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建城,千年建都
一座北京城,藏著半部中國史
十一假期 五天穿越
我們回到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大都
穿行朱棣與玄燁的京師
走過梁啓超與譚嗣同的北京
來到林語堂與老舍的北平
將北京城變成歷史人文課堂
1
穿越千年,走讀歷史現場
用5天走讀
致敬600歲北京城
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11月,北京宮殿建成,永樂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並於1421年初(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變為京師。
建城於公元前1046年的北京,由此奠定了宏麗壯闊的城市格局,成為今日2100萬人生活的母城和14億人國家的中樞。
正如林語堂所言:「所有古老的大城市都像寬厚的老祖母,她們向孩子們展示出一個讓人難以探尋淨盡的大世界,孩子們只是高高興興地在她們慈愛的懷抱裡成長。」
無論你是生活在北京,還是遠道北漂來此,或是在課本中閱讀過她,即使您已經熟悉她的容顏,但是否曾經走進這座母城,觸摸她的肌體,感受她的心跳,探知她的精神與魂魄?
值此北京築城600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行走北京,閱讀北京,探索北京,記錄北京,向這座偉大的城市致敬。
作品是最好的導遊
由名作閱讀北京
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這是鬱達夫筆下《故都的秋》,是老舍筆下《北京的春天》,也是史鐵生筆下的《我與地壇》……
叩訪名家故居,身臨筆下景物,尋訪名作中的故事,北京是我們研讀作品最好的課本。
現場是最好的課堂
用腳步走讀北京
這裡是忽必烈的大都和馬可波羅的汗八裡,是朱棣與玄燁統御四海的京師,梁啓超與譚嗣同為救亡圖存而奔走而犧牲的帝都,也是曹雪芹筆下那座撲朔迷離的「京都」。
三千年建城,千年建都,一座北京城,藏著半部中國史,也藏著中華文化的核心密碼。
行走於歷史現場,浸潤於文化情境,北京是我們研習歷史最好的課堂。
古都是最美的故事
用鏡頭記錄北京
古代寶塔、橋梁、樓閣、牌坊、皇后的陵寢,詩人的庭園,這些地方的每塊磚,每片瓦,都充滿了傳聞、歷史、神秘。
在攝影鏡頭裡,在剪輯魔法中,新老北京城的變遷,新老北京人的故事,北京是紀錄片中最動人的題材。
十一人文行走影像課堂,將引導孩子們邁開腳步,行走北京,在歷史現場溫習課程知識,在真實情境中閱讀名家名作,拍攝獨一無二的紀錄片或Vlog,完成假期中最有趣的人文體驗和最有創意的影像作品。
2
為什麼與我們同行?
這是一次穿越之旅
我們將在歷史現場,與古人對話——
多元課程價值
【線路】行走古都北京的核心文化線路,尋訪核心文化遺產,研學線路涵蓋兩大世界文化遺產,十餘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課程】置身歷史現場,對接中小學課程課本及考查重點,在實地實景中,進行沉浸式學習和開放式探究。
【素養】深入文化情景,沉浸式學習傳統中國禮儀制度、城市規劃、建築美學、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人文知識。
【技能】特設影像記錄課程,全程進行拍攝製作指導。
【成果】5天完成微紀錄片或vlog作品,記錄所見所思所感。
融合四大課程
【語文】實地探訪名家故居,現場走讀課內外名作,在人文行走中提升閱讀和寫作。
【歷史】走讀千年古都,觸摸歷史脈動,在歷史現場和真實情境中探究歷史來路走向。
【地理】探尋城市秘境,解讀歷史地理,構建人文歷史背景下的大地理觀。
【藝術】解析北京古都規制,研習中國傳統建築,欣賞經典紀錄作品,完成自己的影像作品。
三大技能訓練
【創意寫作】撰寫紀錄片腳本,培養生活感知能力,學習創意寫作技能。
【影像傳達】全程微紀錄片課程,get攝影、剪輯、製作全新技能,用影像講述故事。
【社會實踐】深入社會生活,學習人文歷史調查方法,鍛鍊社會綜合實踐能力,並完成微紀錄片作品。
研學成果
◦ 紀錄片|創意作品
全程指導完成紀錄短片或攝影作品集;
推薦參加2020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輔導參加美國國際高中生傳媒大賽等國內外比賽。
◦ 調研報告/學術論文
在學術導師指導下,完成文化遺產田野調查,撰寫調研報告或學術論文。
◦ 個性化成果
我們鼓勵同學在團隊合作成果之外,自定目標和課程,自主探索,完成創造性成果,包括而不限於學術成果、公益成果、紀錄片成果、攝影集等。我們的導師團隊將全力提供輔導和支持。
3
課程行程
D010月1日
接機報到
外地學員可於10月1日報到,本地學員可於10月2日報到
外地學員在北京機場、火車站接機接站
D110月2日
初識古都-皇城內的文脈之地
【人文講座】Old Peking Lost 北京:從3000年到600年
北京,從建城三千多年,到「建城」六百年,再到現代國際大都市,北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到底意味和代表著什麼?
