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近期的上映,又唱紅了38年前曾風靡全國的女聲獨唱歌曲《絨花》。
《絨花》出自1979年上映的根據小說《桐柏英雄》改編的國產電影《小花》,由劉國富、田農作詞,王酩作曲,李谷一原唱。這次由韓紅翻唱。2013年,根據小說《桐柏英雄》改編的同名電影連續劇也繼續保留了《絨花》作為主題曲,由阿魯阿卓翻唱。
翻唱《絨花》的歌手可多了:殷秀梅、宋祖英、廖昌永、張也、祖海、董文華、於文華、譚晶、李健、降央卓瑪、金曼、陳笠笠、陳俊華、田歌、趙靜子、常安、劉罡、張燕、黃星誠、雲飛、紀敏佳、魏晨、平安、鬱可唯、李玉剛、王麗達、單京妮、雷佳、黑豹樂隊、黑鴨子合唱組、阿吉太組合……美聲、民族、通俗,男聲、女聲、組合,應有盡有。我最喜歡的,還是阿魯阿卓翻唱的《絨花》。
《絨花》歌詞如下: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華
錚錚硬骨綻花開
漓漓鮮血染紅它
啊~啊~
絨花,絨花
啊~啦~
一路芬芳滿山崖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
那是青春放光華
花載親人上高山
頂天立地迎彩霞
啊~啊~
絨花,絨花
啦~啦~
一路芬芳滿山崖
一唱《絨花》:改革開放後首次反映人性
「文革」時期,文藝完全抹殺人性。《小花》可以說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反映人性的電影。
「文革」剛結束不久,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位工人問導演張錚想不想拍《桐柏英雄》。張錚有興趣,向廠長汪洋申請後,就開始組班子拍了。
拍攝時,攝影師雲文耀對張錚說:「我覺得調動那麼多部隊拍戰爭場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過《南徵北戰》,完全沒必要。為什麼不試試其他角度?」張錚召集主創人員討論。討論的結果是:著力表現兄妹情義,把人物命運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
北影廠的領導有意見,怕張錚等人出亂子。但北影廠的藝術顧問、老導演謝鐵驪以及廠裡很有威望的攝影師聶晶都支持張錚的做法,當時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還建議張錚增加強調「人情味」的幾場戲,影片中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臺階抬擔架上山的部分就是根據陳老的建議增加的。
李谷一區別於傳統民族唱法的氣聲唱法,曾被人罵成「靡靡之音」。但她在電影《小花》裡唱的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與插曲《絨花》,讓她開了改革開放之先河,一夜紅遍大江南北。
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棐將原本的電影名《覓》改為《小花》,希望它是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史愛華曾寫過《電影插曲〈絨花〉音樂賞析》。他分析說,《絨花》全曲為二段結構大調性色彩。第1段主題部分選用平實的敘述性音樂語言進入,為9+9的兩個平行關係樂句構成。兩樂句內部結構均為5+4的樂節。旋律進行以二度及進為主,內含小3度跳進。主題上句半終止於屬功能,其和聲走向為T-S-T-D,上句旋律在第4小節突出了下屬功能組中的「4」音,第6、第8小節強調了導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決。既鞏固了主和弦,又為屬功能半終止進行了鋪墊:主題下句完滿終止於主功能,其和聲走向為T-S 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15、16小節連續兩次運用純5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達。
《絨花》的音樂主題在西洋大調的基礎上巧妙融入了中國音樂所特有的「12356」五聲音列元素,增強了作品的民族風韻。在節奏的選擇上,曲作者精心設計了以切分節奏為主的歌曲基本節奏,在聽覺上形成一詠三嘆的音樂效果。
歌曲的第2部分為副歌的創作手法,呼喚性、山歌風味的旋律中,連續多個3連音的運用使全曲的音樂層次逐步增漲。這部分和聲功能上突出了下屬和弦色彩,使得調性暫時離調至下屬關係的大調。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結尾處回原調。歌詞部分,樸實無華的歌詞創作與質樸的音樂風格相統一,歌詞中疊字、疊詞的運用與旋律中疊音的運用遙相呼應,既增加了音節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達。
史愛華分析說,《絨花》是應電影《小花》的劇情發展需要而生的。
