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湘軍到黃埔軍校:為什麼說湘軍影響了中國近代軍閥的崛起?

2020-12-12 和訊

  湘軍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而黃埔軍校則集傳統與現代軍事文化精神之大成。二者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共同譜寫了壯麗篇章。

  文 | 李揚帆

  摘自「湘軍與黃埔軍校之精神關聯:近代中國發展的另一層脈絡」,《黃埔軍校研究》(第四輯)

  在近代歷史的滾滾長河中,有且只有兩隻軍隊具有獨特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湘軍和黃埔軍校。後者雖名為軍校,實際上更是一支軍隊。

  湘軍維護一種既存制度的合法性,而黃埔軍校則是要創造一種新的制度。二者本來在時間上和建軍意識上均不等同,甚至完全相互錯位、抵制。

  然而,這種相互矛盾、各為其主的政治訴求並不能抹殺二者精神氣質上的相通性。雙方均要捍衛王道,且在訓練士兵、培養價值觀方面也有傳承性。導致這種傳承性的淵源,在於二者的領袖人物均不同於一般軍閥,而是具有深刻理性精神的偉大人物。

  由此,湘軍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而黃埔軍校則集傳統與現代軍事文化精神之大成。二者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共同譜寫了壯麗篇章。

  曾國藩和湘軍精神

  湘軍是中國晚清時期在家丁憂守孝的曾國藩以湘鄉練勇為基礎,為鎮壓太平天國而在湖南創建的一支團練武裝,又稱湘勇。「湘軍」之稱號來自王闓運的《湘軍志》(光緒四年(1878)初稿成)與王定安的《湘軍記》(成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二人均為曾國藩幕僚多年。

  前者紀實,而後者則多譽美之詞。

  湘軍精神的核心是曾國藩之經世致用精神,是湖湘文化在晚清時期突然崛起的高度凝練。狹義的湘軍精神,是指由曾國藩練湘軍,率左宗棠、胡林翼、羅澤南、郭嵩燾等人創造的一種不怕死、不愛財、愛民、忠義、自律的集體共同擁有的精神遺產。廣義的湘軍精神,是晚清以來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性精神。

  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扎硬寨打死仗」,實踐了「惟楚有才」自負的文化意願,創造了「無湘不成軍」的近代神話。湘軍精神可上溯到南宋嶽麓書院時期朱熹、張栻開拓的理學精神,承接王船山之「大公至正」「以義制我」和「關注民之生死」的經世致用思想。進入近代有魏源開眼看世界之開放精神,並於曾國藩一代集千年湖湘文化之大成,以湘軍精神完美詮釋了湖湘文化之精神。

  湘軍精神對中國的影響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是令人震驚、振奮的。湖南怪傑楊度,祖上是湘軍,其本人也師事湘軍之王闓運,深得其帝王之術。留日期間與蔡鍔關係最善,蔡鍔在休假日必到楊度家吃飯,二人對湘軍領導人均稱讚有佳。蔡鍔後編著《曾胡治兵語錄》,而楊度則寫長詩《湖南少年歌》,均對湘軍精神情有獨鍾。

  楊度之《湖南少年歌》是和梁啓超《少年中國說》而作,發表於梁之《新民叢報》(第38、39 合刊號,1903 年 10 月 4 日)。當時「二人相與,天下之至好也。」

  歌詞曰:

  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時危卻奈湖南何?……於今世界翻前案,湘軍將相遭訶訕。……

  我聞此事心慘焦,赧顏無語謝同胞。還將一段同鄉話,說與湘人一解嘲。……國事傷心不可知,曾、洪曲直誰當理。莫道當年起事時,竟無一二可為師。羅山鄉塾教兵法,數十門生皆壯兒。朝來跨馬衝堅陣,日暮談經下講帷。

  今時教育貴武勇,羅公此意從何知?江、彭遊俠時惟耦,不解忠君惟救友。……

  中國於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當是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於此,莫言事急空流涕!如果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憑茲百戰英雄氣,先救湖南後中國。破釜沉舟期一戰,求生死地成孤擲。諸君盡作國民兵,小子當為旗下卒。

  楊度在詩中把湖南的歷史與中國的命運聯繫起來,謳歌湘軍領袖們的血性,發出了「如果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悲壯呼聲,明確表達了自己願意成為救國小卒的志向,宣示了詩人本人即是湘軍精神的代表人物。

  對青年毛澤東產生重要影響的楊昌濟先生在1918年曾撰《湖南人在中國之地位》一文,稱「近百年來,湘省士風,雲興雷奮,鹹同以還,人才輩出,為各省所難能,古來所未有。……夫支持國勢原不限一地之人,然人才所集,大勢所趨,亦未始無偏重之處。德國之普魯士實為中樞,日本之鹿兒島多生俊傑,中國有湘,略與之同。」

