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2020-12-11 浙江新聞

  台州日報4月12日訊(記者 盛鷗鷗)近日,租住在黃巖江口街道上輦村的汪先生撥打本報熱線88894000詢問,自己想給安徽老家的親戚寫封信,但想到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信投進郵筒後能不能寄到。

  市民關心信件投遞事項

  「不少老鄉和我一樣習慣寫信。」汪先生說,雖然手機通訊方便,但有時寫信更顯情真意切。

  前年大學畢業的王依在市府大道一家單位上班,每到元旦節前一周,她就開始準備給外地的大學同學寄明信片了。

  「寄明信片的習慣是在讀大學時養成的,每到大的節日,小夥伴們會互相寫信祝福,出去旅遊時也會寄張明信片回來。」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市區目前有73個街面郵筒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郵筒每天都會打開嗎?市區目前設有多少個郵筒呢?對於市民關心的這些問題,記者諮詢了市郵政公司運營管理部業務管理員楊世銀。

  楊世銀告訴記者,目前椒、黃、路三區城區範圍內共有街面郵筒73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農村(包括村郵站)共有郵筒箱1053個。

  「郵筒上都標註有開箱時間,由於郵筒分布的路程遠近不同,開箱時間會稍微有些偏差,但一天開一次是肯定的。」楊世銀說,雖然投遞的信件類別無法精確分類,但絕大多數都為商業信件,其中尤以消費類帳單居多,近些年來郵筒中收到的個人信件呈下降趨勢。

  楊世銀說,在元旦、春節等節假日時,信件量會明顯增多。但在平時,有些郵筒裡可能連開幾天都見不到一封信。

  寫信群體以學生和老年人為主

  孫超是市郵政公司椒江分公司的投遞員,他也見證了個人信件從輝煌到冷清的變化。

  「以前信件比較多,大家什麼事都喜歡寫信。至少在五六年前,從元旦開始到春節這段時間,小郵筒箱還經常被各類明信片塞滿,開箱時都要拿袋子裝。」孫超說,現在寫信的人少了,郵筒也慢慢被人淡忘了,趕上節假日時才熱鬧一點,能有不少賀卡和明信片。

  「我也碰到過市民不確定郵筒還開不開,自己等在郵筒旁把信交給我的。」每次碰到這種情況,孫超都會和他們解釋一遍:「不管有沒有信件,郵筒每天都會開箱的,請大家放心。」

  孫超留意到,現在寄信的群體以學生居多,寫信寄給遠方的筆友,也有不少習慣用信交流的老年人,時常寫信寄給親戚。「雖然如今通訊更方便了,但信件給人的情懷無法取代,喜歡寫信的人依然有,我們也要做好服務。」

  市民分享自己的書信記憶 

  你可記得上次寫信是什麼時候嗎?早年將信件慎重地投入郵筒,焦急地等待對方回信的心情,如今還留戀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即使遠隔千裡也能瞬間聯繫,而在以前,承擔這份重任的是一紙書信。漸漸地,寫信不流行了,但街邊的那抹郵筒綠依然亮麗。

  記者在市區多條主幹道上隨機採訪了近20位市民,了解他們的「書信記憶」。其中,多數的中年市民表示已經好幾年沒有寫過信,也不知道該如何提筆了;不少年輕市民表示,每逢元旦自己都會給省內的同學寄賀卡;只有一位大學畢業兩年的市民說,自己一直和寧波的大學同學有書信往來。

  「感覺寫信是老一輩人的回憶了,以前通訊技術不發達,沒辦法取得聯繫,只能靠寫信。」今年50歲的市民陳先生回憶,以前最難熬的就是等回信的時候,「本來想到一件事情要和之前共事過的兄弟分享,但等到他收到信、我再收到他回信時,這股熱乎勁也過去了。」

  陳先生說,雖然現在不寫信了,但定期的電話交流都還在。「有時候想想,確實挺懷念那段寫信的日子,這份情懷難以忘記。」

  剛回台州工作兩年的張婷,一直和大學閨蜜保持著一月一封信的交流頻率。「因為那時我們都剛參加工作,難免會碰到一些瓶頸,不管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我們都習慣互相分享。」

  有時候,電話裡難以啟齒的、微信裡不好表達的話,張婷都把它寫進信裡。「感覺信就像個很好的聆聽者一樣,能接納我的壞情緒或是興奮點。這樣寫信呈現出來的情感會更細膩,我同學也能更感受地更真切。」

  有個小細節張婷一直印象深刻,有一回她和這位閨蜜鬧矛盾了,於是滿懷情緒提筆給她寫信。「結果寫著寫著就想開了,是自己有點任性了,如果當時直接打電話過去吵,可能會影響到兩人的友誼,寫信給了我很好的緩衝時間。」於是,每次遇到事情,張婷總喜歡提起筆來慢慢寫。(盛鷗鷗)


