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吳忠市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區域性商貿城市。吳忠市下轄利通區、紅寺堡區、鹽池縣、同心縣、青銅峽市。境內路網密集、交通便利,4條鐵路、5條高速公路縱貫市域,吳忠至中衛城際鐵路、銀西高鐵吳忠樞紐站正在建設,距銀川河東機場40公裡;境內哈巴湖、羅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黃河大峽谷、庫區鳥島,以及中華黃河壇、黃河樓等景點獨具特色。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國家4A級景區。位於青銅峽市青銅峽鎮,距吳忠市區20公裡,為石灰巖和砂頁巖構成的黃河峽穀類風景區。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長10多公裡,寬50—100米,兩側的崖壁高30米以上,具有典型粗獷雄渾的北方黃河特色,被譽為「黃河中上遊第一峽谷」。
青銅峽黃河鐵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第一座黃河大橋,於1959年7月建成通車,橋長292.3米,橋面寬4.5米,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是我國有代表性的近現代工業遺產之一。
青銅峽水利樞紐是全國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閘墩式水電站。站在大壩之上,讓你感受黃河母親的澎湃之身。
一百零八塔,位於寧夏吳忠青銅峽市,是始建於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是中國現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齊的喇嘛塔群之一;總面積6980平方米。一百零八塔,塔群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共分十二階梯式平臺,由下而上逐層增高,分布自上而下呈1、3、3、5、5、7、9、11、13、15、17、19奇數排列的奇數排列成十二行,總計一百零八座,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數而得名。
寧夏大禹文化園位於吳忠市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景區東岸4.5公裡處,108塔的黃河對面,總建築面積13190平方米,整體建築風格為仿漢代建築,在園區軸線上建有碼頭、廣場、牌樓、入口大門、鐘樓、鼓樓、明堂、大殿;「兩翼」建有河圖洛書、九州苑、大禹雕像。項目整體建築高度由西向東逐級增高,高差31.05米,形成錯落有序的布局。整體建築以象徵華夏黃河的黃色,以及橙、綠等色彩為主色,材質則採用木、石、青銅、漢簡等。整體設計格調古樸典雅,大氣磅礴,集禮儀性、資料性為一體,從而使整個文化園空間寬廣,令人耳目一新。大禹文化園設計為國內首創,實現了「以廟傳神、通史鑑今、資物育人」的展陳理念,全方位立體化展現大禹所蘊含的深厚文明與內在精神,成功打造成為黃河金岸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聖地。
寧夏青銅峽一帶流傳著一首民謠說:「禹練十年功,鑄斧開青銅。金牛鎮峽口,斬龍保年豐。」
相傳很古很古的時候,寧夏被大水淹沒,大禹來到青銅峽一帶帶領眾人治水,大水退去,山北面成為陸地,而山南面卻因為峻岭東西相阻隔使得積水不能流去。大禹帶領眾人開鑿的山溝,白天開鑿出一條溝,到了夜裡就合攏了。這時,有人對大禹說:山下深潭裡有一條蛟龍,它會妖法能作怪,不要再開山了。大禹淡淡一笑,不以為然,繼續開山。有一天,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怒濤洶湧的洪水狂吼翻滾,眾人慌亂閉門不出,大禹卻衝出房門,跑上高崖,心中發誓:我一定要制服可惡的洪水!這時忽見雲端出現一位騎著黃牛的老者,俯首含笑說:「你們同心協力,鑄造出一把青銅巨斧,就能劈山斬蛟龍!」大禹急問:「如何鑄造?」老者說:「取來五嶽(註:華山、泰山、衡山、嵩山、恆山)頂峰寶石,煉三千六百五十日就可得到。」並把坐騎黃牛送給大禹。大禹親赴五嶽取寶石,黃牛馱著寶石騰空而歸。眾人建成熔爐,大禹取回寶石,黃牛運送煤炭,到了該練成的日期,只聽一聲巨響,熔爐炸開,青銅巨斧騰空而起,在空中旋轉著放射光芒。黃牛大叫一聲,衝入深潭中與惡龍搏鬥,這時候風浪大作,黃牛將惡龍引出水面,青銅巨斧從空中將巨龍斬為兩段。山腰隨之開裂出一道峽口,洪水順口而下,這裡現出了陸地,人們開始在這裡耕種生活。
