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女皇武則天為什麼建造薦福寺

2020-09-10 西安博物院

在西安的人和來西安的人都知道,在古城大南門外一裡許,有一座高聳的千年古塔——小雁塔。它已在這佇立了一千多年。小雁塔的所在地就是唐朝由女皇武則天親賜修建的皇家佛寺——薦福寺。該寺始創建於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距今一千三百餘年。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時代已生根發芽,南北朝時勢力滋蔓,隋代佛教初興。到了唐代,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幾經起伏,幾代佛徒為之傳播,奮爭、獻身、才真正進入了穩固的發展時期,也迎來了她在中國的輝煌時代。

中國自公元581年隋朝開始,佛教由民間逐步進入上層社會至宮廷。並日益為皇室所重視,成為他們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因而其地位、迅猛上升。到了唐朝(公元618年)其勢頭有增無減,高祖李淵曾「未做皇帝前就篤信佛教,做了皇帝後更是建立寺像、設齋行道。」(《宗教通史簡編》)。

武則天親政(公元690—704年)的十五年裡,又出現了有史以來的興佛高潮。當時「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數十萬」。(《舊唐書·辛替否傳》)。據統計,當時全國寺觀廟庵總數已達3716所,計度僧尼18500餘人。位於唐朝帝都長安中部的「薦福寺」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產物之一。

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執政三十五年的唐王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在東都洛陽貞觀殿薨,年五十六歲。

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資治通鑑》卷二百三)。高宗去世時,舉國哀悼,神都和長安城沉浸在一片陰霾、肅穆、沉痛之中。朝權在握的則天武后已是「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太后處分」(《舊唐書·高宗本紀》),她為了表達對先夫的一點情意以謝天下,為了顯示她即將奪位的威儀,為了以死者之尊壓眾人之驚,她親自選定並下令要專門為其夫建造一座宏大寺廟,追薦亡靈。為使這一願望儘快實現,且皇帝「龍體」不可久擱。要重新建寺費短期可成。為此,武后選定了已瀕於廢棄的原英王顯(武后第四子後為唐中宗帝)之舊宅,改為祭祀之所。此宅「位於唐長安城朱雀門街之東從北第二坊,曰開化坊之東南隅。此坊西界朱雀門大街,東界安上門街,南鄰安仁坊(今小雁塔院所在)並有渠自西向東經坊北而過。」(《長安志》)「原該處本為隋煬帝在藩舊宅。」隋煬帝做了皇帝後,此處遂成為隋朝皇家寓留園囿別舍。隋朝滅,李唐繼,仍收為皇產。



高祖武德時(公元618-626年)曾賜給尚書左僕射蕭禹為西園。以後禹子銳娶唐太宗長女襄城公主,在此營建成宅第。襄城公主死後,官市為英王宅(由官裡出錢買下後賜於英王李顯為宅舍)。高宗死後,武則天欲臨朝而廢太子李顯,以「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李顯妻韋後之父)」為罪,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遷出開化坊之英王宅)就將此處改為寺廟。由此可見薦福寺廟是由宅院改建而成。此前一直為隋、唐兩朝皇家王侯、公主府第宅院,其建築已有相當規模。

公元683年末,高宗死後經過幾十天緊張的布置、其「龍體」由則天和兒子李顯、李旦護送返回京城,移入宮城太極殿停放,並由中宗李顯同李旦及王公貴戚,皇室親族徹夜守靈以待發喪。在停屍一百天的日子裡,長安城充滿了陰霾和威嚴,朝野上下潛伏著殺機和陰謀,則天武后一面大力籌措高宗祭祀大典活動,另一面則暗地布置謀殺異己,廢黜幼主篡位稱帝的行動。她將才繼位五十四天的中宗突然廢黜,並於三天後又派丘神勣殺了幽居巴州的太子李賢(武后第二子)可見當時朝廷的恐怖氣氛。公元684年3月高宗薨百日,唐王朝宗室、皇族、國戚、朝臣千餘人在英王宅祭地舉行了隆重的祈福儀式,為高宗亡靈超度(升天)。當時請佛門沙彌二百人為之祈福頌經。民間俗稱「為先皇帝獻福」,故武則天親賜名為:「大獻福寺」。祈福開祭眾僧合頌,擊磬扣器,其聲悠揚震蕩,頻頻迴響在京城的上空,一派肅穆悲亢的氛圍。祈福儀式結束後才將高宗靈柩發喪乾陵入葬。當時,從長安獻福寺、太極殿到乾陵墓地百餘裡大道沿途數十萬百姓孝服舉哀,萬杆幡旗招展,官兵護衛著靈車浩浩蕩蕩,其場面莊嚴宏大可想而知。

