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件銅鏡講述兩千多年鏡鑑往事,漢代「魯詩銘文鏡」在列

2020-12-18 澎湃新聞

銅鏡往往是古代貴族才能享用的一件生活用品,是古代的「奢侈品」。在普通人家,一般會用銅盆盛水,以此照面,稱為「鑑」。隋唐以後,銅鏡已經廣泛進入尋常百姓家,其形狀和鏡背紋飾也變得多種多樣。3月17日,由嘉興博物館、武漢博物館主辦的「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在嘉興博物館三樓禾緣展廳開幕。

「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

此次展覽從「銅鏡的起源和流行」、「銅鏡的興盛」「 銅鏡的中衰」、「銅鏡的再度繁榮」、「銅鏡的日趨衰落」、「銅鏡的最後歷程」等六個部分共展出120件銅鏡,以銅鏡的歷史發展脈絡呈現,時間跨度由戰國延至明清。鏡形有圓形、葵形、菱形、方形、亞字形等;鏡背紋飾多樣,有戰國的蟠螭菱花紋鏡,漢代的多乳禽獸鏡、四乳四虺鏡、神獸規矩鏡、日光連弧紋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瑞獸花鳥鏡、海馬葡萄鏡、雀繞花枝鏡、雙鸞銜綬帶葵花鏡、寶相花紋鏡、弦紋素麵鏡,宋代的帶柄雙鳳紋鏡、「建康府」湖州鏡、亞形八卦紋鏡、織錦紋鏡,以及明清時期的明仿漢昭明鏡、明仿唐海獸葡萄鏡、清仿漢四乳鏡、清「龍鳳呈祥」鏡等等。這批銅鏡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尚方」神獸規矩紋鏡

銅鏡一種是奢侈品

據武漢博物館藏品保管部副主任孫黎生介紹, 銅鏡最早產生於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廣河齊家坪附近。它是古人特別是古代婦女照面飾容的常用生活用具,絕大多數銅鏡是圓形的,照人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大多鑄有文字或花紋,中間飾有銅鈕,用來穿線便於懸掛。

漢龍虎對峙鏡

早期,由於鑄造技術複雜,用料考究,費工費時,銅鏡往往是貴族才能享用的一件生活用品,是古代的「奢侈品」。在普通人家,一般會用銅盆盛水,以此照面,稱為「鑑」。

銅鏡自產生一直到西周末年,都處於原始狀態,此時的銅鏡多以素麵,沒有紋飾的居多,有紋飾的也只是以簡單幾何紋為主,體型較小,製作粗獷,簡樸。

然而,紋飾雖簡單,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銅鏡,其鑄造技術卻十分精細。一面銅鏡,原料除了銅以外,往往還要加入錫和鉛。想要鑄造質量高的銅鏡,銅、錫、鉛三者的比例把握十分重要,古時沒有精確的計量工具,全靠工匠們在長期艱苦勞動中摸索技術,積累出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展廳中,一面戰國時期的四山紋鏡,已距今2300多年,雖然已被時光侵蝕成了暗黑色,卻依舊在燈光下散發著瑩瑩光澤。

戰國四山鏡

1700年漢代銅鏡記載珍貴「魯派」詩經

銅鏡背面鑄銘文是戰國晚期出現的一種新式樣。經過西漢早期的發展,至漢武帝以後,銘文逐漸成為銅鏡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漢代銅鏡的一個顯著特徵。銅鏡銘文是我們了解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變化,書體演變規律,特別是鑑別古代銅鏡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此次展覽中,「東漢魯詩銘文重列神獸青銅鏡」為國家一級文物。銅鏡的主題紋飾是浮雕神獸,鏡緣有一圈隸書銘文,據我國著名金石學家羅福頤考證與《詩經·衛風·碩人》章略有差異,刻的竟然是我國失傳多年的「魯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漢初傳授《詩經》的共有「齊、魯、韓、毛」四個學派,到南宋時「齊、魯、韓」三家完全失傳了,今天看到的《詩經》都是毛詩一派的傳本。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焚毀了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它由學者們口頭傳誦,才得以流傳下來。魯詩大約在西晉時失傳,失傳1700多年後在這面「詩經銘文鏡」上重新被發現,十分珍貴。

