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2020-12-13 小李探花愛讀書

▲ 2月9日到達大連的一批防護物資上印著一句讓人動容的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批物資的捐贈方是日本京都府舞鶴市。

這句詩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舞鶴市港口振興國際交流課課長小島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這句詩是一名在該機構進行交流的中國人想出來的,來自大連。當這名中國同仁提出使用這句詩的時候,大家都點讚,認為詩裡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

兩地的青山同承雲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著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極好。他的送別詩也寫得不錯,數量也多,在他現存的170多首詩歌裡,送別詩有大概50餘首,《送柴侍御》便是其中之一。

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送別詩,這兩首詩屬於唐詩中頂尖的水準,在中國詩歌史上非常的牛,牛到中小學課本都迴避不了它們。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王昌齡的故事。

王昌齡是一個在官場中沉浮煎熬的人,他有才華有抱負,但又沒法施展,在身心飽受煎熬的歲月裡,他的心靈世界更加敏感、豐富,更能從自己的人生體驗中,體會到生命與詩歌的意義,如此,才會留下了那些雖歷經千百年,卻依然能打動人心的佳句。

在鎮江的芙蓉樓上,他一面是對朋友的依依不捨的送別,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滲透在字裡行間。

王昌齡,對朋友特別貼心的詩人

王昌齡是個喜歡交友的詩人,他的朋友圈,相當華麗。

最有名的是「旗亭賭酒」的故事,王昌齡跟高適、王之渙等交遊,高適和王之渙在唐詩中的咖位都是特別高的。

從現存王昌齡詩歌看,有綦毋潛、李頎、岑參、王維、李白、劉昚虛、常建等。《唐才子傳》裡稱王昌齡與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

辛漸這個名字,除了這首詩和《唐才子傳》以外,未見任何文獻記載,所以我們對辛漸的生平情況不是很了解。

但我們可以看得出,辛漸是王昌齡重視並信任的一位朋友,所以在細節上,看出王昌齡對他的愛護。

大概在天寶元年至天寶六載(742—747)之間的某一年,辛漸準備從鎮江渡江,取道揚州,繼而北上洛陽。

當時的江寧縣丞王昌齡聽到消息,從江寧趕去給他送行。

好朋友要走,王昌齡自然要送,按照古時候文人的規矩,不僅要送到碼頭,還要贈一首送別詩。於是王昌齡便寫了一首,一下子就成了爆款的名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或許有人會說,兄弟就要走了,居然不請人家大吃一頓,看來兩個人的感情也沒有詩裡寫的那麼好啊。

事實上,王昌齡有請,就在辛漸離開的頭一天晚上,地點應該設在芙蓉樓。

這場送別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但第二首名氣不是那麼大,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對好友特別愛護,送別也懂得節制,知道「送客不能醉」,不像現在,每次喝酒時都是往死裡整,大喊」是兄弟就嚯掉「!

這樣的小細節,可能和孟浩然的事情有關,孟浩然之死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遊歷襄陽,跟孟浩然相見。當時孟浩然背脊毒瘡,即將痊癒,二人相處很快樂。

於是,大開宴席,開懷暢飲,一場大酒喝得驚天動地。結果,「食鮮疾動」,孟浩然舊病復發,不治身亡。

好朋友的死跟自己有關,而且死在自己面前,王昌齡內心的悲慟,不難想像。

所以送辛漸的時候,王昌齡一改過去逮到酒猛喝的習慣,反而千叮嚀萬囑咐:

」兄弟啊,路上千萬少喝一點,這寒江明月,寄託著我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啊!「

在鎮江,他寫下了他的座右銘。

《芙蓉樓送辛漸》詩的第一首,一發布後流傳廣泛,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兩句有直接關係。