從683年高宗死到690年,不到六年的時間裡,武則天兩廢太子顯和旦,逐殺顧命大臣宰相上百人,終於篡位,改國號「武周」,定年號「天授元年」。



為了進一步利用佛教鞏固武周統治,在神都洛陽正式立武氏七廟為「太廟」,將長安的唐太廟和高祖、太宗、高宗三廟改為「享德廟」(《武則天本傳》)。這種作法實質上是有意降低和削弱李唐家族的威望和影響,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為目的,消除各方面可能對她造成的不利因素。另外,為避開「獻福寺」僅僅作為高宗帝的專祭之所,而不便利其開展更廣泛、能隨其所需的宗教活動,為此她決定改「獻福寺」為「薦福寺」。畢竟這是她丈夫的諡號寺廟,她不但親自改稱、命名,還親筆題書飛白體「敕賜薦福寺」五字賜給寺院,制金字匾額。初懸於淨土院,歷宋、元、明、清寺院幾毀幾廢,僧徙人更,但賜號始終未改,直傳至今。現小雁塔慈氏閣上仍懸有明正統年寺額一塊,上書「敕賜薦福寺」五個大字。她還假借大乘教之《大雲經》言:「則天乃彌勒下生,作浮提(人世)主,唐氏合微」。(《舊唐書》《薛懷義傳》)。由此可見,武則天對佛教的崇拜和利用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此,在她登基之年,對新改薦福寺更是傾投巨資,大加營飾,當時薦福寺「世運甚盛」(《長安史績考》)。「佔地三百畝、度僧三百餘」,可見規模之大。由於武則天自喻她是「彌勒下生」,故而她格外崇信「彌勒佛」。據說當時在她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大肆營造彌勒佛,僅此一項耗費銀兩就達上千萬兩之巨。中國第二大佛敦煌莫高窟的33米彌勒坐佛,就是武則天下詔而造,僅用了四年時間,是為武則天做女皇而造輿論。而薦福寺不但在正殿(大雄寶殿)設有三世佛之一彌勒全身像,還在寺院二門設「彌勒閣」,後院一側設「彌勒殿」專門供奉這位「武則天下生」的佛爺,此習一直延續至清代末年。至今小雁塔院內仍保留有「慈氏閣」(即彌勒閣)和配殿彌勒殿。一寺供奉三尊彌勃,也是薦福寺不同於其它寺院的特殊之處。可見武則天不僅把薦福寺看作她丈夫的專廟,也把它視為自己的重要宗教領地,而成為傳世皇家寺院。為此,即使在武宗滅佛這樣滅頂的毀寺的時代,武宗李炎仍「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而未敢觸動分毫。

據記載,薦福寺開化坊之寺院唐代末年毀於兵火,後移入安仁坊之浮圖院,仍佔地二百餘畝。據考證,唐代末有兩次較大的戰亂,一次是指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對這座唐王朝營建了近三百年的都市給予了毀滅性的破壞。當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華軒繡轂皆消散,甲第朱門無一半」。然而黃巢畢竟也是一個佛教信徒,他只搗官宅,不毀佛寺。第二次是指天佑元年(904年)起義軍叛將四鎮節度使朱溫重返長安,肆意搗毀長安城池,火燒建築無數,以強迫唐僖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水沿河而下運往洛陽」。長安城幾乎成為廢墟,可以斷定,開化坊薦福寺佛院主要毀於此次兵亂之災。

