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軸線丨故宮:中軸線上的中軸線

2020-12-06 北京印跡inBeijing

編者按丨最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本欄目將帶領讀者遊走這最美中軸線,一起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築遺蹟,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故宮鳥瞰(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沿著北京的中軸線走一走,

你會發現中軸線不愧是

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

它不僅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

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展示的重要窗口。

而中軸線上的故宮,

更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出成就。

故宮作為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富內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的象徵。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也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的建築風格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

圖片來源:visualhunt 網站

故宮也有著一條中軸線,而且這條中軸線同時也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故宮的這條中軸線上有很多聞名遐邇的宮殿門樓建築,這些建築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風採。

故宮中軸線

(底圖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01

午 門

— 六百年守護 —

午門牌匾(圖片來源:Pixabay網站)

午門所在的位置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又因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又稱「五鳳樓」。

午門坐北朝南,屬高臺建築形式,即在平面凹字形高臺之上,建造殿宇。午門正面高臺上建重簷廡殿頂大殿,東西兩列高臺之上建狹長型殿廡,殿廡南北兩端各有一重簷攢尖頂「闕亭」。因東西兩列樓臺仿佛大雁展翅,故俗稱「燕翅樓」。

午門(圖片來源:全景網)

午門屬最高等級城門,始建於明初1420年;重修於清初1647年。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傳說顯然不合史實。

午門北面

(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遠眺午門,浩大如山;仰觀午門,嵯峨若峰。其宏大壯觀的體量,充分體現了皇家建築的威嚴。近600年來,午門聳立京城中心,看遍歷史煙雲,披沐雨雪風霜,與朝暉夕陰相伴,以其壯闊之美,暈染著京城特有的文化底色。

02

太 和 門

— 城內最大的宮門 —

故宮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叫太和門,是隨著三大殿第一座大殿——太和殿而命名的。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

太和門(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的外觀造型是一座重簷歇山式的門座,下面承以須彌座式的漢白玉基座,四圍龍鳳石彤欄,前後石階各三出,左右階各一出,體制如太和殿,僅在體型規模上差小而已。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

太和門(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為「內金水橋」,橋上石欄如帶,橋下清流潺潺,樓臺倒映水中,構成了一幅絢麗美觀的圖畫。

內金水河(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03

外朝三大殿

— 「和」的蘊意 —

佔據著中軸線最重要位置的外朝前三殿,以太和殿居首、中和殿保和殿接連在後,三者均立在呈「工」字形的同一座平面的三層石臺上,使用漢白玉石欄板與望柱,氣勢恢宏壯觀。

三大殿格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歷史

沿革

永樂年間

三座大殿的名稱分別為

「奉天」、「華蓋」和「謹身」,

是國家朝政之所,

重大的典禮活動於此舉行

明嘉靖年間

更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

清順治年間

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名稱沿用至今

太和殿也就是金鑾殿,是皇帝至高、皇宮至尊、皇權至上的建築象徵。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極高的建築規制、精美的裝飾、威嚴的視覺藝術都是為了達到「非壯麗無以重權威」的效果。

太和殿(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太和殿是舉行皇帝即位、大婚、出徵等大典的場所。「太」是偉大的意思,「和」為和諧,普天下和諧,其意深遠。

明代太和殿面闊原為十三間,至清代因遭到雷擊改為十一間,寬達64米;進深五間,達37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中國現存最巨大的宮殿建築,屋頂採用中國古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制——重簷廡殿式。太和殿前丹陛立有日晷」與「嘉量」,表示國家一統時間與空間之度量衡。

日晷(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太和殿曾四經火焚,四次重建,鳳凰涅槃,烈火再生。六百年巋然猶存,成為中國驕傲、世界文化遺產。

太和殿(圖片來源:Unsplash 網站)

中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中和」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關係得以和順,其意在於宣揚「中庸之道」。

中和殿(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建築風格十分獨特,正方、單簷、四角攢尖、鎏金圓頂,像亭式建築。殿正中設地屏寶座,寶座也設在子午線即中軸線上,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有著休息廳、宴會廳、議事廳、典儀廳等多元的使用功能。