【走讀課程】皇城根兒-中老胡同
北京四合院的建築規制和規矩——在現場導覽四合院中看到更多的北京民俗。
【影像課程】紀錄片選題與故事
1930年代,林語堂寫到:
設計這個城市的是個巧奪天工的巨匠,造出的這個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沒有別的城市可與比擬。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華嚴的氣質與家居生活的舒適。人間地上,豈有他處可以與之分庭抗禮?
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學府、佛教、道教、西藏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禮,孔廟、天壇;社會上及富有之家的宴會酬酢,禮品的饋贈;古代寶塔、橋梁、樓閣、牌坊、皇后的陵寢,詩人的庭園,這些地方的每塊磚,每片瓦,都充滿了傳聞、歷史、神秘。
美哉北京!大哉北京!
在第一天的報到和破冰之餘,我們將通過行走探訪和紀錄片放映,帶你與北京初識,並對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前瞻。
中老胡同
沈從文等文化名人故居(舊門牌中老胡同32號)
中老胡同自明代建都城起就屬於皇城內。明朝皇城北安門內的大街兩側,有兩道「黃瓦牆」,是當時區隔庫署的牆,俗稱「內皇城」。
中老胡同32號(舊門牌),在老北京原本多如牛毛的胡同裡不過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院落。1946年從昆明西南聯大復員後,中老胡同32號院是很多北大文科教授合住的大院,許多名字曾與這座大院相聯:美學家朱光潛,作家沈從文,詩人馮至,哲學家賀麟等等。
【參考作品】
沈從文《湘西散記》(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沈從文《雲南的歌會》(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D2 10月3日
天下之中:帝國的秩序與興衰
探訪帝都 核心密碼
【走讀課程】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廣場-故宮
【影像課程】攝影:用鏡頭講故事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展覽眾多,我們將以國博「古代中國陳列」展為重點,它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以古代珍貴文物為線索,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國歷史進程和璀璨文明。國博的「十大鎮館之寶」——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商代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最佳見證。
天安門廣場
明清兩代的天安門廣場,是設在宮廷正前門的宮廷廣場,是舉行皇帝登基、開科取士等重大慶典的地方。
1949年的新中國開國大典以後,「皇家廣場」成為「人民廣場」,站在天安門廣場,我們不僅欣賞它的恢宏壯闊,也可以探究變遷背後的政治意義、歷史邏輯、文化論爭和深遠影響。
故宮600年
北京城600年,亦是故宮600年。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八千多間構成的宮殿群,氣魄宏偉 、規劃嚴整,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藝術的智慧和傳統的最高傑作。
故宮,是昔日中華帝國的最後榮光,也是今日中國最負盛名的文化名片。
日本記者野島剛認為,「故宮正是了解中國的好教材。光是故宮收藏的文物,便充分反映了中華的歷史……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那麼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
走在故宮的紅牆碧瓦下,穿越600年時空,歷史與現實交織在這座古老的宮殿裡。
【參考作品】
《論語》十二章(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
《禮記》二則 雖有嘉餚;大道之行也(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
《論語》十章(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
《故宮博物院》(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
D3 10月4日
承天之序-朱棣的宏圖大業
北京城中軸線(北段)
【走讀課程】景山公園(壽皇殿、萬春亭、祟禎殉國處)-地安門-萬寧橋-鐘鼓樓
