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20-12-19 恆道悟語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義是說如果人不能理解空乃無形和無限形及無形進程的統一,不能遵空而進,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只能是人生的匆匆過客;而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統一的空才是真正恆常的物質世界整體,色只不過是空的內在環節而已。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

相關焦點

  • 圓教解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對舍利弗的尊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在中國也有,叫秋鷺鳥,它們的兩隻眼睛特別明亮,像秋天的露水一樣。舍利弗的母親長得很莊嚴,兩隻眼睛很亮,非常有智慧,所以取名叫舍利;生下舍利弗,跟她一樣聰明,也就是叫舍利子。
  •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句解之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批註】: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舍利弗也。色:指身與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的萬物。不異:各異。空:究竟沒有實體,分二種解釋:一、物質方面:例如軀殼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當體即空。二、精神方面:六根塵(眼耳鼻舌身意)、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在,故曰空。色不異空:色雖然分明顯現,但是可以分明顯現萬有,故云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一切形色皆因緣而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終歸空無,故說色即是空。
  • 《心經》解讀:關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為觀音一開始就說了這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落在見上,有了分別,就 有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就都來了。 落在見上生分別,就掉到五蘊裡了。所以「觀自在」一落見, 一見有,一觸色,就要從上面悟出來。悟出來,就是不著色,不落見,因而不作見色的分別。一旦不見色的分別,則色非色, 那麼與色分別相對的空,也就空非空。色與空的分別就沒有了, 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題白陽山人書冊(翁同龢)空中無色色原空,妙具清涼十種風。領略白陽真意思,千秋只在馬寒中。但當地的縣令也不敢造次,對他都是禮數周全。縣令每次詩人見面都閉門謝客,不接待他人。縣令登門拜訪時,也從不空手。《般若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十六個字就是大乘般若學說的核心綱要的核心綱要。所以,它非常重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深入人心,一度成了很多朋友們的口頭禪。在上一篇中,我們重點介紹了色和空,這兩個重要的概念。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出自如此高深的佛經,料想也不是泛泛之語。並且在這兩句話之前,還有兩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此之後,還有兩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意,我們必須搞懂《心經》,甚至要理解心經的創作背景。
  • 《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空是什麼?
    《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面兩句是色不異空。色是什麼?現象,什麼現象?物質現象。什麼物質現象?我們的身是物質現象,我們的心是心理現象,是有是空呢?也是空,《心經》上講得清楚,「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心法。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別看這部《心經》字數不多,但它將體系宏大的《般若經》濃縮成「般若即空性」,全經列舉了三科、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等,用以說明諸法空相的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語,就出自此經。長久以來,很多人誤以為這句經文中的「色」,是指男女欲,用它來開導感情失利的青年男女。那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耳通命門正是《心經》所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總核心
    耳根跟色真正融在一起了,回到它的本地風光,身心松放了。所以耳通命門,非常抽象也非常具體喲!耳通命門正是《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總核心,你體會到了,那就恭喜你了!你體會不到,那就慢慢修吧!我說法也只能夠到此,最高的境界莫過於口訣而已,只是告訴你口訣,細節方面你要慢慢去修去體會。
  • 既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痛苦是空的,我為什麼還會有痛苦呢?
    「空」是一個動詞,「空」也是一個名詞;動詞指修持,名詞指境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指的是聖者通過修持所發現的生命真相,也可以理解為聖者通過修持所體證到的境界。心經中的空是空的名詞化,現代人稱為空性。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乘境界。讀懂心經的精髓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經文,應該是最令人熟悉的了。《心經》中的色可不是好色之色。而是色香聲味觸法的本質或者說一切有形象的東西(當然這都是我們小乘之人的理解,上乘之人根本無此分別)。這兩句經文究竟要告訴我們怎樣一個大乘境界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三重境界,非指色相皮囊,是讓人奮進
    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是有,「空」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著「有」,「空」代表著「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玄乎?有三重境界,並非指色相皮囊
    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相都是空,只是說得通在平常,許多人喜歡從字面意思理解,特別是這個「色」字。色在漢語裡有很多意思,景色、顏色,也指好看的女子(好看的男子也算)。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心經》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玄奘解釋說,色與空沒什麼區別,因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顯然,他並非是講女色、虛無那麼簡單。 其實,這裡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能產生「質障」的東西,可以理解為一切的物質現象。而「空」則是指虛無或空無的狀態、性質等,就是沒有的意思,佛教語言中多以「空性」稱之。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何處?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心經》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 佛說修行的境界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的路上,我們被色迷離,迷惑人生,妄想顛倒。修行就是要從這個自我開始,去瓦解構成自我的內在因素,淨化附著在我執意識上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塵乾淨了,我執內在的因素,體驗和認知他們也就慢慢分解了。我執一分解,內心深處,心靈背後,那個覺性就會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修行。
  • 「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這句話出自佛教的《心經》,佛教的千經萬典中,唯有《心經》最為特殊,它全稱是《摩訶he般bo若re波羅蜜多心經》,總共只有54句,260個字,卻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