薦福寺佛院焚毀後,未再重建。唐末以後寺院併入南面安仁坊塔院,即今天的小雁塔院,仍佔地近二百畝之大,又歷時一千餘年。

相關焦點

  • 小雁塔|誰建造了小雁塔
    小雁塔是人們對薦福寺佛塔的習稱,其本名為「薦福寺塔」,是唐長安著名寺院薦福寺的佛塔。唐景龍年間(707-710年),唐中宗李顯建造小雁塔。薦福寺是李顯之母女皇武則天創立的,小雁塔又是薦福寺的佛塔,因此其寺塔的淵源可以概括為「女皇立寺,中宗造塔」。
  • 薦福寺,被小雁塔的大名遮蔽的一代名寺
    在西安,說起大小雁塔,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說起薦福寺,知道的人可能就沒那麼多了。而實際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就是薦福寺。薦福寺原名獻福寺,始建於唐文明元年(684年),乃為駕崩不久的高宗李治祈福而建。會昌滅法時,薦福寺和大慈恩寺、西明寺、莊嚴寺是長安城裡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是京城佛寺的僅存碩果。小雁塔始建於唐景龍年間(707年—710年),比薦福寺稍晚。
  • 小雁塔|誰建造了小雁塔
    「雁塔」一詞究竟從何而來,一說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載:佛教在印度早期分大、小乘教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開「三淨食」。即鹿、犢、雁。另曰:非我殺、非為我殺、非我見殺的三種肉食。一日,無以為食,時有隊雁飛經,一僧仰天嘆曰:「我等無食摩訶薩垂,菩薩可知」話音未落,頭雁退飛,自折翅羽墜殞僧前。眾僧見狀,大為震驚,以為此定是菩薩化身,捨身布施於我。
  • 小雁塔|為什麼「關中八景」之「雁塔晨鐘」是指小雁塔
    「雁塔晨鐘」 為其一景,大約確立於康熙年間,多有美詩佳句讚頌,流傳甚廣。有關中八景詞曰:華嶽仙掌第一景,太白積雪六月天;灞柳風雪撲滿面,草堂煙霧緊相連;驪山晚照光明星,雁塔晨鐘在城南;曲江流飲賦詩箱,鹹陽古渡幾千年。「關中八景」形成於何時,未有確切記載。
  • 古城西安佛教聖地除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很多人還不知道
    小雁塔位於西安薦福寺內,塔身原為15層,高約45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發生大地震,塔頂被震毀,塔身自上至下中裂尺許,明亮如同窗戶,行人很遠就能看見。嘉靖三十四年(1555),陝西華縣發生8級大地震,小雁塔塔身再次縱裂,頂上兩層也被震坍,只剩下13層。
  • 薦福寺小雁塔,距今1300多年,應當怎樣進行保護?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薦福寺小雁塔的研究,那我們現在開始閱讀吧!記得動動小指頭點個讚哦!對薦福寺小雁塔進行保護與利用,我們必須遵循一定的保護原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是真實性、完整性、歷史性。保護方法要求是整體性。
  •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薦福寺內(今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友誼西路西安博物院內),是中國早期密簷式塔的代表作,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寺始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名大獻福寺,以高宗李治駕崩百日,皇族貴戚為其「獻福」而修,故名;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易名大薦福寺。神龍二年(706年),義淨在寺內譯出佛經56部,計230卷,並著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
  • 1300年經歷70多次地震,「四裂三合」屹立不倒,小雁塔有何神秘處
    「薦福寺塔」,而薦福寺的修建,與女皇武則天分不開。公元684年,太后武則天為丈夫、唐睿宗李旦為父親唐高宗追福而興建寺院,初名獻福寺。690年,武則天正式登「聖神皇帝」位,改獻福寺為薦福寺,並親以飛白體書寫「敕賜薦福寺」的匾額。而小雁塔是唐中宗在707年修建,因此有「女皇立寺、中宗造塔」之說。
  • 小雁塔免費公園(201904051553)
