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聖關羽,在歷史上人們對於他的稱讚可謂數不勝數。明代唐胄言:「破虜忠名萬古秋,三分割據百年休。」關羽消滅強敵留下了萬古流傳的忠名,三分天下的局勢終於消失。當後世提起這位赫赫有名的武聖之時,留下的也只有傾佩之情。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如今略有不同,我們常常在書中或者電視劇中了解到,古人形容人們的身高,常常用身高几尺來表示,比如在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寫道「鄒忌修八尺有餘」,那麼這裡的八尺又究竟是多高呢?
在戰場之上,個子高的人無疑會佔據優勢,因為在冷兵器廝殺的時代,個子高則意味著在攻擊上處於以上臨下的優勢。而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史書上對於關羽身高的記載,身長九尺,在如今究竟有多高呢?一把新出土的漢尺,可以告訴我們身長九尺的武聖放到如今究竟多高。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了方便管理,將天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面進行了統一的管理。而這樣的作用則是很明顯的方便了管理,畢竟假如始皇帝還是讓各地沿用在此之前國家的度量衡,無疑使得人們交易交流起來不太方便。
而「鄒忌修八尺有餘」,在戰國時期的一尺,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尺寸,大概在七寸,也就是大概兩米三左右,不得不說鄒忌的身長確實高。而這些尺度也會隨著朝代的更替而略有變化,不斷地改變數據。但是從總體而言,一尺所代表的數據,卻在呈上升的趨勢。
在歷史中,有著很多的名將出現,在這些名將之中,最主流的還是高個子。而在我國的十大元帥之中,更是有九人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在爭鬥不止的三國時代,有著許多有著鮮明特點的人物出現,粗中有細的關羽,逐虎過澗的典韋,殺的曹操割須斷袍的馬超以及五關斬六將的關羽等。
而在這眾多的三國將領之中,卻僅僅只有關羽被後世尊稱為「武聖」,而關羽最讓人欽佩的不僅只是他的武力高強,更是因為他的忠義。桃園三結義的佳話千古流傳,在此之後,關羽遇到了曹操,然而無論曹操許諾怎樣的條件,怎樣的封賞,都不能使得他心意動搖,為了追隨自己的兄長劉備,過五關斬六將,留下了不朽的傳說。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對於關羽也是非常的推崇,專門為他大篇幅地描寫了外貌,而在這些描寫中,作者也提到了關羽的身高,身高九尺,甚至鬍鬚都達到了兩尺之長。而在更早之時,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也提過,關勝的身高為八尺五六,因為這兩本書都是在明朝時期完成。
假如是按照明朝的尺寸進行換算,那麼關羽的身高則達到2.88米之巨,這樣的身高,放在現在實在是讓人們難以想像。但其實,每個朝代他們所代表的數據不一樣,想要了解關羽的真實身高,還需要我們去了解漢朝的尺寸換算,儘管我們距離漢朝有著上千年的時間,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漢朝時期出土的文物來了解。
在我國的洛陽,出土了一個漢尺,這個漢尺在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被使用,那麼通過它,我們可以換算出,關羽的身高放在如今大概有兩米一左右,而這樣的數據公眾們也可以接受,畢竟按照明朝時期的換算方式而言,2.88米實再是讓人難以接受。
2.1米的身高對於大眾而言可能是真的,畢竟我們所熟悉的姚明的身高都有2.26米,關羽長期練武,身體高大一點也是屬於正常。其實,通過我們對於一些古墓的出土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們在身高方面並不是非常的出彩,因此關羽兩米多的身高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的有優勢。
古代戰場上選拔將領,身高是其中的重要一項,我國出土的秦朝的秦兵馬俑,大部分的士兵身高都在兩米左右,因此以此為參考,關羽兩米一的身高算是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或許會有人迷惑,為何在古代人們的身高這麼高,但是為何現在一米八都屬於是較高的身高了呢?
其實這種現象是由很多原因所造成的,比如戰爭的爆發,士兵傷亡率過高,或者災年,人們只能靠吃紅薯等為生,在這種吃不飽穿不暖的環境下,也就導致了高個子基因的逐漸降低。但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會發現,好多的90後00後他們的身高在不斷地提高,許多人青少年時期身高就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父輩,這也進一步的說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關羽瀨》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