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成紹峰 圖/京九晚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魏文慧
視頻/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鵬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
閱讀提示
初冬時節,晴空萬裡。11月19日,京九晚報「遊遍商丘」大型採訪活動報導組來到民權縣白雲寺鎮白雲寺村,拜謁這裡的神秘千年古剎——白雲禪寺。
據歷史資料顯示,民權白雲禪寺,始建於唐代,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齊名。同時是豫東地區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順治皇帝出家之地。1986年11月,白雲禪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皇帝三下白雲禪寺
11月19日下午,陽光明媚。採訪組一行五人來到白雲禪寺前的廣場,站在平坦而寬闊的廣場上,心裡充滿著期待。遠遠看到白雲禪寺的山門,紅牆金瓦,金碧輝煌,更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白雲禪寺坐北朝南,山門上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白雲禪寺」四個大字,金匾在陽光的輝映下熠熠生輝。進入寺院,講解員將我們帶到了第一個大殿——觀音殿。講解員說,觀音殿後面是大雄寶殿,這樣的建築布局在寺院的建築中似乎不太合乎禮制。凡是寺院都有一個規矩,只能建,不能毀。因為白雲禪寺最早叫「觀音堂」,先建的觀音殿,所以觀音殿就建在大雄寶殿的前面了,隨著建築規模不斷擴大,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現象。相傳,白雲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年至649年),由當時高僧傑安大和尚所創建,最初取名觀音堂。唐開元年間,第四任方丈一明大和尚主持擴建該寺之時,正值盛夏,酷熱難耐,無法正常施工。一明大和尚向佛祈禱,一時間煙霧繚繞,忽然一片祥雲如一把巨傘遮住了驕陽,工匠們得以正常施工,直到寺院建成後,祥雲方才散去,寺院由此更名為白雲禪寺。
康熙皇帝三下白雲禪寺尋父的傳說,在商丘一帶廣為流傳。也有人說,順治皇帝並沒有去世,而是出家當了和尚,最初是在山西五臺山的清涼寺。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順治皇帝並非一直在五臺山,而是隨著其師傅佛定大師南下到了白雲禪寺,並在此終老。順治皇帝出家後隱修在白雲禪寺,康熙皇帝得知後三次南下到白雲禪寺尋父。第一次來,康熙未見其父,卻遇到一位自稱「八乂」的燒鍋老僧。康熙回京後與母后說起,聰明過人的母后將「八乂」二字合成一個「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下白雲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向。白雲禪寺遂被封為皇家寺院,成為白雲禪寺歷史上最鼎盛時期。
據史料記載,當時寺院佔地546畝,聚納僧眾千餘人,有佛殿、廊房、僧舍千餘間,寺院內僧樂繚繞,遊人如織。後來幾經黃河決口、兵戈戰亂等社會變革,寺院遭到破壞。金、明時期寺院兩次毀於兵火戰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白雲禪寺大規模修葺,至今仍保存下來諸多古老建築。
古建築群氣勢恢宏
穿過觀音殿,映入記者眼帘的是大雄寶殿。古色古香的大雄寶殿,氣勢雄偉,金瓦金頂,與初冬的古樹黃葉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煞是壯觀。
講解員介紹說,現存的大雄寶殿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也是佛家寺院一般皆有的設施。殿內塑釋迦牟尼像,面闊5間,進深3間,單簷懸山頂,綠色琉璃脊,浮雕行龍和蓮花。黃色琉璃瓦覆頂,殿內有金柱8根,上為9架梁結構。大雄寶殿的屋脊,朝陽的一面是滾龍脊,背面是舞鳳脊,這是區別於其他寺院的主要特點,是皇家寺院的顯著標誌之一。
大雄寶殿右側為養心殿,後左側有禪堂,禪堂左右有廂房,均系清代建築。大雄寶殿背後牆上有康熙皇帝親筆御書「朲置」二字(同音「認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靜,嚴守戒規。清朝時文武百官每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大雄寶殿後,有一經棟,又名多寶塔。高4米,九級六稜,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眾僧拜佛圖,六僧鼓樂誦經圖,《提婆呵》經文,一佛圖及日、月、鶴、蓮花等,刻工精細,古樸大方。
出了大雄寶殿,講解員帶我們來到玉佛殿殿前。殿前九塊殘缺不全的碑文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傳說。玉佛殿內的10餘尊玉佛,均是緬甸白玉雕琢,寶石嵌銀,形象逼真。特別是釋迦佛的入涅槃法相,長3米餘,為當前國內所稀有。講解員介紹說,這是傅作義將軍的姑母傅鳳英老居士從緬甸特意為白雲禪寺進獻的。白雲禪寺也是供奉玉佛最多的寺院。
神奇古樹「鐵鍋槐」
在大雄寶殿東側,有一棵大槐樹,長在一口大鐵鍋內,鍋體理於土中,稱為「鐵鍋槐」。這是白雲禪寺的一大奇觀。「鐵鍋槐」,鐵鍋口徑2.5米,腹深1.5米,樹幹周長2.4米,高4米,枝葉茂盛。原鐵鍋是僧侶施捨齋飯的用鍋,後鐵鍋棄置不用,鍋內淤滿土,槐樹根透過鍋底裂縫扎植於土內,以至於形成了鐵鍋內長出一棵大樹的迷人景象。又傳,鐵鍋內的槐樹種子為康熙皇帝所賜。據植物學家推測,「鐵鍋槐」樹齡已有幾百年。「鐵鍋槐」樹根朝西北方向,像羅漢朝拜;樹當中那個樹苞,遠看像觀音菩薩,近看像彌勒佛,並且胸間還有個「佛」字。
在觀音殿東側,還有一處石碑,乃是白雲禪寺的鎮寺之寶。相傳康熙皇帝二下白雲禪寺尋父不見,便向主持佛定和尚道出了隱衷,並拜佛定為師,親筆御書「當、堂、常、賞」四個字,以示獎賞。「當、堂、常、賞」這四個字全是和尚的尚字頭。因為康熙父親在這裡為僧,當時中國著名活佛佛定在這裡當方丈,所以他的意思是和尚應該高高在上。四個字代表和尚和廟宇。「尚」字頭下面的「田、土、巾、貝」,「田」代表可供人耕種的土地,「尚」和「田」組成的「當」字代表和尚和寺院也需要土地供他們生存。「土」是宅居的意思,「尚」和「土」組成的「堂」字,代表和尚們也要有房屋居住。「巾」代表服裝,「尚」和「巾」組成的「常」字代表和尚們不能沒有好的衣服穿。「貝」代表錢財,「尚」和「貝」組成的「賞」字,代表和尚們不能沒有錢財。這通碑刻代表了康熙皇帝對白雲禪寺僧眾的殷殷深情。
據隨行採訪的民權縣文化廣電旅遊局的同志介紹說,近年來,白雲禪寺人氣旺盛,遊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僅今年國慶節期間,遊客就達10萬之多。
夕陽西下,採訪組離開寺院。回望這座千年古剎,在夕陽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古剎雖歷盡滄桑,屢毀屢建,卻仍經久不衰,香火旺盛,千古不絕的傳奇故事,使得白雲禪寺更富傳奇色彩。
編輯:李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