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今天大結局,原著馬伯庸用一個詞來總結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今年夏天,你是否也被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驚豔到了?

今天,在《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來臨之際,新華網思客邀請原著小說作者馬伯庸,帶我們解碼《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火。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原作者

如果讓我來形容《長安十二時辰》,我會用「花團錦簇」

思客: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熱,您覺得電視劇多大程度上還原了您的小說?伯庸:

我覺得電視劇版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做了一下升華,它提供了很多比原著更豐富的維度。

舉個例子,我看到評論說,很多研究古代盔甲的人會討論裡面的盔甲符不符合當時的形制;研究建築的人會說裡面的唐代建築到底哪個復原了,哪個有問題;還有很多研究服飾、化妝、花卉的。

每人都從自己的專業對劇裡面的道具、細節進行評價。我覺得這部劇既然能引起這麼多專業的人進行討論,說明它的維度、它的層次是非常豐富的。

因為文字的限制,這些在原著小說裡是很難表達出來的。

客:《長安十二時辰》今天就大結局了,您如何評價這部作品?下一步,您有什麼新的計劃?

馬伯庸:

花團錦簇。

就像我剛才說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很多層面、很多維度,這些維度都有一個統一的風格,就是泱泱大國氣象,還有一種色彩豔麗且充滿文化自信的盛世景象。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恢弘大氣的建築,還是那種不遮不掩的妝容,包括他們走路的樣子,包括布景都是屬於非常開放、非常自信的,而且你絲毫不覺得這些俗,你只會覺得那是華麗。

我下一部作品還是和中國古代歷史有關,但是是與一個中國古代著名的設施有關係。它不是一座城市,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古代設施,現在暫時保密,等時機成熟再跟大家透露吧。

刻意迎合年輕人可能會引起反感

思客:您的很多作品也都陸續進入到影視化改編的階段,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走向影視化和商業化?馬伯庸:我覺得這是個好事。進行影視化後,它的傳播度會更廣、受眾會更多,我樂見其成。

但是我不會參與到裡面去,因為這是一個很專業的事情。我只擅長用文字表達。改編的話,就交給專業團隊去做,每個人專心做自己擅長的事就行了。

所以,我完全沒有參與劇本的改編,製作方有相對靠譜的團隊,而我就和普通觀眾一樣,每周在電腦前面等更新。

思客:網絡上有很多年輕人不太熟知中國傳統文化,但他們對這部劇很感興趣。馬伯庸: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去迎合他們。因為如果你刻意去討好、刻意去迎合他們的口味,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個缺乏新鮮感的事。

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最大的品質就是有好奇心,他們希望看到一些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新鮮的東西。如果我們去迎合他們,我們是根據原有的經驗去討好他們,那麼對他們來說這就沒有什麼新鮮的了。他們沒法從你那裡得到什麼新的東西,這就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反感。 因此,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我們在自己的方向或者領域做得足夠好,輸出的內容足夠豐富、足夠有品質,就會慢慢地把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吸引過來。

所以,我覺得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是我們去迎合某個群體,而是把和我們相近的這些人都聚集過來。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喚起大家內心深處對歷史的興趣

思客:您認為您的這些作品到底吸引了哪些群體?您的作品中具有哪種特別的氣質?馬伯庸:我覺得我要強調傳統文化,或者說歷史,在我的作品裡體現出的厚重感。

故事可以是虛構的,人物可以是杜撰出來的,但是這種歷史的趣味性,或者說歷史的厚重感,一定是作為一個最核心的元素存在的。

我們中國人都有家國情懷。當我們講到萬裡長城,當我們提到琴棋書畫,當我們講起唐詩宋詞時,不管你是什麼文化水平,不管你什麼教育背景,提到這些,你內心自然而然會有一種衝動、會有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文化基因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裡,滲透到我們的基因裡。

所以,當一個作品能夠讓大家感受到這些時,就會激發出他們的情懷,然後促使他們繼續做深入閱讀。

我見過一個小姑娘,她是一個很忙的上班族,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歷史訓練。但是她一直很喜歡唐朝的東西,就是有一種懵懵懂懂的感覺。她看了《長安十二時辰》之後發現自己很喜歡這部小說。於是她會去西安找小說裡出現的遺蹟,她還會去博物館裡去尋找小說裡提到過的器物,包括其他一些文化元素。很快,她就開始自己去閱讀更專業的學術資料,去尋找更專業的考古報告。最後她變成了一個比我還要專業的人。

這是讓我最欣慰的一點,也是我最希望能夠傳達到的。我們有很多人內心對歷史是熱愛的,只是缺乏一個渠道能夠把他們和歷史連接起來。

我覺得如果我的作品能夠變成一個橋梁,作為一個他們對歷史感興趣的敲門磚,哪怕說他進入這個圈子之後把這本書扔開,我覺得我的目的也達到了。

歷史小說作品一定要有現實意義

思客:什麼樣的歷史小說能夠讓現代人產生興趣?馬伯庸:因為歷史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幾千年前的事已經發生了,跟我們現代人是沒有關係的。那麼現代人為什麼要閱讀這些東西?

