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陳曉明:人文教育缺乏個性化思想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的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近期推出第二版。近日陳曉明接受京華時報、騰訊文化聯合專訪時,談到這本理論著作的一些特點,以及自己文學研究觀點。對於大學中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陳曉明認為主要是知識譜系薄弱和缺乏深刻個性化的思想,而這種深刻的個性化思想對整個民族的發展都十分重要。

  □談當代文學研究

  1942年劃分法應該成為常識

  京華時報:您的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近期推出了第二版,很多人認為1949年是中國當代文學的起點,您為何把它定在1942年?

  陳曉明: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把它作為一個常識性問題給糾正過來。我提出這個觀點最早是2003年在北大講課時,因為《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在1942年發表的。這個講話非常深刻地影響著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就是把延安解放區的文化作為一個中心方向,這個講話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文學和文化有影響。

  京華時報:有專家認為您這本著作作為地方院校的大學中文教材,是不是相對太深奧了?

  陳曉明:這本書的最終呈現,跟我們主編的意願確實有所出入。我不認為地方院校的學生就偏愛淺顯的文學史。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在21歲時開始讀黑格爾、康德以及商務印書館的那套漢譯學術名著,那都是深奧難懂的書籍。當時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我從中受益良多,至今還留存著當年的感受。另一方面,還大量收錄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當代文學現象,這段時期實在豐富生動重要,否則就愧對「當代」二字了。

  京華時報:前不久,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先生去世引起不少關注,他的一些觀點主張對您有什麼影響?

  陳曉明: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我非常敬佩,他的可貴之處在於把我們過去中國現代文學掩蓋的東西挖掘出來,我們過去完全按照一個政治意識形態角度來看待文藝作品。不過,他的研究也深受新批評派的影響,所以他對政治性很強的作品是有排斥的。我個人的文學研究觀點和他是比較接近的,但對政治性比較強的左翼文藝,我也不戴有色眼鏡來看待。因為我看到了它的合理性,也看到了它的必然性,當年看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是懷著多大的一種激情。但之後的一些作品,比如從柳青的《創業史》開始就太概念化,政治性太強,結果它就變成一個純粹的概念化、觀念化的文學。

  □談網絡時代的文學

  網絡跟傳統會走得越來越近

  京華時報:您認為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陳曉明:網絡文學剛出來時,大家都認為它對傳統文學是一個顛覆性的,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們現在來看事情並不是這樣,因為網絡作家本身也經歷過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他們也是從傳統文學經典譜系中閱讀出來的。經過一段時間後,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將會走得更近。傳統文學也應該藉助網絡傳播,現在騰訊搞的這個騰訊文學獎,就是藉助網絡平臺。

  京華時報:中國的網絡文學有什麼自身特點?

  陳曉明:網絡文學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西方的網絡文學是先鋒文學,是非常激進的實驗文學,它是與數位化、電子技術聯繫在一起的。而今天中國的網絡文學是利用網絡作為一個傳播的平臺,傳播方式有它的特殊性,中國有13億人口,又處於一個網絡和手機非常發達的時代。現在網絡文學作品有的幾十萬字,上百萬字,但數量不代表質量,網絡文學也會追求質量。

  京華時報:有個網絡調查把《紅樓夢》等一些經典書列為最讀不下去的書,對於網絡時代大家不願去讀經典書,您怎麼看?

  陳曉明:中國文化中有一個非常可怕的東西,就是沒有權威,沒有經典。我們傳統中就存在這種造反有理的思想,陳勝、吳廣就是造反有理,一個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另一個是彼可取而代之。現在的人無知者無畏,他說《紅樓夢》為什麼要讀?如果西方人說《聖經》為什麼要讀,人家說你發昏了,有些問題是不能提的。這是對知識的敬畏,中國今天的文化是沒有敬畏之心的,就是看誰的膽子大有多狠。

  □談大學中文教育

  人文教育缺乏個性化思想

  京華時報:從事了幾十年的大學中文教育,您覺得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陳曉明:從當代學科來看,今天的大學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有的不能搞清楚誰是最有水平的,他們的知識譜系都亂掉了或者基本上沒有知識譜系。西方大學這種知識譜系的教育是非常清楚的,有位常年在外的專家來中國參加我們的文學研討會,他說在中國討論問題覺得很困難,大家說話都沒有知識譜系,而他在西方每一個人開始說話,他就知道這個人的知識譜系是哪裡來的,說的是什麼意思。

  京華時報:您覺得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大學生知識譜系薄弱?