【影像課程】剪輯:玩轉影像魔法
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奪得皇位的十八年後,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新建了北京的宮殿城池,並正式遷都北京,從而奠定了北京的基本格局。
朱棣可謂是北京城的「總設計師」,這座城市繼承了數千年以來中國的建都理念,是中國都城建設的最高成就。尤其以一條中軸線,如同中樞脊梁,統領了北京全城均衡對稱的平面布局,體現了「天子居中」的禮制思想。
北京是中央之國的核心,中軸線是北京城的核心,中軸線宏闊、連續的空間序列、建築遺存是北京作為都城最為精華和核心的部分,是古代中國的王權象徵、禮制秩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和結晶。
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預備清單,中軸線的保護成為整個北京老城保護的核心內容。
景山公園
遼金代為宮苑堆土,元代稱青山。明代營建北京城,依據「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之說,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當有山。故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亦稱「萬歲山」。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將「萬歲山」改稱「景山」。
萬春亭
景山萬春亭坐落在景山主峰 ,是景山標誌性建築 。景山山脊上有五座亭子為乾隆十五年 ( 1 7 5 0 )修建 。其中 ,萬春亭居中峰 ,又是北京城的制高點 ,站在萬春亭可以向南北兩個方向領略城市中軸線風採。
明思宗殉國處
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40萬農民起義軍進攻到北京。據記載,夏曆三月十九日,崇禎帝朱由檢在國破家亡的絕望之中,在衣襟上寫下了遺詔:「朕死,無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就在景山東坡的歪脖老槐樹下自縊身亡。
鐘鼓樓
鐘鼓樓曾是明清北京城的報時中心,也是北京中軸線的北端。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建築。鐘鼓樓的晨鼓暮鍾,規制著整個城市的作息和秩序。
我們將在這裡了解古人如何頒時授禮,並依時序而生活;也將了解近代的「時間革命」,認識我們如何從古代的頒時授歷進入現代的「世界時間」和「北京時間」。
【研習重點】
以故宮紫禁城為空間線,認知帝都北京的空間格局、禮制秩序
我們將登景山總覽北京中軸線和紫禁城的布局,研討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天子居中」的禮制觀念、都城營造理念及元明清三代的北京都城建設歷程。同時在明亡清興的歷史現場,研討中國王朝興衰更替的規律與教訓。
D4 10月5日
敬天法祖-乾隆的郊祀祭天
北京城中軸線(南段)
【走讀線路】永定門-天壇-先農壇-大柵欄-御道-正陽門
【影像課程】作品剪輯與成片
「帝王之事,莫大於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
在中軸線的南端,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在幾千年「君權天授」思想傳統中,天子壟斷「皇天上帝」最高祭權。明清兩代,有22位皇帝舉行過654次祭祀活動。清朝君王中祭天最多是乾隆159次,其次是康熙88次。
中軸線南段,以永定門到正陽門的御路為軸延展,可以瞻仰天壇、先農壇傳統郊祀文化的莊嚴,也可以領略到前門老北京平民文化的繁盛。
永定門
永定門永定門位於中軸線最南端 ,由城樓 、箭樓 、甕城組成 。城樓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永定門成為外城七門中規格最高的一座城門 。1950年 代,為打通北京交通 ,先後將甕城、城樓 、箭樓拆除 。2004年 ,根據 2 0世紀初對永定門的測繪 ,重新復建了永定門城樓 。
天 壇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成天地壇,合禮皇天后土。明嘉靖年間,又在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東郊建朝日壇(日壇),西郊建夕月壇(月壇)。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祭天場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建築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核心宇宙觀,也是君權天授的合法性的象徵。