送別詩歌,常見的寫法,不是表達思念,歌頌友情,便是寬慰、勉勵行者。

王昌齡這首與眾不同:他是在委託行者,替自己傳遞一個信息,一個關於他人生志向的信息。

但凡有才華有能力的文人,都是非常重視名聲的,但王昌齡在新舊《唐書》中分別有「不護細行,屢見貶斥」和「不護細行,貶龍標尉」的說法。

也可以說,他後半生混得坎坷,和他的風評有一定關係。

最初,擔任汜水縣尉的王昌齡,看不慣李林甫排擠張九齡,對張九齡表示同情,這就得罪了當權的那一派。不多久,被貶到了張九齡的家鄉嶺南。

好容易遇赦,從蠻荒的嶺南回了長安,被任江寧丞,江寧縣丞是他一生最高職位。但幹了八年後,又被找了一些理由,被貶到了龍標也就是湖南懷化(湘西)去了。

大凡有人格理想的人,常常容易犯一些毛病——總是看不透官場上的各種心機,總是因為激昂前行忘記評估前路的安危在規規矩矩、模式化的官僚群體中,常扮演一個愛管閒事、刺頭式官員的角色。

比如看不慣那些紙面上天天奔走在一線的演技派官僚,揭露一下日日在領導面前上跳下躥,真正出事才發現啥都一問三不知的壞逼。

在他身上還有一股子俠氣,敢為不公平的事情直抒胸臆。

這有點像後來的蘇軾,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王安石上臺為守舊派說話,司馬光上臺為改革派說話。結果哪一派都貶他。

仕途上老是被小人下讒枉的深坑,崗位總教德不配位的心機婊強佔,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凡鳥,但也為自由和天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送辛漸的那一年,王昌齡也有四十五了,在這個應該成熟的年齡,他多次反思自己,是不是平生為自己的名聲所累,是不是為自己的驕傲埋了單?

什麼是「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宰相姚崇《冰壺賦》裡的一句話, 姚崇說,當官要廉潔奉公,像「冰壺」一樣清白。

王昌齡輕輕的對辛漸說:兄弟,幫我給洛陽的親戚朋友帶個話。不管世道多油膩,我還是冰心一片。

寒雨連江,平明送客,總顯得有一種悽苦緊迫,但王昌齡畢竟是七絕聖手,沉甸甸的心事能用一種從容不迫的灑脫表達出來。

這種灑脫,從王昌齡的詩裡流淌開來,甚至流淌到了喜歡漢語詩歌的日本,流淌到共同抗「疫」的今天……

▲ 鎮江書法家陳昌琪老師手書《芙蓉樓送辛漸》詩

他的詩和人,讓人感受一股力量

只有在家國危難的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品質。

在深山老林的龍標待了八年之久,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江山岌岌可危,這時候已經是老年的王昌齡離開了龍標,幾乎是飛奔北上,一腔熱血圖報國。可就在北上的路上,路過安徽亳州的時候,被當地刺史閭丘曉不知道什麼原因殺害了!

王昌齡的人生結局,令人扼腕。

《舊唐書》裡說:閭丘曉一向剛愎自用,性情暴戾,「馭下少恩,好獨任己」。

王昌齡遇到他,真可謂命運不濟。

他在閭丘曉府上暫作停留,拿出自己的新詩,鼓舞閭丘曉趕赴戰場,殺敵報國。

閭丘曉是個貪生怕死的官僚,膽小又嫉妒心強,玩命的事情怎麼敢衝上去?

兩人話不投機,閭丘曉自持是個土皇帝,你有才我有官,在我地盤上我最狠,一言不合把王昌齡給殺害了。

所幸,宰相張鎬替王昌齡報了仇。

《新唐書》:張鎬負責河南軍事指揮,為了對付安史亂軍,大舉集結軍隊。閭丘曉貪生怕死,逾期不至,導致睢陽失守,主將張巡戰死。張鎬下令將閭丘曉處死。

臨終之時,閭丘曉求情說自己有長輩親人需要奉養,希望留他一條性命。

張鎬答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張鎬除了是宰相、諫議大夫之外,還有一個身份:王昌齡的粉絲。

