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2020-12-12 塵封歷史君

想要知道為何道教為何比不上佛教這想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因為當中涉及古代統治者的利益,兩教之間的教義以及其發展的歷史與背景。

首先,古印度(今尼泊爾)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另一路由海路傳入中國南方,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其在漢代就出現在中國。而道教通過張道陵也在漢代正式建立了教派。

古印度佛教

佛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其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道教因為在中國本土宗教,所以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其影響力並沒有佛教這麼深遠和強大。

敦煌莫高窟

佛教有4大觀點,第一否定宿命論:佛教認為人有命運,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但是壞的命運可以借著多種善因而改變。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得,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

佛像

第二緣起論:《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佛說造塔功德經》裡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

第三反對自殺:佛教認為人身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云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

第四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而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另外道教更傾向於使命感與宇宙,類似於近代的哲學文化。

張道陵畫像

道教講究順其自然與無為而治。其部分思想與倫理滲透到文學藝術領域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國傳統文藝的審美觀。道教的思維方式造就了國人內斂、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的思想決定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方式;道教奉行的準則形成了寬容謙讓包容開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華文明經久不衰。

三清

道教是從唐朝李世民開始衰弱。因為在李世民徵戰的路途中,佛教曾經幫助過李世民。之後李世民大力發展佛教。加上佛教的思想有利於統治者對人物精神上的控制。之後幾乎每一個朝代的皇帝都在利用佛教控制其民眾的心理。

唐太宗李世民

佛教在歷史上每朝每代都和統治者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都為統治者所用,這也讓佛教被漢化。而反觀道教並不在乎服務於皇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在許多人或許是因為科學進步的發展從而信仰科學,或許是因為現在的工作壓力已經停止了的精神生活的渴求,這讓本就不再廣泛的宗教更加雪上加霜。

