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曾刊刻一枚小章,曰「此中有真味」。
近日,「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於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此次展覽曾於去年在希臘雅典展出,借白石老人妙筆來講述中國文化中的哲學與美學,受到希臘觀眾的極大關注。展覽聚集了齊白石藝術精品近百件,通過「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三部曲,悠揚而婉轉地吟唱出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以及中式哲學的思辨之道。
齊白石作畫,妙就在「似與不似之間」。他衰年變法後繪畫風格逐漸褪去徐渭、朱耷、昊昌碩等人的風格和筆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墨彩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這種藝術風格的轉變在齊白石的題識中亦可見出。如他在《酒食圖》題識中寫道:「寄萍堂上老人齊璜,此立幅乃予初來京華時棄去八大變如此畫法,殊可惜也。」
芙蓉小魚 齊白石 133cm×33cm 無年款軸 釋文:池上有芙蓉,倒影來水中。水中有雙魚,浪碎芙蓉紅。三百石印富翁並題。鈐印:木人(朱文)
展出作品《芙蓉小魚》,畫面下方有兩尾小魚相伴而遊,從容自在。魚兒的周圍做了留白處理,雖然看不到水紋,但魚兒繾綣靈活的姿態令人感受到水的流動;在畫作的上半部分,大片的荷葉以及兩朵盛開的芙蓉花自上而下伸展開來,與下面的魚兒相互呼應。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省湘潭市杏子塢星鬥塘,他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
在那裡,河塘裡悠然遊動的小魚在齊白石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及至暮年,遠離家鄉,他仍然會在家中養魚,時常觀察其動態,熟悉其習性。
所以,他筆下的遊魚躍然紙上,活靈活現。
蝦 齊白石 134cm×33cm 無年款 軸 釋文: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 此三變也。白石山翁並記。鈐印:木人(朱文) 白石翁(白文)
秋荷 齊白石 137.5cm×47cm 無年款
1902年,齊白石開啟了歷時八年(1902-1909年)的「五出五歸」遠遊之路。他走過了大半個中國,飽覽祖國山河美景,結識了很多文人名士,品鑑了大量名家名作,自此眼界大開。1910年,齊白石結束遠遊回到家鄉,將遊歷得來的山水畫稿重新繪製,彙編成《借山圖》,一共有52幅,後來多有散佚,北京畫院現藏有22幅。
芭蕉樹屋(借山圖之四) 齊白石 30cm×48cm 1910
洞庭君山(借山圖之四) 齊白石 30cm×48cm 1910
這套《借山圖》冊頁取材於遠遊中真實山水的寫生稿,屬於實景山水作品,體現了中國畫意象的簡約表達。遠遊之前,齊白石的山水畫主要以《芥子園畫譜》和明末清初的「四王」的山水風格為主。之後,齊白石憑藉遠遊時的印象,以自己獨特的方法將原型山水進行了概括和提煉,初步形成自家山水面貌與風格。
桃花源 齊白石 101.5cm×48cm 1938年 軸 釋文:平生未到桃源地, 意想清溪流水長。竊恐居人破心膽,揮毫不畫打魚郎。戊寅,時居燕京城西,白石齊璜。
《桃花源》描繪了他內心深處的一處避風港。畫中除描繪桃花源的美景,但卻不見隱居桃花源的鄉親,叢林中的房間屋舍也皆躲躲藏藏。原來創作這幅作品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民不聊生。75歲高齡的齊白石,在家閉門作畫。畫家體味到了一千五百年前陶淵明的內心苦楚,他不願把山外戰亂紛爭的消息帶到內心所營造的一片淨土中,破壞桃源人安寧平靜的生活。因而畫面空無一人,屋舍也都躲起來,讓人不禁感慨白石老人的畫外之意。
齊白石的人物畫創作與其人生狀態息息相關,具有濃厚的「民間味」。中國民間藝術中常以吉祥、祝福的諧音入畫,有年畫、剪紙、雕塑等藝術門類。自幼長於鄉村的齊白石,深愔民間藝術的精髓,他以心中的美好祝願入畫,其筆下的人物畫作品巧妙詼諧、情感真摯而富有人生智慧。
《清平福來》
展覽現場,齊白石創作的《寒夜客來茶當酒》被製作成動畫。據相關介紹,現場動畫中,乍冷的初雪,溫暖的燭光搖曳,畫面中一枝梅花插在一壺清水裡,兩盞茶杯代表著有客人到訪。展覽還以視頻形式展現了齊白石在不同階段創作的蝦,從63歲時追求造型真實、用墨濃淡均勻,到68歲時喜好精神氣足、用墨濃淡分明,再到80歲後筆墨精煉、更加傳神,便於觀眾體味中國繪畫的妙意。
寒夜客來茶當酒齊白石 66.5cm×28cm 無年款 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