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丨最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本欄目將帶領讀者遊走這最美中軸線,一起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築遺蹟,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故宮鳥瞰(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沿著北京的中軸線走一走,
你會發現中軸線不愧是
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
它不僅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
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展示的重要窗口。
而中軸線上的故宮,
更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出成就。
故宮作為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富內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的象徵。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也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的建築風格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
圖片來源:visualhunt 網站
故宮也有著一條中軸線,而且這條中軸線同時也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故宮的這條中軸線上有很多聞名遐邇的宮殿門樓建築,這些建築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風採。
故宮中軸線
(底圖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01
午 門
— 六百年守護 —
午門牌匾(圖片來源:Pixabay網站)
午門所在的位置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又因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又稱「五鳳樓」。
午門坐北朝南,屬高臺建築形式,即在平面凹字形高臺之上,建造殿宇。午門正面高臺上建重簷廡殿頂大殿,東西兩列高臺之上建狹長型殿廡,殿廡南北兩端各有一重簷攢尖頂「闕亭」。因東西兩列樓臺仿佛大雁展翅,故俗稱「燕翅樓」。
午門(圖片來源:全景網)
午門屬最高等級城門,始建於明初1420年;重修於清初1647年。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傳說顯然不合史實。
午門北面
(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遠眺午門,浩大如山;仰觀午門,嵯峨若峰。其宏大壯觀的體量,充分體現了皇家建築的威嚴。近600年來,午門聳立京城中心,看遍歷史煙雲,披沐雨雪風霜,與朝暉夕陰相伴,以其壯闊之美,暈染著京城特有的文化底色。
02
太 和 門
— 城內最大的宮門 —
故宮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叫太和門,是隨著三大殿第一座大殿——太和殿而命名的。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
太和門(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的外觀造型是一座重簷歇山式的門座,下面承以須彌座式的漢白玉基座,四圍龍鳳石彤欄,前後石階各三出,左右階各一出,體制如太和殿,僅在體型規模上差小而已。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
太和門(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為「內金水橋」,橋上石欄如帶,橋下清流潺潺,樓臺倒映水中,構成了一幅絢麗美觀的圖畫。
內金水河(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03
外朝三大殿
— 「和」的蘊意 —
佔據著中軸線最重要位置的外朝前三殿,以太和殿居首、中和殿與保和殿接連在後,三者均立在呈「工」字形的同一座平面的三層石臺上,使用漢白玉石欄板與望柱,氣勢恢宏壯觀。
三大殿格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歷史
沿革
永樂年間
三座大殿的名稱分別為
「奉天」、「華蓋」和「謹身」,
是國家朝政之所,
重大的典禮活動於此舉行
明嘉靖年間
更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
清順治年間
改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名稱沿用至今
太和殿也就是金鑾殿,是皇帝至高、皇宮至尊、皇權至上的建築象徵。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極高的建築規制、精美的裝飾、威嚴的視覺藝術都是為了達到「非壯麗無以重權威」的效果。
太和殿(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太和殿是舉行皇帝即位、大婚、出徵等大典的場所。「太」是偉大的意思,「和」為和諧,普天下和諧,其意深遠。
明代太和殿面闊原為十三間,至清代因遭到雷擊改為十一間,寬達64米;進深五間,達37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中國現存最巨大的宮殿建築,屋頂採用中國古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制——重簷廡殿式。太和殿前丹陛立有「日晷」與「嘉量」,表示國家一統時間與空間之度量衡。
日晷(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太和殿曾四經火焚,四次重建,鳳凰涅槃,烈火再生。六百年巋然猶存,成為中國驕傲、世界文化遺產。
太和殿(圖片來源:Unsplash 網站)
中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中和」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關係得以和順,其意在於宣揚「中庸之道」。
中和殿(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建築風格十分獨特,正方、單簷、四角攢尖、鎏金圓頂,像亭式建築。殿正中設地屏寶座,寶座也設在子午線即中軸線上,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有著休息廳、宴會廳、議事廳、典儀廳等多元的使用功能。
中和殿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建築藝術、多元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和」的智慧。
中和殿內景(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0米。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下簷為重昂五踩鬥栱。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
