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和平生活永遠是底層民眾孜孜不倦的追求

2020-12-10 文娛小醬

《鬥牛》是由管虎執導,黃渤和閆妮主演的黑色喜劇電影。影片上映於2009年9月11日,講述了二戰時期發生在一個中國山村裡的牛二與一頭奶牛經歷的傳奇故事。

影片雖然屬於黑色喜劇電影,但是我卻從影片中感受了無盡的悲傷。接下來我將從電影的主題、電影的表現手法,以及我從影片中得到的幾點關於生活的啟迪,來探究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01主題1:動蕩背景下「底層人物」的悲情

影片的悲情基調,在影片的開頭便毫不保留的展現出來。黃渤飾演的牛二回到了村子,卻找不到一個活人,最後在一個大坑下,他看到了已被燒焦的村民屍體。此時的牛二,陷入了絕望和恐懼中。影片由悲劇展開,最後也由悲劇結束。

動亂的時代下,最受傷的永遠是底層民眾:

影片講述的是解放前發生在中國農村的故事,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家積弱不堪。常年的戰亂導致中國的大多數農民食不果腹,艱難的活著。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然而在那個年代,最難的並不是沒有吃的,而是和平的缺失。牛二就是這樣一個活在底層,卻在導演鏡頭下歷經傳奇的人物。

隨著牛二發現了村裡倖存的一頭西方奶牛,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再現了村莊往日的境況。這本是一個封建祥和的小村莊,牛二隻是一個養黃牛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一頭奶牛的到來,打破了村裡的寧靜。寡婦九兒代替牛二抓鬮,得到了看護奶牛的重任,這個重任讓牛二因為去山上挖洞藏牛而躲過了殺戮,也為影片的後續展開留下線索。

影片中村民們在臨死前卻唯獨藏好了奶牛,奶牛得以倖存,而村民們卻全部死去。這樣的畫面無疑是震撼人心的。在我看來,影片這裡不僅是突出了底層民眾的悲慘經歷同時也歌頌了這群底層人民的契約精神及愛國精神。

動蕩背景下底層民眾往往只能做出最無奈的選擇:

影片中的村民們是這個影片中最悲劇的一群人,在這樣的時代下,他們沒有對任何勢力說不的權利,他們的生死皆由他人掌控。影片中牛二與倖存的奶牛經歷了與殘餘敵人的周旋、與土匪的周旋、與不懷好心的逃難者周旋。這樣的生存環境下,牛二能夠倖存下來,堪稱傳奇。然而在我看來,在與這些勢力周旋時,牛二並不是因為勇敢或者智慧而存活,他只不過是導演鏡頭下一個美好的的倖存特例,他的倖存只是導演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

影片最後,奶牛與牛二在山上相依為命。「牛二之墓」四個字也陰差陽錯的變成了「二牛之墓」,寓意頗深。在中國,牛是與廣大農民最息息相關的牲畜,它們是農民們男耕女織美好生活下必不可少的勞力。在那個時代,牛和農民,幾乎成為了彼此之間的代名詞。牛二稱呼奶牛為「九兒」,奶牛也把牛二當成了最親近的「夥伴」。

影片用牛二與奶牛經歷的苦難寓意了勞苦大眾的悲,用奶牛與牛二最後的互相依賴,互相選擇,寓意了他們之間僅有的選擇。在我看來,影片這樣的劇情訴盡了底層人物的無奈和悽涼,他們僅有的只不過是互相選擇抱團取暖的權利。而這樣簡單的選擇,也只有在他們逃離現實,與世隔絕下才換到的來之不易的一絲「美好」。

02主題2:和平是所有底層民眾的終極追求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和平永遠是普通民眾最基本也最直接的追求。不論是影片中的時代還是如今的時代,其實他們的追求一直都很簡單。

牛二追求的和平生活:

影片中的牛二在抓鬮得到奶牛的看護權以前,就是一個老實的單身漢。他的想法很簡單,安靜的養著他那頭小黃牛,與寡婦「九兒」共結連理。然而這樣的的平靜生活被一頭奶牛的到來打破,當然,奶牛隻不過是故事的開端,敵人的頻繁騷擾才是阻礙他平和生活的最大絆腳石。

影片中的牛二後來獨自帶著奶牛與敵人鬥、與某些心懷不軌的逃難民眾鬥、與土匪鬥,他最終戰勝了重重劫難,然而他自始至終也不曾真正傷害過一個人。是的,一個手無寸鐵,一心追求和平生活的底層人民怎麼會去沾染鮮血呢?導演用牛二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傳奇經歷,反襯出和平二字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奢侈」。同時也暗示廣大觀影者,如今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腳下的路是先輩們用血與淚鋪就的和平之路,是他們渴求而不曾得到的美好嚮往,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倍加珍惜呢?