漢魯詩銘文鏡

漢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繁榮,手工業獲得了很大發展,特別是銅鏡製造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兩漢時期的銅鏡圖案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不同的時期又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隋唐時,銅鏡已廣泛成為

互贈禮品

隋唐時,銅鏡已不似秦漢時那般金貴,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必備品。唐代銅鏡在造型上也突破了漢式鏡,出現了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形狀。在唐詩中,亦對銅鏡多有描繪。白居易的《百鍊鏡·辨皇王鑑也》,寫的正是唐太宗心中別有鏡,以人為鏡,以史為鑑的故事。這一歷史典故,被北宋蘇東坡評價為:「揚子江心空百鍊,只將無逸鑑興亡。」

唐「卐」字鏡

唐鸞鳳花卉紋鏡

隨著銅鏡的普及,隋唐時期的銅鏡更是作為禮品,廣泛用於社會交往。「其實以銅鏡為信物,由來已久。」孫黎生說,古時情人間表達愛意就會互贈禮物,鏡子也是其中的一種,隨著時間推移,銅鏡背面的圖案有寓意有故事,也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

唐菱形瑞獸葡萄鏡

在唐朝,用作送禮的銅鏡圖案除傳統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外,還增加了表現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有趣的是,當時葡萄作為一種新型作物從西域流入唐朝國土。葡萄蔓延的枝條和豐碩的果實,象徵著「富貴長青」,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葡萄紋鏡在唐代的銅鏡中不論質量與數量都位居首位。其中,以瑞獸葡萄鏡最為著名,在瑞獸紋間配以葡萄紋,瑞獸,形態各異,葡萄枝葉蔓延,果實纍纍。

宋帶柄雙鳳紋鏡

隋唐後,直至五代宋金元明清,銅鏡的實用性逐漸被強調,宋朝時出現了鐘形鏡和柄形鏡,但銅鏡鑄造工藝卻逐漸弱化,明清時銅鏡無論型制還是工藝皆因循守舊,最終被玻璃鏡子取代,成為歷史遺存。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11日,展覽期間將推出相關活動。

