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於書畫藝術品來說,也是一個水漲船高的時期,這一年,據傳是達文西的真跡《救世主》,在紐約拍賣會上被一位私人買家用4億美元的高價拍下,加上佣金最終成交價4.5億美元,合人民幣29.57億;在中國,趙孟行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1.909億元成交,刷新趙孟作品拍賣成交記錄。
而北京保利秋拍專場上,齊白石的《山水十二屏》經過70餘次激烈的競拍,最終以9.315億元的天價刷新了全球中國藝術品的拍賣紀錄,並成為第一件進入「1億美元俱樂部」的中國藝術品!
有錢人的世界我們玩不動,真品是見不著了,但這也並不妨礙我們的審美。說起齊白石,估計就算不混圈的也都知道他的名字,齊白石是近現代十分重要的繪畫大師,他是位全能畫家,但他畫花鳥草蟲、蝦蟹最多,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看見他的各種蝦蟹畫。
齊白石的知名度雖然高,但能理解他的藝術的人卻不算多,一隻蝦一個蘿蔔一個坑,就這麼簡簡單單的畫,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捧?
很多人會這樣想,但其實藝術的事情,自古就是最難的,審美、欣賞這回事,還真的能將人分出許多派別。
我們有句古話,叫大道至簡,大簡至美。也就是複雜的是最難畫的,有時候看著一幅畫滿滿當當的,卻並不一定就是好的。
齊白石的畫是水墨畫,水墨的暈染特點註定了其沒有下筆重來的機會,一筆定稿,再簡單的一隻蝦也要有深淺輕重,構圖、墨色濃淡、形狀姿態、層次表現,要在一時之間掌握好這些,可不是那麼簡單的。水墨畫這種形式,本身就透露著難度,形似氣韻要傳神,還要講究細節,這功底可不是簡單說說的。
當然,審美這事還是很私人的,似與不似,妙造自然,我只能說對於他筆下的那些生靈,瞧著十分悅目,看著非常安然。
瓜果蔬菜、掃帚油燈,這些看上去好像很俗氣的東西,卻正是我們日常所最常接觸的事物,而在齊白石的畫筆下,它們也變得更加清新脫俗。
1956年,張大千在法國尼斯與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會面,會面時畢卡索搬出了五大本畫冊,裡邊有上百幅作品,這些畫竟全是臨摹的齊白石的畫。畢卡索說:「中國畫真神奇,齊先生畫水中的魚,沒有用色,只用一根線畫水,就好像讓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
而前面說到的那拍出天價的山水畫,其實是齊白石畫得最少的題材。我想,這大抵和時代的需求演變有關吧,繪畫就是這樣,會根據時代的整體變動而改變。
好比西方的印象派,在它還未受到追捧前,學院派、古典主義也十分盛行,後來藝術界很快就進行了一番洗刷,學院派等被踩在腳底,印象派則成為新星。
齊白石的時代,山水畫還算盛行,但流行的卻是「復古」山水畫風格,這種復古風格,自沈周開創,以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等為代表,都是工整細密居多。
但齊白石卻不太喜歡這種風格,主要是他的「創新」意識,或者說是他自己曾說過的「不願畫別人畫過的」的原因。
他傾向潑墨風格的山水,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齊白石來北京定居,因為和當時北京畫壇流行的「復古」風格格不入,能欣賞接受他山水畫的人屈指可數,所以他的山水畫是不受市場歡迎的。
我們知道,齊白石一生靠買字畫為生,這樣情況下,既要生存,又不願改變自己的路數,那就只有少畫山水畫了。
「餘畫山水二十餘年,不喜平庸。」齊白石的山水畫在當時來講過於新奇,筆墨超級寫意,通常筆墨簡練而意蘊豐厚,構圖求簡,用筆大膽,畫作鮮活生動,真正做到了由臨摹古人到表現自我的根本轉變。他的這種手法和意境營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
也正因為齊白石山水畫的稀缺性,才使得在多年以後,其山水畫價格不菲。2011年,齊白石《山水冊》曾拍出了1.94億 元的天價;同年他的《芭蕉書屋圖》以9315萬元創齊白石山水畫單幅作品最高價;還有就是前面提到的2017年,更是刷新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