  陳曉明:我覺得跟中學教育有關,我們整個中學教育的人文教育是失敗的。這個失敗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學看重數理化,我們數理化學得非常難,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難的。嚴格來說,我們中學是沒有人文教育的。另一個方面是有一門政治課,其實這門課很豐富,它有倫理學、法律、經濟學、哲學各個方面的知識。我這幾年在北京政協一直弄這個提案,就是給政治課改名,我說把政治課改成人文社科基礎,我覺得這樣的話學生也愛學。

  京華時報:除了沒有健全知識譜系的問題,在教學中有遇到其他難題嗎?

  陳曉明:說實話,我們整個人文學科的教育,還是缺乏一種深刻的個性化思想,深刻的個性化思想對整個民族的創造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要求不是僅僅針對大學生、研究生的,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追求,甚至說小學生就可以有這個追求,他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深度的個性化思想。我覺得首先應該有這麼一種信念,這是人自信的一個起點。

  □談北大創意寫作班

  重點是虛構文學的創新

  京華時報:北京大學中文系今年正式招收「創意寫作」專業碩士生,但有種觀點是「作家是不能被大學培養的」,這個問題您是怎麼考慮的?

  陳曉明: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是我們的系主任陳躍紅,他最清楚。說中文系不能培養作家,或者說作家是不能被培養的。我覺得這都是因為缺乏一種歷史感,要與時俱進,不同時代的教育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創意寫作,我的主張還是要著重「虛構文學」的創新,要培養一個高精尖的創意寫作人才。現在的學生也需要多接觸一些人文的基礎知識,像蘇童、餘華、格非這些作家,我很早就接觸他們,他們在二十幾歲時就把一些大師、經典作品掛在嘴邊,都讀了很多經典。

  京華時報:「創意寫作」碩士班招生後,會像復旦、北師大那樣請一些著名作家來講課嗎?

  陳曉明:會。我覺得肯定要請作家來演講,因為創意寫作,學生要直面和有經驗的作家交流,他們有很多創作的體會,這種體會我們不要指望說一個作家做一次講座,就把他所有的經驗都傳達給你了,從此就解決了很多問題。其實,一個作家有一句話讓你記住,對你有意義,那就很了不得了。

