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搏克手們身披彩帶入場。王 慧攝
都說草原上的姑娘歌美人美。千百年來,那裡的小夥如果想獲得姑娘的青睞,他會努力成為馬背上的好騎手、挽強弓的神箭手,或成為身披彩帶、威震四方的搏克手來展現雄姿。當然,最受推崇的還屬搏克手。
日前,在內蒙古烏拉特後旗,來自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14個旗縣代表隊的搏克選手,共同參加了內蒙古第二十屆西部旗縣千名搏克手表演賽。每當熱烈激情的草原音樂響起,兩名健壯的搏克手上肢相接,下肢相切,欲將對方摔倒,這些總會引起觀眾陣陣喝彩。
起 源
由軍事訓練轉為體育競技
搏克(蒙古語音譯,意為「結實」「持久」),即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男兒三藝」(騎馬、射箭、摔跤)之一。搏克歷史悠久,最早是北方遊牧民族應對惡劣氣候、部落戰爭、野獸襲擊而進行的訓練內容。考古學家在挖掘出的匈奴墓中的器皿和大型巖畫上,就曾發現雙人赤裸上身,下穿緊腿長褲,互相彎腰扭抱、摔跤的場景。
13世紀,蒙古諸部興起,周邊戰事不斷。各部落崇尚武力,均以摔跤作為主要軍事訓練手段,甚至當時選舉部落首領和選拔將領也以摔跤作為重要選拔標準。《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弟弟別勒古臺與其近親主兒乞部的不裡孛闊均是摔跤力士。
到了清代,這項運動蓬勃發展。整個清朝因統治者極為重視摔跤,在兵營和宮廷中經常舉行「布庫」比賽(布庫即蒙古語的「搏克」轉來,指摔跤手或大力士)。《鹿鼎記》中,韋小寶和康熙初識和結交,就是通過布庫(摔跤)開始的。
如今,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大會連年舉辦,使搏克運動蓬勃發展,成為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參賽選手也不限於男性,如第二十屆西部旗縣千名搏克手表演賽中,女博克手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她們身手矯捷,不遜色於男選手。
特 點
力與技的自由結合
搏克手要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搏克服:上身穿「卓都格」(牛皮製作的短袖),上面鑲有銀釘或銅釘,下身穿肥大的「班斯勒」(即花色圖案摔跤褲),腳蹬蒙古靴或馬靴。
入場時,搏克手伴著悠揚的「烏日雅」(入場音樂)跳著獅子舞步、鹿舞步或鷹舞步威武入場。因此,跳著舞上場的摔跤手,成為很多藝術作品中的元素,化為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搏克手戴著五色彩綢編制的項圈,它標誌著本人獲勝的次數,是他們的榮耀。按照傳統,比賽冠軍將得到一峰白毛駱駝。因此,在草原上看到身披五色彩帶、趕著白駝的搏克手,一定是冠絕草原的高手。
搏克比賽不限時間,也不分年齡、地位、民族、地域和運動經歷;規則更是簡單明了,參賽者也不分體重,除不許抱腿、不準打臉等少數禁忌外可自由發揮,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負。
作為「自由式」摔跤,搏克比賽需要手腳、腰部、大腿全面運用,是對力量與技巧的雙重考驗,因此搏克比賽是以巧取勝。儘管身高2米以上的壯碩選手常見,但往往技術好的矮個選手,能戰勝高大威猛的對手。如內蒙古著名搏克冠軍巴雅爾巴特爾,就是中等身材。
前 景
鼓勵廣大青少年參與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大量農牧區青年進城生活,搏克這項傳統體育競技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人才斷檔、後繼乏力、技藝失傳……
為保護傳統文化,我國近些年加強對搏克的保護發展。
首先,認可搏克正式體育競技項目的地位,並將其納入重大賽事項目中。目前,搏克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同時,我國積極開展國內國際搏克大賽,吸引包括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選手參加。
其次,在當前我國旅遊、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背景下,搏克成為盤活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旅遊資源的重要著力點。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建有以搏克運動為主題,集旅遊、文化知識展示、表演為一體的「搏克運動文化中心」;同時在每年草原各地舉辦的「那達慕」大賽中,將搏克作為重頭戲,博得四面八方遊客關注。
除此之外,自治區在鄂爾多斯、錫林郭勒、通遼等地成立專門的搏克培訓基地,如「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國際搏克訓練基地」等,對各地區青少年進行科學、規範的培訓;在內蒙古自治區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搏克課程,讓搏克得到系統的傳承與進一步的規範發展。
(責編:劉澤、曾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