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羌三峽與《峨眉山月歌》

2020-12-04 華西都市報

平羌三峽與《峨眉山月歌》

  李白在蜀中,寫的《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大詩人的足跡,給岷江流域尤其是平羌三峽,賦予了滔滔不絕的文化底蘊。
  《峨眉山月歌》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前。是時,李白從青城到成都,取道岷江水路,買船東下直達渝州(重慶)。他看到,青神縣附近的平羌三峽,十裡長峽,蜿蜒曲折,江流碧波似玉,宛如羅帶,兩岸山巒連綿起伏,蒼翠欲滴。詩人詩情噴湧,提筆寫就。李白寫《峨眉山月歌》的地方,就是今天青神與樂山接壤的平羌三峽。
  王象之在《與地記勝》中道:「成都路府喜府平羌鎮有錦江禪寺,重雲閣,太白亭,亭與峨眉相直,即太白題詩處。」

影入平羌江水流

  岷江流域具有三千多年歷史文化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就是蜀王開明部族故地。秦滅蜀後實行郡縣制,轄區分別屬犍為郡和蜀郡,到了唐代分別隸屬嘉州和眉州,後經歷史變遷現為樂山市和眉山市。
  其中美麗的平羌三峽,成為追憶李白的重要名勝。蘇東坡在《送張嘉州》一詩中引用李白詩前兩節「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後,感慨地寫了「謫仙此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詩句。
  作為岷江航線的重要港口碼頭,李白筆下的平羌三峽,從唐代開始就設置了水上驛站,配備船隻接送客貨。唐代叫清溪驛,宋代改為平羌驛。
  平羌三峽,是古代從成都順岷江而外出四川的水路通道,此地十裡長峽間峰巒疊翠,猿聲不絕,猶如置身詩畫。峽區河道蜿蜒,江面急者如海嘯,緩者如明鏡,兩壁水面下多巖壑。泛舟觀景,「一崎處一停橈」,十八塊突兀的大石圍崖對峙,人稱「十八羅漢搶觀音」;一座近30米長的巨型「石棺材」順江平擱,令人驚嘆;一尊尚未鑿完的「平羌大佛」和彼岸的「雞公石」,更是峽中奇景……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坐船過此,飽覽平羌秀麗的景色,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如南宋詩人陸遊在《離嘉州宿平羌》中寫道:「淡煙疏雨平羌路,便恐從今夢入魂」。清代詩人趙熙在《板橋溪》詩中寫道:「落日載偏舟,平羌碧玉流,小寒山入定,新綠竹呈秋,草園明雙鶯,桑園式一舟,未嫌孤客宿,彼美出烏尤」,描繪了平羌三峽豔麗秀雅、恬靜嫵媚的風姿。平羌三峽出口,有個著名小鎮板橋溪,依山傍水,是個古老村鎮,盛唐以來就是進出三峽的驛口。

平羌江水綠迢遙

  《樂山縣誌》還載,當年李白出川東去乘舟過此曾夜宿清溪。由於峽口風光優美,景色迷人,歷代詩人經過三峽時寫下了不少讚美的詩句。
  唐代詩人杜甫在《宿清溪驛奉懷張員我十兄之緒》有詩曰,「漾舟千山內,日人泊枉渚,我生本飄飄,今夏在何許,石根青楓株,猿烏嘯鑄侶,月明遊子靜,畏虎不得語,中夜懷友朋,乾坤此深陰,浩湯前後間,佳期赴荊楚。」這首詩,生動描繪了清溪的美麗自然風光和動物的偶爾出沒,以及和友人夜晚相聚小酌時的快樂心情。
  順著平羌流過清溪鎮,下行不遠,就是高崖聳立的錦江山,又名鐵帽山。
  《樂山縣誌》卷二有一段記載:「錦江山板橋溪下流十裡西岸」乃李白題詩處,說錦江山山巔有太白亭,亭今記,土人(當地人)呼其處為太白田。其碑石尚豎田中,字跡殘缺不可識。黃庭堅親書:「影入平羌」於亭上。太白亭,城北三十裡錦江山之巔《方與勝覽》作錦江山之側,或謂三峽山。地方志記載,三峽山曾有李白題刻:「夜來月下臥醒,花影零亂,滿人襟袖。如濯魄冰壺也」。這一題詩石刻,是對平羌古道做出的重要貢獻,為樂山古代文化建設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因而在《一統志》《全蜀藝文志》《蜀水經》等一大批古籍中均有記載,影響深遠。
  清代詩人張問陶《嘉定舟作》:「平羌江水綠迢遙,夢冷峨眉雪未消,最愛漢嘉山萬疊,一山奇處一停橈」的詩句,描寫平羌峽,兩岸山峰刀砍斧削,山勢險峻,江水碧波,風光秀麗的峽江景色。附近不遠一巨石突兀立江邊,被張問陶認為是「李白釣魚臺」位置。
  李白真的在此地釣過魚嗎?相傳,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李白離成都出川,乘船過平羌三峽,見到江中風景如畫,於是停舟流連終日,下船來到巨石上垂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塊巨石稱「李白釣魚臺」。經歷了一千多年時光,「李白釣魚臺」巨石至今仍留在江岸,太白釣魚的故事也一直流傳民間。
  封面新聞記者李貴平文/圖

