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規矩多
早些年,除夕之夜禁忌很多。記得我小時候,每當此時,爺爺和奶奶總是再三叮囑,不要高聲喧譁,更不能哭,怕聲音被鬼魂收去,一年內要多災多病。子夜吃餃子更是規矩繁多:坐的姿勢要正,後背不能靠到牆上;蒜因為和「散」諧音,有「散夥」之嫌,所以要叫「義和菜」;餃子煮碎了,只能說「掙了」不能說「碎」。
為了叫我們長記性,爺爺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宋福、裴本師兄弟兩個,跟同一個師傅學廚藝。師兄學得慢,但會說話,懂規矩,很令師傅滿意;師弟學得快,但嘴拙,又結巴,常挨師傅訓。出徒時,師父對師弟說:「光學廚藝不行,話也得學著說。」但他並不以為然。
師兄出徒後,到一買賣家求職,掌柜問:「叫什麼名字?」宋福說:「晚輩叫宋福。」掌柜一聽「送福」上門來了,便一口答應下來。宋福在柜上當了廚師,一幹幾十年,雖然手藝不算出色,但卻打點得掌柜十分滿意。柜上特重視過大年的規矩,他煮餃子的手藝不高,大年夜裡,常煮得滿鍋是碎餃子。掌柜的討吉利,總是要問:「宋福,今年掙了多少?」宋福馬上回答:「向掌柜的道喜:今年掙的不少,你來看看,滿鍋是金,滿盆是銀。」掌柜的聽了,滿臉樂呵。
宋福年歲大了,打算告老還鄉。掌柜的很是捨不得,要他推薦個人來頂班。宋福想了半天,只有師弟技術不錯,他幹過幾家都沒住久,正好賦閒。掌柜的聽說是宋福的師兄弟,當然高興,就問:「叫什麼名字?」宋福說:「叫裴本。」掌柜一聽「賠本」,先是皺了眉,看在他們師兄弟的關係上,便說:「那就讓他來吧。」裴本上任以後,確實露了幾手,菜燒得上口味,麵食調劑得也有花樣,可就是說話常令掌柜的皺眉頭。
不覺又來到討口彩的大年除夕之夜,掌柜的看著下完了餃子,就問:「裴師傅,今年掙了多少啊?」老裴回答說:「只掙……掙……掙了一……一個,叫我……我老裴自己吃了。」掌柜的好不掃興。等餃子擺上了,掌柜的看還短一樣東西,又問裴師傅飯上齊了沒有。以往,宋福總會說「『義合菜』 馬上就到。」可老裴卻回答說:「就缺……缺蒜……蒜(算)了。」掌柜的氣得就差扇他耳光了。過了年,就把老裴打發走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們把過年的規矩和禁忌,釘在腦子裡,終生都不忘記。(張榮起)
隔年菜團圓餃財運福氣都要有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民間最為看重的年飯有兩樣,一為隔年菜,二為團圓餃。
大年三十中午,在福山、牟平、棲霞等地,家家必做隔年菜,又稱為「過年大菜」或「年菜」。一個「隔」字,將舊歲和新年連接起來,表達了人們期盼財運綿綿不斷的心願。隔年菜的最大特點是用料比較雜爛,幾乎將春節期間居家準備待客的各種食品一鍋燴了,因此也有將所有財運都「攔」住的意思。
在我們老家,做隔年菜的用料有酥魚、酥肉、酥雞、酥丸子,有烀熟的豬下貨,還有粉條、豆腐,大白菜更是少不了。大鍋加底油燒熱,蔥姜爆鍋,放入白菜片煸炒,烹入醬油,添上水,放粉條、豆腐以及所有用料,加鹽,熬燉六七分鐘,一款醇厚濃鬱的過年大菜就做好了。靠海的漁家做年菜,摻的海味多。據說從前,芝罘島上的漁家年三十做的大菜叫「長久有餘財」,實際是「腸韭肉魚菜」的諧音,其中包括海腸子、韭菜、豬肉、海魚,別具風味。
農家也好,漁家也罷,做隔年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的要多,要有「餘」頭,以備正月食用,謂之「餘財」。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重頭戲,家家早早動手籌辦。當天午飯過後不大工夫,「嘭嘭」的剁菜聲此起彼伏,像鏗鏘的鼓點,傳到四鄰八方。過去餃子的餡心以鮮肉、白菜為主,肉加菜調餡,諧音「有財」。剁菜聲越響、時間越長,說明包的餃子越多,日子越紅火。
膠東年節的餃子,有個普遍的習俗,要在餃子內包上若干吉祥物,一般為硬幣、慄子、大棗、花生米、糖塊等,象徵著財富、順利、運氣、長壽、甜蜜等。餃子的形制有月牙、元寶、麥穗形,傳統的多是月牙形,包製時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日常包餃子,橫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馬虎不得。放餃子的蓋帘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餃子,然後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雲「圈富」。煮餃子時不能用鍋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沿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與擺放餃子之義相同。煮的餃子有露餡的,忌說破、碎、爛等,而要說「掙」了或「漲」了。
民間俗語云:「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從這一點上講,年飯餃子作為載體,既含有節日賀喜的成分,更寓意著家人的團圓。(欣宇)
請神送神有講究
直到現在過年,有些老人還要「請神送神」,這個習俗早已有之。它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也反映出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大年三十下午三四點鐘「接神」,初二晚上「送神」,「接神」宜早,「送神」要晚———早接的是一些貴神、喜神、財神,晚接的就只剩下些無家可歸的窮鬼惡神,去趕人家一些漿水喝。初二晚上八九點鐘「送神」———送得晚,說明家裡的日子過得殷實,對神侍奉得好,有點難捨難離的樣子。還有的在初三的凌晨「送神」,早早地起來下餃子,焚香放鞭炮送神上路。神,究竟是個什麼樣,誰也沒看見,不過是一種念想而已。
「接神」前,要先在門外糞堆上栽莊稼(高粱秸上頭夾有燒錢紙剪成的紙條,象徵糧食穗,栽培一些谷秸,都是來年要種的好莊稼);家主拿著香、紙,朝喜神、財神的方向燒香、燒紙,磕頭把神接回家。接、送神之間的這兩天內,有些舊規矩,如,不許掃地,怕迷了祖宗眼,怕把財寶掃沒了;不許到井裡打水,怕驚動了龍王(在「接神」前水缸已打滿了水);不許出嫁的閨女回家,怕踩了馬草,俗話說,「踩了娘家的馬草,娘家世世輩輩過不好」。另外,還要少說話。俗語說:「冬不推(不推磨)、臘不壓(不碾米壓米)、大年五更少說話」。少說或不說不好聽的話,多說吉利的話,最要緊的是,不能說喪氣話,因此有句老話叫:「大年五更死頭驢,不好也得說好。」(於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