中和殿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建築藝術、多元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和」的智慧。

中和殿內景(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0米。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下簷為重昂五踩鬥栱。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

「保和」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

保和殿(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保和殿在三大殿中,是唯一的既是「殿」又曾是「宮」的宮殿。作為「殿」,發揮政治和行政功能;作為「宮」,具有皇帝居住和生活的功能。保和殿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舉行殿試,也就是舉辦國家考試的場所。

保和殿(圖片來源:全景網)

三大殿庭院,起於太和門,興於太和殿,收於保和殿。保和殿位於三大殿庭院的北端,是這座壯麗庭院的收尾之筆,因而處處與太和門、太和殿相呼應,以達到渾然天成之功效。

三大殿名稱中都包含了一個「和」字。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清代將三大殿更名為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提升了三大殿的思想境界,把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和」精神體現了出來,既揭示了自然規律即天道,又明確了治國思想:建立和諧社會,實現大同夢想。

04

乾 清 門

— 外朝與內廷的分界線 —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後三宮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

乾清門是一座屋宇式大門,門前一對銅鎏金獅子。門兩側為八字形琉璃影壁,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設計者們匠心別運,將影壁呈斜八字對稱屹立,視覺上彌補了院落的狹窄感,將乾清門映襯得莊嚴華麗。

乾清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清門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門(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康熙堪稱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其八歲曾言「無他欲,惟喜天下治安,民生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位61年幾乎每日堅持御門聽政,乾清門則見證了這位偉大的帝王在實踐幼時承諾過程中付出的辛勞和努力。

05

後 三 宮

— 乾清坤寧,交泰安康—

同樣位於中軸線的後三宮,布局與前三殿巧妙呼應。後三宮與前三殿一樣,也座落在「工」字形的臺基之上,共有三進九個院落。

居首的乾清宮為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高20餘米的重簷廡殿頂大殿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臺基之上,是內廷最高大的宮殿。

乾清宮(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清宮從明代至清初皆為皇帝居所,但自雍正即位,移居養心殿後,乾清宮即改為接見外國使臣及內廷舉行典禮之所。清初在殿內正中懸掛「正大光明」匾,匾後以放置欽定皇位繼承者之密函而聞名。

乾清宮內景(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乾」為「天」,「清」則是「透徹」的意思,「乾清」二字一是象徵透徹的天空,不混不濁,比喻國家安定,二是象徵著皇帝的所作所為像清澈的天空一樣坦坦蕩蕩。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與坤寧宮的中間,面寬、進深皆為三間,形制與中和殿相同,亦為單簷四角攢尖頂的正方形殿堂。交泰殿的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交泰殿(圖片來源: 故宮博物院官網)

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

交泰殿(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坤寧宮為面寬九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殿堂,形制與乾清宮相近,只是規模略小。

明代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第一位住進坤寧宮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其後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寧宮為寢殿,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明朝最後一位皇后在此自縊而亡。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

坤寧宮(圖片來源: 故宮博物院官網)

坤寧宮宮名出自《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貞。」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即是「坤」。

06

神 武 門

— 皇宮後門 —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玄武重北房,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名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神武門總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臺闢門洞3券,上建城樓,樓建於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樓為重簷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鬥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簷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

神武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故宮角樓(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除了中軸線上的這些宮殿門樓,故宮還有著很多建築技藝精湛、裝飾精美、文化底蘊深厚的宮殿樓閣——明清兩代香火不斷的英華殿,讓乾隆母親享四十年清福的壽安宮,清朝皇帝最愛的養心殿,被今天的故宮人稱為「迷宮」的毓慶宮,以及屹立在紫禁城四角的角樓等等。它們共同組成了恢弘壯麗的紫禁城,歷經百年風雨歲月,共同訴說著歷史的故事,見證著歷史的輝煌。

參考資料

[1] 吳劍. 北京紫禁城午門[J]. 工會信息,2016(20).