相關焦點

  • 平羌三峽 藏著神奇和秘密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1280年前的一個秋天,25歲的李白告別家鄉,從嘉州離開四川,並留下了《峨眉山月歌》。那麼詩中的「三峽」是否是現在的三峽?它究竟在哪裡?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樂山,隨行的市中區修志辦主任張碧秀給記者講述了她探索後的發現。
  • 新年第一個推薦,青神平羌小三峽
    樂山市中區與眉山青神縣之交岷江段有峽,名平羌三峽。杜甫詩云:「 外江三峽且相接」,所指就是平羌三峽,宋代稱湖襄峽,明代始稱平羌三峽,分別稱為「上峽、中峽、下峽」。現在或稱「嘉州小三峽」或稱「岷江小三峽」。
  • 唐詩鑑賞 :李白 ·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李白·七言絕句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小帆課堂:李白 · 峨眉山月歌愛上古詩: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語文大師)峨眉山月歌李白·七言絕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月影。✦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平羌",江名,即今青依江。"清溪",指清溪驛,在今四川。"渝州",今重慶一帶。這首詩是李白早年初離蜀地的作品,節奏明快,語言淺近。在一個秋天的夜晚,一輪彎彎的月牙掛在天空,年輕的李白乘著輕舟,從峨眉到平羌江到清溪到三峽,一路順江而下,故鄉的月亮也漸漸遠離自己而去,這真令人神傷。
  • 《峨眉山月歌》解析
    峨眉山月歌文/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遊。君:指峨眉山月。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峨眉山月歌
    作者: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半輪秋
  • 朝霞映紅「平羌江」壯麗山河波瀾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詩歌中的平羌江,位於四川樂山市和眉山市交界處,這裡風光秀麗,江水蜿蜒崎嶇。6月3日早上,美麗的朝霞染紅了半天邊,映紅了平羌江水,勾勒出起當年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河美景。(圖/文 黃禮文)「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朝霞映紅「平羌江」 壯麗山河波瀾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詩歌中的平羌江,位於四川樂山市和眉山市交界處,這裡風光秀麗,江水蜿蜒崎嶇。6月3日早上,美麗的朝霞染紅了半天邊,映紅了平羌江水,勾勒出起當年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河美景。
  • 朝霞映紅「平羌江」壯麗山河波瀾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詩歌中的平羌江,位於四川樂山市和眉山市交界處,這裡風光秀麗,江水蜿蜒崎嶇。6月3日早上,美麗的朝霞染紅了半天邊,映紅了平羌江水,勾勒出起當年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河美景。
  • 平羌小三峽行遊記
    平羌小三峽行遊記   □穀子  滔滔岷江一路向南,流經青神到樂山市中區這一段,古稱平羌江。這一段仍處在岷江中遊,水流緩慢,河道較迂迴曲折,形成全長12公裡的平羌小三峽。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七上語文《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注釋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 【經典品讀】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出蜀途中。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
  • 古詩詞賞析之《峨眉山月歌》
    全詩如下:峨眉山月半輪秋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詞語賞析:&34;,著名的旅遊名勝之地,在四川西南方。&34;青溪&34;三峽「,指長江上遊的瞿塘峽、西陵峽、巫峽。&34;,朋友。,月影漸漸地落入平羌,照著流動的江水。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七年級 上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注釋選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半輪:半邊,半個。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於峨眉山東北。發:出發。清溪:即清溪驛,在今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渝州:今重慶一帶。譯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晶亮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詩人即將離開故鄉外出闖蕩,內心的憧憬和喜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詩中。
  • 鴻鵠志、孤獨行、思鄉情 ——《峨眉山月歌》賞析
    當他仰望峨眉山上皎潔的明月,俯視月映清江迷人的美景時,感慨萬千,吟唱出膾炙人口的名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 【第二季】(部編版教材)初中生必須掌握的詩歌(1)《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漫遊山水之間,望月有感,便作此詩篇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漫遊山水之間,望月有感,便作此詩篇。峨眉山,在今天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李白在多首詩歌之中都有涉及峨眉山,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於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峨眉山月歌》則是寫於作者二十六歲離開蜀地之時。
  • 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清朗流暢之間感受詩人對故鄉的依依眷戀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在開篇的時候描繪出了一幅半月出峨眉山的景致,點明了正處秋季的時節,天高氣爽,秋夜朗朗,意境格外開闊,渲染出了清朗的氛圍,之後月出青山後,月影倒映在平羌水上,月影隨水而動,船亦隨著水流前行,畫面極具動態之美,刻畫出了一幅夜月之下千裡行舟圖,畫面瞬間在氣勢上拔高了一個層次,由上句當中的清朗之美轉為了氣勢之美,月隨水流,舟隨水行,夜月、月影、山水與行舟完美融合成了一幅極美的畫
  • 七上課外古詩詞誦讀:《峨眉山月歌》
    圖片展示:古詩內容(1)「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為峨眉山頭懸掛著半輪秋月,月影靜靜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中。詩歌首句從「峨眉山月」寫起,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次句景中有人。(2)「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意為夜色中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就看不到你了。詩歌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駛去;末句表達了惜別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