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説】一起再聊聊「和田玉」
在如今網絡信息發達的年代,
提起「和田玉」,很多人都已經不再陌生,
即使尚不熟悉,打開手機搜一搜也能了解到很多相關知識,
一睹精美玉器芳容,
但是事實情況是什麼樣呢?
據三少了解,在老家很多人知「翡翠」,卻很少知道和田玉;
(和田玉·青白籽料原石)
不僅如此,在他們的印象中,翡翠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玉」,
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中國傳統玉文化的承載物,
但實際上,翡翠是清朝之後才逐漸興起的玉種,
而且在我國並無礦脈,主要靠從緬甸入口原料,
可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認知呢?
想來這裡面有很多因素,比如礦藏量、市場推廣、玉石情結等;
三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推廣,
相比於國人喜歡和田玉,
翡翠作為寶玉石在世界受歡迎程度更高,
因此資本也會向之傾斜,宣傳力度也更大,
上至各大拍賣公司,精品翡翠的成交價不禁令人瞠目結舌,
下到大大小小的縣城商超,幾乎都能見到翡翠身影;
(俱樂部展櫃一角·碧玉)
搶先一步走進普通人民群眾的視線,
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水潤」美玉印象,
雖然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將和田玉作為一張名片,向全世界推廣,
但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依然很難贏得老外的由衷青睞,
倒是在國內引起了不小反響,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和田玉熱度開始持續升溫;
但是翡翠佔有先機,並且有一定價格優勢,
短時間內也很難改變人們偏翡翠的認知現狀,
那些「溫潤堅韌」的和田玉,目前也主要流行於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人群當中,
可畢竟不是普通生活用品,而是文化藝術品,
少了些煙火氣息,多了分脫俗氣質,
有了可偶爾賞品,沒有也無礙日常;
(俱樂部展櫃一角·碧玉)
回顧這一路走來,
三少也已跟和田玉結下有七八年的緣分,
從最初相識,到觸摸雕琢,再到如今的體會感悟,
逐漸對和田玉、玉雕文化、行業現狀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與認識,
並通過寫作的方式記錄、總結、分享,
不算什麼高深見解,但是對大家而言興許有借鑑意義;
接下來,就給各位聊聊這些年自己眼中的和田玉有哪些變化,
剛接觸和田玉那會兒,初見各種各樣的美玉,
心中不禁帶有些許神聖,而且還有一絲興奮,
人生中第一次親眼見到真玉,還能上手摸一摸,
白玉、碧玉、墨玉、羊脂玉、青海玉、籽玉等等,
恍然間自己成了穿著樸素的皇親貴胄,但是又難掩那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和田玉白籽原料)
後來學手藝的時候,第一次手攥一塊籽料白玉,
竟然不敢下刀,生怕被自己刻壞了,劃傷了,
師父一再演示和鼓勵,才敢用刻刀跟美玉展開深度「交流」,
從那開始,自己就逐漸愛上了那份堅韌和溫潤,
看似柔軟溫和,但是又韌勁十足,
面對金剛刻刀研磨,依然泰然自若;
從俱樂部成立之初,三少便開始注意思考總結,
眼中的和田玉也慢慢變成一種文化的載體,
承載著各種文化符號或圖案,走近大眾,
欣賞美玉特質,閱讀作品內涵,
也逐漸認識到玉石的商品價值不算寶貴,
一件玉雕作品的思想文化內涵才是真正寶貴的價值所在;
(俱樂部展櫃一角·籽料作品)
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大部分人眼中卻未必值錢,
因為如今社會的發展通常以經濟為指標,
在很多人看來值錢的東西才有價值,
反應在和田玉行業就是原石收藏、大師工藝等,
這樣才逐漸催生了「籽料不雕更值錢」、「簡工比繁工更有味」等觀念,
也造成了「大師」遍地的行業現狀;
有了大師,一些大亨又開始回歸炒制原料,
今天于田料,明天俄料、青海料,後天黃玉、煙青料……
大後天也不知道是哪的料,層出不窮,
大師力作,傾資宣傳,一批完了換一批,
但是始終不是有益玉文化、玉雕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的方向,
甚至還造成如今看大師作品,只要用料足夠好即藝妙工棒的捧贊之風;
(俱樂部展櫃一角·籽料原石)
必須承認資本的影響力真的是很巨大,
作為普通從業者,甚至有時會有種恍惚感,
但是仔細想想,一個行業不論再怎麼變,時間會滌除很多浮華,
籽料作為最正宗的和田玉,註定越來越少,最具有收藏價值,
有思想的玉雕作品,註定愈發珍貴,最有文化價值,
能堅守住這兩點,也就抓住了發展的核心,未來交給時間……
文|玉三少
助審|貓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