展覽現場

相關焦點

  • 嘉裡看展丨120面銅鏡背後的故事
    ……3月17日,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館藏銅鏡展在嘉興博物館正式開展,120件武漢博物館館藏銅鏡,按發展歷史進程被分為六部分,展示銅鏡從產生、發展、興盛到衰退的歷史。嘉裡看展,讓我們一起品讀上下五千年鏡子背後的故事。
  • 武漢博物館,典藏漢代和唐代的精品銅鏡!竟有一面從廢品中選出!
    「多賀中國人民富」五乳神獸鏡,漢代。國家一級文物。武漢博物館藏。此鏡以神獸紋為主題,是漢代銅鏡較多見的裝飾題材。難得的是,其鏡主題紋飾外圍所鑄銘文中出現了「多賀中國人民富」。「中國人民」一詞,在一千多年前的漢代銅鏡銘文中出現,十分難得。「真子飛霜」鏡 鏡為葵花形,唐代。
  • 漫說「鏡」界:銅鏡的「鏡鑑」功用
    我知道這是件文物,把玩幾天後,便把它交給了鋪鎮文化站的趙站長。日後,趙站長把它上交給了漢中博物館。許多年過去了,我在策劃拍攝大型歷史專題片《棧道》時,不經意地向漢臺博物館館長郭榮章先生說起這件事,方知這枚銅鏡已被省文物館作為一級文物調往省上。郭老先生不知我何意,曾託人向我打聽:「是不是黃部長想要上繳文物獎勵?按國家規定,只能獎勵30元錢。」我啞然失笑,但從此便開始關注研究和搜集銅鏡了。
  • 漢代銅鏡「長宜子孫」銘文賞讀
    銅鏡在我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殷商時代;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到漢代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用銘文作裝飾是漢代銅鏡的一大特色。西漢時銅鏡銘文內容豐富,文字較長,內涵深刻,一般不易讀懂。但到東漢時銅鏡的銘文就變得簡單直白,內容能讓人一目了然了。流行於東漢中晚期的「長宜子孫」銘文銅鏡便是其中的極具風格特色的一種。
  • 漢代銅鏡的銘文代表著什麼?
    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銅鏡銘文種類繁多,照文意性質,可分為: (1)贈答銘文,有屬於男女或朋友關係的紀念辭,又有意義深長、耐人玩味、膾炙人口的婦女贈送其遠行丈夫的語句。 (2)用於慶禱的吉祥銘文,或歌功頌德、宣示威武的銘文。
  • 秦漢時期的造鏡藝術與漢代銅鏡的分類和布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一些境內有繪製有襯地的紋飾,然後流行以各種神獸圖案繪於其上,秦代繼承了戰國時代銅鏡的特點而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漢代銅鏡不僅鏡鈕裝飾豐富多樣,而且首先加入了長銘文入鏡,甚至以鏡銘結合的方式布局銅鏡。
  • 漢代規矩鏡 中國古代銅鏡之代表
    原標題:漢代規矩鏡 中國古代銅鏡之代表據考證,我國最早的銅鏡出自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銅鏡的出現,結束了我們的祖先以水為鏡的歷史,清朝玻璃鏡出現之前,在古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中國古代銅鏡的繁榮——漢代銅鏡
    漢代銅鏡不僅在數量上遠超前代,裝飾手法上也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前代的風格元素。1、分區裝飾。漢代銅鏡鏡背上通常都鑄有四個或多個等距離的乳丁狀凸起,以此為界,鏡背被劃分為四個或多個區域,分別在每個區域中裝飾主題紋飾。2、突出主紋。春秋戰國銅鏡的一大特點就是由地紋和主紋共同構成鏡背紋飾。
  • 專家:遼博兩千枚銅鏡是怎樣搶救出來的
    兩千枚銅鏡是怎樣搶救出來的   「淨月澄華——遼寧省博物館藏曆代銅鏡展」正在省博物館展出,這是遼博館藏曆代銅鏡的首次公開展示。此次展出的230件作品是從近3000枚銅鏡中精選出來的,跨度從春秋戰國直至晚清,基本貫穿整個銅鏡發展的歷史。
  • 許昌博物館珍藏漢鏡 解讀漢代銅鏡的四個時期
    而漢鏡多為半球形鈕,主紋突出,無底紋,寬平緣,鏡體厚重。四乳四弧紋鏡具有戰國鏡的遺風,又兼具漢初銅鏡的特點,應為過渡期的西漢早期銅鏡。近年來漢鏡的發現越來越多,不少具有前所未見的銘文,使大家進一步領略到當時鏡銘的豐富多彩,超出我們以往的想像。經過西漢初期的發展,到了西漢中葉,鏡銘逐漸成為銅鏡的主體裝飾。
  • 東瀛行腳022京都•泉屋博古館藏漢唐鏡鑑
    ;第三件件細頸銅瓶為明代所制,造型簡潔,瓶身兩面對稱獸首;最後一張是清代所造獸面獅子耳瓶細部,雙耳尤其精美。該館的一枚唐代銅鏡歷經1000餘年,照人仍然毫髮必現,嘆為觀止。此鏡曾經照古人,情不自禁蹭一張。
  • 平涼靈臺發現罕見漢代銘文銅鏡
    原標題:靈臺發現罕見漢代銘文銅鏡  中國甘肅網4月14日訊 據平涼日報報導 (記者 馮永樂) 4月9日記者獲悉,平涼市靈臺縣龍門鄉英武村整修梯田時發現一漢代古墓,除當日安全入庫的文物外,後續又相繼出土幾件文物。