  同一時期,陳獨秀也是謳歌了近代以來湖南人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他在 1920年1月5日發表的《歡迎湖南人的精神》中說:「湖南人的精神是什麼?『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無論楊度為人如何,卻不能以人廢言。湖南人這種奮鬥精神,卻不是楊度說大話,確實可以拿歷史證明的。……幾十年前的曾國藩、羅澤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戰』的書生!黃克強(即黃興)歷盡艱難,帶一旅湖南兵,在漢陽抵擋清軍大隊人馬;蔡松坡(即蔡鍔)帶著病親領子彈不足的兩千雲南兵,和十萬袁軍打死戰,他們是何等堅韌不拔的軍人!」「我們歡迎湖南人的精神,是歡迎他們的奮鬥精神,歡迎他們奮鬥造橋的精神,歡迎他們造的橋,比王船山、曾國藩、羅澤南、黃克強、蔡松坡所造的還要雄大精美得多。」

  因此,集湖南人精神之大成的湘軍精神,在黃埔軍校出現以前,即是中國人精神中積極向上、領風氣之先精神的代表。及至黃埔軍校的成立,這種精神也隨之融入到新的革命軍隊當中去。

  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中,最為突出的有三個人物,並稱「黃埔三傑。」他們是:蔣先雲,湖南新田人;陳賡,湘鄉人;賀衷寒,嶽陽人。全部是湖南人。而黃埔軍校一至五期7399名畢業生中,湖南學員為2189人,佔到總數的近30%,再次實踐了「惟楚有材」和「無湘不成軍」的兩大歷史預言。

  對曾國藩和湘軍的矛盾評價

  因無兵可用,為鎮壓太平天國,朝廷當時任命了43個團練大臣,意圖開發利用民間力量,由此給了湘軍崛起於歷史舞臺的機會。這些團練大臣中,後來有42個或死或走,沒有一個成就一番事業,唯獨曾國藩越戰越強,最終平定太平天國並後期的捻軍。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是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其立德、立功、立言,幾為聖賢,晚清無人能比,曾國藩的精神就是湘軍精神的核心。

  李鴻章在《曾文正公神道碑》中說:「公治軍,謀定而後動,折而不撓,重如山嶽。諸將化之,雖離公遠去,皆遵守約束不變。」可見其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力和影響力。

  初期回國後離太平天國而去,後來投身曾國藩幕府中的「通今之才」容閎,在《西學東漸記》中評論說:「曾文正者,於餘有知己之感,而其識量能力,足以謀中國進化者也。」「曾文正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輩莫不奉為泰山北鬥……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可稱完全之真君子,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

  《清史稿》評價曾國藩「中興以來,一人而已。」然而,曾國藩服務於一個腐朽沒落的朝廷,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革命的邏輯下,曾國藩所代表的地主階級,又因為是漢人服務於滿人,更是成為辛亥革命時期攻擊的對象,成為漢奸第一人。

  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對曾國藩恨之入骨,出於革命目的,曾國藩成為必須打倒的政治符號。孫中山先生多次批判曾國藩和讚美太平天國。孫中山說:「鹹豐年間.大平天國起義師自廣西,東南諸省指顧而定……及漢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練湘軍、淮軍,以與太平天國相殺,前後十四年,漢人相屠殆盡、滿人復安坐以有中國、凡此皆百年事。我父老子弟耳熟能詳者也。……彼曾、胡、左、李諸人,是何心肝,必欲使其祖國既將存而復亡,使其同胞既將自由.而復為奴隸乎?」

  作為革命者的章太炎於1906年用白話寫了一首《逐滿歌》,署名「西狩」。例舉滿清殘暴統治之外,直接罵曾國藩為漢奸:「莫打鼓,莫打鑼,聽我唱這逐滿歌。……地獄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滿人逃往熱河邊,曾國藩來做漢奸。」

  章太炎

  而作為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則又在民國初年的《檢論》中評價曾國藩曰:「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章太炎的矛盾評價反應了當時不同立場下對曾國藩的不同態度。

  民國時期另外兩個著名政治領袖卻對曾國藩有極高的評價。他們的評價反映了曾國藩及其湘軍思想具有長期的歷史價值。

  蔣介石在生命中的相當長時間內研究曾國藩,並多次告誡其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人的書。曾文正家書及書札,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埔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而蔣介石是繼孫中山後對黃埔軍校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對曾國藩的評價使得曾國藩和黃埔軍校的精神具有了一種直接的聯繫。

  對黃埔軍校之精神和曾國藩的聯繫產生影響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毛澤東。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身為共產黨人的毛澤東此時代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受邀到黃埔軍校講演過,並且親自參與了黃埔軍校的籌建、招生、和政治教官工作。

