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養成類偶像選秀節目本土化,在節目創新唱衰,優質選手匱乏的當下,誰也沒想到今年會以「集體群嘲」的方式,再次吸引到大眾目光。
《青春有你2》打響今年偶像選秀的第一槍,節目自開播以來一直備受爭議,而不會rap的選手正好撞到了「第一槍」的槍口上。
從宣發期間圍繞選手的緋聞、回鍋肉和偶像失格等言論甚囂塵上,到節目第一期虞書欣「哇哦」表情包成功出圈,再到選手第一次登臺rap表演被群嘲佔領熱搜榜。
這波熱浪從嘻哈圈、演員、經紀人發展到全民熱議,不可謂不熱鬧。
和當年蔡徐坤的「唱、跳、rap、籃球」一樣,現在全網誰都會來一句: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
其實,節目中的rap被嘲早已在初舞臺就埋下隱患。
看過節目的都知道,這要歸功於節目選手秦牛正威,這位頂著吳亦凡「緋聞女友」頭銜的小姐姐在初舞臺表演環節插了一段詩朗誦,網友送給她一個Raeder稱號。
之後第一次舞臺公演,完全不懂說唱的她卻被陰差陽錯地分到rap組,至此開始了與rap的不解之緣。
首先擺明我的觀點:在偶像養成類的選秀節目,直接將嘻哈拉到流行音樂和舞蹈一樣的比重,組隊分配rapper選手,這個環節設置本身就有問題。
拋開秦牛正威的業務能力,說唱對於這類選手本身就不公平,使其淪為節目熱度需求和觀眾吐槽心切的「替罪羊」。
最後呈現的效果,也只是把一個臨時拉來充數的rapper變成reader。今天是秦牛正威,明天可能就是別人,只不過,她們正好是帶著熱度「撞到槍口上」的人。
相較社交網絡上網友們對選手的嘲諷和歌詞創作解讀的喧鬧,我們更想回歸到rap這種音樂形態的根本,來討論它在當下華語音樂的影響以及走向。
Rap從何而來?
這種音樂形式在國內稱之為說唱(MC),它和碟片連接切割混合(DJ)、街舞(Bboying)、塗鴉(Graffitti)統稱為「嘻哈」。
「嘻哈」起源於美國,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發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貧民區。生活在那裡的黑人青少年在街頭以唱歌、跳舞、打籃球等為樂,用不良的言行來宣洩他們對外界的不滿。
隨著現代社會的演進,嘻哈音樂融合年輕人張揚、自我、追求個性的特徵,但從音樂形態內核來看,其本質帶著抵抗、憤怒的情感,通過說唱這種形式來宣洩、釋放情感、表達自我。
在國內,與被廣大說唱迷推崇至極的DISS文化算是一脈相承,通過rap歌曲的形式將自己的不爽和吐槽發洩出來。顏色鮮豔衣服,寬大褲子,大金牙,大金鍊勾勒出嘻哈人群的外貌特徵,但其歌詞往往摻雜暴力被主流聲音抵抗。
就連娛樂產業成熟的韓國,其嘻哈綜藝《show me the mony》包含未成年不可視內容被列為限制級綜藝。
從根源來看,rap音樂類型與偶像節目傳遞的積極向上正能量本質是互斥的。偶像是美好的化身,是自我幻想的投射,而嘻哈是對殘酷現實的加工,天使和魔鬼怎能共舞?