    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 關中八景的雁塔晨鐘為什麼說的是小雁塔?
    尤其是近些年,西安大力開發大雁塔及周邊,形成了以大雁塔為中心,輻射至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等一系列周邊景區,所以到西安遊覽,大雁塔成了必遊的景點。可是在眾多文人墨客選出的陝西「關中八景」裡,「雁塔晨鐘」 指的卻是靠近城牆的小雁塔,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大雁塔,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大雁塔的知名度不夠嗎?
  • 小雁塔|日僧園仁拜謁薦福寺
    開成六年(公元841年),園仁兩次來到薦福寺參加重大佛事活動,他在《入唐求法運禮行記》中記述說:開成六年正月「四月國忌,奉為先皇帝,敕於薦福寺行香,請一千僧」,開千僧齋(國忌日的齋飯)。由此可見薦福寺的齋堂(飯堂)之大。唐開成六年三月八日到十五日開釋迦牟尼佛牙供養。這一重大佛事活動轟動長安、盛況空前。屆時,長安高僧雲集薦福寺,全城百姓皆「赴來禮拜供養」。
  • 《碑林文學》「OPPO杯」記憶中的小雁塔徵文孫民隨
    回憶起那些年在單位上班時,幾乎每天都要從薦福寺門前經過,都要仰望小雁塔的雄姿。那時周邊基本上都是平房,沒有高樓大廈,故而小雁塔顯得鶴立雞群。這千年屹立的古塔,在歲月的風雨和戰火的狼煙中,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磨難,想著也許聳立得太累了吧!
  • 薦福寺屬於關中八景之一,義淨大師曾在此翻譯佛經,進來了解一下
    西安著名的佛塔有大雁塔和小雁塔,如今大雁塔經常被用作西安的象徵,大家都知道大雁塔下的大慈恩寺是玄奘西行後翻譯佛經的地方,可能對小雁塔了解不多。小雁塔原是唐代薦福寺的磚塔,故又稱「薦福寺塔」,與著名的大雁塔一樣建於唐景隆時期,「雁塔晨鐘」是指小雁塔,也是清代關中八大著名景點之一,只是進入小雁塔景區不需要買票,可以憑身份證免費換票。
  • 陝西西安:為什麼「關中八景」之「雁塔晨鐘」是指小雁塔
    西安小雁塔西安有大、小雁塔,均為唐代所建。大雁塔所在大慈恩寺與小雁塔所處薦福寺相距4000米,遙遙相望。兩寺都懸有「雁塔晨鐘」,兩寺每晨鐘聲幾乎同時鳴響,可謂雙鍾遙相「應」,雙塔遙相「映」。「漏盡鐘聲動,星稀鶴夢殘。
  • 小雁塔|「雁塔晨鐘」的由來
    這是清代文人朱集義在遊小雁塔院時,看到的景色而吟詠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古寺拂曉,渾厚宏亮的鐘聲劃破了晨霜大地的寂靜,天際上那彎明月還遲遲掛在天幕未落,大地在那天際邊殘月的月光灑射下,仍是一片灰濛荒蠻,床上人未完的夢境被一聲鐘鳴驚醒,這千年古剎勝跡,總是那般永恆、神秘、蒼茫。
  • 西安薦福寺:關中八景之一 遊學印度的義淨大師曾在此翻譯佛經
    西安城裡著名的佛塔要數大雁塔和小雁塔了,大雁塔如今常常被作為西安的標誌,大家都知道大雁塔下的大慈恩寺是玄奘西行取經後翻譯佛經之地。關於小雁塔可能大家知道的就不多了。小雁塔原本是唐代薦福寺內的一座磚塔,因此又稱為「薦福寺塔」,和著名的大雁塔一樣建於唐景龍年間,」雁塔晨鐘」所說的就是小雁塔,這也是清代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只是進入小雁塔景區不需要購買門票,憑「身份證」就可以免費換票入內。
  • 遊——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標誌建築。
  • 他效仿唐僧在古都西安城區建造的佛塔,1300多歲了
    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同年九月九日,為重視寺院大加修葺之餘,改「大獻福寺」為「大薦福寺」沿用至今。史料記載:則天飛白書額薦福寺,即武則天親書飛白體(筆劃中絲絲露白,其勢若飛)「敕賜薦福寺」寺額。
  • 《長安夢尋》之小雁塔
    雁塔晨鐘。義淨作為剛剛受戒的小和尚,每日的功課就是在寺院中灑掃庭除,常常覺得甚無意思。在勞動之餘,偶有得閒的他便會躲在殿外偷聽師父和師兄們的誦經禮佛。一日,師兄們在經院中談話,義淨則在一旁打掃。從師兄們的談話中,義淨得知了玄奘法師的經歷,心中深深為其折服。苦等師兄們散去後,義淨這才走到桌前,翻開了師兄們剛剛合上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可這一入眼便忘卻了周遭,直到義淨被師兄猛然地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