人們為了感念大禹和黃牛的恩情,在青銅峽北山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並叫那山為牛頭山。又鑄成兩頭鐵牛,一頭供奉於牛頭山的金牛寺中,在金牛寺旁的泉口上修了一座金牛池,據說,當日黃牛在此飲水;另一頭鐵牛沉於水底,用來鎮壓河底,防止洪水泛濫。至今還有「金牛鎮河底,蛟龍難翻身」的傳說。因為峽口是用青銅巨斧所開,所以這裡起名叫「青銅峽」。
黃河壇旅遊區與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共同形成的國家4A級景區。是黃河金岸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吳忠青銅峽市,「天下黃河富寧夏」,為了表達寧夏人民熱愛黃河、敬畏黃河、感恩黃河的偉大情懷而建。黃河壇於2010年5月開工建設,2011年4月底建成。黃河壇長999米,寬200米,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背靠賀蘭山山脈,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萬裡黃河臂彎,右依青銅峽峽口。站在黃河壇向下望去,黃河及灘地正好成一個太極陰陽八卦圖。
黃河樓國家4A級景區。黃河樓內設黃河中國歷史文化展覽館、黃河寧夏歷史文化展覽館、黃河印象展覽館、黃河文化演藝廳等。黃河樓主要由主樓和角樓、牌樓、12生肖圖騰柱、鎮河鐵牛等附屬建築和雕塑組成,總建築面積22115平方米。黃河樓工程設計風格為仿明清塔樓式古建築,頂部造型為地方風格的重簷十字屋脊,屋面為金黃色琉璃瓦,主體建築為混凝土框剪結構。黃河樓的建築標高為108米,其中:黃河樓龜形山高19米,底部城臺兩層高16.2米,主樓高72.8米,樓體由地下部分、城臺部分和樓閣部分三部分組成,主樓地上為九層(包括兩層夾層),地下為二層。
董府,位於小壩東南28公裡的峽口鎮任橋村,是清光緒年間的光祿大夫(正一品)、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宅第,故稱「宮保府」。此府動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用銀數十萬兩,用工二三百萬個,耗糧五百萬斤。其內寨、外寨共佔地3000畝。建築材料精心選用,匯集川、陝等地的能工巧匠進行建造,為我國傳統磚木鬥拱結構,運用彩、繪、雕、刻、塑等手法,又以匾、題、畫點綴裝飾。府形為堡寨,坐西向東,規模宏大,格調講究,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是較具代表性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築群,也是寧夏現存最大的堡寨,已被列為寧夏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首山,位於寧夏青銅峽市南20千米處的黃河東岸。因其主峰小西天(文華峰)和大西天(武英峰)南北聳峙,宛若牛首得名。東寺廟群,廟宇分布在山崖和幽谷之中,以金寶塔寺為中心從東向西,有保安寺、捨身崖、睡佛洞等19座廟宇;西寺廟群,枕山面河,依山勢而建,以萬佛閣、淨土寺、觀音殿等26座廟宇組成。每年農曆3月15廟會,大小廟宇,香菸繚繞,眾僧雲集,遊人香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前來進香觀景的人多達十萬,登山觀河,乃是「大河陶陶鎖青銅,曲徑雲崖紫竹林」。
羅山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底蘊極為豐富,為寧夏三座名山之一,素有「瀚海明珠」之美譽。西王母揮土化山、雲遊比丘玄震開山建寺,攜二虎化仙而去等諸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圍繞羅山而展開。如今,羅山因其山勢挺拔,峰巒疊嶂,蒼翠如染及涵養周邊水源,福佑當地百姓的功績,被周邊群眾親切地譽為 「母親山」。
