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會眾議院8日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後,參議院11日也通過了這項法案,內容包含「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等等。目前,這項法案只要送交白宮,經總統川普籤署就能生效。而川普在收到法案後,則有10天的時間來思考,是否籤署或行使否決權將法案退回國會。
針對美國參議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一事,部分綠營政客妄圖「挾洋自重」,島內綠媒更是紛紛高調宣稱,這是「反中護臺」,卻全然「無視」該法案所稱的「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背後,必然離不開臺灣大批量向美軍事採購。
12月11日,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赴臺立法機構備詢時,中國國民黨籍民代溫玉霞質詢時提出,自蔡英文施政以來,11次對美軍購總額超過5600億元新臺幣,到明年(累計)可能超過7000億元新臺幣,而付款的高峰是在2022年,會不會排擠到其他預算?對此,蘇貞昌回應時坦承「負擔重一點」。
難得蘇貞昌說了一回實話,「負擔重」不難理解。就在不久之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出席研討會時曾表示,今年美對臺軍售金額高達118億美元(突破臺灣歷年單年對美軍購金額最高紀錄),臺灣成為美國全球第一大對外軍售客戶。
如此龐大的軍購,當然會排擠其他的經濟民生預算,對於經濟規模不算大的臺灣來說,負擔何止「重一點」?
有臺媒算了一筆帳,2019至2020兩年間,臺灣就花費了165.6億美元採購美國武器,折合新臺幣5052.7億元,若以臺灣島內2357萬的人口計算,相當於臺灣人均負擔2.2萬元新臺幣,這還不算其他防衛預算。
實際上,2019年的臺灣人均GDP為25920美元,即73萬元新臺幣,這也就意味著每個臺灣人平均賺50元新臺幣,就有1元被用在了採購美國軍火上。
川普在總統任期內的11次對臺軍售中,武器種類涵蓋了海、陸、空、天各個作戰領域。相比美國以往的對臺軍售,川普賣給臺灣的這些武器呈現出進攻性明顯、首次出現高端無人機、新型裝備較多三個特點。
而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美國又宣布了新一輪對臺軍售,包括154個通資節點、24套中繼系統、8套網管系統,並加上野戰資訊通信系統的人員培訓、後勤維修等相關資源,總價為2.8億美元。有專家指出,川普此時對臺軍售顯然是「最後的瘋狂」,妄圖用「最後的力氣」破壞中美關係、兩岸關係。
針對近期「臺美勾連」頻繁,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指出,近幾年「臺美關係」急劇升溫,美國的涉臺法案一個接一個,得到的承諾也不斷累加,臺灣的棋子角色得到突顯,但回頭看看,臺灣得到了什麼?得到的多為虛的,付出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但軍購的增加,不但沒有使臺灣更安全,相反,使得臺灣更不安全,面臨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實性。分析稱,有些軍購是美國強行推銷的,未必是臺灣需要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了冤大頭,還要感謝人家。真是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