  • 古鏡史話-漢代銅鏡藝術鑑賞
    中國古代銅鏡史源遠流長,而漢代銅鏡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講述古鏡史話-漢代銅鏡的藝術鑑賞,讓您領略比較全面的漢鏡收藏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品鑑漢代輝煌的鑄鏡歷史。一、漢代銅鏡概述漢代社會繁榮穩定,各行各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銅鏡也在不斷創新和提高之中,銅鏡的紋飾豐富多彩、工藝也更為精湛。其中星雲紋鏡、草葉紋鏡、連孤紋鏡、博局紋鏡、畫像鏡等新型銅鏡也在漢代社會逐漸興起,而且銅鏡的銘文也突顯鮮明的時代特徵。
  • 銅鏡漢代時也曾被山寨,宋代鏡子坊已有「打假」意識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鏡子,千年以來,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映照妝容的器物,還有著裝飾居所、記事言情、祈福闢邪的作用和文化意義。最近,「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辦,260餘件精選銅鏡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以及功用價值等。
  • 漢鏡銘文體現的價值觀
    尤其是漢代銅鏡背後的銘文,相當豐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的文化,成為了解漢代文化的一個窗口。銅鏡的銘文本是制鏡者表達對佩用銅鏡者的祝福、慶禱、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鏡者與佩用者的特殊關係,從中可見制鏡者的內心願望,使得銅鏡的使用價值增加了意義。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製作銅鏡的商業化,從前制鏡者的特殊願望就可能變為適用眾多買者的套話式的吉語。
  • 漢代「張氏」銘文規矩鏡鑑賞
    漢代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漢代銅鏡無疑是漢文化最具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漢朝大部分時間國力雄厚、經濟繁榮,手工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其豐滿奇異的銅鏡,製作精良,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社會公認的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當我們拿到一面銅鏡時,我們怎麼認識它?  我們首先要關注鏡子的鏡形,鏡鈕,鈕外面是鈕座。鈕座外面是鈕區,鏡背紋飾的分區如內區、外區。有銘文的叫銘文帶。有乳釘的叫乳釘,最後是鏡緣,等等。  我們研究銅鏡,主要是研究什麼呢?  首先要看它的紋飾,紋飾是顯示不同歷史時期銅鏡特點最重要的標誌。
  • 86件銅鏡貫穿銅鏡發展史
    ,86件銅鏡跨度從春秋戰國直至清代,貫穿整個銅鏡發展史。昨日,記者來到瀋陽故宮,採訪了副院長李理,他向記者講述了銅鏡背後故事,還梳理了古銅鏡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銅鏡出現,之後在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裡,銅鏡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銅鏡萌芽於夏代,形成於西周,盛於漢、唐,衰落於宋、元,直到清代,西方玻璃鏡大量傳入中國,乾隆以後被玻璃鏡所取。
  • 談一談漢代銅鏡紋飾的演變
    銅鏡是古代照容用的器物,其中,漢代銅鏡的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是我國古代銅鏡工藝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它是漢代工藝美術中一個重要的品種,式樣豐富,製作精良。漢代的銅鏡不僅數量多,銅鏡上的紋飾也古樸大方,嚴謹優美,體現出了我國古代銅鏡工藝的高超水平。
  • 古代銅鏡銘文的書法價值:堪稱一部中國文字演變史
    銅鏡銘文最值得驕傲的是它在書法方面的價值。秦代及西漢初年的銅鏡,其銘文真實地記錄了秦代小篆的標準書體,如「見日之光,所言必當」,「思君何傷」,「長毋相忘」。這些銘文書體規範,溫雅俊美,設計大方,構圖不俗,若非秦漢文士直接參加創作,是斷不會有這樣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