沒有和平的時代,就沒有和平的生活:

影片塑造的敵人大學生就是頗具深意的一個人物。他不敢殺人,即便是在軍官下令他刺死牛二的時候,他也是閉著眼睛淺淺的刺了牛二一刀。甚至在牛二即將拿刀砍他頭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要救治生病的奶牛。這個人物角色的安排非常巧妙,他體現了任何國家的都有熱愛和平的人民,即便是敵人的隊伍裡,也同樣有熱愛和平的人,然而這個熱愛和平的人,卻捲入了戰爭製造的巨大悲劇下。

影片的結尾,牛二將這個受傷的士兵帶到了山上,準備讓他救治奶牛,然而山洞裡卻躲藏著一個受傷的中國軍人,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這兩個士兵的生命隨即在幾聲對射的槍響下終結。

導演安排這樣一段故事,絕不是為敵人「洗白」,導演要表達的是更高遠的寓意:大部分人都是渴望並熱愛和平的人,然而在戰爭機器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這樣的環境是所有熱愛和平人士的無奈和悲劇。

03影片表現手法

導演不僅在主題表達上獨具匠心,其在影片中採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同樣為影片添彩。

主角的「獨角戲」:

有人說,黃渤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演繹,不僅可以與湯姆漢克斯在《荒島餘生》中的表演相媲美,更是完勝威爾斯密斯在《我是傳奇》中的表演。這樣的說法我想很多人是比較認同的。影片中牛二大部分時間完全是個人表演秀,無論是他發現村民們被殺害時的恐懼和絕望,還是他獨自對著奶牛自說自話,亦或是他受傷躺在山上「孤獨等死」的場景,都非常完美的託起了這部戲,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大部分時間是黃渤一個人扛著這部戲往前走。

影片採用主角獨特的表演方式,不僅沒有讓人覺得突兀或者不適,反而是憑藉著黃渤的精彩發揮,將觀影者帶入了劇中,一起體驗主角人物的視角,感受那份絕望、悲傷、蒼涼,甚至感動。不得不說,這樣的表現方式讓影片充滿張力,讓主角充滿靈魂,最終將一部優秀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宏大背景烘託手法:

影片從頭至尾都在表現底層人物的悲,然而這樣的悲不能僅僅靠各種悲劇故事的堆砌,更要自然和深度。於是導演巧妙的借用自然環境,實現了對影片主題表現的增益效果。

影片中的牛二生活在一個靠在山腳下的村莊,每當遇到危險,牛二都會逃到山上避難。在牛二被日軍刺傷的時候,牛二拖著傷體獨自一人躺在寒冷的山上,他的身後是一片蒼涼壯闊的石山,他的身前是危險的山崖。牛二獨自一個人躺在山崖邊,痛苦的喊著「九兒和娘」,此時鏡頭拉遠,瞬間將一顆孤獨受傷的靈魂與宏達壯闊的自然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牛二的悲情。

在我看來,導演採用宏大的自然背景來烘託身處其中的底層人物的悲慘,讓影片的主題呈現更加突出,使觀影者仿佛置身在此情此景中,絕望,痛苦的情緒油然而生。

04分享影片帶給我我的幾點關於生活的啟迪

我們從影片的主題和表現手法探究了這部電影的魅力之處,接下來我將分享這部影片帶給我的幾點關於和平生活的啟迪。

和平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影片中的時代,普通民眾不但沒有和平的生活,甚至想要生存都變得困難。影片的結尾,牛二和那頭奶牛開始了在山上隱居生活的日子。這是逃避現實的表現,然而卻也是底層人物的無奈和悲哀。

導演透過影片警醒活在當下的人們,美好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這是多少先輩們渴求而不可得的終極夢想。即便是在當下,也有很多國家依然處於戰亂之下,也有很多人民的生命依然得不到保障。同時導演也在藉助影片警示各國的執政者,戰爭裡沒有最終的贏家,受到傷害的永遠是普通民眾,那些鼓吹武力侵略的 戰爭販子,終將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接受民眾的裁決。

銘記歷史,展望未來:

影片描述的是二戰時期發生在一個中國村莊的故事,然而影片的主題卻並不像某些影片那樣簡單的批判侵略者,歌頌保衛者。影片的劇情安排,體現了導演從更深遠的角度來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作為中華兒女,那段屈辱殘忍的戰爭史不能忘記,然而一味的陷入歷史的漩渦中,我們將無法開創美好的未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就像一座永不磨滅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