想要登上主流舞臺,在歌詞和表達方式上本身就要進行最大化閹割。所以,即便是專業的說唱歌手VAVA來唱這首rap,節奏、態度、手勢都非常專業,這種硬是唱著帶有歐美嘻哈元素的音樂,也像是無病呻吟。
照這樣分析,國內就不應該唱嘻哈歌曲了嗎?那倒也不是。
其實中國歌手很早就在歌曲中加入了嘻哈,周杰倫的很多歌曲中都有說唱部分,如《夜曲》《範特西》《愛在西元前》等。潘瑋柏的《玩轉地球》《壁虎漫步》都是經典曲目。但這只是流行歌手融合其他音樂風格,更多的取決於演唱人對音樂形態的認知。
更多的說唱歌手其實隱形在華語音樂主流之外,他們是這種音樂發展的中間力量,長期在地下野蠻生長後來被熟知的許多地下說唱組織與廠牌, 如重慶說唱團體「GOSH」、西安的「紅花會」等,都在當地長期「潛伏」,他們通過在當地的小型音樂表演場所live house 進行演唱。
真正將嘻哈推向外界發生質變的,繞不開2017 年一檔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播出以後掀起了一種嘻哈新興文化現象,圍繞嘻哈選手、嘻哈匯「freestyle」、「skr」長期佔據輿論熱搜,以絕對優勢成為當年的熱門綜藝。
節目扇了扇翅膀引發蝴蝶效應,音樂節開始頻繁出現嘻哈歌手的身影,並且出現了許多嘻哈專場的音樂節,這種變化從2015 年到2018 年長沙、武漢、上海、成都等城市草莓音樂節的歌手陣容和佔比就可以窺見出端倪。
Jony-J在該節目中只是獲取了第四名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就參加了不下22場音樂節,賺得盆贏缽滿。
其次,從節目中走出來的選手從「地下」走上臺前,商業代言和節目出場費也水漲船高,選手的商業價值凸顯。相應的,這種音樂形態被更多人接受,追隨者也在爆發式增長,最明顯的體現是說唱歌手也受到主流偶像的待遇與追捧,在這個行業造就了一群像GAI、艾福傑尼為代表的領軍人物。
資本向來嗅覺靈敏,誰都不願放棄掉這一塊大蛋糕,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會明顯感受到,各種選秀節目都會加上rap歌曲,節目都有一個rapper當導師,一如《青春有你1》的艾福傑尼,第二季的Jony-J都曾是《中國有嘻哈》的熱門選手,每個團體也必有一個rap擔當,一如火箭少女的YAMI。
這似乎成了當下選秀節目的標配。
這看似主流文化在拉攏嘻哈,試圖吸收更多元的音樂形態,以便投熱愛亞文化年輕人的喜好。但是說唱在向主流靠攏的同時,從一定程度上是能將這種音樂形式推廣外界,吸納更廣闊的人群,同時也能為堅守在和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獲取利益。
但是從這類音樂形態本身出發,它失去的就是最鋒利的文化內核和獨特魅力。像《青春有你2》這類節目硬是加入不合適宜的rap,讓女孩們穿著蓬蓬裙叫囂,除去榨取這一音樂形式最後一點價值,對這類音樂形式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那是不是說偶像選秀節目就不能加rap?那倒也不是。
就在這檔節目中也有女rapper被讚揚,公演舞臺一播出,同樣是秦牛正威組的C位選手乃萬就直接上了熱搜「乃萬實力」,選手謝可寅憑藉在臺上的精彩演唱,以一己之力給團隊帶來了401票,讓自己所在的小組逆風翻盤。
在國內,說唱是有基石的,也有專業的選手呈現一個好的舞臺。
回歸到節目本身,樂評人耳帝評價秦牛正威的這種表演,不會跳舞就趕緊去突擊一個跳舞,哪怕很醜;沒有特色與才藝,詩朗誦也敢拿來充當;當不了rapper,那就大膽做reader。這種「形勢」在當下,就是節目需要熱點與話題,她也自然有了熱搜、討論與知名度。
目前為止,圍繞節目rap的討論熱搜從「秦牛正威的rap歌詞」、「JonyJ教秦牛正威rap」、到「陳學冬轉錯秦牛正威rap」、「楊天真的rap」不下二十個,隨著節目推進,輿論還在發酵,節目自然成了獲益者。
說唱文化的推廣,不應該只是和主流文化的妥協,或者迎合年輕人去mix。這裡面涉及到說唱選手、媒體和整個社會環境多方的參與,為了眼前的流量和熱度,去催熟一種文化產業,都是非常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