相關焦點

  • 道教是本土宗教,為何沒有佛教的影響力大?這幾個方面說明問題
    道教是本土宗教,為何沒有佛教的影響力大?這幾個方面說明問題   文|飛魚講壇   在中國的眾多宗教中,道教可以說是發展的最不好的一個宗教,但也是最深入中國人的人心的一個宗教了,至少也跟佛教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中國本土宗教是道教,道教神像為何少見?反倒佛教神像更深入人心
    中國本土宗教是道教,道教神像為何少見?反倒是佛教神像更深入人心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給很多人帶來了充足的精神慰藉,更甚者是信眾們用來指導自己的信念理想和日常行為的重要準則。只要你的信仰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但是這些都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只有道教才是誕生在中國本土之上的。然而,其地位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及其他幾個,特別是佛教,這是為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佛教聖人,見過不少的佛教神像,但是要考大家知道幾個道教名家,見過幾個道教神像就難了。
  • 同樣是千年宗教,為何中國本土「道教」輸給了外來「佛教」?
    在我國最為興盛的宗教莫過於佛教和道教,兩者同為發展了上千年的宗教,在我國歷史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影響,有時還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走向,然而現在的佛教依然風光無限好,但是道教卻走向了沒落,在民間的影響力不在重要,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去拜佛,但是沒有經常聽到有人去求神。
  • 作為本土宗教,道教擁有超凡的契合度,為何信眾反不及外來佛教?
    道教·一個對於我們既神秘有熟悉的宗教,其擁有無與倫比的魅力。在筆者看來,道教包容了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教義,同時更保存著獨特和神秘的本質。為何這麼說呢?比如道教所崇尚的太上三清,和基督教就擁有很大的相似度。
  • 佛教早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本土宗教道教為什麼卻平平淡淡呢?
    ,其中公認影響力最大、人數最多的有三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在這世界三大宗教中,中國人最推崇也比較容易接受的就是佛教,大家都知道,佛教並不是我們的本土宗教,它是漢朝時期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也曾經歷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 中國本土的道教為什麼沒有印度傳來的佛教影響力大
    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共存的國家,主要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其中只有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他幾個都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尤以佛教傳入中國最早。但是在中華大地上,一說起宗教影響力,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佛教、基督教等。
  • 三大宗教在世界傳播,為何我國本土道教走不出去
    三大宗教在世界傳播,為何我國本土道教走不出去?在世界上面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但是在這些宗教當中,其中影響最大而且人數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嫉妒和伊斯蘭還有佛教,在這三個宗教中,其中基督的人數特別的多,然後是伊斯蘭排在第二名,而佛教則是第三。
  • 作為本土宗教,道教徒為何少之又少,且未能流行於世?
    道教上承黃帝老子之說,下合方士之術,是一個起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儘管歷史上有許多皇帝都是道教的忠實信徒,但自它創立以來,未能真正在中國流行過,或走向世界。道教為何而立?又有怎樣的歷史呢?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思想為理論基礎,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演變形成的。
  • 作為本土宗教,道教徒為何少之又少,且未能流行於世?
    道教上承黃帝老子之說,下合方士之術,是一個起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儘管歷史上有許多皇帝都是道教的忠實信徒,但自它創立以來,未能真正在中國流行過,或走向世界。道教徒為何少之又少?又為何不能流行於世?實踐難度指數高 難以保證結果以世界另外兩大知名宗教為例,佛教指導教徒多行善事以在死後能到極樂世界去;基督教則令教徒相信只要虔誠信教,終將回歸天堂。二者都是強調天堂,給教徒以無限美好的希望。
  • 道教作為我們的本土宗教,為什麼遠不如外來的佛教信眾廣泛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創立者是老子,也就是道教裡面的太上老君。但是,很多人也許會有誤解,認為佛教也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這一點是錯誤的。那又是什麼讓人們產生了這種錯誤的認識呢?那就是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實在是太為廣泛了,十裡八村必然會有一兩個或者三四個寺廟,但是道觀就很少見。
  •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為什麼千餘年都比不過佛教?
    在中國許多人都知道佛教和道教,也都知道釋迦摩尼和觀世音,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可是在一些書本或者影視劇中可見佛教的地位是要比道教高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大家都很熟悉,玉皇大帝被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後請的是如來佛祖。最後,就連孫悟空都成了佛。
  • 遭遇「三武一宗」毀滅打擊的佛教,為何依舊比本土的道教興盛?
    古代時候的人,由於對宇宙的未知探索,神秘事物的崇拜、以及尋求心靈上的慰藉由此誕生了宗教,大約從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儒、釋、道為首的三足鼎立基本格局。不過作為舶來品的佛教為何歷經了「三武一宗」的滅佛打擊,卻依舊比本土的道教興盛呢?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可是發展到現代,似乎西風壓倒了東風,應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話,外來的佛教似乎比本土的道教更普及,信眾更多,這個我們可以看以下一組數據:目前,全國共有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約3.3萬處,佛教教職人員(這裡我們可以稱其和尚
  •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它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和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緊密相關。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和世界宗教具有共性,體現在宗教的四個方面:哲學、歷史、文學、神學。偶像化則是從黃老之學下沉和民間信仰結合開始,一直到太上老君的出現,《真靈位業圖》對滿天神佛的高低排位,以及後來《西遊記》、《封神榜》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構建神仙系統,包括崔判官、關雲長這些人物成神,這些都是偶像化,被動或主動地對道教神仙系統進行完善。東漢「永平求法」,佛教正式進入中原。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作為一種宗教,佛家也在日本統一封建政治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當時的日本本土上,各個氏族所信仰的神明各有不同,這對於統一思想造成了很大的難度。而佛教中的唯一真神便是佛祖,這對於凝聚民眾的信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皇室的操控下,仿照佛教的體系創立了神道教。
  • 道教造反為何沒事,佛教什麼都沒做,卻被滅了四次
    道教造反為何沒事,佛教什麼都沒做,卻被滅了四次自古以來,在中國聽到最多大教派無非就是佛教與道教,對於道教,大家都也比較了解,是自己本土的宗教,但佛教實際上是外面傳入到中國的。雖然國內一直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很以前就已經有了佛教的痕跡。這兩個宗派一直宗教的話題,為何道教屢次造反沒有事,佛教什麼都沒做,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滅了四次。這四次是哪四次呢?其中,兩次是發生在南北朝的時期,還有一次是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唐朝。
  • 張豈之:道教、佛教與中國本土思想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本土的道教和外來的佛教影響很大,當然還有其他宗教,因限於篇幅,以下只是簡略地說明道教和佛教與中國古代思想的關係。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是它的信仰核心。它認為人們都有修道成仙的可能。因為「道」無時無處不在,只要認真修煉,就能得道;只要得道,人就可以「與道同久」,成為神仙。
  • 道教是兼收並蓄的宗教。佛教的「法」與道教的「道」,一直在融合
    因為道教是一個兼收並蓄的宗教。簡簡單單的一個「道」字,就涵蓋了世上萬物的運行規律,所以,有的道教經典與佛經有相似之處,卻沒有什麼違和感。其實,幾千年的佛道之爭,道教往往處於下風。道教壁畫之一佛教是外來的宗教,佛教是從印度教派生出來的。佛教傳到中國,也必然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那麼,為什麼佛教能夠被中國民眾所接受呢?因為佛教的「法」。佛教的「法」,是佛教的精髓。
  • 北魏太武帝為何會滅佛與佛教的本土化影響
    北魏滅佛前的佛教狀況佛教傳入中土的時間甚早,一般認為是漢哀帝元壽年間傳入,由於中國本土文化思想傳統的成熟與強大,而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其自身的佛教的思辨性與宗教性理論由於語言、環境、風俗習慣不同,從而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隔閡,自此以後佛教不得不向本土文化妥協印隱匿自己某些發展個性。
  • 北魏太武帝為何會滅佛與佛教的本土化影響
    北魏滅佛前的佛教狀況佛教傳入中土的時間甚早,一般認為是漢哀帝元壽年間傳入,由於中國本土文化思想傳統的成熟與強大,而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其自身的佛教的思辨性與宗教性理論由於語言、環境、風俗習慣不同,從而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隔閡,自此以後佛教不得不向本土文化妥協印隱匿自己某些發展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