  毛澤東受湖湘文化影響至深,首推王船山,而又因為楊昌濟的關係,直接受到曾國藩的影響。毛澤東在1917年8月23日開學之際寫給黎錦熙的一封長信《致黎錦熙信》,信中毛澤東對社會變革、社會之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談到了他對曾國藩以及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

  毛澤東說,「今之論人者,稱袁世凱、孫文、康有為而三。孫、袁吾不論,獨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觀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實在何處,徒為華言炫聽,並無一幹豎立、枝葉扶疏之妙。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滿乎?……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現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

  所謂大本大源,就是改造國民的思想。「懷中先生(即楊昌濟)言,日本某君以東方思想均不切於實際生活。誠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儘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也。」

  孫中山因政治革命的訴求,而關閉了對曾國藩學習的大門。蔣介石因為學識所限,對曾國藩的學習,也只僅限於其治軍之術和為人之道。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異於並高於孫中山、蔣介石者在於:他強調了曾國藩的事功來自其本源,即學問和思想。學問和思想是大本大源。有了此本源,即可動天下之心,動了天下之心,則可動天下。如果論及最終天下易手的根源,從三人對曾國藩的不同角度和深度的評價,即可以說是一種暗示也。

  惜乎孫文創辦之黃埔軍校,並沒有深刻領會以上意思。即便如此,曾國藩之置辦湘軍和孫中山、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仍然具有一種內在的精神聯繫。

  操練湘軍與開辦黃埔軍校的精神聯繫

  儘管湘軍後來解散,並且在一定意義上開創了中國近代軍閥歷史的先河,但是,湘軍因其創辦人曾國藩的個人精神追求和肩負國家振興的使命,使得湘軍成為超越一般意義上的軍閥的概念,而成為現代中國軍事精神的起始。

  湘軍的精神追求首先在於其肩負的拯救政治和文化的使命,精忠報國成為曾國藩創辦湘軍的最高道義追求。

  首先,太平天國的對中國禮儀人倫傳統文化的破壞,是不可以容忍的。曾國藩說,因為太平天國的動亂,「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他才「赫然奮怒,以衛吾道。」

  其次,曾國藩痛恨國家軍隊之腐敗,因此有必要創辦一個別開生面的軍隊。創辦湘軍之時,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然腐敗得不堪一擊。以綠營為例,王定安論說道:「遇寇發,……將與將不相習,兵與兵不相知,勝則相妒,敗不相救……徵兵日繁,迄不得一兵之用。」因此,曾國藩決定一個營兵也不要。所謂「不用營兵」,「盡募新勇,不雜一兵,不濫收一弁,掃除陳跡,特開生面 。」

  第三,這隻軍隊必須以精忠報國為職責。曾國藩說,訓練湘軍,「全憑忠義二字,不忘君,謂之忠,不失信於友,謂之義。」 把道義上的忠義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勸戒曾國荃要「專以國事為重,不帶勇則已,帶勇則死於金陵,猶不失為志士。」

  以上可見,曾國藩在創辦湘軍之時,即賦予其高遠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也是對中國傳統軍人精神的一種繼承。並且在黃埔軍校那裡可以找到其繼承性。

  黃埔軍校的精神追求可以從三個著名人物中尋找到其詮釋。

  其一是蔡鍔。的確,蔡鍔在黃埔軍校誕生之前 8 年就已英年早逝。但是,其親自編撰的《曾胡治兵語錄》經蔣介石有限增補後則成為黃埔軍校的政治軍事教材。而曾國藩和胡林翼則是湘軍最傑出的領導人。由此便有了黃埔軍校的精神和湘軍的淵源關係。

  蔡鍔之所以編《曾胡治兵語錄》,乃是其「軍人之知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不獨限之從戎者,凡全國國民皆一具有之」的「軍國民主義」愛國思想的集中體現。蔡鍔憂患中國之命運:「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因此他主張通過全民性的軍事教育,喚醒國民的尚武精神,「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

  由是,蔡鍔就任雲南新軍協統之時,受鎮統鍾麟同委託,編「精神講話」,遂摘取曾國藩、胡林翼的論兵言論,分類編輯成《曾胡治兵語錄》,每章後加評語,以闡發其軍事思想。目的在於鑄造國魂,驅逐列強。1917 年此書由上海振武書局刊行。梁啓超為之作序。

  梁啓超在序言中論及蔡鍔之愛國救國之偉大精神:「松坡自謂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今松坡得所歸矣,而救國志願,曾未達其萬一。……惟恃此耿耿精神,常留存於吾國民隱微之間,可以使曾、胡復生,使松坡不死,以解除日後之千災百難,超苦海而入坦途。而此語錄十餘章,實揭吾國民之偉大精神以昭茲來許者也。」