其實閱讀的不是這個事情本身,而是說他能夠在這些過往發生的事情裡找到共鳴,找到一種和現實的連接。

比如說,他們在讀歷史的時候,或許會感受到古人有一種焦慮,這種焦慮現在人也有。例如,古人對仕途的感嘆可能跟我們現在職場的困惑很像;或者古人跟親人離別時的傷感,我們現在也會經歷同樣的情緒。

換句話說,歷史小說作品一定要有一種現實意義,或者說有一種現代性。這種現代性是真正能夠讓我們去對歷史感興趣的手段如果想把更多人引入到歷史,或向他們介紹傳統文化的話,一定不能簡單地告訴他們過去發生了什麼,要告訴他們這些事情跟現在有什麼樣的類比,有什麼樣的共鳴。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收官大結局!幕後主謀是誰?劇中人物結局如何?
    根據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終於收官完結。如果按照,馬博庸原著小說的情節走向,那麼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的前三分之一,與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算是非常貼近。《長安十二時辰》周一圍飾演蕭規而在《長安十二時辰》最後的大結局中,只留下一個懸念:蕭規及此前的突厥狼衛,之所以能在長安搞出這麼大的危機,是因為還有幕後主謀,策劃和支持整場行動。
  • 《長安十二時辰》馬上大結局,只劇透一點:張小敬終於自由了
    8月11日,優酷邀請了紅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趕赴《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地西安,提前見證這部劇的大結局。在觀影會上,該劇總製片人梁超透露,優酷正在計劃聯手曹盾導演,拍攝《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另一部關於長安的劇,「我提醒你們,是何家村。到時候小乙會復活,張小敬也存在,希望大家關注。」
  • 專訪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改編最難在「速度」
    近期,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話題層出不窮,為此記者「追根溯源」,專訪了處於創作源頭的原著作者馬伯庸,聽聽原著作者怎麼看劇版《刺客信條:長安》。緣起,刺客精神很多人知道,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其創作靈感是啟發於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 《長安十二時辰》今晚迎來大結局,原著小說銷量猛增800%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小說,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這是一種典型的「時空限制類」劇目。 將故事特定在某一個時間段或某一個空間裡,然後演繹出複雜的情節和宏大的背景。
  • 獨家| 《長安十二時辰》之後,「馬伯庸影視宇宙」何時形成
    「神秘的」馬伯庸團隊  是這樣誕生的  近一個月裡,根據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先後入圍飛天獎、金鷹獎,並成功斬獲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最佳攝影獎(荊衝)。劇版《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劇播收官 咪咕閱讀同名原著熱度不減
    近日,頗受影迷追捧的《長安十二時辰》劇播完美收官。電影級別的畫質、力求還原大唐盛景的精緻服化道、演員精湛的演技,這些亮點無不讓影迷瘋狂打call,讓《長安十二時辰》劇集迎來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與此同時,咪咕閱讀同名原著小說熱度持續高漲,全方位地為粉絲們提供了視聽與閱讀的雙重盛宴。
  • 馬伯庸的「十二時辰」:寫作之外,我也很有趣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火了一眾演員,也帶火了對唐朝文化、服飾、社會風俗的討論,當然,還帶火了原著作者馬伯庸。  被稱為「文字鬼才」的他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把發現的題材開腦洞,用幽默的語言寫成故事給別人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
  • 等你來 和馬伯庸共度長安十二時辰
    馬伯庸又要來曲江了!仿佛又回到了去年夏天和小夥伴們一起追《長安十二時辰》的日子 《長安十二時辰》的爆火,不僅讓馬伯庸走進大眾視野,更是讓「盛唐文化」再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古都西安也成了爆款熱門城市。
  • 對話《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古董局中局》系列和《長安十二時辰》等等。後來通過工作交流,在微信群中看到了他的隻言片語,雖是個「80」後作家,但是在2020年的今天,馬伯庸也有40歲了,他一定算是個中年男人,聊天用詞竟然是「**噠」!就像課堂上做了筆記、劃了重點一樣,這個「噠」字的可愛措辭著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馬伯庸新書《兩京十五日》啟動同名網劇,有望復刻《長安十二時辰...
