為女而生,為女而亡」。
如此的硬漢直男電影,神奇地融入了濃厚的女性主義,著實是不可多得。
即使對女性主義不感興趣,觀眾也能夠在電影中得到指引和鼓舞。
不管世界變得多麼糟糕,屬於人類的正義都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