  其二是蔣介石。對黃埔軍校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蔣介石本人就一直鍾情於湘軍領袖們的治兵思想。1924 年蔣介石將蔡鍔的《曾胡治兵語錄》書作為黃埔軍校教材,並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出版。

  蔣介石強調「餘讀曾、胡諸集既畢,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為後世圭臬者成為一書以饗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國戰史於將來,不意松坡先得吾心,纂集此治兵語錄一書」,「曾、胡、左氏之言,皆經世閱歷之言,且皆餘所欲言而未能言者也。其意切,其言簡,不惟治兵者之至寶,實為治心治國者之良規。願本校同志人各一編,則將來治軍治國均有所本矣!。」蔣介石所增補的「治心」一章,雖不是直接談軍事,但是曾氏認為那種「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

  強調「以志帥氣」、「以靜制動」等等從修心養性出發治理軍隊的思想對蔣介石因而也是對黃埔軍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24年12月14日,蔣介石還下令印發《愛民歌》,而《愛民歌》是曾國藩在鹹豐八年為嚴肅軍紀所做。蔣介石稍加修改即為黃埔軍校傳頌之紀律教條。

  1925年元月2日,蔣介石又「手抄曾文正嘉言錄及整理精神教育錄」,以作教育材料。9月6日,蔣介石在黃埔二期畢業講話中說「軍人最要緊的是精神,現在你們將要出去教人了,最要緊的幾種書籍,如《增補曾、胡治兵語錄》,本校《日課問答》《革命軍刑事條例》《新兵精神教育問答》等書,都時時要看。」

  從《曾胡治兵語錄》成為黃埔軍校的教材這一現象中,可以看出湘軍的精神對黃埔軍校的影響。「塑造國魂」和「治心」是其中最重要的精神遺產。

  其三是孫中山。對黃埔軍校的精神產生最奠基性影響的非孫中山莫屬了。

  黃埔軍校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挽救中國於危亡。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以軍校總理身份親自主持開學典禮,在長達7000字的演說中,孫中山強調最多的是救國救民。他說開辦軍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革命軍是救國救民的軍人」,擔負「救國救民的責任。」

  學員們也是奔著救國救民而來。如陳希孔(黃埔五期)在軍校入學筆試中,政治題目是:「什麼是三民主義?」他回憶說「五省聯軍根本不搞什麼政治學習,所以我不懂得三民主義是什麼意思。但我也作了答案,在試卷上寫了這樣一句語:『我不管三民主義、四民主義,只知道救國救民』。」

  可以說,在新的革命軍隊出現以前,中國近代具有相似的以救國為己任的軍事力量只有湘軍和黃埔軍校。在制度層面,二者是相互為敵的立場,但是,在軍事精神追求上而言,二者具有相通性。

  厲兵秣馬:湘軍和黃埔軍校的治軍精神

  確立了最高精神目標追求之後,就是如何實現這一理想主義的目標了。在這方面,更能看出湘軍和黃埔軍校在嚴格治軍方面的相似性。

  如何治軍?除了上述在招募時嚴格選用兵勇、不用營兵以外,第一是對將才的嚴格選用。而且這些標準都是來自曾國藩個人對道德上的要求和戰爭的特殊需求。曾國藩下定了效命疆場的決心伊始,在長沙的《與州縣公正紳耆書》 中就發表就職宣言:「國藩奉命以來,日夜悚惕。自度才能淺薄,不足謀事,唯有『不要錢,不怕死』六字時時自矢,以質鬼神,以對君父,即以藉以號召吾鄉之豪傑。」 郭嵩燾感嘆:「曾公意求有益於天下大局,其視此身如鴻毛,不自今日始也。」曾國藩以其慷慨赴死之精神自勉,也以此要求將才。

  因為將才難得,所以更是要提出明確的選材標準。初創湘軍時曾國藩曾提出四條:「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隨著戎馬生涯的豐富,根據不同時勢的要求,曾國藩在將才的選用也上不斷調整,但是,能力上能戰,道義上忠義,是始終不放棄的兩個要求。家書中多次談及此話題。

  第二,培養士氣是帶兵的要訣。他說:「軍事最貴氣旺,必須有好勝之心,有凌人之氣,酷羨英雄不朽之名,兼慕號令風雷之象,而後興高眾附,有進無退。」「師論兵事,主勝負不在形而在氣。」

  第三,部隊之間的團結是制勝的關鍵。所謂「湘軍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顧;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

  第四,必須嚴格治軍,以嚴格的紀律和管束打造一隻具有堅強戰鬥力的軍隊。為此,曾國藩編制各種歌謠和營規,計有《保守平安歌》《水師得勝歌》《陸軍得勝歌》《愛民歌》《解散歌》《營規》等等。

  曾國藩認為,治軍不能寬,不能講小仁小義。「小仁者,大仁之賊……寬縱不可以治軍。」他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營規,規定「規矩要肅靜,有禮有法有號令。……奸淫擄掠定要斬,巡更傳令都要查。」