    《兩京十五日》原著小說回到《兩京十五日》,今天開拍的消息剛一傳來就引發了無數網友熱議。除了驚嘆於神速,大家期待最多的就是希望它能復刻《長安十二時辰》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兩京十五日》原著和當年的《長安十二時辰》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
  • 《長安十二時辰》誰是幕後大boss?結果有些出人意料
    「就衝著對長安的還原也要給五星,誠意十足的一部古裝劇。」這是豆瓣上,一位網友對今年爆款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短評,這條短評截至目前點讚人數近萬,可見觀眾對這部劇中歷史還原的高度認可。  昨日,優酷邀請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趕赴《長安十二時辰》歷史上的發生地——西安,提前見證這部劇的大結局。
  • 《長安十二時辰》大案牘術、不良人、武侯這些詞都是啥意思?
    《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的情節進展,基本上與馬伯庸的同名原著小說相同。除了對劇中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名字上的改編之外,絕大部分設定背景,以及劇情走向,都極其忠實原著。《長安十二時辰》也算得上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 幕後BOSS究竟是誰 張小敬和李必命運如何
    6月27日開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今天晚上更新最後兩集,迎來大結局——幕後BOSS究竟是誰?張小敬和李必命運如何,都將揭開謎底。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在小說圈裡,馬伯庸一直是奇特的存在,有「鬼才作家」之稱的他喜好讀史,經常利用史料、通過邏輯嚴謹的「論證」來編排歷史,很多人都說他是「一本正經地扯淡」。《長安十二時辰》,原著最初構想來自知乎網的一個「腦洞」問題,有人問:「如果刺客信條發生在中國會是怎麼樣?」
  • 長安城裡話長安·與馬伯庸共度長安十二時辰
    是的,馬伯庸又來曲江了!從唐宋八大家,到曾鞏的宋代「新聞人」,再到馬伯庸近期的生活作品,來了一場有聲有色的笑談。在觀眾提問中,陝視記者現場互動腦洞大開,「不倒翁」小姐姐驚喜現身,也為這場文化盛宴增色不少。 這次講堂,馬伯庸從歷史中的細微之處開始,描繪了一幅真正的「長安萬人生活志」,去探尋那些有質感的時代風貌,帶來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文化盛宴。
  •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古代反恐英雄故事
    【財新網】(實習記者 滕藝菲)2016年12月24日下午,作家馬伯庸攜新作《長安十二時辰》與讀者見面。見面會上,馬伯庸用略帶調侃的語氣、詼諧幽默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在場讀者笑聲連連。  《長安十二時辰》是馬伯庸今年初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即將推出泰文版 助力中泰文化交流
    中南博集天卷總經理黃雋青、泰國Jamsai出版公司編輯代表Piyarat Pinijprapa、中聯百文CEO鄭冰榕、作家馬伯庸分別就馬伯庸作品在國內影響力和取得的成績、《長安十二時辰》泰文版的引進過程以及《長安十二時辰》創作構想等做了精彩分享。
  • 繼《長安十二時辰》後,馬伯庸再出新作《兩京十五日》
    在馬伯庸2020年7月新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明洪熙元年,當朝太子朱瞻基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巨變令太子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他必須在15天內跑完2200餘裡路,從南京趕至北京,拯救自己,拯救大明。這是繼《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又一備受影視圈追捧的故事。
  • 書展人物·專訪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我選擇給自己降溫
    對於兩者最大的不同,馬伯庸說道:「《長安十二時辰》關注的是同一個地點的時間變化,長安城的24個小時。由於《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的熱播,讓《兩京十五日》又一次得到影視行業的青睞,據馬伯庸透露,目前已經授出影視版權。
  • 馬伯庸親自揭秘《長安十二時辰》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讀一次《長安十二時辰》就仿佛穿越了一次盛唐。尊重歷史、探尋細節,讓《長安十二時辰》的一磚一瓦、一衣一物都有據可尋,將一個活生生的繁華都市展現在讀者面前。也讓書迷嘆服,「馬親王」在還原歷史與大開腦洞之間高超的平衡能力。
  • 同為馬伯庸作品,長安十二時辰和古董局中局誰能改編的更好?
    馬伯庸稱得上是一個很有名氣的作家,博聞強識,思路清奇,發表過大量評論、雜文、歷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說,範圍涵蓋科幻、奇幻、歷史、靈異、推理、動漫等多個領域,被稱為「文字鬼才」。如今,他的許多作品也是被改編成了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