05總結一下:

要想看懂這部優秀的影片,必須從影片想要展現的主題和影片採用的多種表現手法來深入分析影片的魅力之處。同時多去思考影片帶我們的現實意義:銘記歷史的教訓,珍惜和平的生活,願天下所有人都能在和平的陽關下幸福快樂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美國底層民眾生活側記
    1.貧困問題不容忽視  《紐約時報》近年曾刊發一篇名為《美國窮人的日子不好過》的文章,介紹了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美國民眾的生活狀況。文章指出,儘管很多美國的窮人也在辛勞工作,但收入卻不足以讓他們擺脫貧困。除了窮人本身收入微薄外,美國對富人和窮人的不平等稅收制度也是促使窮人「難以翻身」的原因。
  • 臺學者:希望和平的臺灣民眾是多數 爭取其擁護和平統一
    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黃清賢昨日對此分析認為,臺灣民眾對於統、「獨」實則呈矛盾心理:一方面並非真的喜歡「臺獨」,「統一」、「維持現狀後再統一」、「維持現狀再決定」、「永遠維持現狀」民意都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維持現狀後再『獨立』」、「儘快『獨立』」呈下降趨勢。因而,臺灣民眾表面上趨「獨」,但實際仍有微弱的「統一」聲音。
  • 東方「鬥牛」
    記者張苑文、田雙雙攝  一個人,一頭牛,中間隔著一塊紅布,閘門一打開,人與牛便開始了一場力量間的搏鬥,這是中世紀以來歐洲鬥牛場的場景。而在與之遙望的東方,刀光劍影劃破冷風蕭瑟,肅殺的土地上奔跑著驍勇善戰的猛士,沙場歸來,家園待墾……農忙之後,他們請出農耕民族最忠實、勤勞而又勇猛的朋友,以東方式的角鬥,祭奠戰爭,呼喚和平。
  • 廣西三江侗寨鬥牛慶中元
    廣西三江侗寨鬥牛慶中元) "← →"翻頁 8月17日,農曆七月十五,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平流村舉辦傳統牛王對抗賽,為當地民眾獻上一場精彩的傳統節目
  • 西班牙鬥牛士進行曲
    點擊上方經典歌曲推薦訂閱 ,只做精品,拒絕糟粕,力求精緻,追求完美在這首樂曲中,小號用其高亢、嘹亮的音色表現出了鬥牛士英勇、威武的英雄形象。此曲也可直譯為《西班牙吉普賽舞曲》。(真正鬥牛表演則18世紀中葉)。
  • 《我在底層的生活》:專欄作家化身底層勞工,探索貧窮背後的秘密
    1996年,因為柯林頓政府對福利制度的修改,將近400萬婦女不得不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依靠6-7美元的時薪生活下去。《我在底層的生活》這本書的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隱藏起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潛入美國底層社會,切身去體驗底層民眾的掙扎求生。圖片來自網絡為了最大程度的貼近底層民眾的真實生活,艾倫瑞克為自己的底層生活制定了嚴格的標準。
  • 「肥女鬥牛」泥稿放大,為西班牙而作
    受到西班牙「黃金之城」薩拉曼卡第三次相約,今年春節期間「肥女鬥牛」將再臨西班牙,為當地民眾和華裔帶來驚喜。」作品的創作及展出,有兩個寓意,其一是西班牙有深厚的鬥牛傳統,健康快樂的肥女代表了今日的中國的形象,「肥女鬥牛」象徵著中西友誼和文化交流。
  • 香港富豪「扮」窮人體驗底層生活
    億萬富翁「淪為」清潔工  2月22日周二晚7點,打開電視機調到香港電視臺翡翠頻道,《窮富翁大作戰II》第三集正在播出,這檔紀實類真人秀節目此前曾播出過第一部,當時在香港社會引起很大反響,此次續作邀請了6位香港富豪,讓他們體驗3到7天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從事最低等的體力勞動。
  • 臺媒:「臺獨」的戰爭風險太大,島內主流民意是追求和平
    如果單純審視臺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更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臺灣戰略學會日前公布的民調便佐證這樣的趨勢,指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和2.6%。從這個數據來看,將蔡英文817萬票解釋為民意希望兩岸走向衝突,事實上是錯誤的。
  • 著名書法藝術家王寶國——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絲不苟的創作
    王寶國書法作品創作心德:王寶國先生自幼習書,酷愛書法和寫作,他的可貴之處在於對藝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上,遠離社交應酬,犧牲了很多休閒的時間,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書法學習、創作上,不僅如此,王寶國先生,處心研習心經、楞嚴咒、金剛經、道德經等,每次創作這些作品時,他都仿佛進入了另一個境界,他對自己創作的書法在細節的追求到了「苛刻」的地步,從來都是用裝裱好的捲軸來直接創作,金剛經五千多文字錯一整卷全毀,但他依然堅持使用裝裱好的捲軸書寫,他說此類書法積累無限功德,清明內心,要將人、身、心、意、筆融為一體,把作品儘量達到完美