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趙姓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他人。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17年後,趙小花(董紅果)到部隊中尋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趙永生未果,卻遇到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後,被何向東贖出收養,改名何翠姑。已成長為遊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鬥中「跪走風車磯」救了身負重傷的親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卻不知情。之後,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戰鬥中,翠姑為營救小花身負重傷。戰鬥結束,小花與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斷斷續續地呼喚「哥哥」。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電影《小花》以「兩朵小花」(趙小花、何翠姑)尋找哥哥的故事情節為主線,描寫了戰爭年代人的生離死別,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兄妹情、母女情,並在「翠姑跪走風車磯」的特定場景適時推出《絨花》這首電影插曲,為影片高潮的出現進行了情緒上的鋪墊,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氣氛,升華了主題內涵,推動了劇情發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絨花》這首抒情的青春頌歌以「反色調」的處理方法與「翠姑跪走風車磯」這個場面同時出現,它不是外在的一般性的稱讚,而是通過委婉的敘說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內心無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銀幕上,一方面是翠姑為救哥哥艱難地抬著擔架爬越石梯,一方面是起伏的山巒、挺拔的青松、美麗的光斑交替出現,匯集成一幅壯美的青春圖畫。這時,電影插曲《絨花》響起,音樂以影片主人公的視角,如說如唱,傾訴心聲。李谷一收放自如的「氣聲唱法」的運用,使其旋律虛幻飄逸,優美中略帶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細膩、含蓄的音樂美,達到了樸實自然、親切生動的藝術效果。在這裡,《絨花》不是對何翠姑艱苦攀登這一畫面意義的簡單重複,而是以優美的歌聲讚頌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靈。電影插曲成功地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與畫面相對位而存在。抒情的音樂和艱苦攀登的畫面從不同的側面同時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動作的意義,使人物呈現出多側面、立體感,給觀眾帶來視聽合一的巨大震撼,為翠姑這一人物的塑造、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唱《絨花》:喚起人們心中最純粹的美好
由中央電視臺攜上海電影集團、浙江天光地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歡瑞世紀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共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委縣政府聯合出品,根據經典小說《桐柏英雄》改編的同名大型傳奇戰爭劇,2013年4月24日晚登陸央視8套電視劇頻道黃金檔。電視劇版《桐柏英雄》更詳盡講述電影《小花》的故事,也繼續保留了電影《小花》的兩首歌曲作為全劇的主題曲。
總製片人嚴從華介紹說:「《絨花》經過重新編曲和製作後,邀請了全國青歌賽的冠軍阿魯阿卓傾情演唱。經典的曲目就像經典的影視劇作品一樣,永遠不會被大家遺忘。希望這部曾經感動全中國的作品,今天依舊可以通過熟悉的旋律,喚起人們心中最純粹的美好。」
阿魯阿卓版的《絨花》摒棄了高音炫技的手段,運用清亮、磁性的嗓音展示出自己對中低音區的完美把控力,將整首歌曲演繹得深情、唯美;再加上主創方在重新編曲時,融入了許多現代感十足的配器手法。
鳳凰網這樣評價她的歌聲:「阿魯阿卓憑藉其高亢、寬廣、空靈、清澈的嗓音和她對搖滾、民謠等多種流行音樂風格的出色駕馭能力,成為中國歌壇青年歌手中傑出的代表之一。」
我覺得阿魯阿卓歌聲的最大特點就是純真,是山裡人的純真,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思想、追求相吻合。
阿魯阿卓(陳卓)1983年6月28日出生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回族彝族苗族自治縣觀風海鎮,那裡屬於烏蒙山區。2001年6月從畢節市一中高中畢業後,不滿18歲的阿卓穿著彝族服裝,唱著《山路十八彎》、《我愛烏蒙唱烏蒙》在「中國少數民族歌手大賽」中獲貴州賽區第二名,並以流行唱法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2005年畢業後入總政歌舞團當獨唱演員。2006年獲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通俗唱法銅獎,2008年獲第十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流行組優秀獎,2010年獲第十四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通俗唱法金獎;2009年獲第七屆金鐘獎流行唱法金獎。
三唱《絨花》:以錢吊錢的把戲
但我沒想到馮小剛導演也用《絨花》作為電影《芳華》的主題曲。除了讓人回憶起看電影《小花》的那個時代,《絨花》跟電影的主題有什麼關係?跟電影中的人物有什麼關係?都沒有!
