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相思》王維
這是古代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託物言志的詩,借紅豆來寄託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相信很多小夥伴從小到大也誦讀過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吧,那麼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紅豆會被譽為是相思的象徵呢?接下來讓我來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紅豆,現今學名「相思子」,生於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色澤華美,紅豔持久,因而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
紅豆與相思聯繫在一起,則是來源於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徵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唯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豔,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這是紅豆被稱為「相思子」的緣由,但是相思歸相思,思的可不僅僅只限於男女情愛範圍之內哦,朋友友誼也是可以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只不過現在的人們一般多理解為前者罷了。
《相思》這首詩中,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一語即的地之差主題,暗示後文的相思之情,這是奠定了感情基調的,語言雖較為單純,卻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以設問的口吻來發問則顯得分外親切自然。

第三句直接說道「勸君多採頡」,好似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樣子一般催促著的樣子,這裡用了一個「勸」字,我們不難聯想到王維的另一首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而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好的事物需早點採頡,早點珍藏起來,不然等時節過了意味就不夠深厚了。
最後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簡單直白,沒有過多的修飾,直抒胸臆,真摯動人,正是那「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及至今日,也有不少人在遠行離別之時帶上幾顆相思豆上路,以此來寄託相互的思念。而相愛的情人也有的會把相思豆作為禮物或是定情信物贈給自己心愛的人。所以紅豆作為相思寄託之物,古已有之,大家都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