  • 《應承》:塑造底層生活的複雜性與立體性
    影片表現了底層生活很多殘酷性,這也許就是作者追求的對生活的深刻表達。一直以來電影學者做現實主義問題研討的時候,加了很多定義:「積極、健康、溫暖、建設性」。他認為中國電影可以有多樣化的現實主義,這是一種中國需要的電影形態!《應承》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直面複雜社會現實問題,是一部具有深刻的、豐富的生活內涵的現實主義電影。
  • 近代民謠下的底層生活:普通百姓口口相傳,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聲
    由此中國的經濟逐步向國際靠攏,外來新鮮事物也逐步流入國內,漸漸遍布民眾生活之中,人們的思想,生活等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國門打開,不計其數的新鮮事物衝擊著百姓生活,會造成他們對外排斥的心理。其實不然,人們心中普遍對從未有過從未見過的事物有著巨大的好奇心。
  • 風靡世界的西班牙鬥牛是如何起源的
    這些誠然不錯,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地區生活的古代諸民族中普遍都能找到所謂公牛崇拜的痕跡。但如果把現代的西班牙鬥牛簡單溯源於此,就像把現代足球和中國古代的蹴鞠聯繫起來一樣,會令人略有渺遠和牽強之感。實際上,現代鬥牛運動的直接淵源在中世紀,是從中古時代西歐兩種最流行的貴族運動——狩獵和騎士比武結合演化而來。
  • 《無名小卒》:黑色幽默和荒誕事件的背後,揭示了底層民眾的人性
    《無名小卒》通過描寫生活在社會底層,遊走在社會邊緣的每一個人物,是一種證明影片荒誕性和他們在困境面前突圍的方式。 演員的表演給影片帶來了生命力,生動地展現了現實題材對社會弊病應有的反思。導演通過多線敘事和人物展現了對社會底層民眾生活的精準洞察,用鏡頭記錄了所有人的生存狀態,卻挖掘出了一些關於「尊嚴,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的狀態和討論。本片聚焦社會底層人群,向每個人展示他們的生活和困境,像每個人一樣展現了一個生活式的寓言故事。
  • 孜孜不倦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三國志 蜀書 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近義詞有:廢寢忘食、不辭勞苦、摩頂放踵、發憤忘食、篤行不倦,反義詞有:遊手好閒、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孜孜不倦是褒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攜手講好大愛故事 助力人類和平追求
    2019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4周年之際,北京聯合大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大愛生命 和平追求——約翰·拉貝在中國三十年」事跡展,展覽展示約翰·拉貝追求和平、大愛無疆的崇高境界,弘揚了他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新華社、人民網、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
  • 陳危冰對江南田園山水孜孜不倦的追求無疑提供一種解答的方式
    陳危冰對江南田園山水孜孜不倦的追求無疑提供一種解答的方式。陳危冰首先選擇在題材的轉換上完成其藝術探索。傳統山水畫圖式是建立在山與水的組合之上的,丘壑縱橫,林莽飛泉,湖泊煙渚成為最為常見的景色。展現的是畫家隱逸而沉靜的生活狀態。
  • 身為人類永遠追求著和平與安寧的信念,為這美麗的深藍色世界而戰
    身為人類永遠追求著和平與安寧的信念,為這美麗的深藍色世界而戰大家好,小編又來推薦優質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古代言情文最近不知道看什麼書的寶寶們福利來了,今天就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5本小說吧,保證看了讚不絕口!意猶未盡,身臨其境!
  • 西班牙鬥牛與逗牛,精彩各不同
    21歲的他從來沒去過鬥牛場,他從內到外不認可這 「西班牙國粹」,而我作為一個外國人,卻在一次次觀看鬥牛的過程中對人性和獸性,都有了更深的體悟。 而且,我發現,西班牙不僅有鬥牛,還有不殺牛的「逗牛」,從另外一個層面展現了人性。每場鬥牛有變幻無窮的可能我在馬德裡逗留期間趕上了鬥牛季。
  • 李君如: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世界的和平發展
    面對這樣的世界,習近平同志鮮明地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與此同時,要廣泛深入宣傳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思想,推動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