先農壇
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 、山川 、神祗 、太歲諸神的場所 。在先農壇內 ,還有皇帝視察農耕的觀耕臺 ,以及皇帝示範親耕的「一畝三分地」 。
前門大柵欄
正陽門以南,皇城牆外即為外城,為清代旗漢分居後漢人生活的地方。位於此處的大柵欄是北京最古老的商業區和最繁榮的娛樂場所,是天子腳下庶民生活的寫照。大柵欄的老字號、天橋的三教九流,講述著老北京最精彩的故事。
正陽門
正陽門俗稱前門 ,也是北京內城正門 ,曾是皇帝出行的專用城市,擁有北京城最大的甕城和最雄偉的箭樓 。
正陽門之北,是帝國肅穆莊重的宏大敘事,正陽門之南則是民間五方雜處的生活場景。
【研習重點】
學習中國古代的天地觀念和郊祀文化
觀察明清至今日北京城市格局演變
領略北京南城的傳統市民文化
【參考作品】
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
梁思成《中國建築物的特徵》(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
D5 10月6日
北京根脈-老舍的精神故鄉
胡同:老北京的精神祠堂
【走讀線路】東四胡同博物館-東四歷史文化街區-史家胡同博物館
【影像課程】作品展映與結業儀式
「胡同」一詞源於蒙古語,北京老城胡同多形成於13世紀元大都時期。
大大小小的胡同,不只具有明清時代風貌,也可見民國、新中國的時代印記。
目前,北京老城胡同僅存不足千條。若干胡同在大街兩側排開,使縱橫交錯的大街構成了棋盤式的老北京。
這裡是老舍的祖輩生長的家園,也是林語堂眷戀的精神故鄉。胡同與坐落在胡同裡的四合院,便成為老北京的城市肌理和基本細胞,是北京的根脈和韻味之所在。
東四胡同博物館
東四在元代已形成繁華商業區,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東四」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既擁有清晰的歷史文脈,經典的四合院落,也保留了規矩的道路系統,完整的「魚骨」式胡同肌理,是北京舊城典型的院落與街坊生長模式。
東四胡同博物館,原為1940年建成的老四合院,重現了「四九城」的濃鬱歷史風貌與人文特色,成為傳承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成為老北京精神的棲息地。
史家胡同博物館
史家胡同24號院,曾是著名作家、民國伉儷凌淑華女士和陳西瀅先生的故居。這座四合院的大書房曾是當時文人們聚會交流的熱門場所之一,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胡適、齊白石等都曾是「大小姐書房」的客人。
史家胡同博物館,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一座記錄史家胡同歷史與文化、承載老北京記憶的胡同博物館,也被稱為「老北京的精神祠堂」。
【參考作品】
老舍《茶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
老舍《北京的春節》(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
老舍《駝駝祥子》(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七年級下冊)
圖:本次研學活動主講人、史家胡同博物館的策劃人和推動人胡新宇,為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講解史家胡同博物館。
4
導師團隊
誰帶你探索北京
胡 新宇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者
他曾經是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中國)中國代表,對老北京胡同文化有著深沉的熱愛和深入的研究,曾為多國政要講解老北京胡同文化,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威廉王子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區首席大臣魯迪·維爾烏特(Rudi Vervoort)等。
胡新宇現任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理事,也是四合書院共同創始人。
魏祺 90後新銳歷史老師
北京陳經綸學校高中歷史教師,熱眏紀錄片《變化中的中國·生活因你而火熱》六位主角之一。
他的歷史素養和口才在90後中出類拔萃,以創新性的教學方式讓枯燥的歷史課生動而深入,並且帶學生們走出課堂,知行合一,進入歷史現場行走研學。他的故事被拍攝為紀錄電影《變化中的中國·生活因你而火熱》,於2019年11月登陸院線熱映。
王海安 紀錄片導師