[2] 王璞子. 太和門[J]. 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03).

[3] 王子林. 故宮三大殿[J]. 新湘評論,2017(24).

[4] 李乾朗. 帝王的國度——紫禁城[J]. 紫禁城,2009(01).

[5] 許以林. 紫禁城後三宮[J]. 紫禁城,1983(05).

[6] 劉暢. 北京紫禁城[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相關焦點

  • 新時代的中軸線
    而跨越歷史長河、統領城市空間的北京中軸線則是這座偉大城市的脊梁和靈魂,如果您想了解北京風韻、北京歷史,那麼就一定要從北京中軸上看歷史、學歷史,中軸線記錄了封建王朝的滅亡以及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北京中軸線,就像是書脊,這條軸線肇始於元,長7.8公裡,南起永定門,貫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一線牽一城,線上匯集了北京城建築的精髓。
  • 2018的鐘聲響起在中軸線上
    今日零時,在永定門公園舉行的跨年迎新活動中,永定門城樓上顯示出燈光投射出的「2018新年快樂」字樣。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昨晚,在永定門公園舉行的跨年迎新活動中,演員們表演節目迎接新年到來。隨著觀眾們的一聲聲呼喊,永定門公園內大屏幕上,依次播放著北京中軸線上的著名景觀奧林匹克塔、鐘鼓樓、景山、故宮午門、天安門、前門的實時點亮效果。新年的鐘聲在古老的中軸線上響起,2018來了!  五個世界旅遊城市市長送新年祝福  昨晚,中外遊客、學生、各行各業代表千餘人在永定門公園共同迎接2018年的到來。這是自2011年以來,北京第七屆新年倒計時活動。
  • 畫說北京丨「北京中軸線」圖片展
    畫說北京丨「北京中軸線」圖片展 2019-04-23 0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中軸線的小知識
    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正陽門,至永定門,全長約 7.8 公裡。北京中軸線自元大都始建,至今經歷了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元大都,確定了今天中軸線的位置,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一線)南至麗正門(今天安門附近),全長約3.8公裡,為
  • 景山,中軸線上的鎮山
    在北京中軸線上,作為皇家園林開闢成的公園,景山公園似乎並不是特別起眼,它的正南是故宮博物院,西側是北海公園,一個是明清兩代的紫禁城,一個是從遼代的帝王就開始經營、費盡了五個朝代帝王心血的皇家行宮和苑囿,它的建築規模和景觀設置,無論從哪個方面都遠遜於兩個鄰居,但它在皇城內的皇家建築體系中卻從不是無足輕重的
  • 北京中軸線上的公園——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前街,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御苑。公園中心的景山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點。 (圖 在故宮博物院仰望景山)景山公園遊覽示意圖。
  • 北京中軸線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天安門廣場進行改造,新建了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正陽門、端門、故宮、先農壇、鐘鼓樓、太廟成為了博物館或文化宮,天壇、社稷壇( 中山公園) 、景山成為了城市人民公園, 這些都是北京城及其中軸線從服務封建帝王轉變為服務人民大眾所進行的文化空間領域的改造和重構。
  • 擦亮北京中軸線「金名片」
    劉憲國攝(人民視覺)「五一」假期,遊客在故宮拍攝美景。祝振強攝(人民視覺)2019年9月,北京天壇公園舉辦「中軸申遺」圖片展。郭俊鋒攝(人民視覺)5月6日,北京皇史宬南院啟動拆違。陳鍾昊攝(新華社發)「赫赫京都千百年,鍾靈毓秀萃龍淵。」
  • 中軸線,輝映古都展新顏
    中軸線猶如一條「金線」,勾連起北京的歷史文化,展現出首都獨特的城市風貌。中軸線是北京城市之脊,也是城市規劃建設之軸。從永定門到鐘鼓樓是長約7.8公裡的傳統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誌,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中軸線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北京符號,《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頒布,讓中軸線在歷史積澱與時代氣息的交融中生輝。
  • 北京學聚焦中軸線內涵 助力中軸線申遺
    9月25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來自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共收到論文46篇。