雲青寺位於羅山東麓,選址絕佳。整個羅山東麓,遠看酷似一尊面東而座的巨佛,而雲青寺正好在巨佛的中心(山腰間),這種佛心懷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絕妙境界,從而使人們不難理解明慶王朱木旃為何要將整個慶王府及祖輩墳墓策擇於此地的良苦用心。更令人叫絕的是,在巨佛的兩腿正襠處,至今還淙淙流淌著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每逢廟會,寺裡香菸雲繞,鐘聲長鳴。宋代之前,雲遊比丘玄震雲遊四方,到羅山後見山間蒼松擁翠、芳草蔥蘢、幽深雅靜,為明心悟道的絕佳寶地,於是闢荊斬棘,夜眠雪霜,建成「西方三聖」殿,創立了寧夏佛教流派淨宗的一片道場聖地。之後,在長達1115年的漫長歲月中,羅山上百鳥和鳴,雲青寺的鐘聲和香火千年不息,十幾代弟子燈燈相續,維護道場,使羅山的靈氣、仙氣、活氣常在,成為塞上禪林,千年古剎。如今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吸引著數以萬計、來自內蒙、甘肅、陝西的漢、滿、蒙、回群眾上山觀景,他們或遊山賞景,或拜佛問道,或駐足停步,或嬉戲交談……
紅寺堡,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羅山腳下,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集中開發區。這裡是寧夏中部乾旱帶的核心區,卻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非凡勇氣,揚黃河水直上300米,澆灌了萬畝沃野。巍巍羅山,鍛造了紅寺堡的精魂;滔滔黃河,賦予了紅寺堡的靈氣。登高遠望,一處處揚黃工程的明渠猶如巨龍的身體蜿蜒盤踞在大漠戈壁之上,而三級揚水泵站猶如巨龍的頭顱,不停地汲取黃河之水,並源源不斷地滋潤著紅寺堡大地,從此這裡春暖花開。
紅寺堡區攬天時地利人氣:處葡萄黃金地帶界域,沐夏秋久晴光強日照,擁晝夜懸殊溫差氣候,富全年無霜期長條件,無化工企業汙染環境,乘生態移民開發東風。八年磕磕絆絆創業路,十萬整整齊齊葡萄園,十七紅紅火火紅酒廠,十家地地道道明星酒莊,共榮一名-----中國葡萄酒第一鎮。漫步一碧萬頃的生態觀光園,凝視一串串沉甸甸的紫珍珠,每個遊客都會有一種收穫的喜悅,回歸自然的恬靜。步入酒莊,典雅瑰麗的西方建築風格,令你有境內出國之享受;濃香撲鼻的紅酒醇香味,讓你流連忘返,品半口,頃刻間味入肺腑,沁人心脾。
作為全自治區唯一一個分步式風電示範區,走近紅寺堡,遙遙相望就會看到綿延的山頂上豎立著近百颱風力發電機,宛似一個個碩大的風車,雪白的塔杆支撐著三片流線型的葉片,十分美麗,成為了紅寺堡區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巨型風車的腳下,卻是藍瑩瑩的一片,那是矽片光伏陣列發電機組,風走日出,葉輪轉動,矽片遷躍,就會產生電能,成為紅寺堡新型清潔能源的主力軍。在風和日麗的日子,綿延起伏的山巒,巨大的葉片隨風舞動,一幅「風車王國」景象。而無數的矽板陣列閃爍著溫潤的藍光,讓遊客們感受低碳經濟、綠色能源之美。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區,搬遷移民20多萬。移民舊址是見證黨的扶貧移民政策、和諧社會建設成果和移民生活變遷的真實寫照。寧夏同心縣原新莊集鄉整體搬遷後,在羅山腳下60平方公裡內,遺留下來的廢棄院落近7000座。這裡既保存有古老的城址,也有近代農民居住的土坯房和窯洞。整個村莊背山面川,被灌木包圍,很難尋覓,搬遷後的新村與舊址一溝之隔,相互映襯、盡收眼底的反差一覽無餘,在寧夏絕無僅有,是一筆儲存發展記憶、見證滄桑巨變的移民文化財富。紅寺堡移民舊址作為一道獨特的歷史景觀,蘊藏著極大的原始村莊古文化內在元素和「荒涼」賣點,是寧夏開發旅遊和拍攝影視作品極為難得的人文景區。
整個寧夏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建設和民族遷徙史。到寧夏,寧夏移民博物館值得一觀。遠看寧夏移民博物館,這座黃白相間的大型建築在晴空下顯得分外厚重。走進寧夏移民博物館,仿佛曆史的厚重之門被徐徐打開。外來人口的遷入和民族的遷徙為寧夏帶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也成就了今日寧夏五方雜處的多元文化結構。
紫光湖位於紅寺堡區城北,是鑲嵌在紅寺堡大地上的一顆生態明珠。藍天白雲之下,碧綠清澈的湖水,遊曳嬉耍的水鳥,編制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畫卷。登上山頂,紅寺堡平原一覽無餘。遠處若隱若現氣勢雄渾的揚黃泵站、氣勢磅礴的風車、雄偉壯觀的光伏電站盡收眼底。極目所及之處,羅山腳下移民新城風平沙靜、林網漫布,萬畝葡萄園綠意蔥濃,讓人不由得感嘆黨的扶貧政策的偉大和紅寺堡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創業精神。
