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攜手教育部門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
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課堂,涉及四個重要環節,即教學目的、教學主體、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教材必須服務於上述四個環節。具體而言,即是確保編寫目的服務於教學目的,編寫內容服務於教學主體,編寫體例服務於教學過程,編寫體系服務於教學評價。要做到「四個確保」,就必須在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處理好十個關係。
第一,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關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活水源泉。中醫藥凝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深深紮根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是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第二,文化認同與知識傳授的關係。我們要樹立對中醫藥學的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即是要正確認識中醫藥的文化屬性和科學屬性,在中醫藥文化進課堂的過程中,要注重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雙重培養,兩者不可偏廢。
第三,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與中小學教育發展現狀的關係。目前,教育部將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任務,以校外治理規範、校內提質增效為重點,切實提高學校育人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發展素質教育。
第四,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與中小學生身心成長的關係。中醫藥文化進課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服務於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服務於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服務於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學生家長。事實上,所謂「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依賴的是傳播者與受眾的雙向力量,只有解決了受眾的需求,這個推動才可以獲得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與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關係。中醫藥文化知識課程的教師隊伍問題,是制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重要因素。要解決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中醫藥文化自覺自信和中醫藥文化知識素養問題。只有授課老師做到了「識中醫」「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才能充分保障和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第六,系統性和必要性的關係。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知識面廣、系統性強,涉及文化常識、價值觀念、經典著作、基本理念、診療思維、方劑、中藥、養生保健等諸多方面。在中醫藥文化知識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即抓住必要性而不囿於系統性。要根據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特點和身心需求,依據必要性、可及性、實用性3個維度,來把握好內容的取捨。既要保證中醫藥文化的基本要素、基本內容、基本知識有所體現,又要充分適應中小學教學的需求。
第七,規範性和通俗性的關係。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要充分體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總的原則是要採用中學生能夠接受和喜愛的語言編寫,傳播規範性、科學性的知識。規範性指要組織中醫藥領域和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專家團隊,對中醫藥文化知識教材進行反覆的嚴格把關和審核。通俗性則要在三個結合上做文章、下功夫,即要充分結合現代生產生活方式,要充分結合當下中小學生對健康和傳統文化的興趣需求,要充分結合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第八,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首先重在傳承,重在對我國數千年的原創性醫學經驗成果的認識與傳承。因此,中醫藥文化知識教材要做的不是內容的創新,而是選取合理的內容,在表述形式和教學方法上來實現創新和突破。尤其要充分關注到多媒體、融媒體時代,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所面臨的挑戰。因此,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加強與中小學專家團隊的溝通,必要時可以深入中小學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對於編寫體例的意見,在把握住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做好形式和方法的創新。
第九,中學與小學之間的關係。正如中醫藥文化知識教材的編寫,要堅持以中小學生的需求為導向,那麼中醫藥文化課程的教學評價也要堅持以需求是否滿足為導向。中學與小學是個體兩個跨越性的發展階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兩者的區別體現在,無論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情感特點、社會能力、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對人才培養本質需求的差異。而兩者的聯繫又體現在知識結構的銜接、思維方式的發展以及價值觀念的形塑等多種層面。
第十,課程考核與結果運用的關係。中醫藥文化知識課程如何考核,是一個關注、討論了多年的問題,不同省市對於這一問題的處理也有不同的方式。對於中醫藥文化知識課程的考核和結果運用,要充分考慮「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初心和歸宿,要避免一刀切、指標化等操之過急的心理。可以嘗試採取多維考核評價機制,圍繞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測評、中小學生體質測評以及教學管理者、家長及其他社會層面的反饋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彈性考核。
「上蔬源」智慧植物生態系統研發出:小型的智慧家庭農場系列、中型的都市森林系列、大型的都市農場系列等創新性產品,適用於校園、家庭、社區、賓館、寫字樓、商場、都市農莊、現代農業示範園等不同場景,助力中醫藥文化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