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豐年古典音樂傳道者 音樂隨筆影響幾代文人

2021-01-08 搜狐網
辛豐年自述 男,1923年生,江蘇南通市人。抗戰中家鄉淪陷,因而連初中都沒讀完便失學了。幸有求知慾,讀書自學成癖,老而更甚。音樂也是自修。1939年忽然迷上了音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竟成了「開蒙」第一課。最最嗜愛的作曲家依次是: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蕭邦、德彪西、戴留斯。垂老之年又從莫扎特的音樂中找到了金光明極樂國土。歷浩劫而倖存,人雖老但耳猶聰;得以飽餐往昔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妙音樂,從中深味歷史與人生,也便自覺不枉活了這一輩子。
《如是我聞》

《辛豐年音樂筆記》



  在中國,只要涉獵古典音樂的人,很少不知道辛豐年(本名嚴格)。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知識界影響極大的《讀書》雜誌,聚集了季羨林、徐梵澄、金克木、馮亦代、谷林、金性堯等一批前輩學者。1987年就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第一本音樂隨筆《樂迷閒話》的辛豐年,為《讀書》《音樂愛好者》《萬象》等刊物撰寫音樂隨筆,馳譽書林樂界,並有多部著作出版。他對古典音樂的介紹和書寫具有引領風氣之功,其開拓性的工作,使其擁躉不僅包括王蒙這樣的著名文化人和作家,也影響到了《愛樂》雜誌的創辦人朱偉,以及樂評人李皖等人。辛豐年3月26日以90歲高齡去世後,朱偉和李皖紛紛在微博和博客紀念。而他的經歷,也足以體現老一輩文化人的遺韻。

  「辛豐年是怎麼樣的人呢?」當他前日90歲高齡去世時,有那麼多的文人深感遺憾和追思。所以,他的兒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關於「辛豐年是怎麼樣的人呢?」的問題,有必要再次被提出,並且被回答。

  一退休就帶著扁擔在新華書店掃貨

  辛豐年是怎麼樣的人呢?比較難回答。不過我們可以從辛豐年不是什麼開始。辛豐年不是音樂家,不是音樂評論家,不是作家,不是評論家,不是學者,甚至也不能算是知識分子,因為他的學歷是初中二年級輟學。兒子 嚴鋒

  首先,辛豐年是個老軍人,1945年他參加新四軍,在他的老戰友嘴裡,他是一個對工作極為勤勉認真的人,對馬克思主義無比信仰,對革命事業無限熱忱的人。辛豐年「文革」時被打成反革命,被發配回老家江蘇南通的磚瓦廠勞動。那個時候他會在晚飯後帶著8歲的兒子到田野裡去散步。辛豐年就會對兒子講米丘林、高爾基、聯共布黨史、……一邊對迎面打招呼的農人含笑作答。

  晚上不上夜班的時候,辛豐年會讀魯迅或是《英語學習》。看累了的時候他會拿出小提琴來,最常拉的是薩拉薩蒂的《流浪》和馬斯南的《沉思》。

  1976年,辛豐年徹底平反,他申請了退休,南通地方給了他兩間房子,之後就沒有人理他了。退休手續辦完,辛豐年拿著補發的工資和一根扁擔就去了新華書店,他買下了《馬克思全集》等書,他花了400塊錢買了一臺上海錄音器材廠的601型盤式錄音機。當601的音質變得不堪忍受時,夏普AP9292千裡迢迢從轉賣者那裡來到辛豐年的家。嚴鋒還記得父親半夜爬起來把試音帶聽了一遍又一遍的著迷模樣。到了1986年,辛豐年花兩千多塊錢買來了他平生的第一架鋼琴,在63歲的年齡,一個人開始學鋼琴,一上來就彈舒伯特和蕭邦。這個時候嚴家(辛豐年本名嚴格)的書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磁帶在不斷堆積,英雄牌鋼琴的惡劣的聲音在迴蕩。

  60多歲開始寫作因《讀書》成名

  因為為《讀書》等刊物寫稿,辛豐年的名氣慢慢大了起來,沒想到我也有子以父貴,揩老頭子名氣油的一天。真是又驚又喜又愧。嚴鋒

  辛豐年60多歲才開始寫作。1987年,他的第一本書《樂迷閒話》出版後,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但是因為這本書辛豐年認識了三聯的宋遠,於是就有了後來在《讀書》開設的「門外讀樂」專欄。在《讀書》上的文章讓辛豐年的名氣漸漸大起來,嚴鋒在外面常被這樣介紹「他的父親就是辛豐年」。還有崇拜者專門從外地跑來拜訪。