  作於鹹豐八年在江西南昌建立大營時的《愛民歌》,是曾國藩以儒學大師從戎之後,經世致用的典型寫照。也可以說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軍隊政治紀律思想工作的先河。

  《愛民歌》直接把湘軍和黃埔軍校聯繫在一起了。1924 年底蔣介石所印發《愛民歌》基本上照搬曾國藩原文。只是就筆者所知的資料,「出來當兵也是人」以下最後幾段似沒有收錄進去。

  下面再看黃埔軍校的治軍精神。第一,先看招生要求。

  軍校目的是培養國民革命的軍隊幹部,因此,其學歷要求在當時跟上大學要求一樣,是中學畢業。而身體體質和思想、性格方面的要求更比大學招生要嚴格。

  據零散校史反映,各期招生要求稍有不同,由於最早的招生簡章尚未發現,現舉一九二五年《黃埔軍官學校之調查》所載的招生簡章為例。

  投考者之資格如下:

  1、年齡:十八歲以上,二十五歲以內。

  2、學歷:舊制中學畢業及與中學相當程度之學校畢業。

  3、身體:營養狀態良好,強健耐勞,無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4、思想:中國國民黨黨員,能了解國民革命速須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黨主義之可能性,無牴觸本黨主義之思想,有本黨黨員之介紹者。

  黃埔軍校以其鮮明的救國主張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召喚全國有志青年。據張治中(保定軍校 3 期步科,曾任黃埔軍校入伍生總隊長、教育長)回憶:當時全國的青年有一個口號 , 就是「到黃埔去!」

  第二,推行不怕死、愛民、不貪財的入學教育和價值觀的教育。

  黃埔軍校在校門兩側有一幅醒目的對聯為世人所熟知,上聯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下聯是「升官發財另尋別路」,橫批是「革命者來。」當時,黃埔軍校師生都熟知這樣一句口號:「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除了「愛國家」和「革命者來」口號外,其餘幾個口號直接是曾國藩湘軍用過的口號,這不是巧合。

  第三,強調親愛精誠的黃埔校訓精神。湘軍的得勝靠的是各部隊之團結互助,靠的是對曾國藩之忠誠。黃埔軍校之成功,靠的也是親愛精誠的革命的團結精神,所不同者,是其早期忠誠之對象為三民主義之救國理念。後期為蔣介石之國民黨服務,有所變化。

  對於親愛精誠,蔣介石說「使其知革命之學之大,革命之理之精,尚不外乎吾『親愛精誠』之校訓。不親則離,不愛則妒,不精則雜,而不誠且無以致親,致愛,與精也。誠則明,誠則強,誠則金石且為之開,而況於人乎;於同志乎?吾同志其勉旃!」

  第四,制定並執行嚴格的軍事紀律。從嚴治軍,這和曾國藩治湘軍亦類似。其嚴格程度令人震驚。

  黃埔有五種軍法。計有:《革命軍連坐法》(此舉如同曾國藩開創的「就地正法」一樣嚴格)、《革命軍刑事條例》、《革命軍懲罰條例》、《審判條例》和《陸軍監獄規則》。

  黃埔軍校培養學員「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職業軍人精神。如孫中山所說「敬愛、剛強、沉毅、誠信、勤勞、團結、服從、清高、以及遵守命令,盡忠職務,保持名譽,大為軍人之基本。」

  以上可見,雖然黃埔軍校是新式革命軍隊,但是,在從嚴治軍上仍然吸取了舊式軍隊湘軍的許多治軍思想。並且因為其領導人對湘軍的情有獨鍾,而使得二者存在直接的精神聯繫。

  湘軍之積極貢獻

  湘軍雖為舊式軍隊,維護的是舊式王朝體制,但是,湘軍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面,直接為中國做出了歷史性的積極貢獻:是湘軍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先河即洋務運動。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意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堅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齊不出」,由此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

  他率先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現代軍事工廠(安慶軍械所)。並支持李鴻章創辦了江南機器製造局,並且在此基礎上開設翻譯館,培養了優秀現代人才、引進了現代科學技術,為此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曾國藩支持丁日昌和左宗棠創辦中國第一個海軍學校和第一隻海軍力量(福州船政局)。曾國藩在臨死之前還採納容閎的建議,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直接推動了中國的開放進程。

  而黃埔軍校則在中國現代革命中成為革命的中心力量,在抗日戰爭抵禦外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統計稱,僅在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四年,自 1929 年至 1933 年從黃埔軍校及各分校畢業的大約二萬五千名軍官中,就有一萬名戰死。黃埔軍校並且也為新中國的誕生準備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和政治人才,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湘軍的軍閥化與黃埔系之生成

