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經常有這種回憶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搬著板凳坐在電視機前。
糯米、桃木劍、黃福紙、茅山道士、
蒼白的臉,僵直而又平伸的雙手,還有穿著清朝的官服。
那時候明明很害怕,但還是一隻手拉著大人的衣服,另一隻手捂
著眼睛看電影——殭屍電影。
對香港電影來說,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對我們來說,它貫穿了我們整個童年記憶。
但是現在,這個黃金時代,隨著林正英的離去,完全沒落了。
直到16年後,它的誕生
《殭屍》
殭屍影迷稱這片兒為給殭屍電影的情書。
在我們談論它之前,我們必須說那一年香港電影的歷史。
記住,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
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大量高質量的幕後電視工作者轉向了 電影業。
那時,電影的主流逐漸從多元化轉向創新。
比如洪金寶的《鬼打鬼》
功夫喜劇+鬼怪的元素不僅讓人耳目一新,也開啟了靈幻片的序 幕。
正是在這個時候,洪金寶的目光投向了林正英,
隨著與林正英的一拍即合,兩人發誓要用新把戲來玩「靈幻電 影」。
幾年後,《殭屍先生》出世。
這是香港的電影產業,第一部真正將殭屍融入現代社會的電影, 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茅山道教在香港人心中得到了完美的運用。結 合特效的大規模使用,這部低成本電影獲得了2000萬票房的巨大 利潤。
自此,香港殭屍電影成為最主流的電影。緊接著是無數的電影緊 跟潮流,在最繁忙的時候,「同一時期有17部殭屍電影」"無數大 大小小的殭屍在郊區野山的布景上跳來跳去。"
那時候的音像店賣得最好的是殭屍片,擺放的位置也最顯眼。
不幸的是,美好的時光不會持續太久。
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殭屍電影開始衰落。英叔也阻止不了這種 趨勢。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林正英去世,殭屍電影跌至谷底。
從那以後,沒有人製作過像樣的殭屍電影。
直到《殭屍》的出現,這部殭屍電影才以高收視率再次出現在觀 眾面前。
錢小豪(由錢小豪飾演),一個過期的殭屍演員。
曾經輝煌的夢想和和諧的家庭早已遠去。
他帶著所有的財產搬進了2442單元,並決定帶著遺憾自殺。
然而,他沒有想到當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被住在這棟樓裡多年 的道士救了。
道士阿友(由陳友扮演)出生於道教家庭。
世世代代都在對付鬼魂。
但這也是一代又一代的變化,讓人們改變。
人們不再相信鬼魂或害怕它們。
最受歡迎的殭屍電影已經衰落,茅山的道教技能也逐漸消失。
道具和黃符已經成為裝飾品。
在那些日子裡,兄弟你可以自己抓一群殭屍。
但是現在我只能嘆息失業。
類似的經歷讓他們聊的非常投機。
在痛苦中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小豪發現——
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公寓裡,每個人都隱藏著自己的小秘密。
首先,那個監視他房間的瘋女人,阿鳳。
他經常帶著他的兒子小白在門口偷吃貢品。
每當小豪開門時,她都會轉頭看他的房間。
乍一看,就像是被什麼東西嚇了一跳,然後馬上跑開了。
接下來是鄰居梅姨。
梅姨和冬叔是一對孤獨的老人。
雖然生活很貧窮,但它充滿了幸福。
直到有一天,冬叔從大樓上摔了下來。
梅姨沒有告訴任何人冬叔的死訊。
她把屍體藏在房間裡,把門關得很緊,以防有人進入。
除了樓下專門做法的阿九。
阿九,也很奇怪。
每次他完成工作,呼吸困難時,他都會衝進黑暗的房間。
在陰暗的環境下抽一口煙。
阿九告訴梅姨,他有辦法讓冬叔復活。
那就是是煉屍。
既然這個世界上沒有殭屍可以抓,那就自己造殭屍吧。
阿九用泥蓋住冬叔的屍體,並把它封在浴缸裡。
然後用香杉木包裹儲藏起來。
他還告訴梅姨不要摘下蓋住冬叔臉的銅錢口罩。
可是,梅姨已經破壞了他的計劃。
為了讓冬叔復活的機會更大,梅姨擅自摘下了面具,用了阿九說 的最後一個辦法。
童子血。
但是血哪裡來?
這棟樓裡唯一的孩子是瘋女人阿鳳家的小白。
梅姨哄著小白進入房間,推進浴室,然後......
關上門。
與此同時,已經閒置多年、用來感知殭屍的八卦陣突然重新啟 動。
殭屍出世了!
不同於以往殭屍電影的歡快和滑稽。
它沉默寡言。
懷舊無處不在。
破碎的公寓樓、泛黃的房子和家具。
我們有多長時間沒有見到這樣古老的香港了?
主演很熟悉。
錢小豪、樓南光、陳友。
它們是當時香港黃金時代殭屍電影的支柱。
故事或許抑鬱和悲傷。
當我們為一張張熟悉的老臉相繼出現而欣喜時,
卻又不得不為他們片中的境遇而悲傷。
但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
是一部殭屍電影罕見的完整。
對於這個故事,劇本前後改了三次。
每一幀都是一齣戲,都是對以前的致敬。
這就像時間和空間之間的對話。
《殭屍》
《殭屍先生》
咒語、八卦鏡、糯米、血染銅線......
當熟悉的元素一個接一個出現時,你不禁會想起它們過去的含義。
《殭屍》就像一本寫滿了樓裡奇怪故事的書。
內核是書裡的人,以及那人與鬼共存的世界。
有人曾經以某種方式問道:
為什麼香港的殭屍電影幾近滅絕?
是的,不是衰落,而是滅絕。
你認為,在過去的十年裡,哪部殭屍電影進入了公眾的視線?
有人說觀眾已經變了。
那些相信有鬼的老人已經變成了沒有恐懼和敬畏的新人。
沒有人害怕,沒有鬼可抓,也沒有電影可拍。
有人說這是生命的終結。
最後,我們只能走到路的盡頭。
但歸根結底,質量還是不好。
香港電影喜歡模仿這種趨勢。
在《殭屍先生》爆炸後,在短短幾年內出現了100多部類似的電 影。
為了賺錢,不可避免的是場景製作不佳,沒有新的創意。
觀眾是不會買帳的。
我們看香港電影就像起高樓,我們看著它打地基,看著它竣工, 看著它輝煌,然後看著它轟然倒塌。明知道那個時代已經不復存 在了,卻還是忍不住發問,
你什麼時候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