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享譽至今,每一個漢字,一撇一捺都蘊含著祖先給予的深刻意義,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是那麼地有智慧。我們作為後人也從中汲取了文化的精華,領略了古人的風流倜儻。
大家或許也知道,我們一直使用的漢字是這個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不僅僅只是我們國家在使用漢字,周邊鄰國使用的的語言文字中也有漢字的痕跡,就比如說日本,日文當中就有很多字是漢字其中的意思大部分也是相通的。
漢字作為我們的母語,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最為熟悉不過的了,畢竟我們每天都說,每天都會看去接觸,可是大家有沒有反問過自己,我們真的了解我們的漢字嗎?至於為什麼要反問呢,讓小編來告訴大家一組數據。根據這組數據的統計,我國目前有91251個不同的漢字,而且在這91251個漢字當中經常用到的也只有3000個左右,只是佔了百分之3而已。而且在這常用的百分之3當中可能大部分人都不能全部讀對,能讀對的也絕對少數。小編這麼說也不是空口無憑的,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在我國安徽省呢,就有一個地方名叫「亳州」,大家可要仔細看清楚了這個地方可不是念毫(hao)州,它們只是看起來像,但是留心觀察會發現實際上它的「毛」字少了一行。也僅僅只是少了一行而已讀音卻大不相同,這個字其實念(bo第二聲)。
除了地名以外,還有很多姓氏是不常見的。比如我們的大俠金庸先生的姓氏,他的真名其實叫「查良鏞」,看到這個姓氏大家可能會讀成(cha),雖然字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是這麼讀的,如果要讀成姓氏它的真實讀音是(zha,第一聲),畢竟大家應該也知道我們的漢字很多都是多音字。
然後還有平時常見的詞語,雖然是經常見但是可能會有很多人「一讀就錯」,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說到的詞語就是「孑孓」,這個孑孓是蚊子的幼蟲,看起來像是了了,又像是子子,那麼它的讀音到底是怎樣的呢?實際上它的讀音是(jiejue,均是第二聲)。發音和解決這個詞語的讀音很相似,但是實際還是有微妙區別的。
我們中國人在起名字上,就有講究五行的習慣,如果你是五行缺木呢,名字就會和木方面相近。就比如「森」字,同時和「森」字一樣由三個相同的字組成一個字的漢字有很多,如「垚」字,是三個「土」組成的漢字,說到這個字可就有點難到大家了吧,這個字的讀音是(yao,第二聲)。還有由三個「火」組成的「焱」字,它的讀音是(yan,第四聲)。
說了這麼多,大家肯定會不由感嘆漢字的奧妙是那麼的無窮無盡吧?現在小編想考考大家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就是秦檜的黨羽,名叫「万俟卨」,大家知道這個名字的讀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