  • 北京城中軸線:民族性格的體現
    9月8日上午,參觀了首都博物館「探秘北京中軸線」的展覽,「中軸線」是北京的脊梁和靈魂,更是傳統文化在城市建築上的反映。北京舊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經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故宮,向北直達景山山頂,最後在鐘鼓樓北結束,縱貫北京城南北,全長7. 8公裡,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這條城市中軸線的產生源於中國古老的&34;觀念,最早將這種觀念體現到城市規劃中,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商時期。到了周代,這種建設規劃和空間布局等理論更是納入了國家法制的軌道,史載:&34;。
  • 中軸線文創設計大賽作品演繹中軸線內涵
    原標題:中軸線文創設計大賽作品演繹中軸線內涵   本報訊(記者 崔毅飛)昨日,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大賽決賽」在北京舉行。《TNGAR真北全球探索賽之北京中軸線探索》從10個決賽項目中脫穎而出,獲評大賽一等獎。
  • 紫禁城中軸線的「五維」解構
    紫禁城很多宮殿的規劃上都體現出了坐北朝南、中心明確的建築特徵。如《易經·說卦傳》載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由此可知,位於南北方向的正中位置即中軸線位置的建築群,為我國古人最為重視,是宮殿建造的最核心區域;紫禁城中軸線建築群在紫禁城總體規劃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 故宮中軸線宮殿引入人工照明
    故宮博物院首次在中軸線宮殿中引入人工照明,今後「前三殿」「後三宮」都將被一一「點亮」,以營造更好的參觀效果。最大限度貼近自然光照射效果昨天是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一系列文化活動。作為重頭戲之一,「點亮歷史」中軸線原狀展廳室內照明啟動儀式啟動。
  • 北京城的中軸線
    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每元會、聖節及元宵三夕,於樹身懸掛諸色花燈,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  世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劉太保秉忠,即劉秉忠,是元大都的設計者。麗正門是大都南部正中的城門,與今之正陽門相對,位於長安街南側。麗正門外的一株大樹,被劉秉忠選為大內中軸線的基點。大內與大都的中軸線相重合,換言之,大內與大都是一條中軸線,選擇大內中軸線基點就是選擇大都中軸線的基點。
  • 中軸線南段御道貫通——金牌導遊員首講中軸線的故事
    9月28日,在北京新修通的中軸線南段傳統御道上,60多名遊客和市民津津有味地聽著金牌導遊員曹震講中軸線南段的故事,並跟隨他遊覽中軸線南段沿線的旅遊景點。這是北京導遊首次以中軸線南段傳統御道為主題的講解。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生命線。
  • 圖說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
    在北京城布局中,有一條縱貫南北長達8公裡的中軸線,以皇室建築為主的京城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聳立其上。其餘較低的建築配置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這樣就體現了天子居中,布局層層展開,象徵了皇權至尊的地位,也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大統一的思想。
  • 抗日戰火中的北京城中軸線建築測繪圖集
    北京中軸線測繪圖-北京故宮坤寧宮彩色透視圖北京中軸線測繪圖-北京故宮太和殿外簷細部彩色圖因此,這次測繪首要選擇了北京中軸線的重要古建築。王志偉說:「北京城是被一條清晰有力一以貫之的中軸線貫穿南北,這條中軸線是有節奏的,有韻律的。這條軸線在歷史上其實是7.8公裡,到今天已經延伸超過10公裡,一直到北邊的奧林匹克公園,這條軸線是相當講究秩序的。北京城最重要的形象就是這條中軸線。如同這座城市的樂章,此起彼伏,抑揚頓挫。
  • 北京:故宮首發北京中軸線古建實測圖集
    央視網消息:故宮博物院本周首發重大古建築文獻整理項目成果《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上世紀四十年代測繪的716幅北京城中軸線實測圖,經過4年的整理終於面世。
  • [文明中華]歷數「北京中軸線」上的那些重要節點
    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這是一條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現存的北京中軸線,是建造元大都的時候確定的,歷經明清兩代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