  「他寫得太吃力。早上五點多鐘就爬起來,以七十多歲的高齡,把爐子點燃,燒上一壺開水,然後拄著拐杖,拎著菜籃子到離家並不是很近的菜場去買小菜,回來的路上買好兒子媳婦和孫女的早點……回到家,聽完BBC的早新聞,就開始伏案寫作。他總是一遍一遍地修改,每改一遍就要自己重新認認真真地用原子筆重新謄寫一遍。」兒子嚴鋒是這樣看著父親寫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的。

  不怕被批害怕被過譽

  辛豐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點都不知道自己早已行情大漲,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了,知道了也真的不感興趣。嚴鋒

  16年前,研究音樂的學者嚴曉星認識了比他年長48歲的辛豐年。儘管有和辛豐年十幾年的密切往來,但嚴曉星卻不敢說自己理解辛豐年,他更願意說的是「了解」。曾經有一次,他對辛豐年說「以我對你的了解。」「不,你不了解我。」辛豐年馬上打斷。「不是啊,我說的是以我對你的了解,這只是話的開頭,話還沒說呢。」「不,你對我不了解。」辛豐年堅持道。嚴曉星馬上說:「好,我不說這個了。」

  這件事也反映出了辛豐年固執的一面。辛豐年的固執還體現在他在晚年拒絕請人照顧自己,只是讓家人照顧。

  對於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辛豐年通常不會太在意,甚至有時候還會高興。李皖曾有一篇叫《門邊上的聽樂人》的文章就是批評辛豐年的,辛豐年看了這篇文章,挺高興的,「他說他寫得都挺對,但是有一點,他把我當做專業的人來要求,我不是專業的,我就喜歡這個樣子。」相反的,如果有人誇獎辛豐年誇得不恰當,他卻會很難受。

  嚴曉星喜歡辛豐年的文章,但他更喜歡辛豐年的為人。「很多名人,大人物的水平和見識可能比辛豐年高,但是他們沒有辛豐年的天真,沒有辛豐年那種真正的對名利的淡泊。」嚴曉星說。

  嚴曉星說,「辛豐年是用自己的真心真誠,自己的經歷——也是別人沒有的經歷,用自己的信仰來寫作。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不出來的人,專業音樂院校畢業的不一定有他那樣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

  去世前一天在聽《薔薇處處開》

  就做人而言,就對知識和真理的純真熱愛和無止境的追求而言,就對待名利的冷漠態度而言,還沒有多少人能同我的父親辛豐年相比。嚴鋒

  去世的前一天,小兒子給辛豐年放了《薔薇處處開》,聽著「薔薇薔薇處處開,青春青春處處在,擋不住的春風吹進胸懷……」辛豐年開心地說,「想不到我臨死之前還能聽到這麼美的音樂。」

  在辛豐年牽著嚴鋒的手去田野裡散步講魯迅文章的年代,父親是他最崇拜的偶像。後來,嚴鋒外出求學,少年氣盛時覺得老頭子過時跟不上形勢,有些觀點很固執。

  但是,多年後再回過頭,嚴峰發現自己「回到辛豐年」。「後來我覺得他的那些東西才是有長久的生命力的。比如人道主義,他幾乎是偏執地關心別人,哪怕自己再困苦。他後來回城之後,每次聽到外面有磨剪子人的聲音,都一定要請回家裡,找刀啊什麼的讓他磨一磨。」

  在嚴鋒寫父親的這篇文章最後,他很好地回答了開頭的那個問題——「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就做人而言,就對知識和真理的純真熱愛和無止境的追求而言,就對待名利的冷漠態度而言,還沒有多少人能同我的父親辛豐年相比。發現這一點,我既覺得悲哀,又覺得寬慰,還感到驕傲。」

   微博追憶

  朱偉(《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愛樂》雜誌創辦人)

  獲悉辛豐年先生今日仙逝,享年90歲,特在此哀悼。老先生選此花香月圓之日,願一路都有他一生喜歡的音樂相伴。我不認識辛先生,他自八十年代起在《讀書》雜誌漫談古典音樂的《樂迷閒話》是影響了無數人的。身在南通這樣一座小城,因古典音樂而連通了那樣大一個天地——他被音樂溫暖的一生是幸福的。

  李皖(著名流行音樂樂評人)