「保和」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
保和殿(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保和殿在三大殿中,是唯一的既是「殿」又曾是「宮」的宮殿。作為「殿」,發揮政治和行政功能;作為「宮」,具有皇帝居住和生活的功能。保和殿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舉行殿試,也就是舉辦國家考試的場所。
保和殿(圖片來源:全景網)
三大殿庭院,起於太和門,興於太和殿,收於保和殿。保和殿位於三大殿庭院的北端,是這座壯麗庭院的收尾之筆,因而處處與太和門、太和殿相呼應,以達到渾然天成之功效。
三大殿名稱中都包含了一個「和」字。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清代將三大殿更名為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提升了三大殿的思想境界,把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和」精神體現了出來,既揭示了自然規律即天道,又明確了治國思想:建立和諧社會,實現大同夢想。
04
乾 清 門
— 外朝與內廷的分界線 —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後三宮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
乾清門是一座屋宇式大門,門前一對銅鎏金獅子。門兩側為八字形琉璃影壁,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設計者們匠心別運,將影壁呈斜八字對稱屹立,視覺上彌補了院落的狹窄感,將乾清門映襯得莊嚴華麗。
乾清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清門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門(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康熙堪稱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其八歲曾言「無他欲,惟喜天下治安,民生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位61年幾乎每日堅持御門聽政,乾清門則見證了這位偉大的帝王在實踐幼時承諾過程中付出的辛勞和努力。
05
後 三 宮
— 乾清坤寧,交泰安康—
同樣位於中軸線的後三宮,布局與前三殿巧妙呼應。後三宮與前三殿一樣,也座落在「工」字形的臺基之上,共有三進九個院落。
居首的乾清宮為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高20餘米的重簷廡殿頂大殿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臺基之上,是內廷最高大的宮殿。
乾清宮(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清宮從明代至清初皆為皇帝居所,但自雍正即位,移居養心殿後,乾清宮即改為接見外國使臣及內廷舉行典禮之所。清初在殿內正中懸掛「正大光明」匾,匾後以放置欽定皇位繼承者之密函而聞名。
乾清宮內景(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乾」為「天」,「清」則是「透徹」的意思,「乾清」二字一是象徵透徹的天空,不混不濁,比喻國家安定,二是象徵著皇帝的所作所為像清澈的天空一樣坦坦蕩蕩。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與坤寧宮的中間,面寬、進深皆為三間,形制與中和殿相同,亦為單簷四角攢尖頂的正方形殿堂。交泰殿的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交泰殿(圖片來源: 故宮博物院官網)
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
交泰殿(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坤寧宮為面寬九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殿堂,形制與乾清宮相近,只是規模略小。
明代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第一位住進坤寧宮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其後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寧宮為寢殿,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明朝最後一位皇后在此自縊而亡。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
坤寧宮(圖片來源: 故宮博物院官網)
坤寧宮宮名出自《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貞。」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即是「坤」。
06
神 武 門
— 皇宮後門 —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玄武重北房,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名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神武門總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臺闢門洞3券,上建城樓,樓建於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樓為重簷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鬥栱,梁枋間飾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簷懸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神武門」華帶匾。
神武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
故宮角樓(圖片來源:Pixabay 網站)
除了中軸線上的這些宮殿門樓,故宮還有著很多建築技藝精湛、裝飾精美、文化底蘊深厚的宮殿樓閣——明清兩代香火不斷的英華殿,讓乾隆母親享四十年清福的壽安宮,清朝皇帝最愛的養心殿,被今天的故宮人稱為「迷宮」的毓慶宮,以及屹立在紫禁城四角的角樓等等。它們共同組成了恢弘壯麗的紫禁城,歷經百年風雨歲月,共同訴說著歷史的故事,見證著歷史的輝煌。
參考資料
[1] 吳劍. 北京紫禁城午門[J]. 工會信息,2016(20).
[2] 王璞子. 太和門[J]. 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03).
[3] 王子林. 故宮三大殿[J]. 新湘評論,2017(24).
[4] 李乾朗. 帝王的國度——紫禁城[J]. 紫禁城,2009(01).
[5] 許以林. 紫禁城後三宮[J]. 紫禁城,1983(05).
[6] 劉暢. 北京紫禁城[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