不僅主題曲,《芳華》的整個電影配樂也是生硬的,只是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流行的《絨花》《高天上流雲》《英雄讚歌》《送戰友》《沂蒙頌》《我們走在大路上》《我的祖國》《駝鈴》《送別》《友誼地久天長》《濃情萬縷》《那些花兒》《想把你留在這裡》《夏日裡最後的玫瑰》等幾十首歌堆砌在一起。網易娛樂2017年12月15日竟發表題為《〈芳華〉配樂好評加分 太合音樂成為OST大玩家》的報導,稱「《芳華》一經上映,熱度刷屏,一段段熟悉的紅歌譜曲成宏偉的交響樂,有力地襯託起時代的氛圍,噴薄而出的情感也令觀眾激昂高亢。《芳華》的電影配樂成為一大加分項,而著名作曲家趙季平之子趙麟,作為《芳華》的音樂總監,將中國影視配樂提升到了比肩世界的新高度……」這麼不要臉的吹捧法,我看了都臉紅。
趙麟有跟小說作者、編劇嚴歌苓交流過嗎?有看懂《你觸摸了我》嗎?有跟攝製組一起生活、創作嗎?《絨花》的作曲王酩那時可是跟著攝製組一同體驗生活的。他喜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偶然間靈感萌生想出這個旋律,他連續哼唱還找到劉曉慶試唱,錄在小錄音機上反覆聽。趙麟有研究金復載以及他趙麟的爸爸趙季平等人是怎樣為電影配樂的嗎?……
《芳華》根據嚴歌苓小說《你觸摸了我》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劉峰(黃軒飾)和從農村來的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苗苗飾),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捲入了殘酷的戰爭,在戰場上繼續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友蕭穗子(鍾楚曦飾)、林丁丁(楊採鈺飾)、郝淑雯(李曉峰飾)、陳燦(王天辰飾)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逕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
有影友這樣評價電影《芳華》:敘事節奏上的緩慢與混亂,整部片子被拖的冗長無比,觀影趣味性也大大降低。尤其是從黃軒飾演的劉峰被下放之後,由於線索分散開來,導致幾條主線都沒有講好。
馮小剛一直以來習慣的都是單線敘事,但在《芳華》中真正的線索人物蕭穗子,主要的表述情感的方式都在旁白當中,對她本身的印象除了陳燦的情感之外再無其他,而何小萍、劉峰等人物也隨之淡化,使得這齣群像戲看似塑造了很多角色,但真正深入人心的卻基本沒有,影片寄託的情感也就只能浮於表面了。
《瀋陽晚報》評論:影片前一半出現了大段的女兵跳舞、演唱革命歌曲的情節,並配以無比激昂的氛圍,有著稍顯魔性的畫面,文工團散夥時的氣氛也被拍得相當悲情。但稍顯擰巴的是,兩位主人公劉峰和何小萍都是文工團的傷心人,劉峰生活在活雷鋒的陰影下,離開文工團時甚至把獎狀都扔了;何小萍在整個文工團生涯中一直受到嘲笑和排擠。這樣的處理方式,很難讓觀眾清晰感受到導演對文工團的態度。相比之下,導演把對戰爭的態度詮釋得非常清晰,不僅批判了戰爭的殘酷性,也借劉峰復員後的遭遇,批判了當下社會遺忘戰爭的可悲。
同是拍攝嚴歌苓的題材,我覺得張藝謀就比馮小剛有料。他將小說《陸犯焉識》拍成電影《歸來》,脈絡清晰,感情燃爆,拍出了歷史的痕跡,拍出了撞擊心靈的深度。
《芳華》上映兩周,總票房就突破了10億元,成功打入2017年票房前10,我認為這得益於資本的推動。看看這串製作公司的名單就嚇你一跳:
出品公司
1、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
2、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中國)
3、愛奇藝影業(北京)有限公司(中國)
4、北京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
5、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
6、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國)
聯合出品
1、東陽向上影業有限公司(中國)
2、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國)
3、大地時代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中國)
4、北京英雄互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5、峨眉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6、上海阿里巴巴影業有限公司(中國)
7、北京大魚互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
8、東海旭日影業有限公司(中國)
9、上海東方娛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發行公司
1、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中國)
2、華影天下(天津)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就連選用歌曲《絨花》作為《芳華》的主題曲,我覺得馮小剛都是有鋪墊的:
2013年11月16日,平安、李谷一在央視《直通春晚》節目中合唱了《絨花》;2014年7月18日,在《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節目中,來自新疆庫爾勒的29歲維吾爾族歌手吐洪江-買買提翻唱了《絨花》,贏得了導師那英的青睞而晉級……其他翻唱者的名單,我已在前面列了一大串。如果這些翻唱者不是受了華誼公司的指使,起碼馮小剛是借了勢,利用了市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很會打政治牌鑽營,這個時候推出《芳華》,我想他是在奪中國電影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頭籌。
《小花》與《芳華》在中國電影史上哪部更有分量?恐怕不用等到史學家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