清雲湖者,落於紅寺堡小城西北也。予觀夫園之盛,盡在清雲一湖。其形以紅寺堡區地圖仿之,引黃河水蓄而湖。周以漢白玉雕欄圍焉,古樸而美觀,多以梅蘭竹菊圖刻其上;觀湖臺之欄多雕紅寺堡之物,有葡萄、馬鈴薯、枸杞、玉米、蘋果、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圖,高雅而別致。春夏之際,湖水平岸,碧水清清,紅日當空,則湖似明鏡,藍天白雲盡映其中,綠益濃。蹲其身於小榆樹、小四季紅叢中,細審黃葉圓圓白花點點;立於樹側攝桃之媚態,嘆梅之頹姿,品梨之新綻;徜徉通幽曲徑,悟奇石之畫意;扶欄而望,萬千小魚遊水面,如遊天際,引人遐想。夜色才降,數行街燈倒映湖中,湖面波光粼粼;又映小丘之危亭於水中,如蓬萊仙境也。
紅寺堡城南弘佛寺,臨清水河幹,肇於隋唐,名曰「紅寺」,明時所築「紅寺堡」因之得名。夫極盛之際,廟宇甚眾,七十有零。千年歷史多變遷,勁風急雨摧古蹟;今逢盛世水上山,改天換地綠江南;古寺重煥史冊顏,更名「弘佛」落城南。古寺千年滄桑,興衰多變,匯聚「佛之光、道之妙、俠之劍、匪之喋」的雄豪歷史。遠覽古寺、富麗堂皇、鍾靈毓秀、燦若明星。寺院之南,毗鄰洪溝,谷勢鬥折蛇行。隱三小丘,周有泉出,四時不竭。榆楊成株,塘畔芳草野花,美景如畫。山更有奇,名之山,低於原,雲氣籠罩,隱而不露,獨顯崢嶸。山有一穴,大若鬥室,「藥王洞」也。東南有橫跨洪溝之渡槽,其柱彩虹三道,氣勢雄極。日薄西山,餘暉耀槽,新月當空,恍若仙境也。
鹽池哈巴湖旅遊區國家4A級景區,位於鹽池縣中北部,屬鹽(同)香(山)乾旱草原荒漠區。南北長38公裡,東西寬64公裡,總面積16萬公頃。屬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的景區之一。哈巴湖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在區系上屬歐亞草原區,亞洲中部地區,中國黃土高原草原與內蒙古草原的過渡帶。保護區具有獨特的荒漠類型景觀,有乾旱山地、乾草原,有大面積毛柳、沙柳、檸條群落,還有面積可觀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園、綠洲及眾多的文物古蹟。
鹽池革命烈士紀念園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寧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夏國防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寧夏「十佳」誠信旅遊景區。紀念園地處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內,佔地400餘畝,總投資2229萬元。於2005年9月開工建設,2006年9月竣工。建有革命烈士紀念館和中國灘羊館兩大主體建築以及解放廣場、解放紀念碑、紅軍陵、王貴與李香香雕塑、大生產磨房、群羊雕塑等附屬工程。鹽池博物館位於革命烈士紀念園內,1951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死難的鹽池籍烈士而建。1978年重修的紀念塔,呈八稜錐狀,高19米。正面鐫刻有毛澤東書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85年6月鹽池縣博物館成立,闢有歷史文物、烈士生平事跡、革命文物、書畫4個展廳。
靈應石窟寺,位於寧夏鹽池縣青山鄉境內,距縣城35公裡。是周邊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宗教旅遊景點這一。始建於唐代。寺院坐西朝東,共鑿有石窟15孔,自南向北呈半弧形排列,分別是娘娘廟、藥王廟、眼光殿、三皇廟、財神廟、呂祖洞等。各個石窟內塑像栩栩如生,壁畫精美細膩。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至初六的廟會善男信女聚集於此,虔誠伏拜,祈禱祝願,熱鬧非凡
