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每天起早貪黑忙進忙出,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裡辛辛苦苦戳球攢能量,這都是值得的,因為你種下的每一棵樹,都已經紮根在我們的地球之上,為環保做著自己的貢獻。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17年8月底,螞蟻森林在內蒙古阿拉善、庫布其,甘肅武威等地區已經種植了1025萬棵樹。
這個秋天,螞蟻金服正在進行種植核驗、補種,在條件適合的地方,還會進行秋種。
今天,螞蟻金服特意分享了一些螞蟻森林的景色和故事,我們慢慢來聽……
—螞蟻森林42號林—
線上線下共同守護地球的蒙古族父女
種植著梭梭的螞蟻森林42號林,就在雅布賴山的山腳下。
這裡的12200畝、61萬棵梭梭在這個年降水僅有42mm的地方,倔強地站立著,努力阻止山兩邊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握手」。再給它們一點時間,它們就能成為阻止沙漠擴張的屏障。
和雅布賴山一起阻隔沙漠握手,聽起來很酷,有多難?
基層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說,當地年降水量僅42mm,每一棵梭梭活下來,都要面對異常艱難的挑戰。
「在這裡種成一棵梭梭,比培養一個幹部難。」
螞蟻森林42號林由孟克巴圖、侍明緒等五位牧民共同種植和維護。45歲的蒙族大叔孟克巴圖和他的90後女兒吉德瑪,都是螞蟻森林的忠實用戶。
巴圖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裡種著一棵樹,天天收能量。他說,線上種樹可比線下種樹容易多了!
巴圖的女兒吉德瑪今年23歲,剛剛大學畢業,專業是攝影,剛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很早就開始玩螞蟻森林,「是阿拉善人,都知道這個」。
吉德瑪為父親母親驕傲:「我父親種梭梭,不是為了掙錢,只是想綠化自己的家鄉。」
你看,在雅布賴山腳下,兩片沙漠還沒有握手,虛擬和現實已經同存。在螞蟻森林的42號林,蒙古族父女倆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守護著地球。
—螞蟻森林48號林—
治沙英雄張喜旺
在庫布其沙漠,張喜旺大叔種下了螞蟻森林48號林。
張喜旺是世界級的英雄。他是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首支綠色中國夢公益廣告主人公,上過新聞聯播,兩個聯合國副秘書長曾特意和這位「治沙英雄」合影留念。
張喜旺從2003年開始就在庫布其沙漠種樹,2010年,當地政府和企業在庫布其沙漠中推進「造綠」步伐,張喜旺看準時機,承包了1600畝沙漠綠化工程,成立了自己的種樹聯隊,如今這個隊伍已經擴展到50多人。
14年和這片沙、這片土打交道,張喜旺成了沙漠種樹的專家,研究出了水衝沙柳種植法和電鑽種植法。十多年來,經過張喜旺和民工聯隊的手,庫布其沙漠種樹綠化達到了2.5萬畝。
張喜旺記得,八九十年代庫布其的風沙很大,每年會有40~50次沙塵暴,而現在,一年沙塵暴的次數只有2~3次,降水也比之前明顯增加。
40多年,張喜旺一直守著庫布其,沒有離開過。他第一次走出這沙漠,是在2013年,他送女兒到2000公裡之外的南昌上大學。
張喜旺的女兒小張也是螞蟻森林的用戶之一,她在線上種成了一棵屬於自己的梭梭樹,現在正在種第二棵樹。
她跟身邊的朋友都在玩螞蟻森林,有時候,她也會跟大家講講庫布其沙漠裡,自己的父親怎麼種樹。
就這樣,相隔兩千公裡,「治沙英雄」張喜旺在庫布其守護著螞蟻森林的沙柳,他的女兒小張在手機裡的螞蟻森林攢能量,也守護著地球。
很快就要畢業的小張躊躇滿志,想要在外面再闖幾年,站穩腳跟之後把家人接出來。
張喜旺卻打定主意要長守這片土地。對他來說,沙漠裡由他和夥伴們日復一日維護養大的綠色,不僅是肩上無法卸下的責任,更是放不下的家。