千百年後,王昌齡的詩詞仍然熠熠生輝,芙蓉樓也歷經多少輪明月的照耀。

他的詩和人,總令人與之共鳴。在「七絕聖手」的筆下,黃沙金甲浮現紙上,送別親友的身影也越拉越長,那與青山一道的風雨,給了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照兩鄉,王昌齡的詩為何被日本引用?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說我們都是共同作戰的戰士,生死與共,而「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出自唐代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意思是凡是明月照耀雲雨籠罩的地方,大家都是一家人,充分體現了我們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好玩的國學,今天就來講講王昌齡的這首詩。
  • 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主要為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涉及離別、邊塞、宮怨等題材。他尤為擅長七言邊塞詩,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安史之亂期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年初疫情期間,這首的後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曾廣為流傳,被大家所熟知。此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在今湖南省懷化市一帶)時,寫給友人的一首送別詩。
  • 王昌齡的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到底好在哪裡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氣勢磅礴,寫得很有韻味,深受讀者的追捧,一些經典的名句,那也是膾炙人口,譬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等,那都是傳唱不朽的千古名句,寫出了新氣象,也有著一種獨特的氣勢,讀來讓人讚不絕口。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談王昌齡詩歌中的含蓄美
    按照以前的慣例,一般救災物資的箱子上都會寫上諸如「中國加油,大連加油」的字樣。而這次救災物資的箱子上寫的是兩句唐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両郷。在此之前,這兩句詩也曾有一次出現在外交辭令上,2009年7月2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包傑明,離任前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時,在致辭中也引用了王昌齡這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表達即將離任的心情。同樣的詩,用在不同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明顯這次日本援華物資上印這兩句詩,顯得詩歌更深沉、更有意蘊。接下來,我就來探討一下王昌齡的詩歌風格。
  • 讀詩|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可讀懂?
    《送柴侍御》唐· 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幾天前,日本舞鶴市馳援大連一批抗疫物資的紙箱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詩句,又一次引發熱議,也將這首詩的全文和他的作者又一次帶到了我們面前。知道王昌嶺是從他那首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邊塞詩《出塞》開始的。
  • 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火了,他的這幾首送別詩也值得一讀
    這兩天,日本題在捐贈物資箱子上的古詩詞句火了,其中有兩句令網友們一見驚豔,二見生喜,紛紛表示怎麼從未讀過這麼美的古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詩句原作者王昌齡大概萬萬沒想到,他的詩句在千年後竟然以這種方式火了。
  • 王昌齡:只要是好朋友,無論分開多久感情不變,青山一道同雲雨
    古人的友誼就很令人感動,而且唐詩裡面就有很多經典的送別詩,它體現出來的正是朋友之間的深厚的友誼,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這首詩情感細膩,寫得也是極為真誠,雖然通篇只有那麼寥寥數語,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足以令人感動,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於朋友的真誠。
  • 王昌齡的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到底好在哪裡
    王昌齡的成就其實不在李杜之下,他的邊塞詩氣勢磅礴,寫得很有韻味,這也是由於詩人到過邊塞,見過了殘酷的戰爭,為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更接地氣非常真實,而且我們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家國情懷。其實除了邊塞詩,王昌齡還寫過很多的送別詩,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這首《送柴侍御》,這首詩可以說是膾炙人口,還收錄在了很多重要的詩集裡,另外我們的課本裡也有收錄。
  • 王昌齡的這首贈別詩,比「青山一道同雲雨」更別致
    王昌齡第一次被貶嶺南,孟浩然寫詩相送,其中有「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的深情厚誼;王昌齡二貶龍標,李白寫詩相送,其中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惆悵不舍。王昌齡愛朋友重感情,一生寫過很多贈別詩。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簡析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送柴侍御 王昌齡七言絕句 押陽韻沅水通波接武岡,平仄平平仄仄平,送君不覺有離傷。仄平仄仄仄平平。青山一道同雲雨,平平仄仄平平仄,明月何曾是兩鄉。平仄平平仄仄平。,是詩人貶龍標尉時寫的一首送別詩。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最熱網紅唐詩深度解讀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洪江芙蓉樓這首七絕名叫《送柴侍御》,是王昌齡被貶到龍標(今湖南省洪江市)當縣尉時寫的一首送別詩。這位柴侍御在去武岡(今湖南省武岡市)赴任之前,先到龍標探望王昌齡,二人盤桓數日,分別之際,王昌齡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