  湘軍和黃埔軍校在後期的命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向派系化發展,其初期的精神由是發生蛻變。

  湘軍之瓦解,首先是源於曾國藩個人對其地位的擔憂。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湘軍總數達到 30 萬人(黃埔軍校在大陸的 23 期包括分校和培訓班在內總共續培養了約 23 萬學員,一說 32 萬學員)。且其中人才濟濟,而曾國藩本人也以文官身份得封一等勇毅侯(武侯),力量和地位均達到可以反滿為漢的程度。如此地位,對於一生崇尚「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曾國藩而言,實在是「如履薄冰。」其本人就有裁撤湘軍的打算,以此保身家性命。

  其次是來自朝廷的警惕和不信任。朝廷主要通過對於曾國藩的嫡系、九弟曾國荃的監視來提醒曾國藩。曾國藩乃做出了停解部分釐金,裁撤湘軍,並為曾國荃陳請開缺回籍的決定。

  最後,當然最重要的,是曾國藩對於湘軍使命的完成已經有所認識。湘軍本身是為鎮壓起義、勤王而組建的臨時武裝力量。事畢當撤。就曾國藩在 14 年歷史當中逐漸發現中國現代化是時代之召喚而言,他也意識到湘軍不可能成為履行中國洋務運動的最終決定力量。於是,他裁撤了成為他和朝廷負擔的湘軍,卻留下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包括李鴻章在內的 1000 多洋務領袖均出自曾國藩之推薦)。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曾國藩發掘了李鴻章。初,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做事,深得曾國藩賞識。1861 年,長江下遊的太平軍向上海壓縮,上海的商人官紳願每月出 60 萬兩銀餉以求曾國藩湘軍的保護。曾國藩派部分湘軍給李鴻章,李鴻章回安徽於 1862 年 3 月,組建了 11 個營的淮軍。湘軍裁撤後,淮軍成為中國繼湘軍之後一隻戰鬥力極強的準現代化軍隊。正是李鴻章後來崛起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全國性官僚,他的淮軍將領們紛紛得到升遷。淮軍之吳長慶帶袁世凱入朝鮮,給了袁世凱出頭之機。而袁世凱回國後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此後,成為中國現代軍閥的鼻祖。這段因果聯繫,使人不得不感慨曾國藩及湘軍的命運。換句話說,湘軍之最後的影響和中國近代軍閥雄起之歷史有必然的聯繫。

  黃埔系之「親愛精誠」的變化

  黃埔軍校是一隻革命軍隊,而不僅僅是軍校,其本質是救國救民的。但是,其命運有類似湘軍的地方。軍校在大陸總共辦了 23 期。然而,黃埔軍校之親愛精誠的校訓因為蔣介石及國民黨在叛變革命後的舉措,而發生了扭曲。這就是所謂「黃埔系」的問題。

  黃埔系的誕生,是蔣介石在 1924 至 1947 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把相當一批革命的武裝力量逐漸培養成為效忠其個人和國民黨的武裝力量的過程。

  黃埔系之組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黃埔軍校組建之初,蔣介石從他畢業的學校保定軍校以及其他各地陸軍講武堂、甚至日本士官學校等地挑選來的教員。二是由他們訓練的黃埔學生,主要是黃埔前七期的學生。以「四一二」政變前後為標誌,蔣介石利用擴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為第一集團軍的時機,通過發動上海的大屠殺,而樹立了他個人對革命軍的絕對領導。在此後的平定軍閥和「圍剿」紅軍中,黃埔系都是主力。

  此後,蔣介石利用抗戰的有利時機,全面提拔黃埔系幹部。師級以上軍政領導人,大部分來自黃埔系。黃埔系自此成為真正的國民黨軍隊,而非國家的軍隊,並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成為蔣介石的主要力量。

