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2020-12-06 小小嬴政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俗語雖簡單,看上去就是一串數字,但是數字的背後卻是人生的哲理表達。「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是要告訴四十歲的中年人,到了這個年紀,不要去和別人攀比,比子女,比富貴,比權勢。

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到了四十歲的年紀,什麼都定型了,最需要的不是比,而是定下心來認真生活。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什麼都喜歡和別人比。聽到某某人子女更強,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超過他,如果做不到,就天天罵自己的孩子。

聽到別人家裡很有錢,自己也憋著勁到處去弄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中年人需要的是生活的穩定,心情的穩定,才能帶來家庭的穩定。這個時候,不能再像年輕人一樣到處蹦躂了。

「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告訴我們,五十歲是人生知天命的年紀,所有的事情原來在冥冥中都有定數,人力無法強力更改。生活中有三種人不要過於接近,那就是不仁不義之人,不忠不孝之人,沒有廉恥之人。

這幾種人生活中都存在,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如果你跟這幾種人長期在一起接觸,那麼你的三觀會受到很大影響,最後變得扭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跟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一起交往,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

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看到一些五十歲的人,特別是一些高級別的官員犯罪呢?理論上來說,他們這個年紀事業穩定,家庭穩定,生活穩定,不應該出任何問題呀。但這其實恰恰是出問題最多的一個年齡段,簡而言之,就是沒有選擇好自己應該交往的人。

官員大權在握,各種有著不同目的的人蜂擁而來,投其所好,都希望搞定這個官員,為自己所用。官員最終受不了誘惑,而成為了這些人手中謀利的工具。最後的結果就是鋃鐺入獄,當他們進入監獄以後,才會後悔不已。

俗語雖然簡短,但是很真實的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到四十歲或者五十歲時,應該如何來規劃自己的生活。應該去交往什麼樣的人,這個很關鍵,這一步走順了,那麼你的後半生將會非常好走。

這一步沒有走順,那麼你相對平靜的生活就會被徹底打亂,你的人生規劃將會混亂不堪。這也提示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規劃,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否則就會變得渾渾噩噩,每日虛度時光。對於四十歲和五十歲的人來說是這樣,對於年輕人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啥意思
    」,在這些俗語中,有很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這些俗語能夠延續至今的一個道理!在農村,對於每一代人來說,都有自己奮鬥的階段目標,這也是俗語「一個人,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的含義,如今對於農村,身份證59~79年來說,也是年齡在40~60歲之間的人來說,這句農村的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也寫出了這些人的心酸,今天我們就講解下這句俗語!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有些人很虛榮,很喜歡攀比,我們的老祖宗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建議,是這麼說的:「四十旺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首先來看看前半句,四十旺財不比三,三四十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積累了不少的財富,同時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人到40就不要去攀比三樣東西了?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常聽人們說「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與這句俗語相對應的是一句老話「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先分析一下望子、望財、望人的含義。望子,三十歲的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是成家立業的時候,結婚後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延綿子嗣,為家裡添香火。
  • 俗語說:「四十不比三,五十不親三」,啥意思?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俗語說:「四十不比三,五十不親三」,啥意思?   可是當你到了中年之後,就要明白,有的東西是不能比的,有的人是不能親近的,好比如這句俗語所說:「四十不比三,五十不親三」。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俗語「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這句話你懂嗎?古人智慧之言
    俗語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其中蘊藏著老祖宗無窮的智慧。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老人還有一句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時候,年紀不是一種弱勢,而是一種人生閱歷的積澱,生活智慧的醞釀!
  • 古代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中年人的忠告
    古代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中年人的忠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很多人越走越彷徨,有時候停下來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變成了當初最討厭的模樣?這不,古代就有一句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如果您一不小心走到了中間點,四五十歲的年紀不妨來看一下古人是什麼態度吧?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三十歲是成家立業生子的階段。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人的年齡普遍活不到,特別老,因此就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樣一些說法,而還有一句話是說45歲的,那麼四十五呢?怎麼說?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人的成長必然會經歷三個階段:「正、反、和」,對於初學的交易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交易充滿著憧憬和激情,認為交易就是一種很高尚的職業,是自己能大展手腳的場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他們心裡總是認為交易就是光明的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講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會變得明白起來,但明白的有點晚了,人生是一趟單程列車,一但開始,就沒有回頭路了。四十歲的人應該剛剛邁進中年人的群落裡,在經歷了四十年的各種或好或壞的事之後,有了屬於自己的理解,也會總結出自己之前的很多不足,人有時就是在失去了或者經歷了才會明白很多事,也許只有經歷了四十年的大起大落,才會有所不惑吧!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
  • 在農村,老人說的「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是啥意思
    在農村這種複雜的環境下,能夠經過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打磨,且能流傳至今的俗語,它都是一些值得我們去知曉、學習的。你可能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你知道什麼叫「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嗎?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再來說說四十不惑,這就要從三十到四十這十年裡來解讀了,三十左右我們定好了方向,開始了我們在社會上的各種活動,各種求證,進而把我們最初的堅持休整的更完善,在這十年裡,真可謂是大浪淘沙,嘗盡人間知味,迷茫過,迷失過,放棄過,從新開始過,使我們自身更有韌性,使我們更加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更應該去堅持些什麼,所以經過這十年的洗禮,我們更懂這個社會,更知道什麼是是非,什麼是真假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知不覺,人生就走到了一半,人到中年,很多以前看不透的事也該看透了,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也該想通了。五十歲之後的人生,也該活得聰明一點,也該活得瀟灑一點,五十歲之後,就不要再自作多情了,否則只會讓自己的餘生更加難過。
  • 《論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
    「四十而不惑」者,志強學廣,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稟受者也……「六十而耳順」者,順,不逆也。耳聞其言,則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雖從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輒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學,而善始令終也。這段話已經出現了問題。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農村流傳一句話,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古代人民總結出來的,但是在農村也有一些老人們總結出來的俗語,很多俗語也留到了現在,它們反映的正是不同年齡階層的人不同的生活追求,細細品味就覺得老人們說的話非常有哲理,老人們常說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啥意思?中年人一定要懂
    詩詞歌賦雖然高大上,但老百姓的俗語更加接地氣,俗語不但簡單易懂同時也蘊含很多深刻的人生哲學。俗語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的時候就應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40歲以後,我們應該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老人們總是在告誡我們,「四十歲三不比」,其實說的就是不比金錢,不比孩子,不比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