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簡介

2020-12-04 央視網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目前定居臺北。

  1946年,柏楊歷盡千辛萬苦,作假作偽,總算熬到大學畢業。畢業典禮後第一件事,就是飛奔到照相館,攝下這張學士照。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一生中娶過五個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隨過一段如煙往事。少年時代打過繼母,青年時代從過軍,和蔣氏父子都有過面對面的經歷,多次企圖自殺,無數次被學校和單位開除,曾遭遇十年牢獄之災,在七十年代幾乎被槍決……

    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臺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其中《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

   1988年,柏楊於離開大陸四十年後,重返家園,與香華經上海前往北京,攀登八達嶺長城。

陳忠實:閱讀柏楊

臺灣知名作家柏楊今凌晨病逝 享壽八十九歲 

馬英九探視柏楊 獲贈兩本新著(圖) 

馬英九給作家柏楊拜年 題寫"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相關焦點

  • 柏楊夫人籤售柏楊「醬缸」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今天下午14時,柏楊夫人、著名「國際桂冠」詩人、翻譯家張香華女士將出現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東廳,在現場為讀者籤售柏楊的作品《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醬缸文化是柏楊對傳統文化中黑暗腐朽處最傳神的總結,這是一種發自良心的肺腑諍言。柏楊坦言:我只是指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病在哪裡,卻沒能力去治病救人。
  • 蔣經國:毀了浪漫柏楊 造就了醬缸柏楊
    1949年,柏楊跟隨國民黨敗退的路線一路南下到上海,機緣巧合,孑然一身的他最終跟著「老長官」吳文義一路到臺灣。初到臺灣的柏楊歷經坎坷,人海茫茫,舉目無親;其後因收聽北京電臺的廣播,被稱「匪諜」而入獄。也是在臺灣,29歲的柏楊與第三位妻子齊永培結合,並喜獲二子城城與恆恆,「我們曾經過了三四年的平靜日子,永培樸實、勤勞、節儉」,柏楊回憶,但「兩個人的性格發生嚴重衝突」,他總結,「這是一個錯誤的婚姻」。
  • 柏楊:那個敢說真話的柏楊走了(圖)
    ,並多次進出加護病房,昨日凌晨1:12,柏楊因呼吸衰竭過世,妻子張香華、大兒子郭本城夫婦、二兒子郭本垣夫婦、自西安趕來的女兒毛毛(崔渝生)與外孫曹晉陽隨侍在旁。柏楊的小女兒佳佳4月28日才離開中國臺灣返回澳洲,而其在西安的長女郭素華目前正趕辦赴臺手續。柏楊結過五次婚,有五個子女,但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親情的缺失。而在其臨終時,其子女也並未完全陪伴在側,這也是親朋好友為之扼腕嘆息的事情。  柏楊2006年因身體原因宣布封筆,去年12月底,長期臥病在床的柏楊得了抑鬱症,一度拒絕進食(本報曾經報導)。
  •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尊嚴」是柏楊的寫作母題
    ——張香華 今年是作家柏楊誕辰100周年,果麥文化特別出版了柏楊誕辰一百周年紀念版《中國人史綱》並邀請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作序。澎湃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張香華女士與柏楊的多年友人徐榮昌。柏楊用世紀紀年開創歷史寫作新流派作為「矛盾統一體」的柏楊除了《中國人史綱》,談到柏楊,不得不提他的另一本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醜陋的中國人》在整個華語文化圈中的影響和引發的討論甚至可能超過《中國人史綱》,柏楊在其中對所謂中國傳統的「醬缸文化」以及國民性的解剖和批判都更加冷峻犀利。
  •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尊嚴」是柏楊的寫作母題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實習生 謝越「如果柏楊沒有入獄,可能他還是會繼續為報社寫文章,還有諸多人情關係需要處理,人在社會上看上去好像選擇很大,其實也有很大的局限,很多人情來往也都是消耗。入獄後柏楊沒有了掌聲喝彩,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了,逼得他有時間和空間反省,惡劣的環境有時候也有作用。」
  • 柏楊遺願實現 《柏楊全集》簡體中文版籤約人文社
    》簡體中文版籤約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右為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7月25日上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了《柏楊全集》簡體中文版籤約儀式,人民文學出版社終獲《柏楊全集》簡體中文獨家版權。遵照柏楊老先生的遺願,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籤署了《柏楊全集》簡體中文版出版協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至2008年4月29日逝世,柏楊的寫作生涯長達半個世紀,作品計一百餘部,可以說成就非凡。
  • 硬骨頭文人柏楊
    柏楊自喻童年如「野生動物」般,常遭繼母毒打。柏楊笑稱自己小學也沒有畢業,「從小學到大學,每一個學校如果不是被迫離開,就是被學校開除」。1949年,柏楊隨著國民黨軍隊敗退到臺灣。1960年,他開始以筆名「柏楊」在《自立晚報》撰寫專欄「倚夢閒話」。1967年,柏楊接下了為《中華日報》翻譯《大力水手》漫畫的工作。
  • 柏楊: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
    ——柏楊中國人,你為何如此醜陋?柏楊1985年的著作《醜陋的中國人》,批判華人集體文化和性格上的缺點,引發全球華人社會熱烈爭論。該書在大陸更是擁有大量讀者,引發了長期的爭議和暢銷,也曾經中斷出版。《醜陋的中國人》風行大陸20年,而柏楊先生則一直以「深厚學養、堅韌的道義擔當、直言針砭時弊」為三大利器,有「硬骨頭的文人」之稱。
