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的生平為創作背景的大型原創新時代中國古典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正式開啟首輪全國巡演,於20-21日走進廣州大劇院。公子翩躚而至,場景恢弘震撼,故事令人唏噓。
在主創見面會上,當被問及創作難點,總導演劉震言簡意賅的一句「太難了」,逗笑一片戲迷。據悉,該舞劇由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北京舞蹈學院歷時3年共同創作完成。自2018年6月首演以來,它以第一部以納蘭性德的傳奇一生為原創的舞蹈藝術作品,第一部創作於海澱、以納蘭為主角的新時代中國古典舞劇這兩個「第一」深受舞蹈界和廣大「納迷」、舞蹈愛好者的矚目和讚譽。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都不是難點,如果難得自己痛苦,那帶給觀眾的一定是不愉快」。劉震稱之為一種「幸福的創作」,「就像我們今天見面,初見永遠是最美好的」。
劇本
首部演繹納蘭性德一生的原創舞劇
3月18日晚7點半,廣州大劇院交響排練廳內,近百位老中青戲迷早已落座,等待與《人生若只如初見》的主創們——總導演劉震,副導演崔睿,主演張珊珊、李楠暢談舞劇背後的故事。
康熙年間,京西海澱,才子納蘭性德一生短暫而傳奇,三十歲逝世,卻留下諸多詩詞名篇,其中以《木蘭詞》尤為經典。當初讀到「人生若只如初見」,劉震就念念不忘,「我就是喜歡上優美的詩詞而產生的衝動」。
當真正走進納蘭性德的世界,劉震才恍然發現,納蘭的一生「多情」為舞劇創作帶來了極大難度。「他的詩詞裡涉及了非常多的愛情、友情,還有家國情、思鄉情,這一定要取捨,而且比例要掌握好」。
納蘭生於海澱、葬於海澱。為了更好地展現納蘭的「至情至聖」,劉震抓住了一個支撐點「若」字。他介紹說,「若」字在納蘭詞中使用頻繁,既有悼念亡妻的「若似月輪終皎潔」,也有感嘆邊塞悽楚的「深秋遠塞若為情」,是虛幻,也是期許,成為整部劇目情感表達的源泉。「一個點就註定了他的一種永恆,而不在於事件的羅列,但所有事件又真實存在於他的人生軌跡中」,他說。
最終,這部舞劇以詩詞為點綴、以成長為脈絡、以變遷為戲劇衝突,以大眾所熟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為名,通過《別有根芽》《天為誰春》《何處情深》《人在誰邊》四個篇章,呈現納蘭性德的傳奇一生和家國情懷,以小家之情深,烘託大國之襟懷。
道具
一塊白布可隨情感與色彩變幻意象
3月20日晚,廣州大劇院歌劇廳內儘是黑暗。伴隨「嗖」的一聲,一束追光直射舞臺前方,一支弓箭赫然出現,以「納蘭公子雄姿英發,騎射歸來」拉開第一幕……
第二幕中,納蘭思慕妻子盧氏,少女嫋嫋婷婷的身影出現,正撐著傘為一朵荷花遮雨,舞臺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喜帳紅燭,雕闌曲處,飾演盧氏的張珊珊倚著滑動的木架起舞,讓觀眾感嘆「晾衣架子還能舞得這麼美」。而在第三幕,納蘭與亡妻盧氏夢中相見,漫天飄落梨花雨,盧氏坐在一支長長的鞦韆上,納蘭正推著她翩躚共舞,畫面煞是好看……
這些驚豔的場景,得益於劉震在道具設計上的靈感與巧思。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塊使用頻繁的巨大白布:在策馬奔騰的邊塞,它是隨風狂舞的黃沙;在婚房紅燭之下,它是喜慶的紅綢;在盧氏難產而亡後,它是血色的紅帳;在納蘭悼念盧氏時,又是一塊慘白的凌布……劉震說,當初並不是為了找這塊布而這麼編舞,恰恰是情到深處使然,「當我們慢慢走進去時,它就會當著你的面,轉換情感和顏色」。
他進一步解釋,「等它鋪在大地上,就是一張紙,而當納蘭鑽進去時,它可能就是他心裡的那座墳」。
在崔睿眼中,這些都是劉震生活情感的另一種流露。「導演在生活中是個特別可愛和浪漫的人,這些(舞臺)處理都是他積累下來的,並最恰當地呈現在一個舞劇的角色裡」。
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主創見面會,左二為總導演劉震。
舞蹈
換位演繹,把握情感中的「度」
舞劇缺少臺詞,更需要演員充分運用肢體的張力,去展現豐富而曲折的人物情感。
漢族文士顧貞觀比納蘭年長18歲,卻與他結為莫逆之交,彼此惺惺相惜。飾演「顧貞觀」的李楠介紹,為了演繹顧貞觀與納蘭的深厚感情,他在劇中與姚亮有大量的雙人舞,而這與以往的舞劇設計不盡相同。「一般創作男子雙人舞時會採取一種有矛盾衝突的形象設計,但我們要講述的是初見時那最真摯的感情」,他說,這就要有一個身體接觸的「度」的把握,「過多會很肉麻,太拘束又達不到情感至深的效果」。
舞臺上,年老的顧貞觀依偎著曹寅,臉貼著他的衣服慢慢滑落。那一瞬間,李楠恍如隔世,「我覺得好像自己真的就是他」。正是拿捏好了分寸,這段男子雙人舞大放異彩。
張珊珊對此也深有感觸,為了協助姚亮與李楠進行排演,她曾在排練廳裡跳過「納蘭」與「顧貞觀」的舞蹈。儘管換位演繹的舞蹈動作難度更大,卻讓她能更好地體會不同角色的情感變化,「配合劉導在創作中賦予納蘭性德『公子世無雙』的形象」。
人物檔案
總導演:劉震
著名青年舞蹈家、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編導,現任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海澱區舞蹈家協會主席、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團長。
在舞蹈界,他囊括了國家級舞蹈比賽的所有最高獎項,曾表演的獨舞《我是誰》榮獲了連續六年空缺的第十屆俄羅斯國際現代舞大賽「表演大獎」,舞劇《阿炳》、舞劇《大夢敦煌》、大型舞蹈音畫詩《楚水巴山》榮獲多屆「文華大獎特別獎」「文化劇目大獎」「文華編導獎」「文華表演獎」等獎項。
2009年,他創作的中國首部舞臺藝術行願作品《功夫詩·九卷》,既榮獲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舞臺劇「金譜獎」與2011年香港衛視中國十大文化創意項目獎,同時榮獲2012年以色列國際藝術節「最佳劇目獎」,是中國舞蹈藝術精品的代表。
採寫:南都記者莫郅驊
圖片:廣州大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