  蔣介石培養黃埔系是對黃埔精神的扭曲,也是對其本人倡導的「親愛精誠」的褻瀆。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交戰雙方高級將領中相當一部分是黃埔學員或教員,這不能不說是命運的捉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巖之有理。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譚伯牛十年後再修訂《湘軍崛起》 分享湘軍崛起的故事
    8月11日下午,知名近代史學者譚伯牛攜作品《湘軍崛起》做客長沙噹噹梅溪書院,與長沙的讀者現場分享湘軍崛起的故事。譚伯牛《湘軍崛起》近日由嶽麓書社全新修訂再版。紅網時刻8月12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但佳)「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8月11日下午,知名近代史學者譚伯牛攜作品《湘軍崛起》做客長沙噹噹梅溪書院,與長沙的讀者現場分享湘軍崛起的故事,帶領讀者感受湘軍對湖南的重要意義。《湘軍崛起》是歷史故事高手譚伯牛繼《戰天京》後又一暢銷力作,千軍萬馬來追牛,無數粉絲追看的湘軍故事。
  • 《湘軍崛起》講述湘軍創業史
    湖南日報8月12日訊(記者 易禹琳)晚清亂世,一群湖南人趁勢而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成就「同光中興」,這就是湘軍崛起的故事。很多人知道「湘軍」,卻並不深入了解湘軍。11日下午,新書《湘軍崛起》(嶽麓書社出版)在長沙梅溪書院首發,作者、近代史學者譚伯牛就「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與讀者暢談對話。
  • 專訪譚伯牛:湘軍的崛起,就是湖南的崛起
    而熱衷於史實研究的背後,源於他想對曾國藩、胡林翼之輩的湘軍形象一探究竟,以及了解生活在湖南這片土地之上的人所擁有的集體個性。 作為湖湘文化的燦爛一頁,湘軍見證湖南走向政文通達的時代年輪,也是湖南開始在近代中國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歷史縮影。 「從此湘軍的崛起,就是湖南的崛起。」譚伯牛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 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譚伯牛攜新書講述湘軍創業史
    新湖南客戶端8月12日訊(記者 李婷婷 實習生 瞿晨燁 通訊員 但佳)8月11日下午,知名近代史學者譚伯牛攜作品《湘軍崛起》做客長沙噹噹梅溪書院,就「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這一主題,與長沙的讀者分享湘軍崛起的故事,帶領大家感受湘軍對湖南的重要意義。
  • 譚伯牛與讀者分享湘軍崛起故事
    紅網時刻8月12日訊(通訊員 但佳 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8月11日下午,知名近代史學者譚伯牛攜作品《湘軍崛起》做客長沙噹噹梅溪書院,與長沙的讀者現場分享湘軍崛起的故事,帶領讀者感受湘軍對湖南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逐字來看這個主題,譚伯牛說這是個病句,「因為它違反了一些邏輯」。
  • 「湖韻湘風」專訪譚伯牛:湘軍的崛起,就是湖南的崛起
    而熱衷於史實研究的背後,源於他想對曾國藩、胡林翼之輩的湘軍形象一探究竟,以及了解生活在湖南這片土地之上的人所擁有的集體個性。作為湖湘文化的燦爛一頁,湘軍見證湖南走向政文通達的時代年輪,也是湖南開始在近代中國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歷史縮影。「從此湘軍的崛起,就是湖南的崛起。」譚伯牛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 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詩人,卻是黃埔軍校出身
    說起黃埔軍校,它是近代中國最為著名的一所軍事院校,在大陸一共開辦23期,為中國近代軍隊系統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國共兩黨很多高級將領均是黃埔出身,尤其是北伐戰爭開始前的六期黃埔學員中可謂名將輩出。【註:賀衷寒初為共產黨,後轉投國民黨】 升官發財勿進此門,貪生怕死勿入斯校不過,你可不要以為黃埔軍校畢業生畢業後都進入軍界
  • 北伐軍共有8個軍,其中有3個軍的軍長是湘軍將領擔任,他們都是誰
    ——雨果了解歷史朋友都知道,蔣介石統領的北伐軍共有8個軍,它們分別為第一軍是何應欽任軍長,第三軍是朱培德任軍長,第四軍是李濟深任軍長,第五軍是李福林任軍長,第七軍是李宗仁任軍長,以上這五個軍的軍長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又些人是老蔣的嫡系,又些是地方軍閥。而剩下的第二軍,第六軍,第八軍,這3個軍的軍長都是來自湘軍將領擔任。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三位都是誰?
  • 無湘不成軍和無川不成軍,川軍和湘軍到底哪個更強悍?
    01《紅塵拜軍魂》系列第15篇近代中國軍隊有兩句俗話,一個叫無湘不成軍,而一個叫無川不成軍,分別說的是湘軍和川軍在中國軍隊中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其實這兩句話都不能算錯,只不過體現的卻是不同的維度——簡單來說,湘軍之強在於彪悍和戰鬥力,而川軍之強則在於頑強和堅韌。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聊聊,這兩支軍隊或者說這兩個省在中國近代史上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為之付出的慘烈代價。
