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材質有金、銅、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種,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最受人們歡迎。所謂金銅佛造像,一般指銅質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實際未鎏金的銅佛像,也往往被收藏愛好者歸入金銅造像的範圍中。金銅佛造像起源於印度,東漢時期傳入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全面發展的時期,西域與中原的僧侶交往頻繁,許多西域佛像隨著僧侶們的背囊抵達中土。現藏於日本東京永青文庫的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的韓謙造鎏金銅佛坐像,就是南朝佛教造像的典型,它是目前所發現紀年最早的小型鎏金銅佛像。隋唐兩朝,南北統一,國富民強,佛教造像也進入了成熟期。唐武宗會昌滅法及此後的五代戰亂使佛教傳播遭受挫折,佛像也隨之走下坡路。宋代時期南方禪宗得到大力發展,宋代佛像注重於寫實,其題材大多以羅漢與祖師為主,當時曾出現了大量的五百羅漢、三百羅漢、十八羅漢像等。
元朝時期,西藏地區歸屬中央政權,藏傳佛教傳入內地,並在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下迅速發展,大量蒙、藏民族的金銅佛像和製作工藝也傳入中原,使自唐之後沉寂多時的金銅佛像藝術得以復甦,並得到長足的發展。明清時期藏傳佛教繼續在中原流行,其造像藝術也深深影響著漢傳佛教的造像。漢式造像以佛像和觀音像居多,形象端莊穩重,藏式造像則仍是題材繁多,製作精良。藏式造像又可分為內地鑄造和西藏鑄造兩類,西藏鑄造的有黃銅造和紅、黃銅並用的,整體造型古拙抽象;而以永樂款、宣德款為代表的內地官方造像雖說也是以西藏造像為模本,但銅材和鎏金用料講究,做工更為精細,造型規矩寫實,形態普遍富於動感,且題材豐富,讓人賞心悅目。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國力強盛及皇帝對佛教的推崇,不僅大量造像,做工也很精良。清代銅佛像臉型精緻,雙目傳神。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姿婀娜。瓔珞、佩飾精密繁複。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自明清以來,藏式造像已成為宮廷造像的主流,其影響和波及面也很廣,而且近代以來損毀的較少。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僅清乾隆一朝鎏金佛像就收藏有達萬件之多,北京雍和宮也收藏有近千件清代宮廷藏傳佛像,散落在民間的小型金銅佛像就更不計其數,現拍賣市場上常見的一般也都是明清時期的藏式官方金銅佛造像。
佛像是中國久遠的雕塑藝術,佛像代表古代中國的雕塑體系,反映著一個時期的工藝和審美。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裡,佛造像作為立體雕刻藝術的一個品類,流傳時間長久,從最初的石刻大佛發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銅鎏金佛像等,可謂種類繁多。 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在我國其始於戰國,其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中國的鎏金技術文化,自戰國以來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其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上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
此尊鎏金釋迦摩尼佛像為清代風格,作為一件法器擺件,整體工藝精湛,品相保存完好,包漿醇厚自然,釋迦摩尼像寬額潤頤,福耳低垂,慧目微闔,闊鼻厚唇,靜寂肅穆,呈相威儀,神韻莊嚴。寬肩細腰,身軀厚實,挺胸端坐,周圍羅漢護法,整體塑造立體感強。
藏傳佛教是藏語系佛教,也叫喇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西藏的分支。藏傳佛教所製作的佛像與我們漢傳的佛像在外型上有明顯的區別的,但是目的都是教人行善。 當今收藏界, 佛像收藏 不僅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增值投資。隨著各類明清 金銅佛造像 在古玩藝術市場上大放異彩,佛像越來越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尤其是保存完整的金銅藏式佛造像,因其工藝精湛、造型傳神,在古玩市場上屢創高價。對於鎏金銅佛像而言,無論是否有款識證明其御製身份,尺寸一般大小,造型精美的,其價格可說是年年上漲,升值空間很大。銅鎏金佛像不僅造型優美、形態各異,更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加之金光燦爛的外表、豐富神奇的宗教內涵,自然容易受到人們的青睞,價格更是日漸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