2012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導演。
主要作品:
2012-2014,紀錄片《進攻張高村》《信仰張高村》《詩歌張高村》,入選臺灣國際紀錄片節、香港華語電影節、中國獨立電影節、北京獨立電影節、慕尼黑戲劇節等。
作品曾被紐約大學、杜克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哥倫比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學校收藏。
2015年CCTV9大型歷史類紀錄片《鶴舞邙山》,助理導演,副導演。《鶴舞邙山》獲得國內多項紀錄片獎項。
2015年洛陽市城市形象宣傳片《尋夢》,任執行導演。宣傳片獲得國內宣傳片金獎,網絡點擊量過8000萬。
2016年中韓合拍的三集自然類紀錄片《氣候的反擊》,任分集導演,製片。
2017年CCTV9探險類紀錄片《深探中國第一長洞》,分集導演,獲國內十佳紀錄片和最佳攝影獎。
2017年郝蕾擔綱的電影《春潮》紀錄片導演。
劉瑞祺 紀錄片助教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傳播學碩士 口述歷史紀錄片《離京六十年》導演。前知名網際網路媒體責任編輯,前《文藝生活周刊》主筆。
唐建光 總策劃
新歷史合作社總編輯,主要從事口述歷史、公共歷史和歷史應用
曾任中國新聞周刊主筆、時政部主任
2007年,創辦《看歷史》雜誌並任主編
2011年開始,《看歷史》雜誌發起「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鼓勵中學生從自己的身邊記憶開始記錄歷史。每年吸引數百所學校數萬名中學生參與
2014年開始,新歷史合作社策劃執行北京永源公益基金會「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已進入全國150所高校,支持數百個學生團隊參與口述歷史。
5
研習營活動信息
活動信息
營期:10月2日-6日(共5天)
招募:單飛或親子
(建議學生年齡10歲以上,學習效果最佳)
人數:15人成營,不超過20人
費用:A:全程學員(含住宿5晚)
4680元/人
B:走讀學員(不含住宿、早餐)
4000元/人
(註:大小同價。如家庭需住標間、三人間無需補住宿差價)
費用詳情:
費用包含
課程費:參營期間所有標準活動費用
住宿費:營期所有標準住宿費用(雙人間)
餐飲費:營期每日早、午、晚三餐
交通費:全程大巴費用(從成都起止)
保險費:旅行社責任險、旅行意外險
課程材料費用
費用不含
營員從各地到集合點的交通費
營地及營期外其它住宿費、餐飲費
私人消費:特別餐飲費、私人購物及個人活動項目等
上述 「費用包含」未列明的一切額外費用
取消條款:
1.本營15人成營,主辦方如因報名不足取消活動,將在開營前15日前通知,並退還全部費用。
2.本營因天氣、交通、疫情、政策等不可抗力而取消,主辦方將退還全部費用。
3.報名者在開營前30天以上退營,主辦方退還全部費用;開營前15天以上退營,扣除費用的30%後退款;開營前15天以內退營,不予退款,可轉讓名額,但受讓者應符合本營規定的報名條件。
其他說明
◦器材配備
1.學員入營後將按每組4-5人分組(家庭可單獨成組)進行學習和拍攝,全營配備2臺教學用攝像機。
2.課中有航拍、攝像、剪輯課程,建議營員自帶具有攝像功能的單反像機或攝像機、三腳架、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碟等。
◦智慧財產權約定
本項目中完成的集體成果和作品,智慧財產權為團隊集體所有。
本項目中完成的個人成果和作品,智慧財產權歸個人所有。
對於本項目中由老師指導完成的素材和作品,主辦方享有免費傳播權和使用權。
◦課程與師資說明
課程內容、行程時間、導師師資等,在保證整體師資和課程質量的前提下可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其他說明
各方責任權利義務,以正式協議為準。
生活標準
【住宿】
我們為學員安排了故宮邊胡同裡獨具特色的青年旅館,上下鋪的4/6人間,不僅安全、溫馨、舒適,還可感受胡同裡極具文化氣息的生活。
【餐食】
早中晚餐每日150元/天/人
作為品嘗北京文化的課程內容,餐食將精選北京及各地地道風味
(根據學員人數,我們將配備4-5位老師,保障學員的教學、食宿以及安全)
課程地點
四合書院
故宮旁,皇城內,中老胡同28號四合書院是我們這次研學營上課的地方。在這樣有故事的四合院裡上課,人文氣息自然浸潤。
這個小而美的老四合院也是大有來頭。曾居住過裘文弨先生,他是民國時期古董鑑定四大家之一。這裡也曾是「一二九運動」倡導人的秘密接頭地點。當時很多秘密會議都是在二進院的北屋召開的,參加人有姚依林、王成、黃敬(俞啟威)等。
者行孫國際青年旅舍
我們為學員安排了故宮邊胡同裡獨具特色的青年旅館,毗鄰故宮、景山公園、北京大學紅樓舊址等知名文化景點。上下鋪的4/6人間,不僅安全、溫馨、舒適,還可感受胡同裡極具文化氣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