  很多年前,我和辛豐年同在《讀書》雜誌開專欄,他在先,已經功蓋當時;我在後,在他開闢《讀書》樂評版面14年後;他評古典音樂,我評流行音樂。後來,在《讀書》的一次紀念活動中遇到王蒙,老王激情澎湃地講辛豐年,像回到了他「青春萬歲」的年華。那一次《讀書》作者的聚會,他最期望的是能見到辛豐年,但是辛豐年沒來,是為王蒙的遺憾。

  (本文引用了嚴鋒《我的父親辛豐年》一文部分內容)

相關焦點

  • 音樂隨筆作者辛豐年去世
    昨日12時20分,著名音樂隨筆作者辛豐年因突發疾病在江蘇南通醫院中去世,享年90歲。當天下午,辛豐年的兒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向外界證實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京華時報記者田超人物簡介 辛豐年,原名嚴格,生於1923年,江蘇南通人。
  • 愛好音樂的樂迷們,對辛豐年先生的作品也許並不陌生
    作者 | 田園書屋ZZ(孔網店鋪:田園書屋ZZ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愛好音樂的樂迷們,對辛豐年先生的作品也許並不陌生。他的讀樂文章中觸及的音樂範圍面不算窄,著重是歐洲古典、浪漫時期及稍後的各國民族樂派,少量前蘇聯及我國民族傳統和近代音樂等。
  • 騰訊音樂裡的年輕擁躉們,延續了時代的馬可波羅
    雖然老式唱片機質量一般,音響微弱音質又走樣,「更糟糕者,那速度雖可調節,一定是不精確的。」但唱機傳出來的音樂,讓少年的愛樂啟蒙課就從此開始了。在此後的一生中,音樂與少年的緣分再未解開。20多年後,曾經的少年已經退休,他開始在《讀書》雜誌上連載「門外談樂」專欄,在讀書熱的1980年代,他的名字開始被更多人熟知,他叫辛豐年。在此後的10多年裡,辛豐年筆耕不拙,那些關於音樂的點滴隨筆文風優美,成為了國人親近西方音樂的津梁,至今,他出版的那套《辛豐年音樂文集》作品,還備受古典音樂愛好者們的好評。
  • 古典音樂推廣人田藝苗出隨筆集,她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她跟古典音樂相伴,音樂就是她每天的生活,她說流行歌曲就是她的成長史。古典音樂推廣家、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田藝苗5月27日推出新書《時間深處的花園》。本書為田藝苗關於故鄉、童年、音樂、美學、旅行的隨筆散文,情感細膩,文風清麗,記錄了她的生活和對音樂的態度。
  • 上海高考作文|「老樂迷」辛豐年是如何寫「音樂的中國味」的
    這一作文題恰與以音樂隨筆馳譽書林樂界的辛豐年的一篇文章主旨極為相似,這篇《耐人尋味的中國味》堪稱是這一作文題的「標準答案」。以下刊載《耐人尋味的中國味》原文,轉自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微信公眾號。為了尋中國味,讀了些為古詩詞譜寫的音樂,有心去辨認那樂意與詩味是否契合。讀了黃自的《賦登樓》等作,覺得如果作曲者捕捉到了原詩韻味,而音樂又足以令人信服,那效果就像溝通了古今人的感受,連那伴奏的「洋琴」聲也不覺其洋了!從聲樂連帶注意到器樂,又見識了劉天華的二胡音樂。本來對二胡有惡感,是由於常聽到紈絝子們以拉皮簧為消遣,遷怒於樂器。
  • 什麼是古典音樂?
    它具體指代的是什麼,並不影響你對於音樂的欣賞,只會在你與別人的溝通過程中產生一點點 可以忽略不計的麻煩。因而下面的所有文字,只是為了讓大家弄清這些「分歧」產生的原因,從而更加包容別人與你不一致的看法,而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一因為這個結論根本不可能存在。
  • 一部不同尋常的鋼琴音樂百科全書
    可以說,作者焦元溥從20歲到40歲,在最好的年紀,以旅行、聆樂、訪問、翻譯、寫作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典音樂個人朝聖,採訪了20世紀至今在世的108位鋼琴大師,實實在在地書寫了「一段正在發生的古典音樂史,一部不同尋常的鋼琴音樂百科全書」。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
  • 簡述古典主義音樂——兼論啟蒙運動對音樂的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是知識大眾化的時代,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開始面向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公眾,小說、戲劇開始描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音樂家也走出宮廷深院的大門,為音樂會的聽眾構思創作。於是,音樂的愉悅性、易解性和動人等品質成為音樂美的準則。
  • 如果想要聽一些現代嚴肅音樂,建議先把「古典的」古典音樂修好
    如果想要聽一些現代嚴肅音樂,建議先把「古典的」古典音樂修好。這裡所說的「古典的」古典音樂,主要指從巴赫(巴洛克時期)到理查·施特勞斯(浪漫主義晚期)的曲子,也可以聽得更早一點--從約翰道蘭跟傑蘇阿爾多(文藝復興時期)或者中世紀時期的曲子開始聽。
  • 古典音樂真的對大腦發育產生影響嗎?
    據英國《每日郵報》之前的報導,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學者發現,給幼兒播放古典音樂(如莫扎特和貝多芬)能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自律性,而作曲家(拉威爾、蕭士塔高維奇和孟德爾頌)的演奏曲目還能提高兒童的聽力技能和社會技能。