  • 柏楊骨灰安葬新鄭
    新華社發  本報訊 (記者楊青)9月12日,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柏楊先生的骨灰安葬儀式在新鄭龍湖鎮的河南福壽園舉行,儀式簡單而隆重。柏楊先生「葉落歸根、回歸故裡」的遺願也得以圓滿實現。  昨日上午,柏楊先生的夫人張香華、兒子郭本城、女兒郭素萍和崔渝生及其親朋好友前來送行,寄託哀思。
  • 柏楊的筆墨依然酣暢
    從2005年秋天至今,北嶽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柏楊的雜文精選系列叢書,迄今為止已經出版了三個系列:「瘋狂紅顏」,「傳統大反思」,「文明大整合」。蔚為大觀的三個系列九卷本,幾乎涵蓋了柏楊雜文的全部精華內容。最近北嶽文藝出版社又推出柏楊白話版的《資治通鑑》,倒也可見北嶽文藝出版社的大手筆。
  • 柏楊大事記
    柏楊(1920-2008.4.29)臺灣知名作家,原名郭衣洞,滿族,筆名柏楊。柏楊於2008年4月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東北大學政治系,1949年後前往臺灣,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
  • 柏楊經典作品推薦,《楚漢相爭》最受讀者歡迎
    柏楊(1920.3.7~2008.4.29),原名郭定生,中國當代作家。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祖籍為河南省輝縣。1949年後前往臺灣,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被兩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
  • 「典藏柏楊」系列作品出版
    本報北京11月24日訊記者楊鷗報導:「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成立暨人民文學出版社"典藏柏楊"系列作品出版座談會」今天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柏楊的夫人張香華和女兒崔渝生特地從臺北、西安趕來參加會議,88歲高齡的柏楊先生特地為此寫下「重回大陸真好」的感言。
  • 封面故事:柏楊再論中國人
    柏楊橫批中國人的劣根性,震動海內外。在當時中國的話語體系裡,柏楊的言論成為尖銳的匕首,刺痛和驚醒國人。  中國文化史中,從來就有柏楊這樣的人,但能正常存在的極少,他們往往被當做異數,無法歸類,難以評價。  20年後,柏楊因捐書風波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已是臥榻老人,而人們已在關注他的文化遺產該如何保留和繼承的問題。對中國社會來說,柏楊的批判立場永遠不過時。
  • 寫小說和寫詩的柏楊
    □黃萬華  柏楊寫雜文,一本《醜陋的中國人》讓大陸讀者熟悉了他,但寫小說和寫詩的柏楊就不太為人所知了。其實,柏楊是由寫小說開始其文學生涯的。1999年,由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北美、東南亞的學者、作家評審出來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名列第35位的是長篇小說《異域》,比金庸的《鹿鼎記》僅後4個名次,《異域》的作者郭衣洞就是本名郭定生的柏楊。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遭侵權
    本報訊 由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日前舉行新書發布會。據該書責任編輯介紹,該書以臺灣遠流版(原版)為基礎進行編校,是目前大陸地區唯一真實還原柏楊譯著的版本。圖書書名的設計,採用了柏楊先生譯著《資治通鑑》過程中的原稿手書。此次推出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是該書出版至今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冊的紀念版。
  • 柏楊推出白話版資治通鑑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臺灣作家柏楊用現代語言「譯」成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近日由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將分成九輯,以每月推出1-2輯的方式出版。  近年祖國大陸出版過幾個版本的《通鑑》白話譯本,但都是白話直譯。
  • 柏楊:歷盡滄桑一老頭(組圖)
    今年是柏楊誕辰96周年,他具體出生在哪一天無法確定。柏楊自幼喪母,飽受繼母虐待,根本不知道生日是哪一天。後來他把3月7日作為自己的生日,是因為1968年的3月7日,柏楊被臺灣當局以「匪諜」之名判處死刑(後改為有期徒刑)。兒子郭本城曾經問他為什麼不把出獄的日子作為生日以茲紀念,柏楊說:「我沒有必要感謝他們還給我自由。」
  • 【回首來時路——柏楊】
    逝訊 知名作家柏楊今天(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柏楊二月二十四日因肺炎並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三月十九日轉入普通病房,後來又因胃部問題進行「胃造廔」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四月十二日才轉普通病房,以氧氣及呼吸輔助器治療。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出齊
    九輯36冊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曾在1985年被譽為「臺灣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時隔22年,這套書的最新修訂版最近由北嶽文藝出版社陸續推出,並將於明年北京的春季圖書訂貨會完整呈現。  在《資治通鑑》原著中,作者司馬光曾附加「臣光曰」來闡述他的心得,而上海東方早報記者昨天從出版方獲悉,柏楊的翻譯版效仿的「柏楊曰」,也真實記錄他的讀史心得。柏楊曾把中國文化稱為「醬缸文化」,讀者可以想像柏楊將會用什麼樣的筆調來評論歷史或評論司馬光的「臣光曰」,這也是本書的一個閱讀趣味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