  • 讀不少離別詩,仍被一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驚豔
    但即便如此,還是被一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驚豔到了。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首古詩是唐代王昌齡《送柴侍御》。王昌齡向來被譽為七絕勝手,就如同劉長卿自認為是五言長城,他們兩個人一個專注於七絕,一個專注於五絕,都留下了非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詩歌的題目告訴我們,這就是一首送別詩歌。當時的王昌齡被貶夜郎,而他的朋友又要從夜郎前往「武岡」,在今天的湖南西部,王昌齡就寫下這首古詩送別對方。
  • 白居易這首經典的送別詩,可以媲美「青山一道同雲雨」,同樣感人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再加上科技不如今天的發達,很多人一旦離開了故鄉,或者是送別了朋友,可能此生再也難以回到故鄉,也不可能見到朋友,所以唐詩裡面就有了很多的思鄉之作,以及送別詩;這些作品往往情感細膩,寫得極為悲情,字裡行間充滿了憂愁了憂愁。
  • 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濃鬱深沉,情懷熾烈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最後兩句,可謂無人不曉。這首詩寫在秋色已濃之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詩人在秋雨綿綿的清晨送別好友,冰冷的雨滴,悽清的離愁,戀戀的不舍,詩人的內心如玉壺中的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純潔無暇。
  • 日本援助物資上,為何要寫「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而就在前幾日,日本京都府舞鶴市馳援友好城市大連的物資上,還寫著這樣一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那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句詩出自我國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全詩如下: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唐詩的典雅送別,告訴你面對挫折的姿勢——王昌齡詩作《送柴侍御》賞析
    送柴侍御◎(唐)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句唐詩之所以&34;,大概是因為它用最典雅的方式表達了人類共通的情感:同在一片藍天下,人們休戚與共,禍福相接。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都能找到共鳴,可見,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韌性與穿透力。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邊塞詩寫得極好,其實王昌齡的送別詩也意境極佳。
  • 每日一詩|中高考必會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就是彼此疫情期間,日本捐贈大連的物資上寫著的兩行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當時國人振奮,甚至引發熱議。有些還展開了這些詩究竟是留學生所寫還是日本捐贈者所題的討論。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不是嗎?我們說,自然一次疫情洗白不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至少在某些時候,在疫情期間,我們不斷收到另一個鄰國的援助,空前地榮辱與共,空前地風月同天。
  • 日本援助武漢詩詞刷屏,揭秘「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以及,日本舞鶴捐贈大連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當然,已經闢謠了,部分是當地華僑所捐。且不論是誰所為,至少這些選詩很恰當、很合適,也很鼓舞人心。就拿「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說,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意思是:雖然天各一方,但兩地的青山、雲雨同承,兩地的你我、明月共睹,何曾有別離之感?
  • 日本捐贈大連物資借古詩傳情——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近日,在日本京都府舞鶴市馳援遼寧省大連市的物資上,寫著這樣一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其實這兩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當時,詩人王昌齡因被他人誹謗而被貶為龍標尉,龍標:湖南省黔陽縣,後與洪江市合併,率屬於懷化市,著名旅遊景點黔陽古城依江(沅江)而建。柴侍御:作者的一位朋友,姓柴,官職為侍御,史書沒有詳細記載。
  •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一生——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一生——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說起唐雪元新歲初始,一場武漢戰「疫」全國打響,一時間神州大地均是陰雲籠罩同時,在他們的援助中,唐代一位詩人的兩句詩隨之也重新「火」了——他們在支援中國抗疫的醫療物資包裝箱上,寫有《送柴侍御》一詩的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