  簡介

  筆名東堯子,福建光澤人。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化理論等,著作有《無邊的挑戰》《解構的蹤跡》《後現代的間隙》《表意的焦慮》等。近期再版的《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描繪了自1942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形成的變革歷程。京華時報記者田超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陳曉明:我們中學的人文教育是失敗的
    [摘要]我們整個中學教育的人文教育是失敗的。這個失敗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學看重數理化,我們數理化學得非常難,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難的。嚴格來說,我們中學是沒有人文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的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近期推出第二版。
  • 北大教授陳曉明:韓寒郭敬明的文學史意義不多
    此前研究我國當代文學的作品大致有《新時期文學六年》、《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當代文學概觀》、《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著)等,但是讀者和專家比較認為,陳曉明的思想和觀念可能更對年輕人胃口,語言更明快。「文學史寫到了昨天」,也是「陳版」不同於其他同類研究的鮮明特點。2日,正在北京八大處給「魯獎」評獎的陳曉明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暢談當代文學和社會現實熱點話題。
  • 中華讀書報專訪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
    2016年9月,陳曉明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他並不完全認同「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這種說法。中華讀書報:北大中文系有「不培養作家」的傳統,您到北大中文系以後,會有所改變嗎?陳曉明:是否能改變,我沒有多少企圖,但在今天的教育形勢下,我不太認同過去中文系一直秉持的這個理念。
  • 北大教授陳曉明:文學史敘述要有個人態度
    在國內治現當代文學的學者之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領軍人物。在他看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出版就呈雨後春筍狀,據統計有七八十部之多,多是集體合作產物,很難想像面對同一時段的文學史事實,如何能做出差異和區別?「可能是學術各有追求,都想自己另起爐灶。」
  • 北大教授陳曉明:現在年輕人對知識的認知「晚熟早衰」
    陳曉明簡介筆名東堯子,福建光澤人。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化理論等,著作有《無邊的挑戰》、《解構的蹤跡》、《後現代的間隙》、《表意的焦慮》等。近期再版的《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描繪了自1942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形成的變革歷程。
  • 陳曉明:「政治課」應改名為「人文社科基礎」
    [摘要]目前在大中小學教育中政治課佔據相當大比重,普通大學通常佔據12個必修學分,這相當於三門專業必修課的學分。中學的課程則更繁重,每周至少二個課時。【編者按】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談到了青年價值觀對祖國未來的重要作用。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陳曉明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獲2010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德希達的底線》2011年獲第北京大學十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2012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北京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英才》雜誌稱其為「領軍後現代」。
  • 北大教授:渡邊淳一洞悉人性要害 作品有頹廢美
    原標題:北大教授:渡邊淳一洞悉人性要害 作品有頹廢美   北大教授:   其「唯美」與「頹廢」是中國作家缺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曉明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渡邊淳一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作家。」
  • 文學評論家陳曉明:韓寒郭敬明的文學史意義不多
    此前研究我國當代文學的作品大致有《新時期文學六年》、《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當代文學概觀》、《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著)等,但是讀者和專家比較認為,陳曉明的思想和觀念可能更對年輕人胃口,語言更明快。「文學史寫到了昨天」,也是「陳版」不同於其他同類研究的鮮明特點。  2日,正在北京八大處給「魯獎」評獎的陳曉明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暢談當代文學和社會現實熱點話題。
  • 南科大成立人文社科學院陳躍紅任院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南科大致力於發展特色文科教育,藉此傳承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想像力、創新能力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陳志鋒宣讀文件另外,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常委、組織統戰部部長陳志鋒宣讀了南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文件及其負責人任職文件,並介紹了學院負責人情況。根據南科大第二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精神及南科大章程,學校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由陳躍紅教授擔任院長,周永明教授擔任副院長。
  • 陳曉明寄語新青年|在北大中文系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中華讀書報同步刊出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的開學典禮致辭,求索中文學子的守正與創新。陳曉明教授在2016-2019年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同時編發。「傳道授業解惑」,師者仁心,拳拳之意,殷殷之情,寄語新青年。
  • 北大光華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課程體驗
    我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選修課中《佛學與中國思想格局》的課堂,課堂中李四龍老師從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發展過程向我們解析了佛教作為中國三大主流傳統的發展過程,通過對比儒釋道三教的特點及融合過程,道出了佛教對構建中國人豐富的信仰世界和思想格局所起到的重要意義。
  • 北大王東亮、陳曉明分獲「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翻譯獎、理論評論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王東亮教授和中文系陳曉明教授分別榮獲「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和「全國優秀文學理論評論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魯迅文學獎是國家級文學獎,包括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和文學翻譯七個獎項,此次評選出的32部作品充分反映了2004年到2006年我國文學界所取得的創作成就。
  • 「北大培文杯」大賽啟動:應對高考作文的寫作技巧不是寫作
    10月25日,「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在北京大學舉辦了啟動儀式,大賽組委會正式公布2018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中英文初賽試題,兒童文學研究專家譚旭東教授
  • 應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人文教育的位置
    一方面說明了人們對醫學的重視;另一方面,對醫學技術本身的過度追求導致醫學人文教育普遍受到忽視。在我國以應試教育為主,這固有其優點,但是其弊端也不能忽視,即過度地追求專業技術造成了醫學生在人文方面受到教育的不足。
  • 人文學科落伍了?面向未來的人文教育應是這樣的
    後者重在研究,主要是在人文院系,語言、文獻和思想都要熟悉,寫作的訓練變得十分重要。  因此,人文學科首先是為教育,現代大學的根基是高水準的人文教育。  從2010年開始,北大著手建設通識課程體系。至2015年,北大推出四大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涉及中國文明及其傳統、西方文明及其傳統、現代社會及其問題、人文藝術與自然。這些核心課程,絕大部分屬於人文教育。  北大推行通識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人文教育逐步回歸大學教育基礎地位的過程:人文學科首先是為教育,人文學者的崗位首先是在教室。
  • 陳曉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陳曉明,1959年生,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在全國中文學科中,北大中文系是有其獨特價值的。它是開風氣、「常為新」的,很多學科的開創都是在北大中文系。1952年院系調整合併之後,北大中文系形成了語言、文學、文獻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學科建設是最為完備的。同時,北大始終在學科上探索前沿,不斷開闢新的領域。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陳曉明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以人為本」同樣也是所有人文學科最為內在的追求:追根溯源,人之何為與人生的意義何為是人文科學得以產生的最初的問題意識,它指向人與自我、人與現實的深層關係。而所謂學術,絕不僅僅是象牙塔內之物,它的意義從來不在於封閉的自我生產,而在於尋找一種對待現實的方式與態度,在於從內部把握時代的脈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學術其實不是一系列技能,而是一種精神。
  • 陳曉明:《紅樓夢》要不要讀是不能懷疑的
    陳曉明簡介  筆名東堯子,福建光澤人。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化理論等,著作有《無邊的挑戰》、《解構的蹤跡》、《後現代的間隙》、《表意的焦慮》等。近期再版的《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描繪了自1942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形成的變革歷程。
  • 葛曉音教授、陳蘇鎮教授、餘淼傑教授榮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
    近日,經吳玉章基金會評審委員會評審,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葛曉音教授、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陳蘇鎮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教授榮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為紀念吳玉章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於1983年決定成立吳玉章基金委員會,並設立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該獎每5年評選一次,北大經濟學泰鬥厲以寧教授曾榮獲吳玉章終生榮譽獎,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曾榮獲第五屆吳玉章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