  • 庫客音樂赴美IPO,音樂世家是如何打造古典音樂生態產業鏈的?
    導語本網1月06日訊 提起庫客音樂,大眾似乎並不那麼熟悉,但並不影響它在音樂行業內的地位,庫客擁有涵蓋世界98%的古典音樂曲目,我們在網易雲、騰訊音樂等主流平臺上聽到的古典音樂的版權提供方幾乎都是授權自庫客音樂,可以說是移動的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4人文主義促使中世紀音樂進入古典音樂階段人文主義出現的時間比古典音樂要早得很多,曾經的中世紀音樂,也可以叫宗教音樂,在歐洲很多國家,基督教在教育、政治、精神等領域佔據統治地位。中世紀的音樂,是用來對神或者耶穌歌功頌德的,只在教堂中對上帝演唱,不用樂器。
  • 淺談中國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結合
    流行音樂憑藉融合了的音樂獲得巨大的商業效益,同時對古典音樂市場的繁榮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豐富和加強了流行音樂的審美價值,帶動了一股新穎的音樂風尚,為音樂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生命力。那麼在具體的音樂中兩者是如何有機融合的,現就這一問題淺談以下兩點:   一、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流行音樂中的運用   1.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每一首歌曲在開唱前均有一段不同的旋律,而在中國的流行音樂中往往會引用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某一旋律作為前奏
  • 古典音樂推廣者:音樂博物館要提供「聽」的體驗
    音樂博物館裡的「眼睛」與「耳朵」  聲音不僅奇妙,還瞬間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仿佛世界都通過聲音的傳播而變得近在咫尺  文/曹利群  出版人、古典音樂推廣者、《愛樂》前主編  有消息說,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已在徐匯區寶慶路一所老建築裡落成,如此將與毗鄰的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形成名副其實的
  • 聽古典音樂,講究!
    大家好,我是小咖,我自己在X音樂實驗室非常認真製作的——古典音樂科普音頻課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想做個正經人,好好寫作,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古典音樂但是,我卻為了閱讀量,在段子手的路上漸行漸遠……現在,我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好好講講古典音樂,走心的那種。經常有人問我,古典音樂,聽與不聽差別大嗎?不聽也不會怎樣。這個問題就像,文學,我讀與不讀差別大嗎?歷史,我知道或不知道,對我的影響大嗎?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編輯推薦:本書稿是「愛樂系列」叢書第九本,是寫給音樂愛好者的一本西方古典音樂的入門書。本書擇優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二百二十餘位作曲家的三千餘部名作,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納入四大階梯,以便入門者拾級而上。大部分作品附有簡明扼要的解說,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 中國古典音樂文化史
    其次,一些媒體把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之間劃上等號,我覺得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對古典音樂的第一感覺就是「晦澀、難懂」,如果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被冠以「嚴肅音樂」的統稱,恐怕今後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將越來越少。
  • 上海公益「音樂午茶」:用一杯茶時間愛上古典音樂
    滿頭銀髮的方廷榮是上海音樂廳古典公益音樂會——「音樂午茶」的忠實粉絲。工作日中午來音樂廳欣賞一小時音樂,已成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上海音樂廳為上海普通市民打造的公益普及音樂會——「音樂午茶」,不知不覺已走過了六年。在第1600期即將舉辦之際,上海音樂廳與上海音樂出版社攜手,推出「遇見二十世紀音樂」為主題的特別企劃。
  • 音樂講座:王紀宴—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在很多人心目中,古典音樂作為高雅藝術的代表,備受崇敬,但曲高和寡、難以接近。為什麼?是因為聽古典音樂需要常人不具備的「專業耳朵」,或者特別發達的想像力?還是必須識譜或自己能夠演奏某種樂器才有可能聽出古典音樂中的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