—螞蟻森林49號林—
植樹治沙美女隊長花姐
目前,螞蟻森林在內蒙古庫布其種植了100萬棵沙柳。
這一叢叢的小樹,長在每一個沙丘的背面。雖然看起來柔弱幼小,但長大以後,卻是名副其實的防風沙將士,有「五不死」的稱號:
乾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且長勢極快,生命旺盛,砍下來的枝條又可以作為新苗種植。
生活在庫布其沙漠北緣的敖特更花,現在被人們叫作「花姐」。以前她住在西沙拉,那裡沒有路,也沒有電,讀書是個大難題,買東西要騎著駱駝去幾十公裡外的達拉兔或獨貴塔拉。
家裡雖然養著200多隻羊,由於沙漠的阻隔,羊賣不出去。花姐說,年邁的額吉常常倚著門,望著茫茫的大沙漠獨自流淚。
一切改變從政府在家鄉種沙柳開始。那時候她覺得可笑,植物怎麼可能在沙漠裡活下來?直到種樹的第二年,她看見沙漠裡的沙柳活下了百分之八十,她才知道,家鄉有希望了。
2007年,花姐加入了當地的治沙造林民工聯隊,擔任其中一個小分隊的隊長。那時花姐剛剛30出頭,是第一個女隊長,年輕漂亮,待人溫和,勤奮努力,100多人的植樹治沙隊伍一次都沒有出現不服她的情況。
就這樣,花姐變成了沙漠裡的「事業型女性」,她的事業就是綠洲。
變化更大的是這片土地:庫布其沙漠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昔日沒有植被、公路、醫療、通訊、教育的蠻荒之地,現在擁有了6000多平方公裡的綠洲,1.1萬平方公裡的沙漠得到了控制。
最近兩年,庫布其的沙塵天氣減少了95%,降雨量增長了6倍,生物種類增長10倍,天鵝、野兔、仙鶴等100多種絕跡多年的野生動植物又重新回到了沙漠中。
沙柳給這裡的人們帶來希望。這中間,也有你們的螞蟻森林。
—兩隻小羊—
禁牧小分隊的故事
前兩天,沙漠禁牧隊發現有羊遛進螞蟻森林企圖偷吃沙柳,現在這兩隻小賊已經被抓起來了,等著主人來認領並接受森林公安的罰款……
在寧夏、內蒙等地,由於以前過度放牧,常年累月的啃食、踐踏使當地植被不能自我修復,草原退化嚴重,沙化加劇,沙塵暴頻發,嚴重地影響了生態環境,個別地方甚至發生過放牧毀林的案件。
為了避免牧民放牧的牛羊群破壞來之不易的沙漠綠洲,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庫布其沙漠生態管護區成立了一個「禁牧小分隊」。
目前這支小分隊共有8名工作人員,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在6000多平方公裡的沙漠綠洲中巡邏,尋找那些在草原和森林裡偷吃的牛羊。
一旦發現這些偷吃綠色的「小賊」,就會找到它們的主人,告知當地的禁牧政策,勸說他們離開。
很多時候,「小賊」的主人都不會在犯罪現場,但是這些聰明的傢伙一般都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禁牧隊就會在現場從牛群或者羊群裡抓走幾隻帶回去,統一關在牲口棚內,每天給它們餵飼料和水,保證主人領它們回家的時候還是白白胖胖的。牧民發現牛羊少了,會主動來找。
牧民們心裡也知道這樣放牧是不對的,禁牧隊對於「初犯」的一般是口頭教育,對於屢教不改的,就會請當地的森林警察出面執法開具罰款單,讓他們接受經濟處罰。
當然這些偷吃的小傢伙可不會老老實實「認罪伏法」,抓住它們也是一場需要鬥智鬥勇的極限挑戰,對於那些「負隅頑抗」的牛羊,就會用麻醉槍結結實實給它打一針,讓它「束手就擒」。
有些牧民覺得半夜放牧可能沒人會發現,開始嘗試和禁牧隊打時間差,天黑了把牛羊放出去,天一亮再趕迴圈裡去。
後來,禁牧隊開始實施24小時巡邏,讓這些企圖打時間差的饞鬼們無處遁形。
每名禁牧隊員平均每天要開車在沙漠中走上300多公裡,披星戴月地守護著沙漠裡的綠色。
最後,再次感謝每一位螞蟻森林用戶的付出。
也請大家相信,在無盡的沙漠裡,有一群同樣堅定的人,一直守望著我們共同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