  • 橫掃半個中國的湘軍,後來都去哪了?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一定知道湘軍。這隻由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曾經橫掃大半個中國,打敗了太平天國。但是,太平天國滅亡後,這隻湘軍在中國歷史上提及的人越來越少了。那麼,這隻湘軍隊伍去哪了?(曾國藩)湘軍,和曾國藩是分不開的。湘軍成就了曾國藩,但是曾國藩也讓湘軍文明於中國。
  • 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為什麼後面17期卻人才凋零
    在近代軍史上,黃埔軍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參與了近代所有大規模的戰役,成為近代軍史上的寵兒。
  • 像黃埔軍校第一人蔣先雲那樣,英年早逝在沙場的一期生有哪幾位?
    埔軍校第一人蔣先雲是指黃埔軍校一期生中他名列第一。黃埔軍校一期生都是視死如歸,願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青年,也是日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骨幹基礎力量。在國民革命軍的創立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說到黃埔軍校不得不說這是首度國共合作的產物。
  • 抗戰中,湘軍為什麼不如川軍,其最高統帥是誰?
    近代以來,湘軍以英勇驍戰而威震天下。但是,在抗戰時期,曾經名聞天下的湘軍表現遠比不上川軍、滇軍,甚至有些默默無聞了。 這是為什麼呢? 湘軍衰落的背後,有著十分深刻的歷史、人事因素。
  • 《湘軍兵志》|湘軍的戰鬥力從何而來?
    曾國藩用自己的辦法加以訓練,這就構成了湘軍的第一代班底。半年之後,太平軍進攻南昌,守南昌的正是前面說過的江忠源,他請曾國藩幫忙,曾國藩就派羅澤南帶兵去支援,這時他的兵力已經增加到三千人。不過,南昌一戰,兩位將領戰死,可謂出師不利。奇怪的是,曾國藩聽了之後反而很高興。為什麼呢?
  • 湘軍名將李覺的一生
    說到與紅軍戰鬥過的國民黨將軍不少,湘軍對於圍追中央紅軍更是不遺餘力,這其間表現尤其惡劣的便是湘軍總領、軍閥何鍵、總指揮劉建緒以及下屬的四個師長章亮基、李覺、陶光、陳光中,今天我們說說這個李覺將軍。本身是雲南人,可卻成了湘軍中的一員,保定軍校畢業。李覺是湖南軍閥唐生智的老部下,深得其賞識,是個能打硬仗、巧仗的主。同時又攀上了時任湖南省主席何健,成了其乘龍快婿,而且是長婿。據說何健大老婆生三女,長女何玫,外中內秀。何健嫁女時,男的騎馬,女的坐「生花轎」,另外,男家送了很多聘禮,女家打發了很多嫁妝,在省城長沙,轟動一時。
  • 對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個省:浙江第三、廣東第二,第一無人質疑
    民國建立後,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孫中山先生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廣州建立了黃埔軍校,以黃埔生和粵軍為班底建立了北伐軍除了黃埔軍校以外,孫中山還在廣州建立了「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這一文一武的配置,基本體現了孫中山的建國思路。
  • 湘鄉「電力湘軍」闖世界
    到上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改制,許多像劉福生一樣積累了「第一桶金」的致富帶頭人,開始拉隊伍,辦企業,闖市場。此後,他們借著全國電網建設的「東風」,每年有數萬湘鄉人在各地從事電力安裝。    湘鄉人的特點是「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他們親帶親、鄰帶鄰、村帶村,以施工「遊擊隊」形式乾電力安裝,靠著敢闖的精神,業務越接越多。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湘軍之父」羅澤南
    羅澤南(1808—1856)01說到湘軍,其實「湘」一開始指的並非湖南,而是湘鄉。此「湘鄉」也不是曾國藩的湘鄉,而是羅澤南的湘鄉。羅家世代耕讀,卻無一人仕達,其祖父羅拱詩也沒讀過什麼書,「生平深以不學為憾」,清苦自勵,勤勞重教,對澤南影響最大。有人建議他說,讀聖賢書沒多大用,還不如讓你孫子學門手藝傍身,將來也有個吃飯的門路,老羅嚴辭拒絕:「吾不能以田地貽子孫,獨不能以書貽之乎!」澤南長大後,深刻體會到祖父的良苦用心,感慨道:「先大父之所以貽我後人者至矣。勤儉自持,樂善不倦,以生平未學之故,欲竟其志於後嗣,不以困苦易其心。」
  • 曾國藩為什麼要解散湘軍?
    1864年6月,湘軍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國滅亡, 1864年7月,曾國藩下令,將12萬湘軍全行解散。 其一:缺錢 缺錢是曾國藩解散湘軍最直接的原因,為了保證戰鬥力,湘軍的人均軍餉是八旗兵的三倍,每年的軍費高達700萬兩白銀,而且這筆巨款朝廷是一分沒給,數年下來,南方幾省已經不堪重負,曾國藩不得不一次次拆東牆補西牆,但拖欠餉銀的事情還是屢屢出現,太平天國滅亡,湘軍內部也已是危機四伏,如不就地解散,出現譁變也許只是時間的問題。
  • 韓策︱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
    ——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由歷史系助理教授韓策主講,李隆國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張劍教授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張曉川副教授評議。韓策首先介紹了鹹豐時期「疆吏與軍機的互動」這一問題的提出過程和旨趣所在。湘軍之崛起有很複雜的因素,相對來說,清廷高層的運籌帷幄以及湘系領袖和朝廷高層的互動情形,目前還顯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