同心清真大寺是寧夏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為久遠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相傳始建於明代。從照壁及禮拜堂脊檁等處保存下來的維修題記可知,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時,寺院經過了兩次較大規模的重修。寺院的大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築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是一幅十分精美的磚雕花木圖。由券門通過暗洞,拾階而上可以登上高達10米的臺基,臺基的外表包砌有磚,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上面建有禮拜堂、邦克樓(喚醒樓)、阿訇住房等建築。寺院的主體建築——禮拜堂坐西朝東,單簷歇山式頂,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九間,用20多根巨大的圓木柱支承梁架,室內的地面全部採用木板鋪設。禮拜堂前右側是喚醒樓,是一座二重簷、四面坡式頂的涼亭式建築。同心清真大寺把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和伊斯蘭木刻磚雕裝修藝術融為一體,體現出精湛的建築技巧。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徵時,解放了寧夏東南部的大片土地,曾在這裡召開了各界代表大會,成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國民自治政府,實現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民自治,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這也給這座古老的建築,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寧夏一處著名的革命建築。
預旺古城距同心縣城72公裡,位於同心縣東南部。預旺古城是元代中期為元豫王阿刺忒納失裡所修築。該城開有東、南、北三門,其中北門尚存,東南二門已毀,城內保留一座鐘鼓樓。鼓樓東西南北門洞上方分別刻有「賓口」、「洛成」、「觀訛」、「樂易」的字樣。預旺古城曾經是西徵紅軍指揮部,著名的美國記者-和馬海德在預旺曾受過彭德懷、聶榮臻、左權、朱瑞等紅軍領導人的歡迎。-在預旺發表了演講,並寫了《西行漫記》一書。紅軍還留下了許多的革命標語。近年來引起了國外客人的追訪。預旺古城即是西徵紅軍的大本營,又有西北黃土高原的獨特風景。
預旺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為我區最古老的回族禮拜寺之一。清同治末年,被官府拆除,後又重建。紅軍一到,就在大寺周圍布崗放哨,保護信教穆民的權益。紅軍首長在寺內向廣大回族同胞宣傳民族團結抗日救國的主張,喚起預旺一帶的穆斯林群眾團結起來,翻身求解放,為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一次,清真寺被敵機轟炸起火,紅軍戰士拼死搶救,以後,又幫助修復被毀的殿角和水房。有幾位農民送給彭總一張床,彭總又把它轉贈給阿訇。群眾稱紅軍為"仁義之師"、"回民的軍隊"。
紅軍西徵紀念園座落在寧夏中部的同心縣縣城南郊,佔地323畝,建成於2006年10月紀念紅軍長徵勝利暨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紅軍西徵為主題的紀念場所,是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之一。園內主體建築有原-副主席-上將題寫館名的紅軍西徵紀念館;有世界名著《西行漫記》和世界經典圖片紅軍小號手的大型雕塑;有正反兩面鐫刻肖克將軍「紅軍長徵陝甘寧、三軍會聚同心城」和國際主義戰士馬海德「同心同德、同建同心」題詞的高7米多、重達84噸的奇石;更有以70級石階連為一體的有著600多年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同心清真大寺。還有紅軍井、紅軍電臺遺址、-為傅連章夫婦主婚遺址、豫海縣政府招待三軍-羊肉宴遺址及緊鄰的民俗一條街、百名將軍書法碑林、馬和福英勇就義遺址和三軍會師聯歡大會遺址等景點。旗杆式的大門高19.36米,寓意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徵紀念園」11個大字昭示著國家級文化價值的地位。大門簡介簡要說明了中央紅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軍一道為擴大和鞏固陝甘寧革0據地,迎接長徵中的二、四方面軍,揮戈西徵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