相關焦點

  • 書信時代漸遠郵筒成擺設 郵政:短期不會取消
    市民印象:  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  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雖然郵筒確實幫了他不少忙,但對於這位「好朋友」的前途,郭師傅心裡卻是隱憂重重。市民印象: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 九江:書信減少郵筒受冷落 郵政:不會撤銷
    這不,漫步潯陽街頭,許多郵筒「門」可羅雀,鮮見市民投放信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郵政快遞業務火爆,每天幾萬件包裹,忙煞「快遞哥」、「快遞姐」。4月3日,記者對這一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作了一番調查。  城區郵筒日取件不超10個  從前,通訊手段單一,書信是人們最常用的交流方式。
  • 街頭的郵筒還按時打開嗎?
    近日,有市民在網上發帖,稱他家附近有一郵筒,據他觀察,這個郵筒鮮有人問津。... 本報訊 「現在很少見到有人往街頭的郵筒裡投信了,不知郵筒還按時打開嗎?」近日,有市民在網上發帖,稱他家附近有一郵筒,據他觀察,這個郵筒鮮有人問津。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郵政工作人員每天開箱2次  曾幾何時,坐落在街頭的綠色郵筒是人們的情感寄託。曾幾何時,每天清晨郵遞員打開箱門,從郵筒裡取出沉甸甸的信件,是人們最幸福的時刻。6月29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其中一座郵筒前看到,開筒時間為上午9:30以及下午17:00。記者在郵筒旁邊站了一個小時,路上的行人和車輛來來往往,卻沒有一個人往郵筒裡投遞信件。  郵筒不遠處一家文具店的老闆告訴記者,每天早上8點多到9點多這個時間段,都會有郵政車輛經過,郵遞員都會下來打開郵筒,但信件卻寥寥無幾甚至常常空手而歸,「現在電話、微信都能聯繫,哪還會有人寫信啊。」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他說,目前,廈門島內外共有289個郵筒。其中,島內外共有街面郵筒201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會設置一個郵筒;各郵政支局門口也會設置一個郵筒,數量為88個。  「以前廈門的郵筒數量更少,近兩年數量則呈漸進式增加。」康火燦說,隨著新區的發展、延伸,基本上只要有新增樓盤小區,市民投(寄)信有需求,就得按行業設置標準和郵政企業履行普遍服務的要求,增加郵筒設置。
  • 郵政網點未按時打開郵筒(箱)收取信件被責令整改
    在二季度的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個別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郵政營業場所營業時間不達標、未按時打開郵筒(箱)收取信件、監控設備未符合規定要求等依法責令郵政企業限期整改,共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5份。省際地級以上城市間信件最長時限縮短至7天據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修訂的《郵政普遍服務》標準對郵政普遍服務的業務範圍、郵政設施、服務時限、服務環節、用戶投訴和申訴賠償等7方面內容進行了部分修改,其中部分關鍵指標較原標準有大幅提升,實現質的飛躍。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從書信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移動終端。曾經承擔「溝通聯絡」重任的一紙書信,漸漸淡出人們視線。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  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
  • 海口郵政花12萬元換郵筒遭質疑:有人寫信嗎(圖)
    海口街頭更換的新式郵筒。南國都市報記者秦銘攝  有市民認為寫信少了花巨資換郵筒是浪費,郵政部門稱為延伸服務而設置  「近一個月來,海口街頭新增了一批新郵筒,似乎都成為擺設。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飛速發展,還有多少信件需要通過這裡寄出?」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許多人一邊留言回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這句詩來緬懷書信情感的厚重,又不得不面對令人嚮往的「慢」書信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消失的遺憾。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信件雖然少了,郵筒還在守望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攝影報導   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你有多久沒有寄過信了?在這個人人依賴手機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很久之前的美好記憶了。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 「書信時代」漸遠 市郵政部門回應未來郵筒不會消失
    市郵政管理局工作人員肖維妙告訴記者,雖然現代化的信息交流縮短了時間,但有些信件還是依舊存在,如介紹信,尤其是單位與單位之間,需要派駐人員往來交流的時候,就需要出具這樣的信函。 此外,生活中常常會寫的信件也許是意見信。在許多公共單位,都會在牆上釘著意見箱,如果來往的群眾有任何意見,都可以用書信的形式寫出並投入意見箱。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麻花板郵政支局門前的老式郵筒比較有歲月感實時信息代替「鴻雁傳書」「家書抵萬金」,書信曾是身處異地的人們主要的溝通方式。新城西街郵政支局門前的郵筒默默立在路邊4月20日的呼和浩特,還處於倒春寒中。上午,呼和浩特市郵遞員老申的工作依然是對自己「管轄」的中山路郵政支局的11個郵筒逐一開箱,收取裡面的信件。
  • 長沙仍有178個綠色郵筒 郵遞員每天取兩次信
    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 ? 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 178 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 " 古董 "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 " 輝煌 ",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近日,記者在雨花區車站南路就找到了一個郵筒。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街頭郵筒只剩68隻
    溫州網訊 記憶深處,站在城市街道邊的那種老式郵筒是那麼的親切,那個年代,因為通訊手段單一,來來往往的信箋幾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聯絡的唯一工具。時過境遷,現代通訊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寫信的日子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歲月久遠和風雨侵蝕,街上一些郵筒的表層油漆也斑斑駁駁,透著一種蒼涼,成為一道訴說歲月的無言風景。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它的寂寞  多數都是明信片 小偷往裡丟贓物  9日下午4點多,記者在暑襪街上見到了市郵政局業務人員對郵筒開箱,由於在上午11點左右已經開箱取過一次信件,下午郵筒內投遞的信件並不多。  在郵筒開箱後,裡面除了信件之外,還有使用過的紙巾以及一些包裝帶。